










摘要:為探究種植密度對小麥籽粒淀粉品質及莖稈抗倒性能的調控效應,以小麥品種荃麥725為材料,設置D1(180萬株/hm2)、D2(240萬株/hm2)、D3(300萬株/hm2)、D4(360萬株/hm2)4個密度水平,研究種植密度對小麥籽粒淀粉品質與莖稈抗倒性能的影響。結果表明:隨著密度水平的增加,小麥籽粒B型淀粉粒體積、表面積百分比呈上升趨勢,A型淀粉粒體積、表面積百分比呈下降趨勢。在B型淀粉粒中,密度對粒徑0.1~2.8 μm淀粉粒組影響較大,在A型淀粉粒中,密度對粒徑10~22 μm淀粉粒組影響較大。密度對淀粉粒數量分布無顯著影響。適宜密度水平下,顯著提高了小麥籽粒蛋白質、濕面筋、淀粉含量及產量;植株形態指標中的株高、重心高和節間長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D3密度水平下小麥莖稈機械強度最強,抗倒伏指數最高;小麥抗倒伏指數與重心高呈顯著負相關,與株高、基部節間長呈極顯著負相關,表明小麥倒伏受株高、重心高及節間長影響,小麥株高和重心高越低,則基部節間長越短,抗倒伏指數就越高,莖稈抗倒性能越強;由相關分析可知,小麥抗倒伏指數與重心高呈顯著負相關,與株高、基部節間長呈極顯著負相關??梢?,適宜的密度水平有利于增加B型淀粉粒占比、降低A型淀粉粒占比,進而提高淀粉峰值黏度等黏度參數,同時適宜的密度水平有利于提高莖稈抗倒能力,進而提高小麥產量和籽粒品質。在本試驗條件下荃麥725的最適宜種植密度為300萬株/hm2。
關鍵詞:小麥;種植密度;淀粉含量;糊化特性;抗倒性能
中圖分類號:S512.1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4)04-0108-06
收稿日期:2023-06-12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校協同創新項目(編號:GXXT-2021-089);安徽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項資金(小麥);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編號:1408085MC48)。
作者簡介:周文銀(1998—),女,安徽銅陵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作物栽培生理研究。E-mail:1992118972@qq.com。
通信作者:閆素輝,博士,教授,主要從事小麥高產優質栽培技術研究,E-mail:yansh@ahstu.edu.cn;汪建來,研究員,主要從事小麥育種與品質生理研究,E-mail:2804011975@qq.com。
北美等軟質小麥籽粒硬度低,蛋白質含量低、面筋強度弱、吸水率低,適于制作糕點、餅干、蛋糕等[1]。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軟質小麥市場需求量不斷增加,但由于缺少優質軟質小麥原料,需要從美國等國家進口優質軟質小麥[2]。傳統食品(如南方饅頭等)對軟質小麥的要求是有差異的,我國軟質小麥籽粒品質與國外軟質小麥又有較大差異[3]。有研究表明,軟質小麥品質穩定性易受環境或不當栽培措施的影響,其中環境條件對品質影響大于遺傳因子,光照、溫度等氣候因子對小麥品質形成至關重要[4-5]。
倒伏易受栽培環境和品種遺傳特性的影響[6]。衡量小麥抗倒伏能力的指標主要有株高、基部節間壁厚、莖稈化學成分等[7]。前人研究發現,隨著種植密度增加,小麥植株形態特征發生變化,基部節間長、株高和重心高度呈增加趨勢,繼而莖稈機械強度和抗倒伏指數降低,倒伏風險就越大[8-9]。淀粉對小麥的加工品質起著關鍵作用,淀粉是小麥籽?;瘜W成分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成分,一般達65%~70%[10]。淀粉貯存于籽粒胚乳中,主要形式為粒徑不同的淀粉粒。按粒徑大小主要可分為A型(粒徑gt;10 μm)和B型(粒徑≤10 μm)2種類型淀粉粒[11-12]。淀粉的主要化學特性是糊化特性和凝沉特性,可以通過黏度快速分析儀測定的黏度曲線反映出來。淀粉粒度分布特征與黏度參數密切相關,對小麥籽粒淀粉品質有顯著影響[13]。有研究表明,小麥淀粉粒度分布取決于遺傳、環境等諸多因素共同調控影響[14]。譚植等研究發現,隨施鉀量增加,粒B型淀粉粒體積、表面積百分比顯著提高,A型淀粉粒體積、表面積百分比顯著降低[15]。張潤琪等研究發現,A、B型淀粉粒在不同施磷水平的基本形態未發生明顯變化[16]。前人研究圍繞磷、鉀肥對小麥籽粒淀粉粒度分布和黏度參數影響研究較多,而關于不同密度水平下籽粒淀粉品質與莖稈抗倒性能的調控效應方面研究較單薄。因此,本研究選用軟質小麥荃麥725,設置不同密度水平,分析不同密度水平下籽粒淀粉品質與莖稈抗倒性能的調控效應,旨在為小麥生產上選擇合理密植提供理論借鑒。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設計
試驗于2020—2021年在安徽科技學院種植科技園進行。供試材料為軟質小麥品種荃麥725,設置4個密度梯度:D1、D2、D3、D4(180萬、240萬、300萬、360萬株/hm2)。試驗地前茬為玉米,土壤類型為黏壤土,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鉀含量分別為53.4、15.0、60.4 mg/kg。氮、磷、鉀肥施用量(按N、P2O5、K2O計)分別為180、90、90 kg/hm2,所用肥料分別為尿素(含N 46%)、過磷酸鈣(含P2O5 12%)、氯化鉀(含K2O 60%),磷、鉀肥全部底施,氮肥的基追比為7 ∶3,追肥在拔節期結合降雨施入。小麥于2020年10月18日播種,小區面積 9 m2(3 m×3 m),每個小區10行,行距25 cm,采用隨機區組設計,3次重復。2021年5月26日收獲,田間管理同一般大田生產。
1.2 測定項目與方法
1.2.1 產量及構成因素測定 在小麥抽穗期調查各處理有效穗數,成熟期調查穗粒數。每小區隨機挑取1 m2長勢均勻的區域進行測產,小麥分扎曬干脫粒,考種稱質量,數取1 000粒籽粒,稱質量記為千粒質量,每個處理重復3次。
1.2.2 籽粒品質及淀粉粒提取、粒度分布、糊化黏度參數測定 利用波通公司DA7200近紅外品質分析儀,測定小麥籽粒品質。參照蔡瑞國等的方法[17]提取淀粉粒。淀粉粒徑分析用LS13320衍射粒度分析儀分析,淀粉糊化參數用快速黏度分析儀(starchmaster-2,瑞典波通公司)進行粒徑分析。
1.2.3 株高、重心高、節間長度測定 成熟期在每處理每小區選取15株長勢均勻一致的單株,進行株高和重心高測定,再將小麥基部第二節間用剪刀剪下,用直尺測量距離,記為節間長度。
1.2.4 基部第二節間干質量、壁厚、莖粗系數和節間充實度測定 用剪刀剪下基部第二節間,剝去外部莖鞘,用游標卡尺測量基部第二節間的壁厚和直徑。莖粗系數=節間的直徑/節間的長度[18]。用電子天平稱基部第二節間質量記為節間鮮質量,先用105 ℃殺青1 h,再用75 ℃恒溫烘干稱量記為干質量。節間充實度=莖稈節間干質量/莖稈節間長度×100%。
1.2.5 倒二節間抗折力、針刺力和抗倒伏指數測定 隨機挑取15株長勢均勻單株,使用YDD-1莖稈強度測定儀分別測定倒二節間的抗折力、針刺力。抗倒伏指數=單莖基部折抗力/植株重心高。
1.2.6 半纖維素、纖維素及其木質素含量測定 以小麥第二節間莖稈為測定對象,最后測出節間結構碳水化合物的含量[19]。
1.3 數據處理與分析
采用Excel 2019整理數據,用DPS 7.05對數據進行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種植密度對籽粒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
由表1可知,種植密度對小麥穗數、穗粒數、千粒質量和產量均有顯著影響。種植密度在D1~D3范圍內,隨著密度增大,小麥穗粒數呈下降的趨勢,穗數和千粒質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D2水平較D1水平產量增加了234.93 kg/hm2,D2水平較D3水平產量減少了68.27 kg/hm2,D3水平較D4水平產量增加了35.47 kg/hm2,D3小麥產量最高。可見,適宜的密度水平有利于小麥產量的提高。
2.2 種植密度對籽粒品質的影響
2.2.1 種植密度對籽粒品質性狀的影響 由表2可知,種植密度對小麥籽粒蛋白質和淀粉含量均有顯著影響,而對濕面筋含量無顯著影響。種植密度在D1~D3范圍內,隨著密度水平的增加,小麥籽粒蛋白質含量呈上升的趨勢,淀粉含量呈下降的趨勢。D3水平下籽粒蛋白質含量最高,淀粉含量最低??梢姡m宜的密度水平下有利于小麥蛋白質的提升。
2.2.2 種植密度對小麥淀粉粒體積分布的影響 由
表3可知,種植密度對小麥淀粉粒體積分布有顯著影響。隨著密度水平的增加,B型淀粉粒體積百分比呈上升的趨勢,A型淀粉粒體積百分比呈下降的趨勢。B型淀粉粒中,與粒徑0.1~2.8 μm淀粉粒組相比,密度對粒徑2.8~10 μm淀粉粒組的影響最大;A型淀粉粒中,與粒徑10~22 μm淀粉粒相比,密度對粒徑gt;22 μm淀粉粒組的影響最大??梢?,適宜的密度水平有利于B型淀粉粒體積的增加。
2.2.3 種植密度對表面積分布的影響 由表4可知,種植密度對小麥淀粉粒表面積分布有顯著影響。隨著種植密度水平的增加,B型淀粉粒表面積分布百分比顯著增大,A型淀粉粒表面積分布百分比顯著降低。B型淀粉粒中,與粒徑為0.1~2.8 μm 淀粉粒組相比,種植密度對粒徑為2.8~10 μm 淀粉粒組的影響最大;A型淀粉粒中,與粒徑為gt;22 μm淀粉粒組相比,種植密度對粒徑10~22 μm 淀粉粒組影響最大??梢姡m宜的密度水平有利于B型淀粉粒表面積的增大。
2.2.4 種植密度對淀粉粒數量分布的影響 由表5可知,種植密度對小麥淀粉粒數量分布無顯著影響。B型淀粉粒數量占總體積百分比99.88%~99.89%,A型淀粉粒數量占總體積百分比0.11%~0.12%??梢?,小麥淀粉粒數目主要由B型淀粉粒構成。
2.2.5 種植密度對淀粉黏度參數的影響 由表6可知,種植密度對小麥峰值黏度、稀懈值、回升值、低谷黏度有顯著影響。種植密度在D1~D3范圍內,隨著種植密度水平的增加,低谷黏度、峰值黏度、稀懈值、最終黏度和回升值均呈上升的趨勢。D3密度水平下峰值黏度和稀懈值等參數最高。表明,適宜的密度水平有利于提高小麥峰值黏度等黏度參數。
2.3 種植密度對倒伏相關指標的影響
2.3.1 種植密度對植株形態指標的影響 由表7可知,種植密度對小麥植株的重心高、株高和基部節間長均有顯著影響。種植密度在D1~D2范圍內,隨著種植密度水平的增加,小麥株高、重心高、基部節間長均呈上升的趨勢。D3水平下小麥植株的株高、重心高、基部節間長均較低。表明適宜的密度水平有利于小麥抗倒性能的提高。
2.3.2 種植密度對植株莖稈特征的影響 由表8可知,種植密度對小麥植株的節間干質量、節間壁厚、節間莖粗系數和節間充實度均有顯著影響。種植密度在D1~D2范圍內,隨著密度水平的增加,小麥基部節間壁厚、節間干質量、節間充實度和莖粗系數均呈下降的趨勢。D3水平下節間干質量、節間壁厚、莖粗系數和節間充實度最大。表明適宜的密度水平有利于小麥抗倒性能的提高。
2.3.3 種植密度對莖稈機械強度和抗倒伏指數的影響 由表9可知,種植密度對小麥植株基部第二
節間抗折力、針刺力和抗倒伏指數均有極顯著影響。種植密度D1~D2范圍內,隨著密度水平的增加,基部抗折力、針刺力和倒伏指數均呈下降的趨勢。D3水平下小麥莖稈抗折力、針刺力最大,抗倒伏指數最高。表明適宜的密度水平有利于莖稈機械強度的增強。
2.3.4 種植密度對結構性碳水化合物的影響 由表10可知,種植密度對小麥基部莖稈纖維含量和木質素含量均有顯著影響。種植密度D1~D2范圍內,隨著密度水平的增加,纖維素含量、半纖維素含量均呈下降的趨勢。D3密度水平下節間結構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最高。表明適宜的密度水平有利于結構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增加。
2.3.5 抗倒指標間的相關分析 由表11可知,小麥抗倒伏指數與重心高呈顯著負相關,與株高、基部節間長呈極顯著負相關,表明抗倒伏受株高、重心高及節間長影響,小麥株高和重心高越低,則基部節間長越短,抗倒伏指數就越高,莖稈抗倒性能越強。基部第二節間壁厚、干質量、充實度、莖粗系數與抗倒伏指數呈正顯著相關,小麥纖維素、木質素、壁厚與針刺力和抗折力呈正顯著相關,小麥莖中纖維素和木質素含量越高,節間壁厚越厚,小麥抗折力和針刺力就越強,莖稈抗倒性能越強。表明小麥植株壁厚、株高、重心高、木質素含量、半纖維素含量等指標對小麥倒伏影響最大。
3 討論
種植密度對小麥產量和品質有明顯的調控效應[20-21]。有研究表明,低密處理導致小麥有效穗數不足,但增加穗粒數,籽粒產量降低[22]。高密處理雖然提高了小麥的穗數、每穗粒數和千粒質量,但密度過大會導致冬小麥群體偏大,后期易倒伏,最終降低籽粒產量[23]。樊繼偉等研究發現,在一定范圍內,增加種植密度能提高小麥產量[24]。本研究表明,小麥產量隨密度水平的增加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趨勢,在D3密度水平下產量最高,與樊繼偉等的研究結果[24]一致。姚廣平等的研究表明,隨著密度增加,蛋白質含量、濕面筋和沉降值均呈上升趨勢[25]。本研究表明,小麥籽粒蛋白質含量和濕面筋含量均隨密度水平的增加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趨勢,在D3密度水平下籽粒蛋白質含量最高,與前人研究結果不一致,可能是密度水平設置不同導致的。可見,適宜的密度水平下有利于小麥產量的提高和品質的提升。
栽培措施是影響小麥植株倒伏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種植密度影響最大[26]。前人研究發現,基部節間的長度、針刺力、抗折力是決定倒伏能力的重要指標[27]?;康诙濋g壁厚、莖粗系數、節間充實度也是影響小麥抗倒伏性的重要指標[28]。本研究通過相關分析結果得出植株形態特征及抗倒伏性能均達顯著影響,小麥株高、重心高、節間長對小麥抗倒伏有顯著負影響,在D3密度水平下株高、重心高度和基部節間長最低;小麥莖稈抗折力、針刺力最大,抗倒伏指數最高。小麥抗倒伏與結構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之間關系緊密[29]。王丹等的研究表明,抗倒伏指數與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含量呈顯著正相關[30]。本研究表明,小麥結構碳水化合物在D3密度水平含量最高,纖維素、木質素含量與針刺力、抗折力呈極顯著正相關,而小麥莖稈纖維素等碳水化合物與抗倒伏指數無顯著影響,這與王丹等的研究結果不一致,可能因氣候等環境因素及品種的不同而造成的差異。可見,適宜的密度水平有利于莖桿抗倒能力的提高。
淀粉粒度分布特征受基因型控制和栽培環境因素共同影響[31]。前人研究發現,硬質小麥B、A型淀粉粒體積百分比分別為30.80%~45.65%、54.35%~69.20%[15],而中筋小麥籽粒B、A型淀粉粒體積百分比分別約為49%、51%[30]。本研究表明,軟質小麥B、A型淀粉粒體積百分比分別為33.29%~36.05%、63.95%~66.71%,與譚植等的研究結果一致。可見軟質小麥較硬質小麥有比例更高的A型淀粉粒。許倍銘等的研究表明,A型淀粉粒體積、表面積和數量分布百分比隨種植密度水平增加均呈上升趨勢[32]。本研究表明,隨著密度水平的增加,B型淀粉粒體積、表面積百分比呈上升的趨勢,A型淀粉粒體積、表面積百分比呈下降的趨勢。在B型淀粉粒中,密度對粒徑0.1~2.8 μm淀粉粒組體積百分比的影響較大,在A型淀粉粒中,密度對粒徑 10~22 μm淀粉粒組表面積百分比影響較大。小麥淀粉的糊化特性數值大小是衡量淀粉品質的重要指標,對加工品質有顯著影響[33]。馬冬云等研究發現,A型淀粉粒的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終黏度和回升值高于B型淀粉粒[34]。本研究表明,種植密度顯著提高了B型淀粉粒體積和表面積占比,低谷黏度、峰值黏度和最終黏度等黏度參數隨著密度水平的增加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趨勢,在D3密度水平下糊化黏度參數數值最高??梢?,適宜的密度水平有利于B型淀粉粒體積的增加和表面積的增大,進而提高淀粉的黏度參數。
4 結論
本研究表明,適宜的密度能調控籽粒淀粉粒度分布,即顯著提高了B型淀粉粒體積和表面積的比例,進而改變糊化特性和提高了峰值黏度、低谷黏度等參數;同時適宜的密度能提高小麥抗倒伏性能,有利于實現其產量和品質同步提高。種植密度對荃麥725產量與品質影響較大,種植密度為 300萬株/hm2 時產量最高,株高、重心高等植株形態特征最適宜,機械強度和抗倒性能最強,淀粉品質好。因此在本試驗條件下,較適宜的種植密度應為300萬株/hm2。
參考文獻:
[1]施德云,徐 波,王其飛,等. 浙江省不同生態條件對小麥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 麥類作物學報,2023,43(6):775-783.
[2]劉 豐,蔣佳麗,周 琴,等. 美國軟麥籽粒品質變化趨勢及對我國弱筋小麥標準達標度分析[J]. 中國農業科學,2022,55(19):3723-3737.
[3]鄭文寅,胡澤林,程 穎,等. 安徽麥區軟質小麥籽粒品質和終端制品品質評價[J]. 麥類作物學報,2023,43(2):182-189.
[4]湯永祿,吳元奇,朱華忠,等. 四川小麥主栽品種的品質性狀表現及其穩定性[J]. 作物學報,2010,36(11):1910-1920.
[5]姬興杰,胡莉婷,胡學旭. 中國小麥主產省不同筋型冬小麥品質形成的氣候條件分析[J]. 麥類作物學報,2023,43(3):379-390.
[6]孫盈盈,王 超,王瑞霞,等. 小麥倒伏原因、機理及其對產量和品質影響研究進展[J]. 農學學報,2022,12(3):1-5.
[7]張培文,閆素輝,張從宇,等. 沿淮地區小麥莖稈抗倒伏能力與基部節間性狀的關系[J]. 江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50(5):41-49.
[8]韓金玲,楊 晴,周印富,等. 冀東地區種植密度對小麥京冬8號抗倒伏能力和產量的影響[J]. 麥類作物學報,2015,35(5):667-673.
[9]張明偉,王 慧,董召娣,等. 揚麥系列品種植株抗倒性能的演變及與莖稈性狀的關系[J]. 麥類作物學報,2016,36(9):1199-1208.
[10]蔡雨佳,楊凱鈞,王德鵬,等. 不同小麥品種淀粉粒徑的比較研究[J]. 山東農業科學,2021,53(7):46-50.
[11]李文陽,盧繼承,閆素輝,等. 施氮水平對小麥籽粒淀粉粒分布與加工品質的影響[J]. 麥類作物學報,2012,32(2):297-302.
[12]Yan H,Lu Q. Effect of A-and B-granules of wheat starch on Chinese noodle quality[J]. Journal of Cereal Science,2020,91:102860-102860.
[13]高 欣,郭 雷,單寶雪,等. 淀粉顆粒類型及其比例在小麥品質特性形成與改良中的作用[J]. 作物學報,2023,49(6):1447-1454.
[14]Keres I,Alaru M,Talgre L,et al. Impact of weather conditions and farming systems on size distribution of starch granules and flour yield of winter wheat[J]. Agriculture,2020,10(1):3390-3398.
[15]譚 植,李 瑞,吳培金,等. 鉀肥對弱筋小麥淀粉粒度分布與黏度參數的影響[J]. 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46(5):507-512.
[16]張潤琪,付凱勇,李 超,等. 磷素對小麥淀粉粒微觀特性的影響及其形成機理[J]. 中國農業科學,2017,50(22):4235-4246.
[17]蔡瑞國,尹燕枰,趙發茂,等. 強筋小麥胚乳淀粉粒度分布特征及其對弱光的響應[J]. 中國農業科學,2008,41(5):1308-1316.
[18]尚 賞,胡啟國,郭書亞,等. 種植密度對黃淮海夏玉米品種倒伏率與莖稈抗倒特性的影響[J]. 山西農業科學,2018,46(8):1282-1285.
[19]張紅漫,鄭榮平,陳敬文,等. NREL 法測定木質纖維素原料組分的含量[J]. 分析試驗室,2010,29(11):15-18.
[20]王鑫煒,任愛霞,孫 敏,等. 播量對寬幅條播冬小麥群體結構和干物質積累分配的影響[J]. 麥類作物學報,2021,41(10):1272-1280.
[21]郭 瑞,黃曉高,溫明星,等. 追氮量和種植密度對春性強筋小麥鎮麥12號籽粒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 核農學報,2020,34(8):1834-1839.
[22]王 慧,朱冬梅,高致富,等. 播期與密度組合對不同小麥品種產量及抗倒性的影響[J]. 揚州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20,41(6):34-39.
[23]Xiu Z,Wen M Z,Shu X D,et al. Interactive effects of irrigation regime and planting density on grain yield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in winter wheat[J]. Th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21,32(1):163-174.
[24]樊繼偉,王康君,張廣旭,等. 黃淮麥區不同小麥品種氮素利用差異分析[J]. 江蘇農業科學,2022,50(4):43-51.
[25]姚廣平,汪娟梅,張 睿,等. 關中中部灌區播期密度對農大399小麥產量和品質的效應[J]. 西安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21(5):71-77.
[26]劉慶芳,蘇玉環,馬永安,等. 不同小麥品種的莖稈特性與抗倒性[J]. 貴州農業科學,2022,50(5):48-54.
[27]孟令志,買春艷,于立強,等. 黃淮冬麥區部分小麥品種(系)抗倒伏相關性狀分析[J]. 麥類作物學報,2016,36(7):888-895.
[28]姚金保,馬鴻翔,姚國才,等. 小麥抗倒性研究進展[J].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3,14(2):208-213.
[29]邵慶勤,萬 成,李曉慶,等. 取樣后處理措施對小麥抗倒伏性狀測定結果的影響[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19,42(4):632-640.
[30]王 丹,丁位華,馮素偉,等. 不同小麥品種莖稈特性及其與抗倒性的關系[J]. 應用生態學報,2016,27(5):1496-1502.
[31]Dai Z,Yin Y,Zhang M,et al. Distribution of starch granule size in grains of wheat grown under irrigated and rainfed conditions[J]. Acta Agronomica Sinica,2008,34(5):795-802.
[32]許倍銘,馮健超,郝紫瑞,等. 種植密度對不同小麥品種籽粒淀粉含量及其特性的影響[J]. 麥類作物學報,2022,42(9):1109-1116.
[33]穆培源,何中虎,徐兆華,等. CIMMYT 普通小麥品系Waxy 蛋白類型及淀粉糊化特性研究[J]. 作物學報,2006(7):1071-1075.
[34]馬冬云,郭天財,王晨陽,等. 施氮水平對小麥籽粒淀粉粒度分布及淀粉粒糊化特性的影響[J]. 西北農業學報,2010,19(11):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