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墉 1989年生于山東濰坊。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博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后。現為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教師,碩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理事,北京工筆重彩畫會理事,李可染畫院研究員。國家藝術基金青年美術創作人才項目獲得者。作品參加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第八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第六、七屆全國青年美術作品展,第十一屆全國工筆畫作品展,中國青年工筆學術提名展等國家級展覽。作品被中國美術館等機構收藏。

在我的工筆畫創作中,真與幻總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相互交融。藝術創作中之所謂“真”,是指創作者對客觀事物的如實描繪,而所謂“幻”,則是依托主觀想象存在的、無實在的虛相。表面上看,“真”與“幻”是對立的,而在我看來,兩者是密切聯系、無法分離的。
從藝術創作層面看,“真”與“幻”即為“實”與“虛”,不僅需要創作者模仿現實世界中的客觀真實,而且要求超越客觀實在抵達想象世界的主觀真實。一方面,藝術之“真”要根植于現實生活,精準把握客觀事物的特征,做到外在的真實;另一方面,藝術之“真”更需要創作者在符合客觀實在的前提下展開主觀想象,不拘泥于現實,從而做到內在的真實。藝術之“幻”,實則緊密交融于其中。藝術創作絕不能墨守成規地完全如實描繪,而需要充分發揮主觀想象,做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進而超越外在真實而求取內在的精神真實。

而我在作品中即通過真幻的交織呈現,試圖將觀者帶入一個游離于現實與夢幻的奇異空間。在作品《失衡》中,人物形象來源于現實生活的雨中游戲場景,但并非是對真實世界的如實描繪,而是展現一種夢幻、游離、捉摸不定的精神世界。這既是一種幻象,亦是一種真實,充滿著童真般的歡樂與神秘。而《戲蟾》則以少女與金蟾的互動重新詮釋中國古代經典繪畫母題《劉海戲蟾》,從而將現代人物與傳統圖式形成一種輕快自然的夢幻空間。《逍遙游》中的人物亦是自在地暢游于虛幻的空間,或持笛,或拈花,或舞動飄帶,其動態借鑒于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圖式,但其表現形式上卻并非經典飛天圖像中的線條韻律,而是以具有現代構成意識的空間分割和色彩對比,既把握了傳統飛天形象的飄逸之韻和空靈之境,又呈現出一種具有當代審美性的精神內涵,從而形成了全新的藝術面貌。而《逐鳥記》《馴馬記》則將人物和動物置于網格式的光影中,在光斑流動中展現一種愜意靜謐的精神世界,似曾相識而又宛如在夢中,特別是雨衣的絲縷通透涼意將觀者帶入一個寧靜詩意的迷幻空間,亦虛亦實,亦真亦幻。

我的作品始終堅持著傳統的繪畫方式,在保持中國傳統工筆畫精神氣質的基礎上,尋求當代與傳統的完美契合。工筆畫依靠色彩層層渲染的方式塑造形象,形成一種內斂含蓄的視覺效果,并具有深邃、迷幻等特征的語言質地,與畫面中隱喻、象征的語義目標極為吻合。當代工筆畫的發展是多元與個性的。畫家們不愿讓自己的作品成為對古典藝術的吊唁和重復,試圖重勘當代工筆畫的邊界,努力尋找屬于自己的個性表現。
本專題責任編輯:石俊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