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儒家優秀文化是做好新時代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文章研究了高職院校學生傳承與弘揚儒家優秀文化的意義與內容。并以淮安市高職院校高職生為例,調查了高職院校高職生對儒家文化的認知現狀及其思想意識的影響,闡述了高職院校高職生傳承與弘揚了儒家優秀文化主要內容,全面討論了高職院校高職生傳承儒家優秀文化的路徑。
關鍵詞:高職生;儒家優秀文化;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4)05-0103-05
引言
儒家文化蘊涵著豐富深厚優秀文化精華,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根本,研究儒家文化,弘揚與繼承其積極精神與要義,結合新時代主題,把我國儒家優秀文化融入新時代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做好新時代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舉措[1]。高職生作為新時代思想最活躍的群體之一,思想政治工作要提高有效性、針對性。中華儒家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文化特征和多樣的形式表現,深厚的文化積淀具有意義深遠的育人功能,探索中華儒家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將中華儒家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為中華儒家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提供了沃土,一方面有利于高職生群體樹立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有利于高職生在接受中華儒家優秀傳統文化熏陶的同時,使高校切實成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堅強陣地。同時,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樹人,這與中華儒家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的高尚道德情操不謀而合,中華儒家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在宏觀意識和微觀方式上的融合,也能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推進提供新思路[2]。
一、高職生傳承弘揚儒家優秀文化的意義
做好高職生的儒家文化教育具有緊迫性。目前我國建成世界規模最大職業教育體系,共有職業學校1.12萬所,在校生超過2915萬人[3]。“職教20條”提出“指導職業院校上好思想政治理論課,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努力實現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培養高度融合。”高職人才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做好高職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為了落實國家“職教20條”重要精神,高職院校必須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有效利用各類有益資源,做好高職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教育與引導高職生繼承和弘揚儒家文化精神,是做好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為新時代培養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應盡之職責[4]。
二、高職院校學生對儒家文化認知現狀調查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學說為指導思想的文化流派。儒家學說為春秋時期孔丘所創,倡導血親人倫、現世事功、修身存養、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義、禮、智、信。儒家學說經歷代統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學的傳承和發展,使其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為了解高職學生對儒家文化的認知現狀,課題組成員進行了問卷調查,對象為淮安市幾所高職院校學生,采用分層抽樣調查方式進行。調查問卷分為三個方面:一是高職院校是否高職生了解儒家文化;二是高職院校高職生是否認同儒家文化要義。儒家文化博大精深,許多要義在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激勵價值,對于汲取古人智慧,做好新時代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正面指導價值;三是高職院校高職生是否踐行儒家文化精神。儒家人強調修身、齊家、治國與平天下,是新時代高職生學習的榜樣[5]。調查高職生踐行儒家文化精神的現狀,采取適當措施與方法,教育與引導高職生踐行儒家文化中精華要義,對做好新時代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有意義。本次調查發放調查問卷500份,收回問卷472份,有效問卷461份。問卷有效率為92%,問卷調查情況如下表1:
(一)高職生了解儒家文化現狀
調查高職生了解儒家文化現狀,主要包括4個問題:了解儒家文化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等;閱讀過儒家文化經典著作:《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了解儒家文化方式:學校、家庭、朋友、媒體以及其他方式;感受到儒家文化日常對自己影響。
根據調查,高職生對儒家文化代表人物了解程度,孔子(94%)、孟子(87%)、荀子(51%)、董仲舒(48%)、朱熹(37%)、王陽明(20%)、王夫之(17%)。由此看出,學生對孔子是最熟悉的,孟子次之,接下來是儒家其他人物。另外,還有部分學生把莊子、管仲、墨子當作儒家名人,說明有部分不大了解儒家文化人物。
根據調查,學生了解過的儒家文化經典部分文章主要有:《論語》(73%)《孟子》(33%)《大學》(91%)《中 庸》(12%)《詩經》(45%)《弟子規》(33%)《春秋》(8%),極少數人讀過《三字經》(3.5%)《禮記》(1.2%)等儒家文化的書籍。因此,學校學生對儒家文化經典,是有一定基礎的。
根據調查,學生學習儒家文化的方式方法,通過課本(93%)、課外書籍(61%)、電視(41%)、網絡(19%)、報紙雜志(8%)、其它途徑(11%)等。可見,學校是學生學習儒家文化的最主要方式。
根據調查,高職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程度:5%人深受其影響,31%比較受到影響,49%一般受到影響。另外,調查顯示,儒家文化對男生影響大(37%)的比例高于女生影響比例(34%)。
從以上數據可知,淮安市高職院校學生閱讀對儒家經典著作、儒家人物的了解占比不高,這與當前強調文化自信是不相符的,有必要加強這方面引導和教育。
(二)高職生認同儒家文化要義現狀
調查高職生認同儒家文化要義現狀,主要包括18個儒家要義問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破心中賊難,破山中賊易;夫孝,德之本也;儉以養德;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故圣人者,人之所積而致也;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毋貪口腹而恣殺牲禽;人性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舍身取義;殺生成仁 ;養心莫善于寡欲。
根據調查,高職生認可儒家文化要義情況為:對儒家文化中“仁愛”“愛國”“信”“孝“修身”和“儉”認可度超過60%。就文理科而言,文科學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認同度(4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認可度(37%)、“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認可度(23%)、“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認可度(28%)。理科學生“夫孝,德之本也”認可度(27%)、“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認可度(22%)、“儉以養德”認可度(18%)。
根據調查,部分高校高職生認可儒家文化要義主要表現:男生“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12%)高于女生(10%)、男生“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9%)高于女生(8%)、男生“故圣人者,人之所積而致也”(15%)高于女生(12%)、男生人性惡(9%)高于女生(5%)、男生“毋貪口腹而恣殺牲禽”(8%)與女生(7.9%)相近。
根據調查,高職學生認可度低的儒家文化要義,主要集中在:“養心莫善于寡欲”(8%)、“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6%)、“舍生取義”“婦德、婦言、婦容、婦功”(7%)。
根據統計結果,淮安市高職生對儒家文化中精神與要義的總體認同度并不高,凸顯了高職生對儒家文化的認同危機。而儒家文化中精神與要義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主流文化的優秀資源,繼承和弘揚是當代人重要任務,是提升當代高職生思想品質的重要精神資源,因此,加強這些方面研究和教育,促進高職生高尚品德培養,是當務之急。
(三)高職生踐行儒家文化精神現狀
調查高職生踐行儒家文化精神現狀,主要包括3個問題:關于養親、敬親和悅親等問題;關于老師、朋友、強者、弱者、寬容、謙讓和信用等問題;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意識等問題。
關于養親、敬親和悅親等問題,養親就是贍養父母,敬親就是尊敬父母,悅親就是愉悅父母心情。根據調查統計,就生日為例,70%學生記得父母生日,21%學生記得其中一人生日,13%學生不記得父母生日。就父母關系,調查顯示,9%與父母爭吵過,49%選擇與父母溝通,31%學生選擇回避,8%學生選擇其他方式。在調查中,多數學生想念父母,愿意為父母分憂;但是也有少數學生不善待父母,不重視父母建議和觀點,感覺父母無能等。
關于老師、朋友、強者、弱者、寬容、謙讓和信用等問題。根據調查統計,2%學生很尊重教師,13%不會尊重教師,56%學生覺得應該尊重教師;就朋友有求于自己時,6%學生愿意全力幫助,69%學生愿意量力而行,2%學生不想幫助,7%學生要考慮一下。調查顯示,現代高職院校學生日益淡化儒家文化中尊師、友愛、善良、寬容,合作意識與協作意識,功利心不斷強化。
關于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意識等問題。調查顯示,公益活動超過5次(20%)、超過3次(40%)、沒有(14%)。舍己救人觀點,高度贊同人(11%),贊同人(61%),無反應人(12%),不同意人(14%)。對于汶川等自然災害事件,悲傷人(18%),難過人(45%),不舒服人(17%),平靜人(18%)。
根據以上三類問題的調查,發現部分學生國家情懷淡薄,沒有儒家文化中家國情懷,缺少儒家文化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理想信念。這種現象使高校教育者必須重視起來。
三、高職生傳承弘揚儒家優秀文化的主要內容
(一)儒家文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儒家文化中,關于人生觀與價值觀的論述非常多。儒家文化主張內圣外王,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仁人志士要堅守“仁、義、禮、智、信”等信念,做到修善心、講規則、懂禮儀、探知識和守誠信,倡導“溫、良、恭、儉、讓”做人美德。這些儒家文化關于人生觀和價值觀思想,如果通過教育教學、過道文化、校園文化熏陶、素質大講堂等方式,融進高職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增強他們的精神品質,形成上進、有為的人生觀[6]。
例如儒家文化中“仁”思想,在儒家經典《論語》中出現100多次,說明“仁”思想在儒家文化中的重要性。儒家倡導仁者愛人,在日常活動中,仁義之人,要照顧弱者,尊重和友愛他人。這種仁愛之心,在某種情況下,還會上升國家和社會層面,突出儒家仁人志士濟世路徑,修身、齊家、治國和平天下思想,實現大同社會。這種“仁”思想在新時代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值得高職生學習、繼承與踐行。因此,在日常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教育者引導和教育高職生繼承和弘揚“仁”思想,在潛移默化中培養高職生學習儒家文化,樹立以中華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為己任的崇高理想和價值追求。
又如儒家文化中“義”思想。儒家創始人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強調在面對利益與道德矛盾的時候,一個人要見利思義,不要見利忘義。孟子是繼孔子之后最偉大代表人物之一,在義與利關系上,他提出:“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在中國歷史上,儒家重義輕利與見利思義的思想,鑄就歷史上許多仁人志士的風骨。在高職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繼承儒家義之思想,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儒家人的愛國主義情懷
愛國情懷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最大的凝聚力,愛國情懷的形成有其歷史的必然性,是在一個歷史文化中慢慢養成。儒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對于培養國人愛國情懷具有積極作用。學者李承宗在《論儒家文化對培養現代愛國主義情感的積極作用》(2002)中闡述了儒家文化深刻影響著國人的愛國情懷,主要表現在6個方面:一是儒家文化中的“仁愛”思想和群體意識,有利于國民培養集體主義的價值觀;二是儒家的“孝悌”觀念和以“和為貴”的思想,有利于創造一種安定和諧的氣氛;三是儒家文化中的“自強”意識和“求實”主張,有利于增強民族精神;四是儒家文化重視道德,崇尚“節操”的傳統,有利于培養中國人特有的愛國風骨;五是儒家文化的“革新”觀念及在世界上的影響,有利于培養改革開放思想;六是儒家主張“大一統”的思想,有得于促進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7]。
探討儒家文化中愛國主義思想及其現代價值,在新時代,教育和引導高職生繼承和弘揚儒家文化中的愛國主義優良傳統,做一個忠誠的愛國者,發揚中國愛國主義的思想傳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民幸福而努力奮斗,是新時代高職生的歷史使命,把儒家文化的愛國情懷融進新時代高職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導高職生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情懷。
(三)儒家文化的日常行為規范
在儒家文化中,強調:“禮之用,和為貴”“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思想觀點,指出社會生活中“和諧”的重要性。面對日常生活中好壞得失,儒家文化要求:“反求諸己”“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君子成人之美”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理念,告訴人們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求得個人幸福和社會安定。尤其面臨人際關系與思想沖突時,儒家倡導:“君子和而不同”思想,要求人們開闊其胸懷,提升其寬容之心,增強其豁達心境,舍棄斤斤計較心理。諸如此類的優秀儒家日常行為規范和思想,是新時代高職生需要學習和借鑒的,在學習借鑒的基礎上形成符合新時代要求的行為規范,幫助學生學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
在新時代,將儒家文化中關于日常行為規范思想與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汲取古人的先進智慧,促使高職生做儒家優秀文化的篤信者、傳承者、躬行者。據此,在日常教育教學中,高校教育者要有意識地挖掘儒家文化中有益于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資源,在潛移默化中使之融入課堂和課外教育之中,不斷完善新時代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培養學生自律意識,成長為高素質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8]。
四、高職生傳承弘揚儒家優秀文化的路徑尋繹
(一)儒家優秀文化走進校園文化
學校文化是指在一所學校內,由學校發展歷史積淀而形成的價值觀念、制度契約等構成的價值觀體系,具有陶冶與育人功能。發揮學校文化陶冶與育人功能,讓儒家優秀文化融入校園文化,成為校園文化中重要陶冶與育人因子。一是全面識別儒家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汲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將儒家優秀文化中精華精神與理念融進校園文化之中,發揮其陶冶與育人價值。二是將儒家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將儒家文化中優秀精神理念和因子嵌入校園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之中,例如將儒家文化融入到校園建筑、班級主題班會、公寓文化、教室文化、宣傳欄等之中,使儒家優秀文化融進校園文化之中,耳濡目染、潤物無聲。
(二)設置儒家文化選修課
儒家文化典籍原著都是文言文,是不易理解和掌握的。因此,在高職院校,應設置儒家文化選修課程,在教師的指導下,使高職生系統地學習儒家文化經典。首先要加強教師有關儒家文化的培訓,提升教師教師自身儒家文化修養和教學水平;其次是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要有選擇性,要根據學生在大學每一階段的心理特點和行為特點開展相應的內容;其三是教學方法要靈活運用。儒家文化的講解需要老師的詳細解讀,在講授過程中,要鼓勵學生,激發學生內在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開設儒家文化大講堂
文化大講堂是高校人文素質教育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能更好的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激發學生的興趣。開設儒家文化大講堂,能激勵學生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弘揚傳承孝道文化。大講堂的內容主要以禮儀文明、道德修養、人生勵志等為主。可以聘請校內外的知名學者和專家定期開講,通過專家學者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詮釋和闡發優秀傳統文化,用形象生動的方法表現和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引導學生感受和領悟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從厚重的中華優秀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糧,自覺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者、實踐者和示范者。
(四)開展儒家文化文藝娛樂活動
文藝娛樂活動是高職生日常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利用文藝娛樂活動來加強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者的職責。儒家優秀文化融入高職生文藝娛樂活動,是做好新時代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環,也是促進儒家優秀文化融入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高職院校可以結合學校實際,以儒家文化要義為根本,借助文藝娛樂節目,在專業老師指導下,定期開展一些弘揚儒家優秀文化的活動,宣傳儒家優秀傳統文化,例如學校可以舉辦古典詩詞大賽,開展漢服社團系列表演活動,組織古箏竹笛等古曲演奏比賽、儒家經典著作朗誦比賽等,通過以上形式,讓高職生感受到儒家優秀文化的博大精深,潛移默化,他們的行為自然地就遵循儒家優秀文化的要求,成為一個品行好的優秀高職生。
(五)善用網絡和圖書館資源
現代社會網絡資源非常豐富,儒家文化也深藏其中。同時,高校圖書館藏書很豐富,有很多關于儒家文化的書籍和文言文。據此,一是發揮網絡資源,學校有意識地組織相關高職生,在老師指導下,在電腦和手機網絡上播出關于儒家活動的宣傳,還可以定期發布一些關于儒家的書目供高職生參考;二是發揮圖書資源的優勢,學校圖書館有側重性地增加關于儒家文化的書籍,在閱覽室專門開設儒家文化讀書角等,總之,高校教育者要善用網絡和圖書館資源,可以更好地促進儒家優秀文化融入高職生日常生活與學習之中。
(六)開展儒家經典誦讀活動
在校園開展儒家經典誦讀,是推進儒家優秀文化融入高校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與方法。綜合各個高校開展的儒家經典誦讀活動,主要采用的是在專業老師指導下,帶領高職生閱讀儒家經典,主要是閱讀儒家主流著作《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論語》《禮記》等,另外,在了解儒家優秀文化的過程中,閱讀儒家經典人物傳記對做好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非常有幫助的。儒家在中華歷史長河中出現了許多為天下興亡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人物,是高職生學習與效仿的榜樣。
(七)開展儒家經典文化系列報告會
在儒家優秀文化融入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有計劃地邀請對儒家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專家和學者走進校園,開展儒家經典文化系列報告會,激發學生學習儒家文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是邀請校內對儒家文化有研究的教師開展儒家文化系列講座。在我國高校中,即使是工科類學校都開設大學語文課程,而大學語文教學內容中必然有關于儒家經典文化的文章,據此,任何一所大學都有研究儒家文化的學者。發揮各個高校自身教育教學資源,做好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各高校教育者應盡的職責;二是邀請校外儒家經典文化研究者走進高校校園開展儒家文化經典報告會。在儒家優秀文化融入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有選擇性邀請一些代表性的專家走進校園,有針對性的開展儒家經典文化系列報告會,在高職生中宣傳與弘揚儒家文化的積極方面,對做好新時代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有幫助的。
此外,為了做好儒家經典文化系列報告會,首先高校領導與教育者要重視是這方面的教育與引導工作,這是開展相關工作的前提條件;其次,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把這個工作落到實處,這是確保儒家經典文化系列報告會有效開展的保障條件,例如提供經費支持、場地保障、后期服務等等。
(八)發揮儒家文化社團的作用
社團是是開展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高校要發揮社團在儒家文化融入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展開工作:一是以學習和弘揚儒家文化為宗旨,做好社團組織建設與領導,要為每一個社團配備專業輔導老師,有意識地在社團活動中宣傳儒家優秀文化。二是成立儒家文化社團,將有志于學習和傳播儒家文化高職生吸引進社團,利用他們的業余時間,開展相應的儒家文化學習、研討、宣傳活動,直接在高職生中弘揚儒家優秀文化,使儒家優秀文化能在新時代有青年學子中得以傳承、發揚[9]。
結語
儒家優秀文化精髓博大精深、綿延不絕,新時代高職生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高職院校高職生從儒家優秀文化中吸取智慧,有助于高職生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完善人格、形成自律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愛國主義情懷,從而更好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命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李彩麗.儒家優秀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探析[J].法制博覽,2017(26):293+209.
[2]倪素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3,9(05):97-104.
[3]我國建成世界規模最大職業教育體系[J].大視野,2022(03):1.
[4]曹磊.董國艷.科學把握儒家思想精髓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J].沂蒙干部學院學報,2023(02):81-88.
[5]田永勝.當代大學生對儒家道德的認知及行為狀況調查——以中山大學為例[J].當代中國價值觀研究,2017,2(03):118-125.
[6]鄭小九.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J].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2023,9(02):62-70.
[7]李承宗.論儒家文化對培養現代愛國主義情感的積極作用[J].張家口師專學報,2002(04):5.
[8]左玉河.何在與何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新思考[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51(01):120-126.
[9]肖望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意蘊及路徑選擇[J].當代教育論壇,2023(04):5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