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 前
舞蹈藝術,一般被認為“長于抒情、拙于敘事”,如何用肢體語言兼顧“跳好舞”和“講好故事”,常常是舞劇創作者面臨的挑戰。
近幾年,隨著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朱鹮》《漁光曲》《只此青綠》《紅樓夢》《詠春》等作品的出圈,舞劇演出市場呈現出蓬勃態勢,有的作品甚至“一票難求”。這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中國舞劇多年來在創作演出上的扎實積累和有效探索。從這些作品中,我們不難發現它們中的一大亮點:編劇從中國文化的土壤之中汲取養分,關注當下身處時代的呼吸吐納,并借助現代科技,營造詩意化的舞美,用極致唯美的肢體語言和跌宕起伏的劇情,讓觀眾沉浸在獨具東方美學的意境中。
舞劇是藝術表達,與其他藝術形式一樣,逼近靈魂是它的終極追求。如何深入表達人的情感,如何使用舞蹈語言進行靈魂書寫,如何在時代審美之下進行新的藝術探索,是藝術家不斷創作的突破點。深入中國傳統舞蹈的藝術寶庫,總結規律、活化傳統,這是展現中國舞劇民族文化辨識度的重要途徑,也是中國舞劇創新發展的重要源泉?!冬F代藝術》本期“印象”欄目特別呈現四篇舞蹈評論文章——對2024年央視舞蹈作品《詠春》《錦鯉》《瓷影》《鵝鵝鵝》的研究及流變趨勢探析,溯源流量級舞劇作品《只此青綠》展現出的“心中有山水 古今中國夢”,解析原創舞劇《川藏·茶馬古道》的敘事方式,窺探原創舞蹈《舞韻八陣》中的三國元素。與讀者共探中國舞蹈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在中國舞臺藝術創作中,應該沒有哪一種藝術形式比舞劇更快出圈,更受市場歡迎的了。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只此青綠》《五星出東方》《詠春》等陸續登上央視春晚舞臺,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舞蹈作品從曾經主要作為春晚節目伴舞的“背景板”,到如今作為獨立的節目重磅出場,這一變化的背后其實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下創造性發展、創新性轉化的生動實踐。
筆者以2024年央視春晚上演的舞蹈作品《詠春》《錦鯉》《瓷影》《鵝鵝鵝》為例,對他們進行個別甄視和集體掃描,以期從中窺見中國舞蹈作品的藝術密碼和演進趨勢,給舞蹈家們和廣大觀眾朋友以啟示和啟迪。
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料與表現元素
縱觀所有的舞蹈作品,都注重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料與表現元素,從而在舞蹈作品與觀眾之間架起中華文化的橋梁,釋放出彼此共通共情的理念溝通和觀念互證,最大限度地得到中國審美的大眾詮釋。《瓷影》繼續沿用《只此青綠》的成功做法,借中國傳統“青花瓷”意象,在視頻背景、服飾裝扮、舞臺造型、人物臉譜上充分彰顯中國之美、中國人之美,不斷變換山水意境,高山流水,和韻跌落。表演者在舞臺上始終合力塑造著“圓”的造型和視覺表現,寓意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靈動典雅,唯美動人。《詠春》將中國書法、中國傳統窗欞意象、中國門扉寓意充分糅合,并在舞蹈形體上借鑒傳統“皮影”藝術的表現形態,讓觀眾在古今穿越中得到靈魂的徜徉與行走,完成人與藝的契合與內聚。舞臺設計上也讓表演者如在一張古琴、古箏之上,從而讓男女表演者在對抗與和解、切磋與交融中,充分展現出別開生面、緊致緊湊的藝術張力。
在國際視野中打通中外藝術融合之道
強調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料與表現元素,并不是自我陶醉和藝術的固步自封。《鵝鵝鵝》借鑒和汲取了芭蕾舞的表演技巧,卻又融匯了中國視角和中國表達,讓它不僅具有中國古典之美,也有世界優秀文化互鑒生輝的共通之美。兒童的天然、天真、童趣、幻想、友愛無疑是架設融合的橋梁。不僅如此,成人與兒童互為背景,彼此交融,相映成趣,舞臺是一個表達理想、逐夢愿景的平臺。在成人與兒童的對接中,在中外文化的彼此銜接上,典雅共通,心意融匯,舞蹈作品悄然無聲地在自然銜接與華麗轉型中,完成了中國精神的國際表達,彰顯出中華文化的世界胸襟和廣闊視野。
跨界融合成為彰顯舞蹈之美的新路徑
2024年春晚舞蹈作品最出彩、最令人記憶深刻的地方,無疑是在技術與藝術、藝術與藝術之間突破彼此的壁壘。如《錦鯉》,調用科技手段,由魚幻化為人,由人夢幻為魚,精美呈現出“魚躍龍門”“如魚得水”的美好寓意,演繹出“如夢如幻、如癡如醉”的藝術效果,充分表達了生命的舒展與奔放、自由的沖撞與奔突、光明的渴求與奔赴、理想的向往與憧憬,表現了人性的沖突和對美好未來的渴求?!对伌骸穼⒅腥A武術與舞蹈藝術有機結合,“詠春”本就是拳名,再在屏幕上展現“八卦掌”書法字體,黑白背景不斷交替,中國龍的顯隱變化,融“武”之英姿颯爽與“舞”之靈動優美為一體,舞蹈與武術變換自如,分不清彼此,不僅融化在形態表現上,而且內化為精神氣象的張弛之間?!跺\鯉》將雜技與舞蹈藝術有效整合,催生了新的藝術視角和別樣審判形態。這種藝術與技術的結合、藝術與藝術的整合,不斷促使舞蹈藝術從二維空間轉向三維空間,甚至是四維空間的突破,不斷觸摸中國式審美的極致高度,無限開拓新時代舞蹈樣式和呈現形態的視覺美和內涵美,讓舞蹈藝術的生產力、創造力煥發出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