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政治馬克思主義”是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流派,在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學界中具有重要的影響。圍繞“超越資本主義”的理論主題,“政治馬克思主義”構建了“轉型資本主義”批判理論?!稗D型資本主義”批判理論是在全球化、當代資本主義的變化、社會主義的曲折發展、新社會運動和當代西方左派思潮的興起的背景下產生的?!罢务R克思主義”的“轉型資本主義”批判理論的理論資源包括經典馬克思主義的資本主義批判理論、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資本主義批判理論、近代西方學者的財產理論、當代西方左派學者的現代性思想等?!罢务R克思主義”始終堅持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圍繞資本主義起源、全球化、民族國家和國際關系、超越資本主義等問題展開了論述,形成了系統的理論體系,這有助于深化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本質和發展趨勢的認識,也對正確處理與資本主義國家的關系,構建互利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具有重要的啟發。
關鍵詞:政治馬克思主義;轉型資本主義;社會主義
“政治馬克思主義”(Political Marxism)產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全球化時代,是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嚴重挫折,后馬克思主義盛行的背景下產生的,其直接的理論來源是馬克思主義的資本主義批判學說,也深受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分析馬克思主義等的影響?!罢务R克思主義”已經經過了40多年的發展歷程,形成了三代學術共同體[1]。第一代包括羅伯特·布倫納(Robert Brenner)、艾倫·梅克森斯·伍德(Ellen Meiksins Wood)、尼爾·伍德(Neal Wood)、喬治·科米奈爾(George Comninel)、查爾斯·波斯特(Charles Post)、哈維·凱伊(Harvey Kaye)等。第二代包括漢內斯·拉切爾(Hannes Lacher)、貝諾·塔斯卡(Benno Teschke)、邁克爾·茲莫萊克(Michael A.Zmolek)、塞繆爾·科納弗(Samuel Knafo)、杰夫·肯尼迪(Geoff Kennedy)。第三代包括薩維埃·拉弗朗斯(Xavier Lafrance)、埃倫·迪茲金(Eren Duzgun)等。布倫納和伍德被譽為“政治馬克思主義”的兩位主要旗手。
一、理論形成的時代背景
“政治馬克思主義”的“轉型資本主義”批判理論的形成既有時代轉變的影響,也有直接的學術思潮的影響,這些思潮也為“政治馬克思主義”的“轉型資本主義”批判理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援背景。
第一,全球化的發展。全球化時代是“政治馬克思主義”的“轉型資本主義”批判理論形成的獨特時代背景。現今的全球化,從狹義上理解是始于二戰以后,這個階段的全球化更多的是經濟的全球化?!鞍殡S著人類的發展,經濟作為社會發展的基礎,影響著人類生存發展的進程,也體現著人類特有的全球化表現。人類的經濟交往活動在突破地域限制的過程中,不斷實現社會生產總過程的全球擴展,加速著人類社會全面全球化的進程。經濟全球化也是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全球化?!盵2]當前的全球化實質是資本主義國家憑借其超強的政治、經濟、科技和軍事實力在全球推行資本主義制度及其生產方式的行為,是資本的國際化。
第二,資本主義的變化。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最明顯的變化包括:一是金融資本通過電子工具能夠自由轉移到外國,直接推動了全球金融市場和貨幣市場的發展,為資本的積累和增殖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二是資本的增長方式更加注重生產和技術的合理配置,強調的是通過股份制改革,實現企業的結構優化和盈利的多樣化,使生產、就業、消費等方面協調一致,最終達到適應市場多樣化需求的目的。三是資本主義的企業的組織和運營發生了變化,資本主義企業更加注重通過高新技術生產高質量和高附加值的商品,其日常工作更加注重的是對先進技術和商品的研發,創新能力和適應市場的能力更強。四是資本主義通過全球資本的滲透,實現了在空間上的擴張和時間上的延續,建立了全球性的經濟帝國。
第三,社會主義在曲折發展。二戰后社會主義出現了發展的高潮,但是由于美蘇爭霸,以及大量的社會主義國家照搬照抄蘇聯模式,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教條主義的理解,經濟發展逐漸乏力,國內矛盾凸顯。由于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任意干涉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內政,激化了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社會主義陣營開始分裂,到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社會主義陣營完全瓦解,兩極格局也宣告結束,世界進入了多極化時代。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一方面,資本主義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危機,資本主義陷入了長期的經濟停滯和滯脹狀態;另一方面,中國、越南等僅存的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改革開放,搞活經濟,激發人民積極性和創造性,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重新煥發出生機和活力,引起了世界的關注,人們開始重新思考蘇聯解體的真正原因和社會主義的意義。事實證明,社會主義沒有終結,馬克思主義也沒有消亡,而是在曲折發展并逐漸實現復興。
第四,新社會運動的興起。二戰以后,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產生了很多新社會運動。就其性質而言,新社會運動是資本主義發達社會中新的矛盾和沖突的反映。這些運動包括女權運動、生態運動、和平運動、反種族主義運動、反抗核運動、性解放運動等。新社會運動參與的主體是多元的,其追求的利益也是多元的,但總體上來說不是一種激進的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革命運動,而是一種多元民主斗爭。新社會運動由于其告別階級政治和意識形態多元化等的特點,使其無法承擔起無產階級革命的歷史任務。
第五,當代西方左派思潮的興起。當代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和馬克思主義雖然處于低潮,但是這并不能改變世界愛好和平和反抗資本主義的人們對未來理想社會生活的追求,這突出地表現在二戰后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影響廣泛的左派思潮。當代西方左派思潮主要包括后馬克思主義、后社會主義、新馬克思主義等,這些左派思潮又可以稱為后現代左派思潮。這些思潮形成于歐洲大陸,是當代西方社會學生運動和工人運動的產物。當代西方左派思潮是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都發生劇烈變化的背景下提出的,這種變化直接沖擊了傳統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理論,使非歷史的、非批判性的馬克思主義大行其道,消解了無產階級的革命意識和社會主義的革命任務。
二、汲取的理論資源
第一,經典馬克思主義的資本主義批判理論?!罢务R克思主義”主要汲取了馬克思主義總體性批判思想、資本邏輯批判思想和列寧的帝國主義論。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進行了深刻和全面的批判,揭示了資本主義總體異化的現實和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要消除內在矛盾,必須用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替代資本主義。“政治馬克思主義”汲取了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資本論》《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等著作中的資本邏輯批判思想,并運用到對現實資本主義社會的總體分析中?!罢务R克思主義”基于《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一書,繼承并發展了列寧帝國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包括關于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帝國主義是“腐朽的”“寄生的”“垂死的”等觀點,并且圍繞列寧帝國主義的五大特點對當代新帝國主義進行了分析。
第二,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資本主義批判理論?!罢务R克思主義”的“轉型資本主義”批判理論繼承與發展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資本主義批判理論,特別是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的資本主義批判理論。“政治馬克思主義”的“轉型資本主義”批判理論汲取了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總體性思想、意識形態理論和“陣地戰”理論,并結合當代資本主義的起源和新帝國主義的發展形態做了新的闡釋。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批判、科技批判、國家批判等思想對“政治馬克思主義”的“轉型資本主義”批判理論有著重要的啟發,促使其進一步分析現代國家的發展,并對技術決定論和文化意識形態功能進行了批判。
第三,近代西方學者的財產理論?!罢务R克思主義”是在西方文化中產生的,其“轉型資本主義”批判理論汲取了大量近代西方學者的理論,這主要包括約翰·洛克和亞當·斯密的財產權理論。洛克的財產權理論對17世紀的農業資本主義的產生做了明確的闡釋,提出了上帝是萬物的所有主、每個人可以通過勞動實現對物的產權、勞動是價值的源頭和財產的基礎等重要觀點?!罢务R克思主義”汲取了斯密的財產權理論,斯密的財產權理論主要是完全權利的財產權理論,并體現在其名著《國富論》中。斯密的財產權理論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強調要將自然權利與財產權結合,強調分配正義和私有財產合理性?!鞍沿敭a權與自然權利聯系起來,私人具有財產權的自然正當性,由此塑造了現代法律體系?!盵3]二是要通過合法占有獲得。同自然權利不同,這種私人的財產權只能通過占有才能取得,財產權同人身自由權和名譽權不同,這種權利受到社會條件的規定,而且可以在我們和他人之間進行轉移。三是受制于特定的社會財產關系或生產關系,不同的社會制度決定了財產權的形式和效應。
第四,當代西方左派學者的現代性思想。當代西方左派學者的思想對“政治馬克思主義”產生了重要影響,這其中以伯曼和哈維的現代性思想為代表。伯曼和哈維的現代性思想主要揭示了現代性的獨特特點以及現代性同文藝復興、資本主義的關系。他們提出了現代性是一種體驗,現代性是一種開放性的現代性,現代性是矛盾的等多種觀點?,F代生活是革命性與保守性的統一,現代性也是矛盾的統一體。“現代性要么沉溺于盲目而無批判性的熱情,要么因其新奧林匹亞式的疏離和輕蔑而遭到指責;無論在哪種情況下,它都被構想為一塊封閉的獨石,現代人無法雕塑它或改變它。現代生活開放的視野已被封閉的視野所取代,即是說,過去是既要這個又要那個,如今卻以非此即彼來取而代之?!盵4]現代性的這種變遷和不確定性,以及所體現的這種矛盾性實質是資本主義早期發展階段的寫照。
三、理論的內在邏輯
第一,伍德通過對資本主義起源的闡釋,揭示了封建主義由于社會財產關系的轉變導致了多種社會形態的產生,特別是在英國產生了資本主義,英國成為資本主義的最典型形態。英國資本主義的產生一方面說明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階級矛盾會激化,必然導致社會的轉型;另一方面也凸顯了資本主義的歷史性和特殊性,揭示了資本主義由于其特殊的運動規律和內在矛盾必然最終走向滅亡。伍德指出,資本主義的經濟規律——市場法則是其本質的重要體現,市場決定了資本家和工人都要通過市場維持生存。“伍德認為,這種觀點有兩個重要含義。一是資本主義是第一個市場起到中心作用的經濟體制。所以盡管市場已經存在了上千年,但直到我們的時代市場才足以調整生產與交換過程,并由此帶來社會分工。這并非自然發生的,市場并不存在朝著足以取代過去的生產方式的方向發展的內在動力。而這只有在農民失去自己的土地之后才有可能出現。二是伍德認為盡最大可能追逐利潤是生產者維持生存的必要方式。企業賺取利潤并非出于貪婪,如果他們不這么做就會被市場所淘汰。因此,市場并非一套建立在由企業家精神驅動的逐利運動上的機制,而是一套高度強制的機制,無論是無產者還是資本家,都無法擺脫其控制?!盵5]資本主義經濟法則必然導致激烈的競爭,勞資矛盾也就會激化,無法被消除,因此,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及其生產方式還存在,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斗爭就不會自動消失。按照伍德的觀點,英國是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產生了農業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和生產體系?!叭绻覀儚鸟R克思真正的‘原始積累’開始,那么資本主義出現的關鍵轉折點,以及它全新的過程邏輯就是在英國建立新的農業關系。結果就形成了一個社會財產關系體系,其中占有者和生產者都依賴市場來獲得自我再生產的條件。”[6]這意味著產生新的社會財產關系(馬克思意義上的生產關系)的資本主義不再以“超經濟”手段(政治、軍事、司法特權)或政治強制對直接生產者進行剝削和榨取剩余價值,而是以租金或稅收等純經濟形式進行剝削。這展現了在新的社會財產關系之下,直接生產者和剝削者之間都開始依賴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來維系這種關系。正如馬克思早已指出的,正是對直接生產者的無情剝削和直接生產者的大規模無產階級化(商品化),才形成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動力。這正是資本主義與前資本主義剝削手段的本質區別所在,也是由資本主義所創造的獨特形式的帝國主義的根本手段。
第二,“政治馬克思主義”闡釋了農業資本主義向工業資本主義,隨之向資本帝國主義過渡的過程和特點。資本主義為了克服自身的矛盾和缺陷,必須通過轉型調整自身的階級、經濟和社會關系,并不斷對整個社會進行總體統治,實現其經濟霸權、政治霸權和文化霸權。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等各個領域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但是馬克思主義關于資本主義的“兩個必然”論斷并沒有過時,反而隨著資本主義的全球性擴張,其內在的矛盾和問題不斷涌現,更加凸顯了資本主義的侵略性、貪婪性和衰弱性。在這個過程中,資本主義的政治與經濟領域的分離導致資本主義能夠超越其政治的界限實施更加廣泛的影響,并且其構建的意識形態更加具有隱蔽性,其自由民主更加具有欺騙性。在對當代資本帝國主義的分析中,“伍德從歷史的角度,比較了古代和近代英美帝國主義之間的區別,指出資本帝國主義的特點是指:剝削不是建立在超經濟的、直接強制性基礎之上,而是建立在市場經濟權力上。當然,伍德也承認市場機制的建立和維系需要一定的政治力量,需要國家來建立和保護,在當前,全球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也需要維系。她對資本帝國主義的解釋是,運用財產權利和市場力量來積累剩余價值,而不是用政治管理或軍事控制的方法來占領領土?!盵7]以美國為首的資本帝國主義國家正是在不斷地進行資本全球性擴張的基礎上實現了其霸權,全球化也直接推動了這種擴張。資本帝國主義在全球進行干涉甚至侵略,發動了無限戰爭,導致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困境。
第三,“政治馬克思主義”在對資本主義的本質、起源及其當代形態進行論述后,進一步揭示了超越資本主義,重建社會主義的路徑與目標。“政治馬克思主義”認為在當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受嚴重挫折的背景下,必須重建歷史唯物主義,恢復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增強社會主義的信心。首先必須要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全面的反思,彰顯其應有的科學性和革命性,馬克思主義不僅在于批判資本主義,更加在于構建一個符合人類發展的嶄新的社會主義。在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當代轉換的基礎上,必須從人類整體利益出發,結合全球化的歷史趨勢,反對后馬克思主義、后現代主義等一切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思潮,在全球層面重新整合工人階級的力量,并同新社會運動等其他左派運動結合起來,實現全球層面的大聯合,逐步推進反資本主義斗爭。“政治馬克思主義”認為在反資本主義的革命斗爭中,國家扮演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國家既是反資本主義斗爭的焦點,也是實現話語政治向階級政治轉變的重要工具。人類解放首先要從某個民族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開始,其首要目的是掌握國家政權。掌握國家政權的社會主義才能超越資本主義的自由民主,實現真正的民主,為現代化的進程開辟道路,為實現世界的公平正義提供堅實基礎。
四、結語
“政治馬克思主義”的“轉型資本主義”批判理論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能夠帶給我們啟示。
第一,深刻闡釋了資本主義的起源?!罢务R克思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伍德和布倫納都不約而同地對資本主義起源的問題展開了分析,他們批判了商業化模式、人口論模式、世界體系論模式等各種解釋模式的特點和不足,深刻揭示了封建主義轉變為資本主義的過程中階級關系、社會財產關系等發生的根本變化,特別揭示了這種轉變在英國和法國以及其他國家有著明顯不同,資本主義的產生是偶然的,是英國獨有的轉型,而且發生于農村而非城鎮中。
第二,深刻揭示了當代新帝國主義的邏輯和運行機制。包括伍德和布倫納在內,他們都認為在傳統帝國主義階段,帝國主義運用超經濟權力獲取戰利品或利益。然而從17世紀起,帝國主義漸漸增加了與資本主義生產的聯系,現在利潤可以通過競爭條件下的資本主義市場獲取。“然而,這些條件的構建,資本主義市場,尤其是勞動力市場的形成,在日益占主導地位的資產階級的條件下,仍需要超經濟手段,包括國家軍事力量。因此,盡管越來越多的剩余價值來自資本主義的剝削,但是并沒有減少所需的國家權力去支持它。”[8]他們認為美國是全球唯一的真正的新帝國主義國家,資本需要地理控制和空間擴張,尤其是領土統治。“美國作為最新的帝國主義霸權國家已經創造出與眾不同的帝國主義模式,這種模式名義上承認屈服于美國霸權統治的國家的獨立性。”[9]這種形式的帝國主義仍符合其基本準則,“美國是第一個真正的資本主義帝國,因為它是第一個具備經濟實力的霸權主義國家,它的經濟實力并不帶有領土擴張的野心,相反它是通過資本主義的經濟規則來維持霸權統治。”[9]這種霸權統治伴隨著新“超經濟”的需求,尤其是軍事需求。帝國主義“門戶開放”的新形式不僅僅是一種意識形態上的詭計,更加是國內堅定的反殖民情緒讓美國做出的次要選擇。美國作為一個強國維持霸權的首選是不需要付出代價或者承擔政治統治和領土控制的風險。美國在自己領土上完成西進運動,并強制轉移了原住民人口,這之后美國逐漸成為所謂的不進行殖民統治的“非正式帝國”。
第三,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的特殊性?!罢务R克思主義”都非常強調資本主義的特殊性,他們認為資本主義相比其他經濟體系有非常不同的邏輯。資本主義不能等同為市場的擴展。市場在許多前資本主義的社會已經存在,但在那里沒能形成生產以及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體系。在前資本主義社會,剝削是透過超經濟手段(政治和司法的權力)實現的。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和工人只能通過在市場上進行有效競爭而成功地再生產他們自己。資本主義不是依靠純政治手段進行剩余榨取,而是依賴經濟規則——資本的積累和擴張,不斷創造資本增殖空間,獲得超額利潤。這一方面促進了生產力和技術的發展,另一方面又將社會日益分化為兩個對立的階級并加劇社會的分離。因此,資本主義是政治與經濟高度分離的社會,帶來的只能是日益的異化、社會的矛盾和沖突,資本主義也必將因為這種內在無法克服的矛盾走向滅亡,資本主義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產生的偶然性,以及“創造性毀滅”所帶來的不可持續性。
參考文獻:
[1]張福公“政治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發展與理論“重建”——訪喬治·科米奈爾教授[J].國外理論動態,2019(2).
[2]白瑞雪.論全球化與反全球化趨勢并存的根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6).
[3]高全喜.財富、財產權與憲法[J].法制與社會發展,2011(5).
[4]MARSHALL BERMAN.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ty[M].NewYork:Penguin,1982:24.
[5]VIVEK CHIBBER.Remembering Ellen Meiksins Wood[J].Jacobin,2016(1).
[6]ELLEN MEIKSINS WOOD.A Reply to Critics[J].Historical Materialism,2007,15(3).
[7]呂薇洲.從古典帝國主義理論到新帝國主義理論[J].國外理論動態,2008(9).
[8]BOB SUTCLIFFE.Imperialism Old and New:A Comment on David Harvey’s The New Imperialism and Ellen Meiksins Wood’s Empireof Capital[J].Historical Materialism,2006,14(4).
[9]The Ellen Meiksins Wood Reader[M].Edited by Larry Patriquin,Leiden and Boston:Brill,2012:262.
(責任編輯:李 慧)
收稿日期:2023-05-07
基金項目:2021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國外‘政治馬克思主義’研究”(21BKS130)
作者簡介:馮旺舟,哲學博士,博士后,教授,碩士生導師,新疆政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掛職),從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西方社會思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