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內蒙古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發展模式仍以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供給為主,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存在供需矛盾。通過采用問卷調查、訪談法和實地調研方法對內蒙古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供給與利用現狀以及公眾對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需求和滿意度的調查,分析其存在的供給問題,從政策支持、數字資源建設、公共數字文化平臺建設、服務供給、營銷推廣和供給保障等方面提出相關發展對策。
關鍵詞: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有效供給;策略;內蒙古
Research on the Issue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Effective Supply of
Public Digital Cultural Services in Inner Mongolia
Wang Jinru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Baotou Teachers’ College,Baotou,Inner Mongolia 014000)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public digital cultural services in Inner Mongolia primarily follows a government-led “top-down” approach,resulting in a supply-demand mismatch.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s,interviews,and field research,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current state of supply and utilization of public digital cultural services in Inner Mongolia,as well as public demand and satisfaction.The analysis identifies existing supply issues and propose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areas such as policy support,digital resource construction,public digital cultural platform development,service provision,marketing promotion,and supply assurance.
Key words:public digital cultural services;effective supply;strategies;Inner Mongolia
公共數字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務在數字化時代的延伸產物,目的是滿足公共的數字文化需求,借助各種新興信息技術,各級公共文化機構在政府公共財政的支持下,以資源數字化、通信網絡化、技術智能化和服務創新化,為公眾提供多層次、全方位的公共數字文化產品和服務。[1]202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對加快公共文化服務的數字化發展作出頂層設計和戰略安排。通過數字技術深化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數字文化產品的供需平衡,在更高水平和層次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2]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發展模式仍以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供給為主,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存在供需矛盾,[3]需要依托“互聯網+”平臺,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推進供給側改革,促進公共文化事業的高質量發展。[4]
本次調研主題為“內蒙古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有效供給調查”,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實地訪談法和網絡調查法,于2023年5月至8月間通過問卷星和實地派發了問卷,以了解內蒙古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公眾認知以及資源、設施、服務等方面的利用、評價和需求情況。并通過實地訪談了解內蒙古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建設情況,如圖書館、檔案館、文化館、文化共享工程、非遺保護工程等。另外,通過訪問政府、文化旅游廳、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等機構網站,調查其資源、設施建設、服務供給等方面情況,整理其在公共文化領域發布的相關文件、政策信息等。根據供需調查,從政策支持、數字化設施設備建設、數字資源建設、供給方式與內容、供給保障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影響內蒙古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有效供給的因素并提出應對策略。
一、內蒙古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供給現狀
(一)政策支持
內蒙古圍繞公共文化建設標準,先后發布了多項規劃方案。內蒙古文旅廳頒布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實施方案》《內蒙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評價考核辦法》《“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規劃》(2022年)《內蒙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資金管理辦法》(2023年)等規章制度,明確了內蒙古新時期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總體要求,保障了全體市民利用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權力。內蒙古自治區政府頒布的《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文物創意產品開發的實施意見》(2016),著重強調“要建設‘我區特色文化+文化產業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十一屆六次全會提出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戰略,圍繞建成文化創造活力迸發、文化事業繁榮、文化產業振興、文化人才薈萃、文化體制完善、各族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的文化強區奮斗目標,努力將我區打造成為祖國北疆文化繁榮的亮麗風景線。[5]這些規劃政策的頒布體現了新時期內蒙古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新方向和新要求,為構建公共數字服務有效供給模式提供了政策指導與保障。
(二)數字設施建設
內蒙古先后實施了廣播電視、微波傳輸、影視劇院、新聞媒體及文化體育場館等一系列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改造和維修工作。內蒙古各級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機構都建立了服務網站,多數公共文化機構開通了微信公眾號平臺,通過移動終端提供相關服務。內蒙古自治區圖書館通過參與全國數字化信息工程,加強了文獻資源數字化建設,實施了“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工程,方便農村牧區公眾通過下載手機APP獲取數字文化資源,該工程還榮獲美國圖書館協會主席國際創新項目大獎。
除了網絡平臺設施建設外,內蒙古蘇木(鄉鎮、街道)文化站和嘎查(村、社區)文化室建有公共電子閱覽室1405個;在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期間,新建了高配置公共電子閱覽室632個。內蒙古已基本實現數字廣播“村村通”“戶戶通”,20戶以下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建設任務已全面完成,為農牧區免費提供57套標清數字電視節目和17套數字廣播信號。將“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工程推廣到偏遠的農牧區,通過建立一級鄉鎮(蘇木)數字加油站、二級村(嘎查)加油站、分散的游牧點數字加油站并結合使用無線網絡技術與便攜式移動終端,為農牧民跨越時空限制提供數字文化資源服務。針對內蒙古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加大公共文化設施的配置,自行設計生產終端產品“公共數字文化服務資源盒”,發放到地處偏遠、居民少、不通網的文化站(室)中,實現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全覆蓋,移動設備可通過資源盒下載各類有聲讀物、電子書、視頻資源。
(三)數字資源建設
內蒙古文旅廳建立了“內蒙古文化云”平臺,整合了視聽、數圖、雜志期刊、曲藝、民俗文化、國學藝術等數字化資源。資源數字化建設主要通過購買數字資源庫和自建數據庫為主,輔以征集和捐贈。內蒙古圖書館將大量的蒙語文獻、地方文獻和館藏資源進行了數字化加工與處理,自建了特殊館藏數據庫,豐富了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建設。內蒙古作為一個多民族、多文化的地區,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將非遺檔案逐步數字化,建立了4個非遺檔案數據庫,包括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認定數據庫、內蒙古民間文化遺產數據庫、內蒙古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和內蒙古民族文化數據庫。但是,各級公共文化機構的數字資源相對獨立,各自為營,形成資源“孤島”,未將各家優質資源整合到”內蒙古文化云”平臺,無法最大化發揮數字資源的價值。
(四)服務供給
當前內蒙古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供給以政府主導自上而下的供給模式為主,供給方式較傳統,缺乏公眾自主選擇的菜單式、線上線下點單式和預約式等服務方式。已經落實的有“文化遺產講堂”、社區和農村電影放映、烏蘭牧騎優秀劇目展演、線上展覽、文化旅游等文化服務活動。在服務供給中主要將數字資源建設與保存、宣傳教育、文化品牌建設融入到了脫貧攻堅戰、鄉村振興戰略發展中。
內蒙古圖書館及各縣級圖書館主要通過舉(協)辦電影欣賞、公共文化推廣活動、公共文化講座、信息素養培訓等方式提供服務,但是群眾體驗的數字文化活動較少。內蒙古檔案館已經開展檔案資源數字化工作,提供了檔案閱覽、復印等服務,但其面向公眾的公開資源總量較少且數字化程度較低。此外,各類機構在服務供給時還采取了與其他機構進行合作的方式,如包頭市圖書館與6所高校圖書館組成“包頭市圖書館聯盟”,公關文化機構與包鋼等15家駐包企業合作舉辦培訓、講座,讓社會力量參與到服務供給中。大多數公共文化機構服務供給中數字賦能力度較薄弱,缺乏對數字檔案、數字文化遺產、藏品和數字文藝作品等的智慧管理,需要通過數字技術深化公共文化領域供給側改革。
二、內蒙古公眾對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利用與需求現狀
(一)對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認知
通過問卷與訪談結果發現,公眾對公共數字文化服務認知度較低,甚至不清楚。這就需要公共文化機構加強建設和宣傳數字文化服務,豐富數字文化產品,發展文化新業態,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水平,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滿足人民的高水平精神文化需求。
(二)對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認知與利用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調查對象對目前數字文化資源的利用率順序是數字出版的報紙書籍期刊等資源、數字電視電影地方戲等資源、線上文化活動和線上文化藝術知識培訓。大多數調查對象都是通過訪問內蒙古圖書館網站、“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APP、內蒙古文化云平臺獲取數字文化資源。這些數字平臺訪問與資源利用率逐步提升,但整體來看公共文化服務利用率并不高。具體原因一是資源類型建設單一,滿足不了信息需求;二是感興趣的資源較少;三是已通過百度、360、優酷、愛奇藝等其他網站獲取所需資源;四是網站、平臺、數據庫檢索較復雜等。
通過調查公眾在獲取數字文化資源時對易于發現查找、易于獲取下載、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內容準確可靠和內容實時更新5個方面的在意程度,發現由高到低的排序為內容準確可靠、內容實時更新、易于獲取下載、易于發現查找和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另外,數字影視文藝資源、電子圖書期刊檔案報紙等資源和數字技能培訓講座是調查對象最希望內蒙古公共文化機構提供的數字文化資源類型,其它依次為數字文化素養培養、數字傳統文化、數字檔案和數字非遺。以上結果表明公共文化機構有待加強及優化數字文化資源建設,增加數字文化遺產、數字檔案、數字技能作品等資源的整合,精準把握公眾數字文化需求,提高數字資源供給與公眾需求的匹配度,重點關注公共文化網絡平臺建設,打造公共文化數字資源庫群,優化數字資源獲取方式,在供給服務時要注意吸收互聯網機構優質數字文化資源,注重挖掘地方特色資源建設。[6]
(三)對公共數字文化設施的利用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公眾利用公共電子顯示屏、公共電子閱覽室、 公共文化一體機、數字廣播、草原書屋( 配備電腦)、基層文化站室(配置電腦)和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盒”等公共數字文化設施的知曉程度和滿足度不高,這可能是由于公共數字文化設施普及度不高,也有可能是由于個人接觸外界信息意愿和能力、機構宣傳推廣力度等原因影響,具體包括設施種類和數量少,滿足不了需求;宣傳較少,不清楚有設施;設施陳舊,功能較少;設施未完全實現對外開放和設施選址不合理。
(四)對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活動的參與
公共數字文化活動參與度較高的是公益性數字電影放映、數字閱讀推廣和線上文化素養培養活動 ,其次為數字文化展覽、線上文化藝術活動演出和數字文化競賽。公共數字文化活動的程參與度較低,供需匹配不平衡,具體原因為活動內容吸引力不足、活動場地和時間安排不合理、缺乏公共文化服務工作人員指導和活動宣傳方式較單一等。
(五)對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偏好及需求
調查對象對公共數字文化利用的方式偏好情況主要有通過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獲取資源及服務,通過抖音、百度等市場APP 獲取資源及服務,少部分公眾選擇優先通過市圖書館、“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等平臺獲取數字資源。68.97%的調查對象認為,在市場數字文化與公共數字文化提供的資源及服務相同的情況下,他們會優先選擇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機構服務號社交媒體提供的資源及服務和百度、嗶哩等APP獲取的資源及服務。原因是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未能精準匹配讀者需求,互聯網網站及社交媒體的方便性和共享性更是青年用戶獲取數字信息的主要方式。
本次調查還涉及了對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方式及功能需求程度情況。“一站式”資源獲取平臺選擇占比最高,其次是AI、VR/AR等新技術提升用戶體驗,再次是公共文化機構開通公眾號或服務號,提供信息推送、快捷查詢、預約服務等功能。公眾對提供“訂單式” “菜單式”和“預約式”服務等功能需求也很大,表明內蒙古公共文化機構需要創新設施功能及服務方式以滿足公眾需求。
三、內蒙古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有效供給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調研結果綜合分析,發現內蒙古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在政策規劃制定、設施建設、文化資源建設、服務供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供給有效性上仍存在不足。
(一)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領域相關制度有待完善
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是“北疆文化”品牌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和踐行“北疆文化”是內蒙古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歷史責任和社會責任。現有的這些意見及制度明確了內蒙古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總體規劃,提供了行動綱領,體現出較好的整體規劃性。但是,具體到公共數字文化相關領域的規章制度、規劃或方案,在相關細節表述上缺乏面向具體問題的針對性與指導性,牽涉職能部門較多且尚未形成合力。因此,內蒙古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建設迫切需要在宏觀層面圍繞基本服務項目、設施建設、人員配備、資金保障等作出具體的建設方案或管理機制。
(二)現有公共數字文化服務認知度低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公眾對公共文化服務認知度、知曉度和利用率較低。在公共文化服務利用率方面,存在不平衡現象,圖書館使用率明顯高于其他機構的使用率。公眾對現有服務供給興趣一般,數字文化產業品質內涵較低,服務活動宣傳力度不足。公眾感興趣的需求與當前服務供給不匹配,進而導致利用率低。另外,缺乏一批具有獨特性、高價值和發展活力特征的文化品牌。
(三)數字資源優化整合程度低
首先,優秀傳統文化數字化程度不高,體現在檔案、文化遺址、文獻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傳統文化的數字化建檔與產業化開發程度不高,并且反映草原文化的數字作品存在同質化、規模小、分布散、缺品牌等現象。其次,未將各個公共文化機構資源進行整合,各類資源仍分布在各機構,形成“信息壁壘”。亟需建立健全“公共文化大數據”服務平臺,推進“互聯網+”在公共文化生產、傳遞、利用、消費等領域更加有效的利用。資源整合程度低阻礙服務獲取的便利性是影響服務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重視資源與服務建設,是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重復建設的必由之路,是公共文化服務向縱深發展的重要一環。但是,由于受到現行文化管理體制的限制,不同的公共文化機構由不同的政府機構管理,未能建立協調或管理這些文化機構的統一機構,導致組織協調困難。
(四)服務供給內涵發展不足
公眾對線上文化素養培養活動、線上文化藝術演出活動、公益性數字電影放映、數字文化展覽、閱讀推廣、文化競賽的知曉度較低,主要原因是公共文化機構開展上述相關活動較少。文化活動是當前公共文化領域發展的熱門話題,需充分利用不同人文生態環境特點,構建高品質的服務體系。加強公共文化服務人員的綜合素養能力,著力豐富數字文化服務,實現數字時代文化產品供給對公眾需求的適配性。
(五)缺少潛在需求調查與反饋評價
調查顯示公眾對內蒙古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參與度較低。內蒙古圖書館網站設置了用戶意見和建議欄目,但是由于以網絡被動調查為主,公眾參與積極性不高,用戶反饋評價較少。其他大部分公共文化機構沒有實施長期有效的資源建設與服務供給的用戶需求調查機制和公眾滿意度評價,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供給效率低也是與公眾反饋溝通效果不佳的表現。
(六)社會力量參與不足,供給不充分
訪談與問卷調查顯示,內蒙古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整體建設缺乏機構合作及社會力量參與,一定程度上影響公共文化服務有效供給。公共數字服務建設涉及政策法規、經費支持、公共文化產品、公共文化設施等諸多領域,存在種類多、數量大問題,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程,需要與其他機構或社會力量合作,完善保障機制,推動其穩定高質量發展。
四、內蒙古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有效供給的策略
(一)加強數字資源整合,建設公共文化數字平臺
公共文化機構應加強資源整合的廣度和深度,避免各自為政和資源重復建設,要拓展服務半徑提升服務水平,建設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一站式”平臺方便獲取資源和服務。不同機構的資源,分散無序,阻礙了公眾對服務的利用,亟需進行宏觀協調,將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文化館、非物質文化保護機構、美術館等公共文化機構的優質數字資源整合到一起,通過挖掘館藏并加強公共圖書館、文化館、高校圖書館等機構合作,甚至是實現與國家和其他省級公共文化云對接,推動構建資源共建共享一站式服務平臺,優化用戶獲取文化資源的環境,提升用戶體驗,為公眾提供更多有價值的文獻。
(二)打造數字文化品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內涵式發展
在內蒙古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有效供給模式框架下,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品牌助力公共文化服務內涵式發展。首先,通過日常閱讀推廣活動、科普活動、少兒活動、培訓、講座和展覽等活動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元素,吸引公眾的關注與利用。其次,打造并弘揚“北疆文化”品牌活動,從紅色文化、草原文化、農耕文化、黃河文化和長城文化中挖掘素材,進行數字文化服務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這對于全區各族人民堅定文化自信、增進思想共識、凝聚民族力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最后,推進文化產業精品工程和草原文化產業工程,打造文化精品(文學藝術精品、影視精品、文創等)、展示我區文化高度(北疆文化)和夯實文化形象(飲食、服飾、刺繡、那達慕、民歌、呼麥文化等),最終推動我區文化品牌走出去,成為祖國北疆文化繁榮的亮麗風景線。
(三)開拓線上線下多渠道營銷推廣
公共文化機構注冊開設社交媒體公眾號和平臺,通過社交媒體、新聞客戶端、網站平臺等新媒體推廣營銷服務與活動。加強線上與線下宣傳的有效對接,將線下宣傳內容推送到線上,使知曉范圍擴大,提高公眾的認知度和支持度。[7]各級公共文化機構還可以和微博、微信、官方網站、新聞客戶端、學習強國等平臺合作,跨平臺利用公共文化機構的品牌服務。線下宣傳主要依靠各公共文化機構通過大數據調查分析公眾喜好獲取反饋意見,根據公眾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講座、競賽、展覽、演出、體驗等活動,完善集閱讀、體驗、教育、培訓、旅游等功能于一體的公共設施體系,公眾通過參與其中,提高對供給服務的認知度。
(四)重視吸納社會力量參與,促進多元主體合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第二十五條明確指出“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參與公共文化設施的運營和管理。”因此,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是文化事業轉型的重大機遇,有利于提高公共文化機構的創新能力與服務效率,同時讓社會組織中的公眾積極參與及利用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凸顯公共文化機構的職責與使命。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良性循環需要與政府、市場、社會之間的持續互動與合作,加強構建“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文化+地產”等發展新模式,實現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五)完善供給保障,打造數字服務體系
一個完整有效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有效供給模式離不開法律政策保障、財政支持、專業隊伍、基礎設施建設、服務標準、反饋評價等供給保障的支撐,有了堅實的后盾,有效供給活動才能得以順利開展。另外,還需要加強有關數字文化服務標準的制定,進一步明確、細化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標準。
參考文獻:
[1]韋景竹,陳虹呂,唐川等.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需求調查[J].圖書館論壇,2015,35(11):41-46.
[2]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EB/OL].(2023-2-27)[2024-3-20].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2/27/content_5743484.htm?eqid=ad458d2c0015b361000000036497e00d.
[3]焦斌龍.新常態下我國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考[J].經濟問題,2017(5):10-14.
[4]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17期青年干部培訓班公共文化課題組.以“互聯網+”為創新途徑推進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改革[N].中國經濟時報,2018-11-13(5).
[5]土左旗發布.講好“北疆文化”故事 唱響“北疆文化”品牌[EB/OL].(2023-07-22)[2024-3-2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2072277543361424amp;wfr=spideramp;for=pc.
[6]完顏鄧鄧,胡佳豪.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有效供給問題與對策:以湖南為例[J].圖書館學研究,2019(17):32-39.
[7]完顏鄧鄧,宋婷.融合創新發展背景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品牌建設研究[J].圖書館,2020(10):15-19.
(責任編輯 蔚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