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博物館陳列與設計具有學科交叉性特點。博物館陳列與設計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尚處在摸索階段,加強教學內容體系化、完善課程設置、豐富教學形式、注重展陳實踐對博物館陳列與設計課程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博物館陳列與設計;課程教學;教學成效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Museum
Exhibition and Design Courses
He Jia
(Zhalainuoer Museum,Hulunbuir City,Inner Mongolia,021410)
Abstract:Museum exhibition and design are characterized by interdisciplinary features.Th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odel for museum exhibition and design courses are still in the exploratory stage.Strengthening the systematiz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improving curriculum settings,diversifying teaching methods,and emphasizing exhibition practice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museum exhibition and design courses.
Key words:museum exhibition and design;course teaching;teaching effectiveness
博物館陳列是在一定的空間內,以文物、標本為基礎,配合適當輔助展品,按一定主題、序列和藝術形式組合成的、進行直觀教育和傳播信息的展品群體。[1]陳列展覽是博物館進行社會教育活動的主要手段,體現了博物館藏品科學研究和管理工作的水平,是衡量博物館質量高低的重要標志。因此,陳列設計工作在博物館業務工作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博物館陳列與設計具有學科交叉性特點,越來越多的高校博物館學或相關專業開設了博物館陳列與設計課程,但因起步較晚,理論基礎薄弱,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尚處在摸索階段。本文從加強教學內容體系化、完善課程設置、豐富教學形式、注重展陳實踐等方面就如何提升博物館陳列與設計課程教學成效進行探討。
一、加強教學內容體系化
博物館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博物館陳列與設計的課程體系還在建設中,教學內容還不系統,現成的教材較少。國家文物局和中國博物館學會編著的《博物館陳列藝術》是目前博物館陳列與設計課程教學最權威的參考教材,但其成書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雖然教材體系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但近二十年來,陳列設計在理念、方法、技術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與變化,因此教材內容相對滯后。近些年來,許多有博物館策展經驗的專家、學者參與到博物館陳列設計的研究中來,博物館陳列設計方面的論著不斷出現,[2]為博物館陳列與設計課程教學提供了理論支撐。但這些成果內容各有側重,這與博物館陳列設計本身涉及面廣泛有關。這就要求專業教師廣泛搜集資料,研究教學內容,對相關資料進行整合,形成比較完整、系統的教學理論體系。
在借鑒其他專家、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和教學經驗,將博物館陳列設計的教學內容整合為三個部分:博物館陳列展覽內容設計、博物館陳列展覽藝術設計、策展實踐。博物館陳列展覽內容設計部分主要包括博物館陳列展覽選題、主題確定、展陳資料準備、陳列大綱撰寫與審定、陳列展覽文字說明撰寫與翻譯、制定布展方案等;博物館陳列展覽藝術設計包括博物館陳列藝術總體設計、展廳設計、設備設計、色彩設計、采光照明設計、陳列版面與文字設計、輔助產品設計等。陳列展覽內容設計是藝術設計的前提和基礎,而藝術設計又是內容設計的表現形式,而且兩個階段并非截然分開,內容設計者和藝術設計者在展陳工作過程的任何階段都可以進行交流與討論,以達到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策展實踐是將陳列展覽內容設計與藝術設計階段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的操作中,將理論落實到實踐中,以達到博物館陳列與設計課程教學目的。這三個部分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層層遞進,互相影響。
二、完善課程設置
博物館陳列設計涉及多學科交叉,[3]與博物館陳列設計有關的學科很多,如語言學、符號學、傳播學、心理學、營銷學、廣告學、多媒體技術、人體工程學、材料學、色彩學、造型藝術、攝影藝術等等,它與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應用科學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陳列設計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相關學科的理念、技術和手段等。
為提高博物館陳列與設計課程教學成效,提升博物館學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不可能完全依賴博物館學專業師資力量。可借鑒北京大學博物陳列與設計課程設置。北大的博物館陳列與設計課程主要分三部分:一是內容設計部分,由本學院教師擔任;二是藝術設計部分,由于專業性和實踐性很強,所以外聘了首都博物館具有豐富策展經驗的老師講授;三是藝術設計基礎理論,這部分主要是學生選修美術學院的相關課程或聘請專業老師講授。此外,也可以充分利用學校公選課資源,指導學生選修藝術設計、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方面的課程,通過完善課程設置,建立以博物館陳列設計課程為核心、其他相關學科課程為輔助的課程體系,從而改善博物館陳列設計課程體系薄弱的弊端。
三、豐富課堂教學形式
在課堂教學中,除了用傳統的講授法向學生講授博物館陳列設計的基礎理論和設計規律外,主要還可采用案例分析方法。通過對國內外重要博物館的固定陳列和典型展覽進行分析,將理論知識貫穿于實例分析中。相比于傳統講授法教學,案例法的優勢在于以案例為基本素材,將學生引入一個特定的情景中,通過師生之間的共同研討深入剖析,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
當然,對于博物館陳列與設計這樣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來說,僅憑課堂教學是不能滿足教學要求的。博物館陳列與設計課的相關內容更多的是需要師生到博物館親身體驗、感受,在博物館進行現場教學是重要的教學途徑。例如講博物館陳列空間、色彩、照明等內容時,可以去博物館中直觀感受,讓學生們感受博物館的內外部空間、內部布局、光的強弱和色調、裝飾物的色彩等,在體驗博物館的過程中講授相關的理論知識。除了任課教師進行現場教學外,還可聘請博物館有實際操作經驗的專家、老師進行講解。扎賚諾爾博物館曾邀請在陳列展覽方面具有實戰經驗的內蒙古博物院典藏部主任、研究館員鄭承燕老師來館為同學們講了一節別開生面的展陳設計課。老師從自己的親身經驗出發,講述了“大遼契丹——內蒙古遼代歷史文化陳列”展的創建過程、展陳特色、以及每個展室的陳列設計思路、裝飾材料的選擇、實物的布置等,使學生們學到了許多在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中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設互動交流情景和創造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十分重要。在課堂上,除了講授基礎的理論外,通過大量的圖片、視頻進行案例分析,并主要以師生對話形式進行;另外,組織專題討論,就某一論題或當下的某一展覽作討論交流,在輕松的氛圍中讓學生們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在參觀完展覽后,帶領學生在展覽的休息區進行交流討論,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了“教”與“學”的過程。這種靈活的授課方式非常適合博物館陳列與設計這樣的課程的教學,不僅有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更能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創造能力。
四、注重教學實踐
博物館陳列設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除了在教室講授理論知識外,更多是要走出課堂,多觀摩、多實踐。應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安排展陳工作機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實際操作能力,激發創新能力。充分利用豐富的博物館資源、社會資源,彌補學校教學資源的不足。經常帶領學生參觀博物館、陳列館等固定陳列以及博物館舉辦的各種臨時展覽,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另外,文化藝術機構舉辦的展覽,甚至一些商業展覽,也是增加間接經驗,提升學生藝術素養的不錯選擇。另外,通過加強和博物館的合作,建立實習基地,為師生提供參與展陳工作的機會。這種深度合作更有利于學生獲得實操經驗,也會使學生對策展、展陳工作有全方位的認識。
當然,學生在博物館實習期間,博物館出于藏品保管、陳列設計等工作特殊性的考慮,往往只同意實習生從事導引、講解等服務工作,較少涉及展陳工作。缺乏策展實踐也是高校博物館專業學生普遍面臨的問題,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資源相對貧乏的地方院校和旗縣博物館表現尤為突出。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因地制宜為學生們創造實操機會。例如,可以與學生一起選擇一些好的選題,讓學生們自己確定主題,研究展覽思路,撰寫陳列大綱、陳列方案等,做書面的創意設計。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這些選題中,選擇有創意和可行性的選題,通過進一步研究提煉,在館內策劃一些小型的主題展覽,將“紙上談兵”變為實際操作。例如學生在扎賚諾爾博物館策劃的小型主題展:“石說古今——呼倫湖流域彩玉展”“草原絲綢之路上的美食”“鏡中乾坤—遼金銅鏡專題展”“亞美尼亞民俗展覽”“走向輝煌——蒙元精品文物收藏特展”“敖漢瑰寶——走進扎賚諾爾”王彥利文物收藏展、“泉溢東方·中外古貨幣展”等,這些實踐活動相比于博物館展覽的“高、大、上”雖顯得“小”,卻也十分有創意,接地氣,引起了學生們的極大興趣和積極性,他們分工協作,討論確定主題、撰寫陳列大綱、搜集展品、陳列布置等,雖然受到場地、經費、展品、設備等諸多客觀條件的限制,但仍將展陳實踐開展得有聲有色。
此外,博物館陳列設計是一門內容更新很快的課程,這就要求師生都要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新理論,接收新信息,更多地走出去,在實踐中多看、多聽、多觀察,多思考,開拓視野,提高綜合素質。
五、加強教師自身素質的培養
博物館陳列與設計課程也是一門知識更新很快的課程,任課教師要不斷學習博物館陳列設計的新理念、新信息等。為此,教師除自學相關專業理論、方法外,還要通過多種形式加強自身素養。
(一)參加博物館陳列相關培訓
隨著我國博物館事業繁榮發展,各級各類博物館的展陳要求也越來越高。近幾年來,文化部、國家文物局、高校和其他科研究機構舉辦了許多重要專業培訓班。如中國科學院大學“博物館展陳設計藝術綜合培訓班”、北京大學博物館展陳策劃與創新思維研修班等,這些培訓班立足中國博物館發展現狀和政策要求,邀請各地博物館展陳一線專家,采取了課堂教學、講座、觀摩、小組討論、論壇、實地考察等多種形式開展教學,收到很好的效果。參加這種集中培訓班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系統學習博物館展陳理論與知識,增強實踐能力并擴大視野。
(二)參加相關學術會議和交流
近些年來,有關博物館學術研討的會議明顯增加,除文物部門外,高校及其他科研機構對博物館學的關注與研究也非常重視,舉辦了各種論壇和研討會。此外,為了提高教學人員的國際視野,參加中外博物館國際論壇以及中外策展人學術交流項目都非常有意義。
博物館陳列與設計課程教學過程是一個教學內容、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過程,也是教師專業素養、教學能力和教學經驗增長的過程。
目前開設博物館陳列與設計課程的高等院校有很多,但博物館學專業的整體師資力量緊缺,教學水平有待于進一步提高,這就要求我們專業老師不斷學習,努力提高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探索更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促進博物館陳列與設計課程教學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曹兵武,崔波.博物館展覽:策劃設計與實施[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3]張囤生.中國博物館陳列精品圖解[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4]齊玫.博物館陳列展覽內容策劃與實施[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5]姚安.博物館策展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6]莊園.博物館陳列設計的學科交叉性解析[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8):150-151.
(責任編輯 郭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