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新課改和素質教育在我國教育領域的深入實施,教師們關注點已不再僅僅局限于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而是更加聚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能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心理素養作為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石,對其成為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優秀人才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文章以“做更好的自己”為教學案例,深入探討基于健康心理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旨在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欣賞自己的優點,發揮優勢,同時規避并改進自身的弱點。
【關鍵詞】 初中道德與法治;心理健康;素質教育
在初中的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至關重要。這一素養不僅關乎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法治觀念,還關乎他們的人格健全與心理素質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著重于健全學生的人格,培養他們的責任意識和積極健康的心理素質。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應教導學生自尊自信,并持續改進教學策略,運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來全面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此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正確認知自我、關愛他人,并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樂觀開朗的性格。這樣的教育不僅有助于學生提升自我認知,還能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和創造力。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自我意識的覺醒,青少年學生對傳統的思想品德教育有時會表現出厭倦和抵觸情緒。他們渴望被理解,并希望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得到重視。因此,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道德規范背后的心理動機,從而增強他們對課程的認同感和接受度。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和道德實踐能力。例如,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規范背后的價值觀,學會在面對道德困境時如何做出正確的決策,進而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質。這種基于健康心理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法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還有助于營造一個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從而有效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效果。
二、心理健康視域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一)結合熱門話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初中階段的學生社會意識開始逐漸形成,他們渴望與社會進行更深入的接觸。針對學生的這種心理,教師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應緊密結合社會生活中的熱點新聞或話題,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滲透教育。這樣的教育方式旨在增強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從而有效避免社會中的不良思想意識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教師在開展《做更好的自己》一課的教學時,可以巧妙地運用知名人物的故事來激發學生們的自我認知和自我接納。以喜劇演員潘長江為例,他身高僅1.60米,但他從未因此自卑或氣餒。相反,他以幽默的態度看待自己的身高,甚至將其轉化為自己的獨特優勢。在接受采訪時,他調侃道:“身為小個子,有何不可?別忘了——濃縮的都是精華!”潘長江的故事可以告訴學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和特點,無論是身材、外貌還是性格。他的身高并未限制他在演藝事業的發展,反而憑借著自己的才華和努力,在小品界脫穎而出,成為備受贊譽的藝術家。他的作品不僅令人捧腹大笑,而且富有哲理,讓人在歡笑中領悟人生的真諦。這正是因為他懂得如何正確地看待自己,接納自己的不足,并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
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利用這些話題,引導學生針對一些生活現象、事件和日常行為進行課堂辯論。通過站在不同的角度切入辯題,對其中的人、事、物進行分析和評判,這樣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釋放學生的情感。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們從潘長江的故事中汲取啟示,要讓學生明白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擁有自己的價值和優勢。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尋找適合自己的領域,發揮自己的獨特優勢,努力取得成功。無論是在學習、工作還是生活中,都要敢于挑戰自己,勇于嘗試新事物,不斷挖掘自己的潛力。
此外,教師要強調自我認知、自我尊重以及自我接納與欣賞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們勇敢地面對自己的不足,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努力追求更好的自己。為了讓這個課程更加生動有趣,教師還可以引入更多實例和案例,如其他成功人士的勵志故事、身邊的普通人的成長經歷等。這些故事將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程中的理念,并激發他們追求更好自我的動力。
(二)創設教學情景,保證課堂高效進行
初中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尚未完全成熟,其心理狀態和情緒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外在因素的影響,進而產生情緒波動和情感轉移。由此可見,環境因素具有重要的滲透作用。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滲透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課堂教學情境的優化以及心理教育氛圍的營造,在環境因素潛移默化的影響下,獲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學效果。
以《做更好的自己》一課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教學手段來幫助學生理解自我接納、樂觀精神及其對個體成長的重要性。其中一個生動且富有啟發性的方法就是播放一段采訪視頻,以此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段采訪視頻的主角是一位年輕的人力三輪車師傅。在采訪中,當被問及為何選擇這份職業時,他笑著從車上下來,毫不掩飾地展示了自己跛足的身體狀況。然而,他并未因此流露出任何自卑或沮喪的情緒,反而以開朗的笑容和直率的言語表達了對這份工作的熱愛:“借助三輪車,我得以掩飾行走難題,我對這份工作充滿熱情,堪稱英雄有用武之地。”這段視頻不僅展示了三輪車師傅的樂觀精神和自我接納的態度,還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教學素材。
觀看視頻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兩個問題,引導他們進行深入的思考和討論。首先,“這段材料闡述了什么觀點?”通過三輪車師傅的言行,學生可以看到他對自己身體缺陷的坦然接受和積極面對生活的態度。他并未因身體的殘疾而放棄追求夢想和幸福,反而通過努力工作和樂觀心態來彌補缺陷,實現了自我價值。這種自我接納和樂觀精神是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需要不斷培養和提升的。其次,“從這段材料中你能汲取到哪些啟示?”三輪車師傅的經歷告訴人們,要有勇氣面對自己的不足和缺陷,不要因此感到自卑或沮喪。他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即使身體有缺陷,也可以通過努力和智慧來實現夢想和價值。
通過播放這段采訪視頻并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和討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自我接納和樂觀精神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和運用這些品質。同時,這種教學方法也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三)改進評價機制,養成學生健康心理
評價環節是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學環節,不僅對學生的學習效果能起到重要的反饋作用,還對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學習情感等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地進行評價環節的優化以及評價機制的改善,通過有效的評價方式促進學生良好心理的形成以及心理素質的養成。除了教師評價外,道德與法治教師還要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指導學生運用理性評價自我的方法,查找自身存在的問題,并積極嘗試著解決問題,以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全面的自我認知,教師可以設計“自我反省”的教學環節。在這一環節中,教師鼓勵學生勇敢地說出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并思考如何放大優點、改正缺點。這樣的活動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促進他們的個人成長。接下來,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反思:如何應對自身的瑕疵與短板?教師要告訴學生,每個人都有缺點,但這并不意味著就此放棄成長。相反,缺點可以成為成長的跳板,通過不斷改正缺點,大家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強調全面接納自己的重要性。這意味著需要尊重自己的性格特點,接納自己的身材和容貌;勇于面對現在的自己,也敢于承擔過去的錯誤。只有如此,人們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享受人生。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實踐這些理念,教師還可以組織一系列的活動和討論。例如,教師可以邀請心理健康專家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幫助他們建立積極的自我形象;還可以組織小組討論,讓學生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心得體會,以便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發掘學生的閃光點。當學生表現出積極的學習態度時,教師可以用言語表揚來強化學生的成功體驗;當學生在課堂上提出新穎的見解時,教師要及時采取適當的方式予以肯定;教師還要善于發現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良好行為,作為優秀的事例在課堂上與其他同學分享,以促使學生再接再厲,同時也為其他學生樹立榜樣。
(四)拓展教育方式,打造多維思政課堂
在課堂教學中,教學方式的科學選擇和有效實施會直接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因此,為了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有效滲透,教師應充分借助道德與法治教育處理問題的方法和經驗,主動為學生講解、宣傳相關基本知識,并分享一些常見的心理健康知識。在活動課時,教師應巧妙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采用簡單易懂的方法來展開教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吸收心理健康知識,從而幫助他們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這樣,學生可以在多元化的滲透教育中獲得更為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引導,從而更有效地促進他們健康心理狀態和積極樂觀生活態度的形成。
在開展《做更好的自己》一課教學時,教師可以引用一些名人案例來幫助學生理解如何更好地發展自我。例如,我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楊振寧,他在美國求學期間,雖然對實驗物理懷有濃厚的興趣,但由于實操能力有限,并未能取得顯著的研究成果,甚至被同學們戲稱為“爆炸聲中必有楊振寧”。在老師和同學的建議下,楊振寧決定轉而專注于理論物理研究,并在這個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最終榮獲諾貝爾獎。這個例子可以告訴學生,發揮個人優勢,避免短板,是實現個人價值的關鍵。
同樣,司馬光警枕勵志的故事也為學生提供了深刻的啟示。司馬光小時候貪玩愛睡,常常因此受到老師的批評和同學的嘲笑。在老師的耐心教導下,他下定決心要改掉貪睡的壞習慣。有一次,他晚上喝了很多水,結果不慎尿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巧妙地用圓木制作了一個警枕,每天早晨一轉身,頭就會滑落到床下,從而自然驚醒。從此,司馬光養成了黎明前起床讀書的習慣,堅持不懈,最終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大文豪,并撰寫了《資治通鑒》這部偉大的作品。這個故事告訴學生,主動改正缺點,是成為更好的自己的必經之路。
此外,德國著名作家果戈理的故事也值得人們深思。他曾將自己的作品呈現給一個與他關系不佳的人,期望能夠得到對方的批評。當他的朋友對此表示不解時,果戈理解釋道:“正是因為他對我的作品并無好感,我才有意讓他閱覽。或許他會給出苛刻的評價,但這相較于贊美更有助于我成長。”這個故事可以告訴學生,不能僅從個人視角看待自己,而需要客觀認識自己的不足,通過他人的反饋來發現自己的短板。只有以堅定的決心、信念,以及勇氣和毅力去克服這些問題,個人才能實現自我突破,成為更優秀的自己。
三、結語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個全面而系統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健全學生的人格,培養他們的責任意識和積極健康的心理素質。通過自尊自信、正確認知自我、珍愛生命、情緒管理、樂觀開朗、堅韌不拔、自立自強等方面的教育和訓練,學生可以更好地應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實現全面發展。同時,這樣的教育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為他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朱靜. 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研究[D]. 揚州:揚州大學,2019.
[2] 周玉婧. 學科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評價優化策略研究[J]. 精品生活,2023(02):109-111.
[3] 楊廣有. 課堂討論中學生自卑心理的疏導路徑: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為例[J]. 求知導刊,2020(50):49-50.
[4] 梁志蘭.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學生自卑心理的矯正研究[J]. 教書育人,2020(0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