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業與非政府組織的合作參與,是日本對外援助中的一個重要特征。經過對外援助不同發展階段的歷史沿革,企業和非政府組織之間形成了包括資產協力型、社會貢獻型、社會責任型、創造共享價值型在內的多種合作模式。企業和非政府組織在日本的對外援助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二者合作模式未來可能產生的變化對日本對外援助事務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中國對外援助可以借鑒日本的經驗,提高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推動社會組織與多元主體協作,以促進中國對外援助事務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日本;對外援助;非政府組織;企業;合作模式;啟示
中圖分類號:F27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2458(2024)01-0022-10
DOI:1014156/jcnkirbwtyj202401003
引言
當今全球范圍內存在各種挑戰,如貧困、環境惡化、衛生危機等社會問題,對外援助是國際社會共同應對這些挑戰的重要途徑之一。日本作為一個重要的國際援助提供國,在全球各地開展著廣泛的對外援助項目,在對外援助領域具有豐富的經驗與案例,并逐漸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合作機制,使得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s,NGO)、政府、企業等主體能夠參與到對外援助的具體事務之中,通過各自不同的資源、專長與經驗,為援助項目提供支持。
在以往研究中,日本對外援助中企業與非政府組織的合作是一個鮮有提及的話題,這方面的研究內容也較為缺乏。本研究主要基于對日本國際協力NGO中心(The"Japanese"NGO"Center"for"International"Cooperation,以下簡稱“JANIC”)①與日本外務省共同發布的《NGO統計手冊2016》(《NGO"データブック2016》)以及《NGO統計手冊2021》(《NGO"データブック2021》)內容的考查,分析企業與非政府組織進行連攜合作的互動模式,并以網絡NGO“JANIC”為媒介,對NGO與民間企業在對外援助中展開合作的案例結合數據進行分析,評估企業與NGO兩個主體目前形成的幾種主要合作模式及其可能的發展趨勢,探討企業在對外援助中所扮演角色及所發揮作用的變化趨勢,并分析其中可資借鑒的經驗。
國內的既有研究鮮有關注日本對外援助中企業與NGO互動模式,只有一些與企業以及NGO兩大主體相關的研究內容。胡澎指出:“近年來,日本企業的社會責任(CSR),創造共同的價值(CSV)"的必要性被越來越多地提及,相當數量的日本企業在從事自身經濟活動之外,注重與NPO、NGO"等市民活動團體建立聯系,積極開展對"NGO"的捐助,并對"NGO"的對外援助活動進行支持。”[1]但其并沒有具體說明企業與NGO以何種方式展開協作。而胡樹與夏美玲則是在社會責任視角下以松下電器為例,分析了企業與非政府組織的協作關系,著重分析了社會責任型(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CSR)合作模式,指出“企業與非政府組織的協作關系,一方面表現為上述企業主動扶持與其經營理念和策略一致的非政府組織或合作舉辦相關活動,另一方面也表現為非政府組織對企業的監督和幫助”[2]。但社會責任型合作模式與對外援助的主題結合較少。
日本外務省與JANIC明確提出了企業與NGO合作模式的類型,并進行了簡要闡釋,針對合作模式的未來發展趨勢及前景,只提出社會責任(CSR)型和創造共享價值(Creating"Shared"Value,CSV)型為未來的發展趨勢,但并未對其成因以及未來具體可能的模式和企業扮演的具體角色展開分析。Ayako"Yachida和Masato"Dohi"[3]指出了企業與NGO進行合作的益處以及合作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并論述了未來企業與NGO合作模式產生變化的可能性。足達英一郎和金井司認為日本企業之所以對社會責任的關心高漲,原因在于現代日本企業所有權和支配權處于分離狀態。"[4]企業的權力不但受股東托付,"也受社會全體之托。因此,企業對社會責任的選擇也可以說是在經濟危機中尋求生機的途徑[5]。美國學者James"Austin提出了企業與NGO之間進行合作的結盟理論框架,并且用保健組織與星巴克合作等案例加以支撐,豐富了二者合作模式的理論內涵,但其研究內容多聚焦于西方世界,在日本對外援助方面仍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6]
總體來說,以上研究成果分別從不同角度闡釋和討論了日本企業與NGO間的合作,但對兩者在對外援助中的合作模式研究較少,也沒有分析企業與NGO合作模式的未來走向,以及兩者在未來對外援助中角色的可能變化。《NGO統計手冊2016》中提出,企業與NGO最基本的合作模式為資金協力(資金協力)型與物品捐贈(物品寄付)型,亦可將二者統稱為慈善(Charity)型。作為最常見的合作類型,本研究將二者在此合并為“資產協力型”(亦稱慈善型)進行討論。根據日本外務省發布的《NGO統計手冊2016》的內容,企業與NGO的合作模式主要存在慈善型、社會責任型、創造共享價值型三種。而《NGO統計手冊2021》的內容提出未來可能成為主流的合作模式為社會貢獻型、社會責任型、創造共享價值型。因而本研究基于上述兩份手冊,主要討論資產協力型(慈善型)、社會貢獻型、社會責任型與創造共享價值型四種如今主要存在的企業與NGO的合作模式。本研究旨在結合JANIC等官網提供的數據對上述合作模式加以梳理,分析出企業與NGO合作模式的現狀,進而探討企業與NGO互動模式的未來前景。在此基礎上,歸納總結出可供借鑒的經驗,以期有利于中國對外援助事業的發展。
一、日本對外援助中企業與NGO合作的歷史演進
(一)日本對外援助中的企業
日本企業介入政府的對外援助持久而深入,甚至達到政商一體的程度;同時相較于其他主體,企業也是日本NGO在各項事務中進行合作最多的主體,這種合作趨勢在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逐漸顯現,尤其在2003年,二者合作正規化以后更加明顯。出于自身利益需要,為開拓市場獲取業務機會,提升企業形象與聲譽,獲取技術合作和知識轉移機會,日本的大型跨國公司和中小型企業等都積極參與到對外援助項目中,在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醫療等領域內進行活動。隨著對外援助工作的開展,日本企業基于成熟的技術和經驗在受援助國家開展項目,以其先進技術、可持續發展和尊重當地文化為特征,通過與受援助國家的合作,與當地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尊重當地風俗文化背景,共同推動技術轉移和產業發展,為促進受援國家的發展和提升當地人民生活水平作出積極貢獻。近年來,日本企業在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SDGs)理念下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7]它們通過提供培訓和技術支持,幫助受援國家建立自己的產業體系,并鼓勵當地企業的發展,以實現長期的經濟獨立和可持續發展。
(二)日本對外援助中的NGO
日本NGO是指著眼于全球范圍內人權、發展、環境、和平、自然災害等問題的非政府組織,它的概念涵蓋在日本的獨有概念“NPO(NonProfit"Organization,簡稱NPO)”即非營利組織,是一種不以獲取經濟利益為目的,而是以滿足社會需求、促進公共利益為目的的社會組織。參見胡澎.日本NGO的發展及其在外交中的作用[J].日本學刊,2011(4):117-130.之中。日本的各種NGO與NPO組織植根于市民社會中,獨立于政府與官方組織外,倚靠市民自主參與、獨立運營,其不追求利潤與盈利,而是以解決世界范圍內各種重大課題為目的,以實現社會正義與社會公平為目標。[8]現在日本有400個以上的國際合作NGO,在日本國內問題以及國際問題應對中積極參與并發揮作用,在獲得市民共情與支持的同時,與政府、企業、自治體和高校等組織在各項具體事務中展開合作。
在對外援助中,日本NGO本身具有明確且獨特的目標和宗旨,運行過程公開透明,所開展的具體事務可操作性強,深受受援國或受援地區居民歡迎,其與政府之間構建了較為完善的對話協商機制,并且與其他主體積極進行合作,形成了良好的多元合作局面。[1]而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出現了以JANIC為代表的網絡NGO,推動日本對外援助事務打開了新的局面,更大限度地發揮了NGO的作用。日本NGO經過“第一世代”至“第六世代”根據不同年代日本NGO的組織特征及活動內容,將其分為“第一世代”(1960"年代到1970年代前半期)、"“第二世代”(1980"年前后)、“第三世代”(1980"年代)、“第四世代”(1990"年代)、“第五世代”(2000"年代)及“第六世代”(2010"年代)的沿革。參見JANIC".NGOの力を最大化する[EB/OL].[2023-08-17]."https://www.janic.org.",具有較長的發展歷史。近年來日本NGO重心逐漸向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普及等方面轉移,以助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等目標。
(三)日本對外援助中企業與NGO合作的發展軌跡
要解決世界范圍內的社會問題,借助企業、勞動組合、政府與自治體的力量是十分必要的。[9]在日本對外援助事務中,企業是與NGO進行合作最多的主體。調查結果顯示,九成以上的NGO在援助事務開展過程中擁有與之合作的組織[10]。最初,NGO更多是作為一個對企業進行監視與批判的“監督者”存在,甚至有時會與企業產生理念與行動上的對立;隨著世界局勢的變化和日本對外援助的發展,二者出于各自利益的訴求以及在理念上逐漸趨向一致,并在社會貢獻以及實現社會正義與社會公平等概念的導向下開始謀求合作。日本企業與NGO的合作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初,最初企業只是提供資金支持,支援NGO的對外援助事務,后來二者聯系逐漸加強并且趨向緊密。[11]在此過程中企業與NGO的合作形式也漸趨多樣,包括合作伙伴關系、項目合作、贊助和捐贈等。企業通過與NGO合作,共同制定援助項目方案,實施和監督項目,并共享資源、知識和經驗。日本政府也為企業與NGO的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激勵措施,鼓勵這種合作關系的發展。
日本企業與NGO合作的初始時期,通過援助項目實現企業的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目標。這些合作主要集中在社會福利、健康和教育等領域,旨在提高受援國的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發展。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隨著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日本企業在對外援助中扮演了更為重要的角色,逐漸擴大的合作范圍包括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環境保護等領域。此時期,日本企業通過與NGO合作,實現了技術轉移、培訓計劃和社會發展項目等多個目標。而20世紀90年代至今,日本企業與NGO的合作不斷擴大和加強。隨著全球問題的增加,例如氣候變化、貧困和災害風險等問題的嚴重化,更多的日本企業認識到單獨行動難以解決這些復雜的問題,開始積極尋求與NGO的密切合作。這種合作在技術支持、資源共享、合作項目和政策倡導等方面進行,旨在以綜合性、多方位、多元化的手段解決全球挑戰。
二、日本對外援助中企業與NGO的合作模式
研究者們從不同角度對日本企業與NGO的合作模式進行歸納與分類,本研究則主要以《NGO統計手冊2016》和《NGO統計手冊2021》為基礎,對目前較為常見以及未來有可能成為主流的幾種類型進行分析與總結。
(一)資產協力型
資產,即資金與物資。資產協力型是指企業不求任何經濟利益與回報,通過為NGO提供資金與援助物資等方式參與對外援助,故而也可稱之為“慈善(Charity)型”[12]。既有文獻中一般將“資金協力”與“物品捐贈”兩種援助方式分開,但本研究將其二者相統一,因其具有共同特點:即企業并不具體參與對外援助中的具體事務,僅提供資金或物資等物質方面的援助。這種援助模式是2003年企業與NGO合作正規化之前二者合作的主要模式,其表現為企業不是作為計劃者與實施者直接參與到對外援助的具體事務之中,而是通過對NGO提供資金與物資(包括設備的提供與設施的建設等),間接參與對外援助事務。在早期,絕大多數企業與NGO的合作都呈現出此特點。
東京海上日動火災保險株式會社與國際NGO“家園與領導”(ルーム·トゥ·リード)的合作即為此模式的典型。立足于本身既有的、從1999年持續至今的“綠色禮物(Green"Gift)”對外援助項目,在“既要育樹,也要育人(樹も育て、人も育てる)”[13]理念的指引下,從2010年開始,東京海上日動火災保險株式會社加入了國際NGO"“家園與領導”針對東南亞地區的教育援助項目,對東南亞地區發展中國家的教育提供資金支持,由國際NGO"“家園與領導”實際進行援助項目的開展。從開始參與到2015年,東京海上日動火災保險株式會社在6年間為此項目提供了約10萬美元的資金支持。這些資金在印度、孟加拉國、越南等地為約1"400名未成年女性提供了教育資源與受教育機會,并以改善當地未成年人學習環境為目的建立了17座圖書室。[12]東京海上日動火災保險株式會社在整個過程中只作為一部分資金的提供者,并不實際操作或派遣職員到當地參與或決策具體對外援助項目的實施,而是由NGO及其他主體參與具體事務的實施與開展,企業在其中并不扮演組織者與實施者的角色。
(二)社會貢獻型
企業與NGO合作模式中的社會貢獻型是基于企業與NGO共同致力的社會責任和社會發展的共同目標,以企業的社會貢獻事務為依托,開展合作項目和活動。此類合作模式中,企業雖然以追求自身利益為導向,但同樣肩負一定的社會責任,通過自身的社會貢獻事務對社會產生積極影響。外務省調查結果顯示,99家企業希望在未來可以與NGO構建社會貢獻型的合作關系,占調查對象的493%,且這些企業大多是先前在與NGO的合作中以資金援助為主的企業。[9]
以東京海上日動火災保險株式會社與認定特定非營利活動法人日本NPO中心、地域環境友好合作辦公室(EPO)、世界各地的環境NPO的合作為例。東京海上日動火災保險株式會社開展了名為“綠色禮物(Green"Gift)”的項目,其目的是讓更多人了解此項目,并參與到保護地球環境中來。而“Green"Gift"地球健康項目”作為這個項目的其中一環,首先在日本國內各地的支店與各地NPO共同開展,并逐步擴大到中國、菲律賓、印度與孟加拉國等地,與當地環境NPO進行合作,以青少年和兒童作為參與對象,主要以解決地區性的環境課題與環境保護問題為導向,進行規劃與實施,而東京海上日動火災保險株式會社的職員也作為志愿者參與活動。2013"年"10月至2016"年"3nbsp;月,僅在日本國內29個都道府縣就開展活動112次,約7"700人(包含3"000余名少年兒童)參加其中,獲得了積極廣泛的社會反響。[12]該企業也在海外廣泛開展環境保護領域的對外援助,依托自身具有社會貢獻性質的“綠色禮物”項目,在南亞、東南亞各國進行大面積紅樹林造林活動,與受援國的環境NGO進行合作,并派遣公司職員前往當地開展活動,通過紅樹林種植活動改善當地生態環境,提高當地居民的環保意識與政府重視程度,在追求自身經濟效益、擴大企業影響力、塑造品牌形象的同時,企業也為社會做出了貢獻。
(三)社會責任(CSR)型
根據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的定義,企業社會責任(CSR)是指企業做出的一種持續承諾:企業在為經濟發展做貢獻的同時,既改善員工及其家人的生活質量,又幫助所處社區甚至社會實現整體生活質量改善。[14]而企業與NGO的社會責任型(CSR)合作模式是指企業自覺履行自身承擔的社會責任(包括企業活動對社會和環境影響的責任)以及實現企業經營的可持續性合作(包括工作環境、管理、產業與人權等方面),在追逐利益的同時承擔自身的社會責任。[15]社會責任型合作模式與上文社會貢獻型合作模式雖較為相似,但在其內涵上有一定程度的區別。社會責任型是指企業在追逐利益、發展經濟的同時兼顧社會責任,不做有悖于社會責任的商業行為或行動;而社會貢獻型則是企業通過依托自身的社會貢獻事業,NGO作為主體參與到企業自身所開展的社會貢獻事務之中,在此背景下展開合作,因此,本研究將此兩種合作模式分開討論。在日本,圍繞企業社會責任的討論是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展開的,之后在70年代中期再度引起廣泛的關注。最新版本的《日本新發展合作大綱(2023)》中強調,日本作為一個和平與自由的發達國家有義務去響應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并且近年來這項發展目標逐漸風靡日本,變革的態勢愈加強烈,企業作為主體同樣有義務履行自身所具有的社會責任,推動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這也是以JANIC為代表的國際合作NGO為日本發展合作大綱的修改所提出的建議。[16]
在對外援助方面,日本企業積極探索與NGO合作進行環境保護、教育、醫療與災害救助等方面的援助,并且派遣專家與職員進行實地活動,不以經濟利潤為導向,從而承擔企業自身的社會責任,實現企業的社會價值。
以武田藥品工業株式會社與日本世界宣明會(World"Vision"Japan)、救助兒童會(Save"the"Children)、日本國際計劃組織(Plan"International"Japan)等NGO的合作為例。為了響應聯合國SDGs目標3“所有人的健康與福利”的達成,武田藥品工業株式會社從2016年開始開展名為“為發展中國家與新興國家人口健康做貢獻的預防活動”的CSR項目。武田藥品工業株式會社通過與日本世界宣明會等NGO合作,在亞洲與非洲等地開展以貧困地區母子衛生保健問題為中心,包括“發展中國家與新興國家人口健康做貢獻的預防活動”在內的三種以上的活動,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物資與技術方面的援助,并派遣職員與專家實地考察與支援,切實提高了受援地區的醫療水平,提升了當地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質量。[17]
(四)創造共享價值(CSV)型
當今企業已經從股東與企業利益至上逐漸向重視包括公司職員、合作方、市民等在內的企業利害相關方的利益轉變,在合作中尋求共贏。企業如何建立自身的不可替代性,保持現有的經營成果并逐步擴大自身的業務范疇,已成為當代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18]而創造共享價值型(CSV)模式則是在此趨勢下為了應對這一課題而產生的。根據《NGO統計手冊2021》的定義,CSV型合作模式是指企業通過自身的事務或商業活動與NGO展開合作,以共同解決世界范圍內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其主要側重于企業將社會責任融入自己所經營的產業與領域之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對社會環境做出貢獻。在對外援助層面,企業在發展自身優勢產業,開展商業活動的同時,作為主體和NGO一同進行對外援助活動的策劃與開展,切實參與到整個對外援助過程之中,承擔企業自身的社會責任,為解決世界范圍內不同種類的社會問題做出貢獻。
以第一三共株式會社與亞洲醫師協會社會開發機構(AMDA"MINDS)的合作為例。第一三共株式會社是一家具有110年歷史的跨國制藥企業,其公司資源與歷史基礎十分雄厚,在全球具有3萬名以上的員工,而亞洲醫師協會(AMDA)則是在世界上的貧困地區開展活動、以女性健康為主要著力點的國際NGO組織。以二者在尼泊爾合作開展活動為例,尼泊爾作為第三世界國家,其醫療服務水平與基礎醫療設施等方面還十分落后,當地貧困地區婦女乳腺癌、子宮頸癌多發且缺乏有效的及早檢測手段。2023年,第一三共株式會社與AMDA一起策劃并開展了名為“乳腺癌、子宮頸癌檢測營地項目(乳がん·子宮頸がんスクリーニングキャンププロジェクト)”的防癌抗癌活動,并積極利用各方資源,與圣心女子大學展開多方合作。第一三株式會社派遣公司職員與NGO職員一同參與到活動之中,通過對尼泊爾貧困地區婦女進行衛生健康知識講解,提供癌癥診治器械與藥物,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當地女性癌癥死亡率。依托自身產業開展對外援助,不僅樹立了企業良好的品牌形象,擴大了企業在海外地區的影響力,而且也與聯合國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消除貧困”“全人類的健康和福祉”“創造責任,利用責任”等理念相吻合。[12]
我們可以從企業在援助項目中的參與情況、依托項目情況以及合作模式的特點等方面,對上述四種合作模式進行簡要的比較,詳見表1。表1日本對外援助中企業與非政府組織的合作模式合作模式企業是否參與
項目開展依托項目合作模式特點資產協力型否無企業僅向非政府組織提供資金、物資支持社會貢獻型是企業的社會
貢獻項目以企業本身的社會貢獻項目為依托,非政府組織參與其中,共同開展對外援助項目社會責任型
(CSR)是非政府組織的
對外援助項目企業在追逐利益同時兼顧自身社會責任,參與非政府組織開展的對外援助項目并扮演一定角色創造共享價值
型(CSV)是共同探索并
開展新項目植根于企業固有優勢產業,與非政府組織共同探索實現共贏,發揮企業與非政府組織各自特點優勢資料來源:外務省,JANIC.NGOデータブック2021~數字で見る日本のNGO"[EB/OL].[2023-05-28]."https://www.mofa.go.jp/mofaj/gaiko/oda/files/100312453.pdf."此表為作者基于該文獻進行的概括(五)未來對外援助中企業與NGO互動模式的變化趨勢
近年來,隨著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的提升和對外援助需求的增加,在對外援助中,日本的企業與NGO之間開展多方面、多領域、多層次的合作,企業與NGO之間的合作將更加深化和透明,其合作模式將更加定制化和多元化。
首先,企業在近年來與NGO、NPO的合作密度、參與對外援助事務的積極程度與參與的深度均在不斷提高。根據外務省統計的數據,日本所有NGO與NPO決策機關中,企業職員出身的委員人數僅次于NGO與NPO專門任職職員,占比居第二位。2016年與2021年統計數據對比顯示,所有NGO與NPO決策機關中企業職員出身的委員人數由28人增加至30人,其占比也從139%增加至146%。[9]
其次,企業將積極參與到NGO的項目中,提供資金、技術、資源等支持,并與NGO共同制定、實施項目計劃;企業將根據自身的專長和資源優勢,與NGO進行合作,共同開展與企業業務相關的援助項目。這種定制化的合作模式能夠更好地發揮企業特長,結合自身產業開展對外援助項目,從而能夠更好地發揮自身優勢,實現項目的高效和可持續發展。日本外務省在2021年進行過一項名為“今后希望重點關注的企業合作類型”(今後注力していきたい企業連攜タイプ)的調查,從120個不同的企業與社會團體中得到了235條有效回答。其結果顯示,回答為社會貢獻型的企業有75家(占比319%)、社會責任型(CSR)的有69家(占比343%),而回答創造共享價值型(CSV)的企業則有83家(占比413%),相比于2016年增加了兩倍還多。[9]未來企業與NGO互動模式更多可能向社會責任型(CSR)與創造共享價值型(CSV)方向發展,更多的企業將以自身產業為依托,在追求企業利潤的同時承擔社會責任,開展對外援助事務,并且與其他主體展開多方合作。
再次,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數據共享和透明化將成為未來合作的重要方向。企業與NGO將開展深度合作,依托網絡共享項目數據和成果,以提高合作效率和透明度。企業將與NGO共同探索創新的解決方案,利用科技手段改善貧困、落后和環境問題,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這種合作形式將能夠實現企業的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雙贏,有助于增強企業和NGO雙方的信任和合作意愿,促進對外援助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助力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此外,未來日本企業與NGO的合作模式將呈現多方參與的趨勢。除了企業和NGO之間更加緊密的合作,政府、學術機構、社區組織等各方也將更積極加入合作的行列,形成多元合作的格局。這種合作模式下能夠整合各方的資源和優勢,推動對外援助工作的協同發展。
三、對中國對外援助事務的啟示
中國從1950年就開始了對外援助,但在1978年改革開放以前,主要是國有企業參與對外援助。改革開放以后,民營企業及混合所有制企業不斷發展壯大,近年來也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對外援助中。各類中國企業通常作為對外援助項目的承擔和實施主體,參與到成套項目、物資項目、技術援助等援助類型中。與此同時,社會組織不斷發展,近年來也逐漸參與到援外事務中。但總體而言,國有企業仍是承擔援助項目的主體,社會組織參與援助事務仍較為有限,其與企業的合作還處于起步階段,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一)對外援助中提升企業與社會組織合作的必要性
長期以來,企業是對外援助項目的主要實施主體;當然,中國對外援助事務中發揮主要作用的企業為國有企業,近年來其他所有制企業的參與雖然有所發展,但在參與的環境與條件、參與意識、參與能力和貢獻等方面與日本等國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可以說,進一步發揮其他所有制類型的企業在對外援助中發揮作用,有助于推動中國對外援助事務向前向好發展。
在現實中,社會組織參與對外援助有兩種基本類型。一是社會組織利用自有或自籌資金進行的援助,如中華慈善總會的國際人道主義援助,這種類型的援助改革開放以來有較大的發展。在中國的對外援助實踐中,社會組織的此類援助在近年來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中華慈善總會、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和平發展基金會、全球環境研究所等多種類型的社會組織參與了各個領域的對外援助工作,包括減貧、教育、健康衛生、清潔飲水、環境保護、災害救助等事務,并且在對外援助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19]二是由援外管理部門提供資金,社會組織作為政府對外援助實施主體的援助,這類援助還處于起步階段。其標志就是2021年8月27日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對外援助管理辦法》,其中第19條第8款規定,作為中國對外援助的一種類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項目,即使用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支持國際組織、社會組織、智庫等實施的項目”。這標志著社會組織正式被納入到中國對外援助體系,為社會組織參與對外援助提供了法律依據和規范。
總體而言,一方面,隨著政策支持的持續優化和國際發展合作的加強,社會組織在對外援助中的作用將進一步提升,并與政府、企業等各方主體共同推動中國的國際援助事務。另一方面,不同的社會組織在發展水平和資源方面存在一定差距,有些具備較高專業水平和管理能力的社會組織在國際援助中有著重要的影響力,能夠獨立籌款和實施援助項目,但社會組織普遍面臨著資金不足、人員匱乏、管理能力不足、經驗缺乏等問題,制約了其在對外援助中作用的發揮。
借鑒日本經驗,與企業合作是社會組織參與對外援助的有效途徑;對企業而言,借重社會組織的特定身份優勢和專業優勢,也有助于更好地實現援助目標。長期以來,中國對外援助比較多的是向受援國政府提供建筑場館工程和大型基礎設施的建設,而往往忽視與受援國地方的民眾和團體的深度溝通與合作。近年來,中國越來越重視“小而美”的援助項目。這需要中國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體現社會組織在開展援助過程中的親民性和靈活性。社會組織通過深入基層社區開展項目,通過具體的項目運營將中國特色的援助理念和文化價值傳輸給受援國的社會大眾,在與受援國群眾的日常交往中建立友誼和創造共享價值,弱化與受援國本地文化、語言以及習慣等不同產生的不和諧。中國社會組織開展對外援助既是本國外交“軟實力”的體現,同時也能與官方對外援助優勢互補,共同致力于援助效果的提升與援助目標的實現。[20]
(二)對企業的啟示:積極參與對外援助事務
隨著中國對外援助事務的開展,中國企業在對外援助中呈現出總體規模不斷擴大、主體隊伍不斷壯大、行業領域不斷擴展、形式方法不斷創新、區域布局不斷優化、層次水平不斷提高的特點,[21]但也存在參與度有限、參與方式單一、參與積極性低等問題與困境。日本對外援助中企業與NGO的合作模式,對中國企業參與援助具有以下啟示。
第一,積極參與對外援助事務,提高社會責任意識。中國開展對外援助起步并不晚,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援助基礎并不薄弱,也積累了很豐富的援助經驗,但企業對于參與對外援助活動的自主意識還較為薄弱,尤其是民營企業參與水平較低。政府應出臺有關對外援助的法律法規,提高企業參與對外援助事務的積極性,鞏固中國對外援助事務的基礎。尤其是社會責任的培養,對于企業轉型以及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之下增強競爭力以及提升企業形象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依托自身產業開展對外援助,參與到活動的具體事務之中。企業在發展自身產業的同時兼顧社會責任,積極開展對外援助事務,從而實現創造共享價值目標,這也應成為中國企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企業需要自覺承擔社會責任,依托自身固有產業展開援助,發揮企業自身優勢,切實參與到具體事務的策劃與活動之中,幫助受援國民眾提高生活水平與解決社會問題,實現對外援助目標。
第三,樹立新發展觀念,融入對外援助理念之中。2015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第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核心內容的新發展理念,這與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確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在一定程度上相契合。在對外援助領域,企業可以通過支持環保項目、社區發展和開展教育等方式,提供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促進受援國的可持續發展。
(三)對社會組織的啟示:構建多元協作關系,發揮主體作用
日本NGO經過了不同階段的發展,在對外援助事務中注重專業能力的培養與提升,與政府、企業和其他援助主體等開展廣泛的合作與交流,形成了多方合作的格局,構成了日本對外援助事務的多元協作體系,具有較為成熟的組織管理和事務運作經驗。
中國政府應重視社會組織的特有優勢,引導本國社會組織開展對外援助事務。近年來,中國對外援助體系不斷完善。根據2021年《對外援助管理辦法》第20條第4款,中國對外援助項目“中方也可以同其他國家、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等合作實施”,而該辦法只是在南南合作項目中賦予中國社會組織的參與地位。因此,政府應通過制定法律賦予社會組織更廣泛參與對外援助項目的主體地位,為其開展對外援助創造必要的環境和條件。從日本的經驗來看,在農業發展、教育和醫療衛生方面,民間力量的參與可以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通過政府與NGO之間實現政策交流、信息互通以及資源共享,能夠更好地發揮對外援助的積極效果應。[18]
中國社會組織目前開展對外援助活動主要合作對象仍是政府,而與包括企業、高校、自治體等在內的其他主體合作較少。政府可以鼓勵社會組織與本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在業務開展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多元合作平臺,積極打造政府、企業與其他社會組織多方協作與協調的長期合作框架。而社會組織則可以通過更多地發揮非營利組織的聯系作用,促進企業更好地在對外援助中承擔社會責任,有效弱化援助項目的政治色彩,提升本國的外交形象并拓展本國的外交空間。社會組織可以和企業構建良好的社企合作模式,與中國企業在海外“手拉手”結伴而行,協助企業在當地履行社會責任,解決經貿爭端;而企業保證社會組織有事可做、有錢可用,實現可持續發展。[22]總之,中國對外援助中社會組織應積極推動多方參與,建立起多方參與的對外援助體系,構成多主體共同合作的全方位援助力量。
結語
日本對外援助中企業與NGO的互動模式呈現出一種緊密的合作關系。日本企業通過向NGO提供資金、資源和專業知識,支持其援助項目的實施。同時,NGO也為企業提供了社會責任的履行和品牌形象的提升機會。這種合作關系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日本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法律框架的制定。日本企業與NGO合作參與對外援助事務的靈活性和多樣性,使得它們能夠共同應對援助工作中的挑戰,為受援國帶來更多的創新解決方案。從日本對外援助中企業與NGO互動模式的分析中,我們也可以得到一些對中國有益的啟示。政府可以通過制定法規和政策,為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對外援助提供政策條件;企業應在參與對外援助時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并主動尋求與社會組織的合作;社會組織也應加強與企業的互動與合作,構建中國對外援助多元合作體系,共同為受援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為全球減貧和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參考文獻]
[1]胡澎.日本非政府組織的對外援助活動及對我國的啟示[J].國外社會科學,2019(5):59-67.
[2]胡樹,夏美玲.社會責任視角下日本企業與非政府組織的協作關系分析——以日本松下電器公司為例[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3(5):87-90.
[3]AYAKO"YACHIDA",MASATO"DOHI.The"State"and"Possibilities"of"the"Partnership"between"Japanese"Enterprises"and"NGOs"in"International"Collaborative"Activities[J].Bussiness,2014,14"(1/2):"15-29.
[4]足達英一郎,"金井司.CSR経営とSRI企業の社會的責任とその評価軸[M].東京:金融財政事情研究會,2004:107-112.
[5]張雨明.日本企業社會責任對我國的啟示[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09(9):126-127.
[6]JAMES"E"AUSTIN.The"Collaboration"Challenge:"How"Nonprofits"and"Business"Succeed"through"Strategic"Alliances[M]."San"Francisco:"JosseyBass"Publishers,2010.
[7]丁韶彬.日本發展合作政策的演變與發展趨向[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9(06):17-24.
[8]胡澎.日本NGO的發展及其在外交中的作用[J].日本學刊,2011(4):117-130.
[9]JANIC".NGOの力を最大化する[EB/OL].[2023-08-17].https://www.janic.org.
[10]外務省,JANIC.NGOデータブック2021~數字で見る日本のNGO"[EB/OL].[2023-05-28]https://www.mofa.go.jp/mofaj/gaiko/oda/files/100312453.pdf.
[11]谷本寛治,田尾雅夫.NPO"と事業[M].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2002:205-213.
[12]外務省,JANIC.NGOデータブック2016~數字で見る日本のNGO"[EB/OL].(2017-07)[2023-05-10]."https://www.janic.org/wp-content/uploads/2017/07/ngodatabook2016.pdf.
[13]外務省,JANIC.地球規模の課題解決に向けた"企業と"NGO"の連攜ガイドラン[EB/OL].(2022-11)[2023-04-05]."https://www.janic.org/wpcontent/uploads/2022/11/corporate_ngo_partnershipguidelines_v5.pdf.
[14]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企業家看社會責任:2007年中國企業家成長與發展報告[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329.
[15]大和総研.取り組み進む企業とNGO"の協働―CSRの観點から大和総研.["EB/OL].(2007-07-24)[2023-04-09]."http://www.daiwa-grp.jp/csr/publication/"pdf/070724csr.pdf.
[16]JANIC.國際協力NGOにるODA大綱見直し10の提言[EB/OL].(2014-09-11)[2023-05-17].https://www.janic.org/wpcontent/uploads/2017/08/odataiko_10suggestion_2014.pdf.
[17]松野奈都子.企業とNPO"のパートナーシップにおけるパートナーの選択―「空と土プロジェクト」を事例として[J].早稲田大學大學院商學研究科紀要,2013(76):34-36.
[18]趙子垚.豐田紡織如何達成企業CSV經營目標?[J].汽車縱橫,2022(11):74-78.
[19]顏克高.中國社會組織參與對外援助70年:經驗、問題與展望[J].國外社會科學,2021(1):31-43.
[20]汪雨雨,盧晨,張輝.日本對外援助中的非政府組織:運行機制及對中國的啟示[J].新經濟,2019(8):52-58.
[21]陳冬楊.論中國對外援助與中國企業“走出去”[J].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8(1):44-46.
[22]趙宇新.社會組織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使命、渠道、挑戰與對策[J]."中國社會組織,"2017(19):47-48.
[責任編輯孫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