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市自然資源征收中心 陳 浩
□金華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婺城分局 朱奕青
□金華市國土整治中心 羅昶旭
2022 年,金華市聚焦高質量發展、競爭力提升、“兩個先行”,高站位謀劃開展全市低效工業用地專項整治和消化批而未供攻堅戰,以“一盤棋”思想統籌謀劃,煥發勇于競爭、敢于勝利的精神氣質,激活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在崛起浙中的新征程中奮力突破。2023 年6 月29 日,浙江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通報,金華市連續兩年榮獲地級市節約集約用地正向激勵,系全省唯一;東陽市榮獲縣級節約集約用地正向激勵,系全省2 個獲正向激勵的縣(市、區)之一。
一是統籌目標任務。一對一下達整治任務,明確牽頭單位、責任領導,清單化壓茬推進,確保工作責任落細落實。二是統籌專班架構。按照“1+3+5”標準設置專班,市縣兩級抽調120 余人實體化辦公,市級專班由市委書記和市長擔任雙組長,下設一辦、三組以及5 大專項整治組,聯動開展各項工作。三是統籌政策體系。制定低效工業用地“4+1”專項整治實施方案,配套出臺全生命周期管理、工業用地收回等7 項政策,細化5 個專項整治行動子方案,組合形成“1+5+7+X”政策體系。目前已累計出臺85 項政策制度,努力實現全市政策“一盤棋”。
一是聯動人大,強化監督指導。把低效工業用地專項整治工作納入人大專題問詢內容,就如何科學開展低效用地整治、如何加強對新出讓工業用地的監管等系列問題開展問詢,推動工作落實落細。二是聯動政協,強化民主協商。召開政協“請你來協商——加快推進低效工業用地專項整治”專題協商會,及時傳遞政協委員的意見建議和百姓的呼聲訴求。三是聯動銀行,強化金融支持。與農發行金華分行等5 家銀行簽訂授信總額600 億元以上的金融合作戰略協議,2022 年成功落地金融貸款92.9 億元,著力破解金融難題,切實保障資金要素。
一是創新高標準驗收機制。建立“清單+圖冊+實地核查”驗收機制,規范整治銷號流程、統一驗收表格、詳列舉證清單,實現“完成一宗、核驗一宗、銷號一宗”的全過程臺賬記錄。二是創新高頻通報機制。建立“4+1”專項整治周報告機制和“紅榜”機制,每周通報工作進度、晾曬工作排名,對最后三名的縣(市)區實行點對點的重點督促,倒逼責任落實。三是創新考核激勵機制。把低效工業用地專項整治納入干部履職考評、重大宣傳、政治監督等核心內容,以實打實的跟蹤督考、跟蹤問效,鼓勵干部敢擔當善作為。
一是建立工業用地綜合評價場景。打通自然資源、經信等12 部門數據壁壘,建立“一庫一圖一本賬”,精準識別低效用地,實現逐地塊、逐項目上圖落位。二是打造“低效識別—片區劃定—地塊更新—任務考核”的全流程閉環應用場景。2022 年5 月上線金華市工業空間應用場景,歸集并精準落位工業用地34.7 萬畝,智能識別全市各類低效工業用地12.1 萬畝,輔助劃定連片整治片區5.47 萬畝,實時跟蹤督促1.5 萬畝拆除任務。三是建設集中連片整治和重大項目落地進度“可視化監測”應用場景。復用遙感影像監測工具,實現低效工業用地集中連片整治進度實時查看,動態跟蹤監控各地10 億元以上重大制造業落地項目進展情況。
指導各地組建專班,進一步壓實工作責任,按照聯系鄉鎮包干到人,確保處置任務專人推動,專項落實。組織縣、市領導深入一線,現場辦公,協調解決一線難點問題,加快推動批而未供土地消化處置。如東陽市領導已帶隊走訪了吳寧、橫店等8 個鎮街,現場辦公解決了一批疑難問題。東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班子成員帶領相關科室每周走訪鄉鎮,與鄉鎮主要領導、項目負責人現場對接,加強業務指導和工作溝通。
依托“浙地智用”應用場景開展批而未供土地原因的全面核查,緊盯攻堅任務目標和時間節點,全面查清未供地塊情況,建立批而未供“一本賬”,進一步明確職責分工,統籌推進批而未供消化利用工作。對標對表,攻堅拔釘,倒排時間節點,制定詳細的任務清單,多方協同全力攻堅沖刺。如東陽市將693 宗批而未供項目形成任務清單,以市政府督辦單形式交辦給各個鎮鄉街道。
每周通報批而未供土地消化進展情況,對未按規定完成進度的縣(市、區)將提請市政府進行約談,充分壓實工作責任,下真功夫,不搞假供地、假劃撥,杜絕弄虛作假行為,切實解決堵點問題,推動工作取得實效。在后續農轉用和征收過程中,與相關部門、做地主體加強項目謀劃力度,合力推進用地審批、土地征收、做地儲備、項目簽約等,共同做好批而未供土地消化處置工作。完善考核機制,對超額完成任務的進行獎勵,對工作不力的減少指標。如磐安縣對超額完成任務的鄉鎮、園區給予年度資規工作考核加分,最高可加10 分。建立用地指標獎懲激勵機制,考核結果與新一年的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分配相掛鉤,對消化批而未供、盤活存量工作力度大的鄉鎮園區,優先安排新一年的新增用地指標,對工作不力的鄉鎮(園區),核減新一年的新增用地指標。
全面了解支持政策,理解吃透節約集約示范縣(市)創建的內涵、資格條件和指標體系,切實掌握計算方法和評分規則。積極對接浙江省自然資源廳,對培訓內容進行再學習、再研究,突出金華特色優勢資源,避免出現一票否決情形,確保在最短時間內掌握創建流程、要求和需要注意問題,為下一步創建工作打下良好基礎。充分發揮金華工作基礎好的優勢條件,因地制宜,把節約集約作為自然資源工作的主線來抓,科學配置和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進一步創新提升技術、政策、機制。
摸底調查全面掌握行政區劃內閑置土地的分布、面積、低價等基本信息,了解閑置原因,強化監管手段,依法啟動閑置調查處置程序,下發《征繳土地閑置費決定書》,征繳土地閑置費。摸排用而未盡土地,尤其是很早之前沒有容積率規定的工業用地,了解地塊基本信息,通過約談、發函提醒、處罰、簽訂補充協議等有效手段,逐地塊、逐項目制定處置方案,細化處置方式,明確處置時間,并納入年度目標任務,全面提升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
根據產生閑置土地的原因進行分類施策,加大政府執行力,對企業自身原因導致未動工開發滿1 年的,依法征繳出讓金20%的土地閑置費,并責令半年內動工;對未動工開發滿兩年,依法無償收回土地使用權。對不予配合的,由當地政府主導,有管部門協同配合,必要時司法機關參與,采取有效措施,實施聯合處置。對因政府原因造成不具備繼續開發條件的,經協商一致,可通過協議方式有償收回工業用地使用權。因土地出讓時未約定容積率的,根據現有條件和規定合理確定,并督促企業限期完成;達到土地出讓時容積率規定但仍有大面積的空閑地的,通過協商利用、政府收回、政府租用等方式,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建設;空閑面積超過5畝以上的,對土地進行閑置認定,并根據《閑置土地處置辦法》進行處置。
迭代升級《金華市區工業項目投資建設合同》,全面解決金華市工業用地出讓時事前約定不全,土地、項目、企業監管缺少依據,工業用地退出難,低效土地盤活難等問題。根據“誰審批、誰負責,誰主管、誰負責”原則,建立覆蓋工業項目用地建設、竣工驗收、達產復核等環節監測核查機制,綜合應用信用監管、“畝均論英雄”等舉措,構建完善監管體系。推廣義烏經驗做法,從法律法規、合同約定兩個方向探索閑置土地處置辦法,解決程序、動工標準、企業自身原因閑置的認定、司法查封和抵押四大難題,充分利用開竣工違約條款、繳納租金違約條款協議解除合同或依民事合同起訴,進一步堅定閑置土地處置決心,提高土地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