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子 問:
詩歌寫作如何以小見大,彰顯深度?
李國棟(中國人民大學文學博士,現為西南大學文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 答:
一般而言,實現“以小見大”的寫作技巧有以下幾種:其一是以隱喻替代陳述。日常語言一般都是開門見山的陳述句,只具有傳遞交流信息、描述客觀事實等作用。但隱喻讓語言“言此意彼”,語言在含義的跳躍中產生了更加豐富的韻味,或給人以新奇的感知和情感的震動,或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和雋永的深思。其二是以典故豐富情感。在詩歌寫作時靈活使用典故,可以將此時此景與彼時彼景相聯系,構建出一個潛在的古人與今人的對話場域。在這種對話中,“典”本身所沉淀的文化內涵、民族情感也被調動起來,從而使個體的情感走向集體的情感,使當時的情境走向普遍的情境,進而使詩歌的審美境界得到跨時空的升華。其三是以悖論彰顯哲理。科學語言是通過消除語言的歧義、想象與矛盾來表達真理,詩歌語言卻恰恰相反。一個詩人如果要表達憂郁,他可以寫“糖是苦的”,這與科學語言“糖是甜的”構成了悖論。這種悖論表達將狹小的真實事物引入廣闊的心靈世界,彰顯出一種“主觀真實”的人生哲理。總之,通過技巧的訓練和情懷的培養,讓詩歌做到“以小見大”、蘊意深刻并不難。(想獲取更多內容,可關注微信公眾號“銳角寫作課”,回復“詩歌寫作”)
趙萱 問:
上高中后,感覺自己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未來會選擇什么樣的專業,更不知道自己該從事哪一行業的工作。請問高中生應該如何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王路伊(北京師范大學應用心理學碩士) 答:
近些年來,雖然互聯網上有針對各種專業及其就業前景的討論,但個人認為,與其把關注點放在如何準確預測行業發展上,不如先來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了解自己的特色及競爭優勢。分享一下我的經驗:在填報志愿前,家人帶我去了一家心理咨詢室,做了一套基于大五人格的職業發展測試。測試結果顯示,我是一個外向性和宜人性很高的個體,所以更適合從事與人溝通交往的工作。后來,我就選擇了心理學專業。雖然外界對于心理學專業的就業前景貶大于褒,但是大多數行業都是根據“二八定律”(20%的人掌握80%的財富)來進行勞動成果分配的,所以我更愿意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行業并深耕。如果你當下面臨類似的煩惱,可以嘗試一下人格測試,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性格特點,以及哪種類型的工作環境和任務可能更適合自己。當然,人格測試的結果只是一個參考因素,而不是決定因素。所以,建議你在課余生活中積極探索自己的興趣愛好,找到那些讓自己充滿激情的領域,比如,嘗試不同的課程、活動或志愿者工作。最后,不要害怕向老師、家人或職業顧問尋求幫助,他們可以提供有用的建議和資源,幫助你更好地規劃自己的職業道路。
王小可 問:
不愛讀名著怎么辦?
羅敏波(浙江文藝出版社總編辦主任、資深文學編輯) 答:
人們常把書籍比作精神食糧,那就坐下來邊吃邊聊。很多人的食癖很奇怪,明明從未嘗過某些食物,卻莫名生出厭煩。比如一聽是名著,就覺得必然莊嚴肅穆,滋味寡淡。這當然是偏見。
名著之所以能跨越時代而讓人念念不忘,自然是因為其食材優異、營養豐富且回味悠長。當你還在糾結于復雜的配料表時,這邊已經推出了萬千讀者的“嚴選”榜單。
況且,名著是一個涵蓋內容極廣的名詞,遠不止一種食材、單個口味——小說、散文、詩歌等各種體裁,世間百態、神魔纏斗等各類題材,厚重豐滿、辛辣犀利等各色滋味……五湖四海,南北風味,找到自己偏愛的口味并不難,可也不能太挑食,就像汪曾祺說的,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咸東辣西酸,都去嘗嘗——讀書也是一樣。
口味不必拘泥,吃法卻很有些講究。人們對名著望而生畏,很多時候是沒能掌握正確的“食用方法”。其實,前人早已總結出不少經驗:精讀法、泛讀法、“不動筆墨不讀書”法……我們盡可找到自己屬意的方法,以求更好地消化吸收,事半功倍。
說到底,人生短促,能用來讀書的時光本就有限,與其陷入對自己為啥不愛讀名著的懷疑,倒不如翻開手邊任意一本圖書,在書中尋找遙遠的相似性與心靈的奇異共振,享受閱讀時的孤獨與充盈,這才是頂頂要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