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永強,周曉華,芮鴻慶
(1.南京市高淳人民醫院胃腸外科,江蘇 南京 211300;2.南京醫科大學研究生院,江蘇 南京 211166)
結腸癌是消化系統內惡性腫瘤類病變中常見的類型,目前臨床在應對該病癥時多推薦根治手術,通過完全切除病灶及周圍部分腸道組織的方式,抑制癌細胞的進一步擴散、控制病情的進一步發展[1-2]。開腹術式的應用時間相對較早,但該術式會給患者造成更多的創傷,雖然短期內能夠起到治療疾病的作用,但恢復速度較慢,不利于遠期的病情恢復,還可能會增加并發癥的發生概率。腹腔鏡技術可被用于結腸癌手術當中,相比于傳統的開腹術式,腹腔鏡下手術可最大程度降低損傷,有利于術后恢復周期的縮短,安全性也更有保障,因此臨床可適用于更多的患者群體。本次研究旨在探討腹腔鏡右半結腸癌根治術治療的效果及對胃腸功能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5月至2021年12月南京市高淳人民醫院收治的61例結腸癌患者,根據手術方案分為對照組(31例)和觀察組(30例)。對照組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齡45~82歲,平均年齡(68.14±3.52)歲;其中14例患者病情發展至Ⅰ/Ⅱ期;17例患者病情發展至Ⅲ/Ⅳ期。觀察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齡46~82歲,平均年齡(68.21±3.51)歲;其中13例患者病情發展至Ⅰ/Ⅱ期,17例患者病情發展至Ⅲ/Ⅳ期。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南京市高淳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結腸癌多學科綜合治療協作組診療模式專家共識》[3]標準,同時通過病理檢查確診為結腸癌;②符合手術治療指征。排除標準:①預計生存時間不超過6個月;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疾病;③凝血功能障礙。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在入院后均需開展健康宣教。進行血液生化指標、心電圖、凝血四項、尿常規指標等檢查。
對照組患者采用開放右半結腸癌根治術。待患者進入手術室后,需指導其取平臥仰臥位,行全身麻醉誘導。對切口區域皮膚給予常規消毒,待麻醉生效后,取肋弓腹直肌作手術切口,長度控制在10~12 cm。逐層切開皮下組織后,向兩側牽拉并固定,以充分暴露腹腔內器官。以肉眼直視觀察病灶所在結腸的實際情況,確定是否和周圍組織間存在粘連,如粘連較為嚴重,則必須先進行松解,而后給予病灶切除。松解腸系膜,以暴露右半結腸組織,使用一次性紗布條對病灶所在區域的上、下兩端給予結扎。再通過注射器向癌灶內注射500 mg的氟尿嘧啶(上海旭東海普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593,規格:10 mL∶0.25 g)溶液,以便更好地確定病灶的位置和范圍。充分游離腸系膜后,結扎和離斷病灶所在腸段周圍的血管,隨后先行切斷右半結腸,再切斷下游后端位置。待病灶所在腸段被切除后給予兩端吻合,使用適溫生理鹽水反復沖洗腸道,配合止血,以確定是否存在活動性出血點。確認無出血后預留腹腔引流管,并逐層縫合切口。
觀察組患者采用腹腔鏡右半結腸癌根治術。手術體位、麻醉方法、消毒方法等均與對照組完全相同。先選擇在肚臍下緣作觀察孔,長度控制在1 cm左右即可,置入管鞘后建立人工二氧化碳氣腹,并要求在隨后的手術過程中氣腹壓始終維持在14 mmHg(1 mmHg=0.133 kPa)左右。待人工氣腹建立完畢,沿管鞘置入腹腔鏡,對結腸癌灶的具體位置進行觀察,隨后于兩側麥氏點分別作主操作孔、輔助操作孔,長度控制在1、0.5 cm。經由操作孔置入手術器械,沿中心對腸系膜給予游離,并夾閉主要血管。離斷已經結扎的血管,進一步對腸管進行切割,需經由Toldt’s筋膜層深入到Gerota層,徹底離斷右半側結腸,直至十二指腸、胰頭等相連組織的前端。針對回盲腸部12.5 cm位置、肝曲的15 cm位置將回腸、橫結腸予以切斷,將右半側結腸末端和回結腸末端吻合。在腹部作輔助孔將腸管取出,切忌取出時不得觸碰切口周圍組織。待手術結束后清洗腹腔,并排出腹腔內所有二氧化碳氣體,預留引流管后縫合各切口。根據患者病灶發展程度選擇是否實施腹腔內化療干預,注意控制給藥劑量和注射范圍。
1.3 觀察指標 ①圍術期指標及術后恢復情況。分別記錄兩組患者圍術期相關指標,觀察患者術后恢復用時情況。其中圍術期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恢復指標包括: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時間、下床時間及住院總時間。②血清炎癥指標檢測。分別在術前、術后抽取患者5 mL空腹靜脈血,進行離心處理取血清(離心機處理轉速為3 000 r/min,離心時間為10 min),利用酶聯免疫吸附法進行檢測,指標包括:TNF-α、IL-6。③腫瘤標志物檢測。于術前、術后,使用與②同樣的方法獲取血清,通過電化學發光法進行檢測,設備選擇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及配套試劑。指標包括: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199(CA199)、糖類抗原125(CA125)。④并發癥發生情況及復發率、轉移率。觀察各組患者術后發生切口感染、腹部感染的情況,統計總發生率。對患者進行1年的跟蹤隨訪,記錄復發率及轉移率。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及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低于對照組,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時間、下床時間及住院總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及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組別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腸鳴音恢復時間(h)排氣時間(h)下床時間(h)住院總時間(d)觀察組241.25±6.5560.23±5.1118.94±2.1337.06±3.2524.41±2.08 7.14±1.06對照組223.09±6.4791.31±5.1830.95±2.1960.22±3.3340.11±2.1014.38±1.12 t值10.89323.58421.70327.47929.32825.913 P值<0.001<0.001<0.001<0.001<0.001<0.001
2.2 兩組患者炎癥指標比較 術后兩組患者各項炎癥指標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炎癥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炎癥指標比較()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P<0.05。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IL-6:白細胞介素-6。
組別TNF-α(ng/L)IL-6(pg/mL)術前術后術前術后觀察組84.95±10.1331.28±5.35*8.68±1.021.33±0.14*對照組85.02±10.1555.96±5.42*8.59±1.062.59±0.12*t值0.02717.8930.33837.782 P值0.979<0.0010.737<0.001
2.3 兩組患者腫瘤標志物比較 術后兩組患者各項腫瘤標志物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腫瘤標志物比較()

表3 兩組患者腫瘤標志物比較()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P<0.05。CEA:癌胚抗原;CA199:糖類抗原199;CA125:糖類抗原125。
組別CEA(mg/L)CA199(U/L)CA125(U/mL)術前術后術前術后術前術后觀察組22.04±2.138.59±1.26*45.13±2.1520.11±1.15*60.73±3.5526.94±1.21*對照組22.01±2.1516.34±1.27*45.09±2.1827.94±1.21*60.69±3.5840.02±1.25*t值0.05523.9200.07225.8900.04441.505 P值0.957<0.0010.943<0.0010.965<0.001
2.4 兩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復發率及轉移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復發率、轉移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復發率及轉移率比較[例(%)]
結腸癌主要指的是由乙狀結腸和直腸交界處組織的細胞異常增生導致的惡性腫瘤類病變。和其他消化系統腫瘤類似,患者發病早期會出現消化不良、便秘、腹脹等,在中期階段還有一定概率合并腹腔積液、四肢水腫、黃疸等明顯并發癥,此時便會給患者的健康造成明顯的影響[4-5]。結腸癌目前已經位居消化道癌癥發病率的第3位,其不僅會經由腸壁組織生長、浸潤,還會沿淋巴液、血液等媒介發生轉移,給周圍組織造成嚴重的損傷。通常男性患者發病率高于女性,以肥胖、原發性結腸慢性病變群體為主要發病人群。臨床治療該類癌癥時仍是以外科手術為主,通過直接切除病灶的方式根治,以便最大程度限制癌灶的轉移和生長[6-7]。需要注意的是,其中的右半結腸癌患者由于病灶位置的影響,雖然可以采取開放術式,但術中無法有效控制創傷面積,加之手術切口相對較長,術中出血量也會明顯提升。
從本次研究結果可見,觀察組患者出血量明顯低于對照組,同時觀察組的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時間、下床時間、住院總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說明腹腔鏡手術不僅可控制右半結腸癌患者術中出血量,還可縮短其恢復周期。腹腔鏡手術屬于微創術式的一種,現代腹腔鏡的分辨率得到了大幅提升,加之放大功能的應用,使得手術視野范圍更廣、更清晰,能夠觀察到部分肉眼觀察下的視覺死角,避免確定病灶范圍時發生遺漏。腹腔鏡下術式在術中所造成的創口雖然數量較多,但總長度明顯低于開放術式,也是患者術后恢復速度更快的主要影響因素[8]。本次研究結果可見,觀察組患者術后炎癥指標TNF-α、IL-6均低于對照組。這是由于腹腔鏡下手術對患者腹腔內環境的影響相對較小,因此炎癥反應更低,同時有助于促進患者術后恢復[9]。另外,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腫瘤標志物指標測定結果均低于對照組。腫瘤標志物指標中,CEA為胚胎細胞、癌細胞合成的大分子糖類蛋白物質;CA199屬于黏蛋白之一,能夠由低聚糖類的腫瘤組織抗原中檢出;CA125為上皮細胞癌病變標志物。通過治療,這些標志物水平的變化反映出觀察組治療方案可有效治療結腸癌疾病。針對兩組患者治療后并發癥觀察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體現觀察組治療方案安全性更佳。且術后兩組患者復發率、轉移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論證了觀察組治療方案與對照組治療方案遠期效果均較為理想。
綜上所述,臨床治療結腸癌疾病可首選腹腔鏡右半結腸癌根治術,與傳統開放手術治療相比,該術式患者術后恢復更快,對胃腸應激影響更低,且治療效果理想,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