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陽春, 黃登斌
廣州工商學院, 廣東 佛山 528138
隨著我國建設現代化農業強國戰略的提出,我國鄉村經濟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受到廣泛關注。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也是推動全面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路徑之一。當前,我國鄉村經濟正處于挑戰與機遇并存的關鍵改革時期,關于鄉村經濟韌性的研究成為當前學界關注的重點。然而關于鄉村經濟韌性這一概念目前并沒有統一的論述,有些學者認為鄉村經濟韌性是指在一定經濟周期及外部復雜因素沖擊影響下,鄉村地區在生態、生產及生活系統方面抵抗風險沖擊與重生恢復的一種能力[1],也有學者則認為鄉村經濟韌性是鄉村韌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2],其具有動態變化的顯著特性且具有復雜性。目前中國鄉村經濟韌性在地區方面出現梯度效應,整體差異,并出現顯著上升趨勢,其中最為核心的差異來源為地區間差距[3]。因此,基于中微觀數據來進一步分析我國市級區域鄉村經濟韌性的現狀及其影響因素顯得極為迫切與重要。
本文基于國內以往與鄉村經濟韌性相關研究文獻的整理分析及發現:首先從數量方面來看,國內關于鄉村經濟韌性的研究文獻總體數量并不多,而且發文量主要集中在近3年;其次從研究內容來看,國內學者通過探索鄉村發展韌性[4]、貧困地區的鄉村經濟韌性[5]、鄉村韌性理論[6]、發達地區的鄉村經濟韌性[7]的研究脈絡來展開研究;再次,從研究方法方面來看,主要經歷了定性向定量方法的轉變,定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框架構建,定量主要集中在鄉村經濟韌性測度、空間分布特征分析及扶貧政策對鄉村經濟韌性的影響分析[1,8,9];最后從研究范圍來看,主要集中在宏觀數據的分析,中微觀數據分析較少。
綜上,本文以廣東省佛山地區為研究區域,從以下視角綜合展開探究:首先,基于熵值法構建佛山地區鄉村經濟韌性的測度評價指標體系;其次,進行佛山地區鄉村經濟韌性的客觀測度及評價;最后,提出提升佛山地區鄉村經濟韌性的實踐路徑。
鄉村經濟韌性是一個相對比較復雜多變的概念,然而目前對于鄉村經濟韌性的測度指標體系,學界并沒有達成統一的標準體系。本文基于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及合理性與可行性,并參考霍松濤[3]關于經濟韌性的測度指標,結合佛山鄉村經濟韌性的特性,最終確定佛山地區鄉村經濟韌性測度的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具體為生產韌性、生活韌性、生態韌性3個維度。
生產韌性主要反映地區整體的生產經濟狀況,本文通過人均生產總值、第一產業經濟效益、第二產業經濟效益、產業結構、鄉村固定資產投資水平、工業化水平、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合計、農業機械化水平來進行衡量;生活韌性主要反映鄉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條件、社會公共設施的完善程度、地區信息化建設以及政府的扶持力度等,本文主要通過人均糧食產量、鄉村就業結構、每千人的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鄉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互聯網寬帶接入人數(人均)、農林財政水支出、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業從業人員來反應,對于生態韌性則主要指的是研究區域的生態環境壓力以及污染,本文具體選用農藥使用量、人均耕地面積、農用化肥施用量來進行綜合評價。
1.2.1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使用考慮到各二級指標的單位以及正負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首先運用極差法來進行標準化、歸一化處理,主要用于消除這些量綱差異帶來的影響;其次,采用客觀熵值法來計算出各個層級指標的權重大小值;最后采用多因素綜合評價法來測算佛山鄉村經濟韌性綜合發展水平。
關于正向指標的具體處理公式如下所示。
(1)
關于負向指標的具體處理公式如下所示。
(2)
式中:Xij指的是第i個地區當中指標j的原始數值;而Xij min與Xij max則分別指的是最小值與最大值;Zij指的是歸一化的數值。
通過運用熵值法來對h項指標賦予具體權重數值,據此來綜合評價佛山鄉村經濟韌性發展水平,具體運用以下計算公式。
(3)
(4)
k=1/ln(hn)
(5)
式中:Zij指第i個地區指標j的歸一化處理結果數值;Pij指的是第Zij個信息的不確定性;n指的是研究對象數量;h指的是指標數量;Ej指的是指標j的信息熵值;k指的是歸一化后的系數值。
最后,通過對第j項指標的信息冗余度Dj的計算,得出權重Wj的值,而且通過對各指標歸一化處理結果值與權重乘積,得到各指標的鄉村經濟韌性水平。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Dj=1-Ej
(6)
(7)
Rk=∑ZijWj
(8)
式中:Ej指的是指標j的信息熵值;Dj指的是指標j的熵值冗余度大小;Wj指的是指標j的權重值;h指的是指標數量;Zij的含義是第i個地區指標j的最終歸一化處理結果;Rk指的是各指標的鄉村經濟韌性發展水平。
1.2.2 數據來源
本文以佛山地區為研究對象,從生產韌性、生活韌性與生態韌性3個維度設計了18個指標來進行佛山地區鄉村經濟韌性的測度和評價,時間序列數據主要來自于2013—2022年《佛山統計年鑒》《廣東省農村統計年鑒》,個別缺失數據參照相鄰年份數據填充替代。
結合表2和圖1可知,在2012年時佛山地區鄉村經濟韌性的綜合指數為0.317 0,韌性指數水平較低,到2021年增加到了0.761 7,大約增長了2.4倍,已經達到較高水平的階段。2012—2021年,佛山地區鄉村經濟韌性發展可以分為2個階段,第1階段為2012—2017年,佛山地區鄉村經濟韌性呈現波動增長的特點,第2階段為2017—2021年,佛山地區鄉村經濟韌性表現急劇增長的特點,增長速度較快。佛山地區目前鄉村經濟韌性水平為0.761 7,這個指標還有更進一步的增長空間,應加大對鄉村的扶持建設力度,促進其進入更高水平經濟韌性階段。

圖1 佛山地區鄉村經濟韌性多維度測算結果

表2 佛山地區鄉村經濟韌性多維度綜合評價
從維度層面分析(見圖1),在佛山地區鄉村經濟韌性構成評價3個維度當中,在2012年和2013年,佛山地區鄉村生產韌性指數低于生活韌性指數,在2013年,生產韌性綜合指數高于生活韌性指數,同時也高于生態韌性指數,生產韌性增長趨勢與佛山鄉村經濟韌性指數總體保持一致,體現出經濟水平的發展對鄉村經濟韌性的直接帶動作用。佛山生活韌性指數2012—2015年呈現波動小幅下降后增長的特點,生活韌性指數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大量鄉村勞動力轉移到第二、第三產業,鄉村勞動力大幅減少,另外,耕地面積的減少,導致人均糧食產量的下降,進一步降低了生產韌性指數。2016年之后,鄉村生活韌性指數開始小幅加速增長,根據搜集數據分析,這與佛山鄉村居民收入的增加、鄉村信息化建設、社會公共設施的完善有一定的關系。生態韌性指數2012年為0.092 6,2021年為0.094 3,增長不大,10年間有小幅波動性增減變化,最主要的原因是佛山耕地面積不斷減少,10年來佛山人口持續增加,人口凈流入量一直為正,面臨著嚴重的人多地少的問題,這也將進一步威脅到佛山地區的糧食安全。
從指標權重方面來分析(見表1),生產韌性指數權重最高,權重為0.500 3,說明地區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科技化水平對經濟韌性的影響最大,這與我國鄉村建設要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經濟發展帶動社會和生態的發展策略是一致的。佛山地區鄉村生活韌性指數權重為0.347 2,說明佛山10年來,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化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對經濟建設產生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促進作用相比經濟建設的效果較弱。鄉村生態韌性權重為0.152 5,表明鄉村的生態保護對鄉村經濟韌性的提高支持力度不大,甚至還有在一定時期降低經濟韌性的現象,這些從側面反映了佛山地區在鄉村建設中缺少規劃,對環境生態投入和監督力度不足。佛山地區鄉村的發展建設不能只停留在經濟層面,同時也應該兼顧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的層面。佛山鄉村經濟韌性提升,不僅會受到產業結構、經濟水平的影響,還會受到鄉村居民生活水平、耕地、鄉村勞動力、生態保護等方面的影響。
從具體指標權重來分析,對佛山地區鄉村經濟韌性產生最重要影響的前9項指標分別為: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合計、第一產業經濟效益、農業機械化水平、人均糧食產量、產業結構、人均耕地面積和鄉村就業結構、互聯網寬帶接入人數及人均生產總值,排在后面9項指標為科學研究及技術服務業從業人員、鄉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用化肥施用量(平均)、農藥使用量、第二產業經濟效益、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固定資產投資、工業化水平、農林財政水支出。根據各指標權重,為提高佛山鄉村經濟韌性提供相應的建議和對策:佛山在鄉村建設中,應重點關注鄉村經濟的建設,同時也要加強對其他指標比如農藥使用量、農林財政水支出、工業化水平等指標的改善。
本文通過對2012—2021年佛山鄉村地區經濟韌性運用熵值法進行綜合評價,得出以下結論:總體上,佛山鄉村經濟韌性得到顯著提升和發展,但是還可以有更高的提升空間;佛山鄉村經濟韌性主要來自于農業生產、農業經濟水平的提高,應堅持將農業生產放在第一位;生活韌性和生態韌性對佛山鄉村經濟韌性提升相對沒有生產韌性作用高,生態韌性甚至可對經濟韌性產生一定的制約作用;綜合各個指標的權重,對佛山鄉村經濟韌性影響較大的指標有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合計、第一產業經濟效益、農業機械總動力、產業結構、人均糧食產量、人均耕地面積、鄉村就業結構、互聯網寬帶接入人數,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業從業人員等。這對佛山未來鄉村經濟建設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為進一步提高佛山鄉村經濟韌性,促進佛山鄉村經濟持續、穩定、長遠發展,本文結合實證分析結果,提出以下對策。
1)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升級,推動產業融合。農村經濟的發展是提升鄉村經濟韌性的內生動力。佛山經濟發達,工業化水平較高,生產總值、經濟體量在全國排名都比較靠前,但是佛山生產總值中第一產業所占的比重遠遠低于第二和第三產業的比重,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佛山應積極推動農業產業的結構升級,借助第二和第三產業的優勢,進行“三產”之間的融合,尤其是第三產業的深度融合,比如鄉村與旅游、康養、互聯網直接的融合,結合自身的地域、生態和文化優勢,打造一批新業態的發展模式,為鄉村經濟帶來新的活力和增長點。
2)強化科技賦農,建立農業科技協同發展體系。佛山在鄉村經濟建設中,不能僅僅依靠自身資源,也可以借助科技化的手段,實現資源的最大開發和利用。通過多種形式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機種機收、統防統治等農機作業,大力推進全程機械化。佛山應積極引進專業的農業技術人員、專家團隊,開展高校科研與農村之間進一步合作,借助農業科研加快研發選育、推廣適合機械化作業、輕簡化栽培的主要農作物品種。推動良種、良法、良地、良機配套,為全程機械化創造條件。鼓勵農機企業將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化技術與農機裝備融合,通過加強對農業生產過程相關指標數據的采集分析,進一步提升農業生產自動化、智能化水平。
3)嚴守耕地紅線,保護耕地糧食安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以及重要農產品的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現代化農業強國重要內容之一。對于佛山而言,突出抓好糧食安全穩定供給,要立足實際不斷優化糧食重要農產品生產結構及區域布局。一方面是“藏糧于地”,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耕地占補平衡、進出平衡制度,推進撂荒地專項整治和復耕復種,不浪費每一寸耕地;另一方面是“藏糧于技”,基于佛山耕地資源稀缺的考量,更要向科技要潛力,開展良種研發,加強育種和種糧技術攻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