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2022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題項目“積極心理學視域下民辦高職學生性格優勢研究”(項目編號:2022 SJSZ0386);金肯職業技術學院2022年度科學研究項目“積極心理學視角下民辦高職院校二級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項目編號:JKKY202203)。
作者簡介:戴明月(1983—)女,碩士,金肯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校心理健康、學生管理、心理咨詢等。
摘? 要:文章從自身民辦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多年經驗和感悟出發,在充分了解民辦高職院校特殊學情和校情的基礎上,嘗試從積極心理學視角去探索當前民辦高職院校學生管理的方式、方法,以期從積極心理學研究理念中得到關于當前學生管理工作的一些啟示,以期能給同類型院校的日常學生管理工作提供借鑒和啟發。
關鍵詞:注冊入學;積極心理學;民辦高職;學生管理;“嫌棄型”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31-0046-04
江蘇省部分高校從2011年開始進行注冊招生,這種注冊入學的招生方式對于不少民辦高職院校來說不論在生源數量還是生源質量上都是一種更艱難的挑戰。近幾年各高校生源的爭奪使民辦院校的生存雪上加霜。民辦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呈現出基礎差,底子薄弱,行為習慣差,自我管理能力弱等現狀,如何教育管理好這種類型的學生一直以來都是民辦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探索的重要課題[1]。
積極心理學采用科學的方法和原則來研究幸福,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2]。積極心理學主張研究人類積極的心理品質,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潛在建設性力量,認為心理學應該注重人性的優點而非弱點,重視對心理疾病的防患,提出積極的預防思想等。針對當前民辦高職學生的特殊性和復雜性,積極心理學值得學生借鑒。文章嘗試從教育管理理念、教育管理方式方法、具體做法等方面進行分析探討。
一、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教育管理理念
(一)用“積極”的態度看待我們的“學生”以及“學生的問題”
作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如何看待學生——這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學生是什么?學生管理者(高校學生管理者主體是輔導員以及學生工作職能部門教師,下文更多地以輔導員工作為例進行表述)如何看待他們?這些問題都會影響日常的工作。傳統教育觀念認為學生是受教育者,是教育對象,是教師的工作對象。學生到學校接受教育,把學生作為教育客體看似也不無道理,但是人都有主觀能動性,學生作為教育客體也具有一定的主體性,這種主體性對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力”從而影響著教育功能的實現與否和效果好壞。對于當前注冊入學條件下生源“雙差”的特殊學情,學生工作管理者如何看待學生以及學生的問題會直接影響自身的工作態度、方法和狀態,是否堅信他們可以發展,可以被塑造?是否相信每個人都有可以改變的內在潛能?雙差型的學生大多在初高中時就已經屬于班級里的“嫌棄型”學生,“嫌棄型”學生的概念由美國心理學家莫雷諾通過問卷調查提出。初高中對學生優劣的衡量標準還是按照學生成績劃分等級,所以這部分學生也是因為成績而被劃分為此類學生。
積極心理學提倡用積極的態度來看待問題,在一線工作的輔導員們,應該以學生為本,秉承積極、客觀的理念去看待我們的學生以及他們的問題。積極的能力和人格的培養才是當代高等人才培養的定位和目標。如果用積極的眼光去看待這些學生,甚至是他們身上存在的問題,會發現他們有很多閃光點,比如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去參加集體活動,樂于幫助同學,思維活躍,適應力能力強,肯動手吃苦等。客觀來說,每個人都有優點和弱點,人無完人,也不存在沒有優點的人,積極心理學強調挖掘、重視人的優點和優秀心理品質,這在民辦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中是值得借鑒的。
(二)從“積極”的視角看待輔導員的工作
輔導員工作的基本特點是:工作時間長、范圍廣、壓力大、待遇低[3]。“工作強度大高風險壓力大身心疲憊;身兼數職分身乏術多重角色沖突;高付出與低回報的落差及自我價值感低;對自身今后的發展前景迷茫;民辦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聲望和職業地位低;工作的人文環境不理想及缺乏工作對象的尊重和理解;對輔導員測評考核的重重大山”[4]等現狀是民辦高職院校輔導員的工作狀態,極易產生枯燥和倦怠,輔導員每天都處于緊張忙碌甚至疲憊的狀態,由于學生自覺性不高、自我管理能力較差,輔導員需要24小時隨時應對學生的各種突發緊急狀況,長此以往,身心俱疲自然是常態,長此以往,對自我價值也會產生疑惑。面對這樣的情況,積極心理學強調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和看待工作,努力找到工作給人們的“幸福感”,也許能夠幫助人們厘清自身價值的疑惑。輔導員或學生管理者的工作也許不僅僅是一份工作,它更是一項育人工程,每位老師都是手持工具的雕刻師,在雕琢著每位學生的靈魂。輔導員不僅要能積極地看待自身的工作,還要能及時調節自己的內心狀態、學會自己去尋找價值感和幸福感,發揮積極的主觀能動性。教育管理者不僅僅在教育管理著我們的學生,對自身而言,也是一種內在的修行。
二、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教育管理方式方法
積極心理學是在人本主義心理學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這種強調“以人為本”的理念用在日常的學生管理中,就是“以生為本”。積極心理學注重人性的優勢,強調預防大于治療,這給學生管理工作帶來新的啟示:強調養成塑造,強化正能量傳播。實現這些教育管理理念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陽性強化,提高積極行為出現的頻率
陽性強化要求輔導員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善于發現學生身上優秀的閃光點,給學生贊揚、獎勵,給予積極強化,以增加此種行為出現的頻率,也叫正性強化。積極心理學強調人性的優點和好的心理品質,在學生管理工作中,輔導員需要善用學生的閃光點來對他們進行正性的贊揚和強化,不再缺乏發現美的眼睛。民辦高職大部分學生進入大學以后,有的學生可以振作起來重新開始,但更多的學生會讓自己繼續活在過去。面對這樣的學生,更需要輔導員在日常管理中,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優勢,用學生的閃光點來刺激、鼓勵、強化學生自身,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完全可以在大學里翻開新的一頁,走向另一種人生。經常受到陽性強化的學生會逐漸找回自信,對自我開始有要求、有目標和努力的意愿,久而久之,在班級中傳播一種積極滿滿的正能量,讓大家力爭上游,不斷改變自己,不斷完善自身人格,發展出更好的自我。
(二)樹立正性典型,激勵其他學生向典型看齊
樹立正性典型就是指輔導員在日常學生管理中,在班級多樹立積極典型的學生榜樣,為班級其他同學發揮示范作用。對于學生而言,學生榜樣有更好的說服力和信服力,輔導員可以在學習、生活方面發掘優秀典型,在班級中發揮它的正性作用,這也是強化的一種方式。根據班級不同情況,進行優秀標兵、優秀宿舍、優秀班干或者其他能力方面優秀者的評選等。當然,正性典型應該具有先進性和可學習性,選舉過程應該公平、公開、公正,這樣才能有班級公信力。在樹立典型后,輔導員還需要通過各種有效方式來激勵學生,防止典型成為空擺設或走形式。
(三)利用教師的以身作則發揮言傳身教的教育作用
教師同樣也是一面學生的鏡子。鏡面效應是指教師本身就具有教育示范意義,具有自發性的教育功能。民辦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更需要強調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因為輔導員幾乎每天與學生朝夕相處,學生接觸輔導員的時間是最多最頻繁的,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養成很容易,所以輔導員自身的言行示范學生,是最有說服力的。輔導員日常行為的一舉一動其實都被學生看在眼里甚至模仿、效法,如果輔導員的教育管理工作不能首先從自身行為做起,那么對學生的教育不僅充滿無力感,毫無說服力,并且長此以往,學生對老師的“兩面派”行為感到厭惡,輔導員的教育功效也只能事倍功半。
(四)促進學校、班級良好班風、學風的養成
學生個體行為的管理如果脫離班級群體氛圍可能會事倍功半,團體對個體的影響不管是潛移默化還是顯而易見,都無法影響學校、班級良好班風、學風對學生個體的影響和教育管理作用。學校班級的班風、學風是宏觀層面的精神風貌,也是學生個體賴以生存的集體大環境和背景。輔導員若想提高自己的工作成效不妨在班風、學風上多考慮如何塑形、如何引導。
(五)發揮學生干部的積極能動作用
教師可培養、善用學生干部,發揮學生干部積極主觀能動作用,學生干部不僅能提高學生自身的工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能極大提高教育管理的成效。輔導員多與學生干部溝通就能及時知道班級大部分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狀態,而輔導員的80%的精力就可以用于班級少部分需要重點關注的學生,班級80%的學生可以通過學生干部達到有力的督促管理。這樣不僅能減輕輔導員的工作量,減少倦怠心理,而且對于學生而言,可以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為以后更好地適應社會做準備。
三、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民辦高職學生管理策略
(一)教師放棄說教,加強引導
民辦高職院校的輔導員在對學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中大多需要給予批評教育或者說教,因為學生會呈現出各種問題。現在“00后”的大學生,呈現出自我中心,個人主義的趨勢,他們思維活躍,追求新鮮感,接受新事物能力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弱。如果輔導員在日常管理中一味地說教,基本很難取得預期的教育和管理效果。所以輔導員不妨放棄或減少說教,更多地對他們的行為進行引導。比如在平時對學生的管理中,輔導員很少會把行為的對錯直接灌輸給學生,而是把對錯判斷的權力交給學生,學生只需要考慮清楚行為的后果以及自己能否承擔即可,也許有些老師會擔心,如果學生知道事情的后果并且愿意承擔,難道就看著他們走錯路或者遭受傷害而放任不管嗎?其實學生一旦下定決心去做,老師是很難改變,而且有些“彎路”正是學生成長中一種必要的經歷和磨煉。
(二)輔導員應學會換位思考
因為教師的身份,很多輔導員在平時管理學生時,容易給學生居高臨下的感覺,特別是“命令式”的輔導員。尊重是換位思考的前提,老師想得到學生的尊重,就要學會尊重學生,尊重他們的個人隱私,尊重他們的想法……避免給學生造成“師源性心理傷害”[1]。換位思考,找到行為或者問題背后的原因,也許對于解決問題才更有價值。但在現實工作中,換位思考往往并不容易做到,因為教師的身份,因為管理者的身份……其實,輔導員如果真的做到了與學生之間進行換位思考,管理工作往往也是見效最快的,因為學生感到了被理解、被尊重,為接下來問題的解決找到了突破口。
(三)摒棄對“嫌棄型”學生先入為主的偏見,客觀積極地對待
學生具有多樣性和多面性,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就是在了解學生不同特點基礎上的教育方法多樣化。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特點,即便是不愛學習的學生也比愛學習的學生有耀眼之處。面對成績與行為問題雙差的學生,老師首先需要摒棄內心先入為主的偏見,特別是負性偏見,如果我們本能的覺得每個學生都有他的優點和過人之處,只要方法得當,都是可以改變的,這種心理會貫穿日常的管理工作,學生也能感受得到,不僅給了學生應有的自信,也會對管理的成效有信心。
(四)減少“師源性傷害”,真正關愛、理解和包容
老師一旦處理不好個人情緒,將情緒帶入工作中,或多或少都會給學生帶來直接或間接的傷害,特別是在工作壓力比較大的情況下,學生頻繁出問題,老師的情緒就很容易爆發出來,學生不可能莫名地成了“出氣筒”。如果輔導員能對學生給予更多的理解和關愛,有助于學生的良性發展。在高校中,學生行為偏差、心理問題也不少見,學生有心或無心傷害老師的行為會更加常見,遇到這樣的問題,老師首先需要調節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了解傷害背后的原因,對待學生多包容和理解[4]。
四、積極心理學的再闡釋
“積極”不等于盲目或絕對,積極心理學視角并不等于心靈雞湯,也不等同于自我欺騙。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去反思當前民辦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并不是要我們去尋求盲目或一味地積極去自欺欺人,積極也不是一個絕對化的概念。積極心理學需要輔導員秉持積極的態度和觀點對看待所管理的學生,但這并不是說摒除客觀性,學生的弱點并不應該視而不見,而是可以利用積極的正性點去引導改變,從而趨向完善。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內在可以變好的潛能和意愿,在于使用何種方法加以正確地引導[5]。
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去審視學生管理工作是動態、發展性的。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學生管理工作并非是一成不變的,是動態性、發展性的,需要與當前的學生發展實際情況和學校發展情況相結合,甚至與時代、社會相結合,而非獨立存在。積極心理學理論本身也在不斷發展、完善中,所以與時俱進地結合當前理論和實際進行研究才具有真正的實用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 戴明月. 論民辦高校學生養成教育的現實必要性及其意義[J].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02):1-2.
[2] Alan Carr. 積極心理學:有關幸福和人類優勢的科學(第2版)[M]. 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
[3] 周紅霞. 淺談民辦高職院校輔導員工作[J]. 教育管理,2014(12):181.
[4] 戴明月. 探析民辦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枯竭的根源與成因[J]. 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5):116-118.
[5] 黃曉星. 民辦高職院校師源性心理傷害研究[J]. 職業教育研究,2011(11):12.
(責任編輯: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