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鋒 張薇 孫振生
基金項目:2022年度學校教育教學研究課題“新時代軍隊院校生長軍官學業規劃體系構建和運行機制研究”(課題編號:HJJKTA2022003);2022年度新時代軍隊研究生教育創新發展研究課題“新時代軍隊研究生教育專業課程‘大思政問題研究”(課題編號:JYKT-22-16)。
作者簡介:武文鋒(1979—),男,博士,火箭軍工程大學智劍實驗室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教學管理和軍事歷史;張薇(1986—),女,碩士,火箭軍工程大學教研保障中心講師,研究方向為實驗室教學保障管理;孫振生(1982—),男,博士,火箭軍工程大學智劍實驗室教授,研究方向為軍隊院校教育教學規律。
摘? 要:新時代軍隊院校教學保障工作在新體制、新條件下面臨新挑戰。文章通過剖析當前軍隊院校教學保障工作面臨的形勢問題,剖析其在資源配置需求、內涵發展要求、管理模式轉變、經費來源渠道等方面的新挑戰,探索并提出以信息化建設為主線的新路子,旨在使為戰興保、循變精保要求落地、走實。
關鍵詞:教學保障;工作內涵;信息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42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31-0038-04
教學保障是建設人才培養條件、落實新時期人才培養目標,完成教學任務采取的各項保障措施,長期以來在軍隊院校人才培養、知識傳承、科學創新中處于不可忽視的基石地位。隨著軍隊院校編制體制調整改革的落實,軍隊院校教學保障工作的內容定位和重心任務也有所調整,人才培養目標、教育教學模式、教學保障方式等全方位同步改變。在教學保障領域,對工作管理制度體系化、管理人員專業化和管理手段信息化等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和標準。新時期如何把握實戰化條件下教學保障工作的特點規律,探索分析教保工作的實質內核,創新發展保障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是擺在教保人面前需持續深入研究思考、不斷探索實踐的重要課題[1]。
一、軍隊院校教學保障工作現狀分析
隨著信息化、智能化先進技術的迅猛發展,各國軍事能力水平都在不斷提升。在國際軍事環境的重壓下,以軍事教育變革為推力,軍校教學育人能力水平直接決定未來戰場上部隊戰斗力的強弱,高水平、高效益、高質量的教學保障是確保軍事院校培育優秀人才、提升戰斗力、建立世界一流軍隊的基礎條件。當前軍隊院校教學保障工作從思想觀念、制度建設、體系架構到管理方法等各方面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距離實戰化教學改革目標還存在一定差距。
(一)教學保障思想觀念難以適應新形勢的發展
近年來,軍隊院校教學保障工作往往被認為是“管經費、建場地、買儀器、發教材、做維?!钡痊嵥榈氖聞招怨ぷ?,管理保障方式主要為被動式的“需求在哪里、保障服務到哪里”的傳統管理模式。落后的保障理念、陳舊的思維模式難以從“物質保障”過渡到“技術性”保障,轉變為有前瞻性的、可預見性的主動型服務保障;難以建立科學合理、信息智能型保障體系,不能快速提升服務品質與使用效益;難以拓展思路、不能緊跟新時期軍隊院校實戰化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步伐。
(二)教學保障規章制度亟須加強完整性、規范性建設
完善的教學保障管理規章制度是加強軍隊院校教學保障工作規范化、標準化的重要措施,是提升教學保障服務質量和使用效益的重要保證,是獎懲、約束管理保障人員責任行為的重要依據。當前軍隊院校教學保障規章制度建設存在的問題:一是制度體系尚不健全。由于院校發展方向與政策方針調整、院校編制體制改革調整、教學保障工作出現新情況新問題等原因,相關規章制度沒有及時研制修訂,無法構建健全的制度體系;二是制度規范穩定性不夠。某些規章制度在制定初期缺乏前瞻性考慮,未充分論證其合理性、穩定性,朝令夕改,破壞了規章制度的權威性,導致制度標準不統一。
(三)教學保障體系結構難以滿足創新發展的新需求
軍隊院校教學保障體系在實戰化背景下,重塑重構帶來前所未有的新需求。當前的教學保障工作主要以“縱向運行”進行保障管理,架構體系龐大,服務形式單一,功能效益發揮較低。經常出現場地設施條件不夠,保障工作處理不及時,管理場地多而散亂,管理人員少且不專等問題。教學保障工作涉及的各個場地、各項資源、每個環節、管理人員很難融為一個快速響應、高效處理的整體。
(四)教學保障管理方法未充分依托信息化、智能化現代技術
當前,智能化信息技術已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在軍事教育領域,計算機技術、傳感器技術、網絡通信技術、虛擬仿真技術等快速發展的信息化、智能化現代技術已得到廣泛應用。隨著大數據計算、云計算、VR、AR仿真技術等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未來戰場作戰方式必將趨向信息化、智能化,配套保障系統必然也會通過該技術更新發展。實戰化要以先進的技術變革為牽引,軍隊院校教學保障工作的大變革也必然要以“雙化”(信息化、智能化)技術為依托,促進教學應用實踐、管理保障方法的改革創新。
二、新時期教學保障工作面臨的新挑戰
“十四五”期間隨著軍隊院校軟硬件設施條件的逐步完善,學校教學保障工作方式方法發生新的變化,面臨新的挑戰。教學資源配置方式由單向滿足需求型向雙向需求調節型轉變,教學保障思路由完善硬件向內涵式發展轉變,管理工作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模式發展,經費保障模式由單一來源向多渠道全方位轉變。
(一)教學資源配置迎來新需求
隨著軍事斗爭準備基點的調整,軍隊院校實驗室建設重點也必須隨之做出調整[2]。除了持續加大對基礎實驗教學和場地建設投入外,專項建設將由原來對于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的傾斜,逐漸向能保持和促進戰斗力生成的實驗室傾斜,原有的部分學科或實驗室由于沒有過硬的成果支撐,將逐漸喪失其重點地位,被新興的、高產出的能夠引領教學科研發展的實驗室所取代。傳統單一的模擬器材研發模式將很快淘汰,融合了信息化、智能化模擬訓練手段將在今后長期存在。軍民融合潮流來襲,軍隊院校作戰類實驗室必將異軍突起,傳統的工科類通用技術研究型實驗室必須迅速找準軍事應用前景,方能有立足之地。
(二)內涵式發展提出新要求
教學保障相關工作發展方向已不再追求數量多、規模大的外延式發展模式,而是轉為通過內部的深化改革,激發動力、加強實力、提升效益、增加競爭力,從量變到質變轉化的內涵式發展。在實驗室建設方面,將更加注重對服務部隊能力的考量,更加注重原創性實驗、自制儀器、高附加值實驗產品和直接面向作戰應用產品,實驗室要確保優勢,必須具備真正的特色,具備無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在如何加強保障管理、提高管理效益方面,將通過信息化建設,更加注重信息資源交互與管理平臺的建設與完善,重點發展原生資源、特色資源建設。在訓練場地的建設與管理方面,將在區域內協同保障方向邁開新路子。
(三)保障管理模式發生新轉變
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信息網絡和物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學校安全保密環境更趨復雜多變,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專業性大幅度增加。同時,教學訓練工作過程對資產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要求越來越高,實時信息推送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原有的“論證—申報—評審—采購—驗收—報廢”的流程,時間長、過程復雜,難以滿足實時性需求。還有包括住房、能源、耗材各類資源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也逐漸落后,面臨著新技術應用的挑戰。
(四)經費保障來源拓寬新渠道
軍隊院校教學保障經費模式長期以來主要依靠上級行政經費支撐,很少有本級科研經費反哺,屬于典型的計劃經濟。這種現狀雖仍將是今后相當長時間內軍隊院校經費保障的根本支撐,是軍校經費來源的主渠道,但是軍事訓練保障軍民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必會帶來較大的轉變[3]。軍隊院校必須迅速找準自身在專業知識和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采用穩妥的聯合方式(如校企合作)吸引企業共建,共同開發可以直接服務于作戰需求的產品,共同培養操作和使用產品的指揮員、操作號手或維修技工。公用場地設施建設方面則可以采取“忙時專用、閑時共用”的方式吸引企業共建,既可節約建設經費,又利于擴大軍隊院校的知名度,提升使用效率。
三、加強新時期教學保障工作的途徑與方法
結合當前軍隊院校教學保障工作面臨的新挑戰,剖析存在的實際問題,對當前教保工作的管理模式、內涵建設、重塑特色、激勵機制等各方面進行探索創新,全面提升教學保障的能力效益。
(一)堅持建立統一的教學保障管理部門
既有教研,必有保障。無論院校編制體制如何調整,教學保障的基石地位不可撼動。鑒于軍隊院校高度統一的使命要求和院校教育教學規律的特殊性,必須在校級層面上建立統一的教學保障管理部門。實踐證明,如果將實驗室、場地和信息化資源工作的內容分散在多個部門,多頭管理,極易導致部門間各自為政,出現管理真空,不利于可持續發展,甚至會影響安全性[4]。部分地方高校在機構改革的過程中,曾一度將管理部門拆分為物資處、實驗管理處、安全管理辦等單位,隨之而來出現各種問題導致其不得不陸續恢復統一的管理部門。唯有堅持建立統一的教學保障管理部門,才有利于整體統籌,實現均衡發展與特色突出相統一,才有利于效率提升,實現簡化管理環節與提高經費效益相統一。
(二)堅持推動制度細化、落實制度創新
改革創新,理念先行。適應新的形勢任務要求須有新的教育教學理念。首先,應正確評價教學保障工作的重要意義,新時期的教學保障工作必須同時肩負籌劃、協調,甚至引領教學訓練和科研的職能,而不能僅僅成為“管家婆”和“看門人”,要從純物資保障管理者的身份快速轉變為技術性保障。其次,應細化內涵管理制度。教學保障工作應該對實驗教學團隊、運行經費、儀器設備、物資管理、配套條件構建、場地用房、信息化資源等進行有效統籌管理,建立一整套標準明晰、規劃合理、操作性強的規章制度,實現對人、財、物的科學管理。再次,應快速推進科學創新。制度創新要堅持符合學校教育改革形勢任務的實際需求,要符合人才培養和建設的發展規律,要具有一致性、穩定性和長效性,不以臨時性任務調整而產生大范圍的波動,導致重復修訂,不能跟風亂跑,人云亦云,要堅持充分醞釀認真討論在前,堅決執行標準一致在后。
(三)堅持突出建設重點、重塑軍種特色
因需而建,突出重點是保障工作籌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重點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提綱挈領,四兩撥千斤。資源的豐富永遠只是有限時間內的相對概念,政策關注的重點、資金投向的重點、考核約束的重點都將對教學保障工作造成關鍵性影響。因此,一定要堅持突出建設重點、重塑軍種特色。一是要持續向基礎教育、基礎創新和基礎條件建設傾斜,重點完善研究生實驗教學、任職教育職業條件建設,確保教學保障工作的基本面;二是要向促進戰斗力生成與提高的學科和實驗團隊傾斜,為院校核心競爭力的生成注入源頭活水;三是要向能夠凸顯特色建設或研究的領域傾斜,圍繞解決武器裝備作戰運用瓶頸問題加強實驗條件建設,著力打造獨有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保障優勢平臺。
(四)堅持以“雙化”建設為主線和突破口
加速實現信息網絡集成、在線決策支持和物聯網技術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基本發展趨勢。目前,很多院校教學保障管理體制滯后效率低下,信息平臺建設標準不一,信息“孤島”現象叢生,信息安全風險增多,已嚴重影響教學保障工作的管理效益。要解決此問題,一是要創新觀念,改革管理模式及管理機構,堅持只要是能滿足絕大多數人員需求的就是正確的建設思路,徹底摒棄建為看、建為演的陋習;二是要全面統籌,下大力氣解決各管理系統底層數據庫標準不統一的問題,打通信息孤島,統一平臺數據聯動;三是要從設計階段注重信息安全設計,合理設置訪問權限、規劃數據容災和異地運程備份等功能,確保信息扭轉、分析、處理和輔助決策的安全可靠。
(五)堅持緊扣內涵建設、提升整體實力
推進內涵建設是提升教學保障工作質效的必由之路,要始終緊扣內涵建設,提升整體實力。一是要全面提高現有儀器設備的使用率,提升現有信息資源和場地的利用率。通過開發并逐步推廣大型儀器共享,組織儀器設備使用率評估,加強項目建設論證等方面的努力,使建設效益最大化;二是要推行精細化管理,合理確定各實驗室人員編制、細化職責定位與崗位要求,精確規劃實驗用房使用和場地保障計劃,創新水、電、暖、氣、物料、耗材、能源等保障方式,真正實現集約高效;三是要認真組織場地標準化建設。在教室、實驗室、訓練場的建設中,要堅持標準化建設理念。標準化不是簡單地追求美觀和整齊劃一,而是通過規范科學的設計確保教學、訓練和實驗的安全、整齊、有序。
(六)堅持激勵機制建設、鼓勵制度創新
建立用好激勵機制激發動力活力,是提高保障服務標準的關鍵支撐。激發管理人員工作熱情,提升保障服務質量標準。一是持續建立完善以人為本的激勵機制。教學保障工作的質量和標準不僅取決于制度責任要求和環境保障品質,更依賴于各級管理人員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以科學考核為指揮棒,以提高人員素質、增強業務能力水平為主線,做到物質刺激與精神獎勵并舉,必然帶來個人發展和單位進步的雙豐收[5]。二是鼓勵扶持制度創新。教保工作不僅要鼓勵和扶持多領域技術融合創新,還要敢于拓寬渠道進行機制創新,既要表彰肯定取得創新成果的科技團隊,也要重視培養甘做老黃牛的管理人才。三是要落實好責任制,筑牢安全底線。軍隊院校屬于人員密集區域,一旦發生重大安全事件必將造成人員、財產和科研成果的巨大損失。因此,建立分級負責、制約有力的安全責任體系,明確職責范圍和任務分工,抓好末端落實尤為重要。
四、結語
新時期軍隊院校教學保障作為院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服務保障的思想觀念要緊貼實戰化變革的新要求,管理保障的方式方法要緊跟信息化、智能化新技術,管理人才的培養發展要緊隨“聚焦實戰、注重創新”的新號召。在深入探析軍隊院校教學保障工作內涵的基礎上,打破體系框架重組重塑,加強技術驅動模式創新,注重管理質量集約高效,最大限度發揮教學保障在院校教育和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功能效益,為建設世界一流軍事院校提供世界一流的保障服務。
參考文獻:
[1] 董艷磊. 軍隊院校實戰化教學保障模式改革研究[J]. 求知導刊,2018,5(12):124-125.
[2] 濮懷宇. 新時代軍隊院校教學訓練保障工作模式探索[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19,36(06):47-49.
[3] 邵希文. 中國特色現代軍校保障體系構架建設研究[J]. 國防,2018(12):28-34.
[4] 唐田田. 淺析大數據時代下的軍事院校教學改革[J]. 科技資訊,2021,3(05):40-43.
[5] 宋慶東. 當前推進軍隊院校教學保障創新發展的思考[J]. 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9,3(06):85-87.
(責任編輯: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