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夢玥



黃河治理在我國歷史悠久,對于河患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吨駮o年》中就有“商侯冥治河”的記載。中國歷代王朝都十分重視黃河治理,明清時期黃河治理支出已在國家財政支出中占有重要地位。自明萬歷年間潘季馴黃淮大工后,“束水攻沙,蓄清刷黃”的治水格局被清朝延續下去,清政府實行了一系列經濟、政治上的措施來維護黃淮大工的成果。潘威、張麗潔、張通近年的新書《清代黃河河工銀制度史研究》利用大量一手清代河工財務檔案,抽絲剝繭地對順治至宣統年間定額河工銀制度的出現、發展、動搖和崩潰過程進行闡述。本書翔實地分析了清代河工財政史料,為展現清代河工銀制度及其運作全貌提供了重要參考。
全書按照時間順序,從財政史和水利史等角度分析了順治至宣統年間的治黃情況及河工銀制度的運作,從黃河水文環境突變等外部因素和河工銀制度本身的弊端等內部因素兩個角度分析了清代黃患形成的過程和原因,并且在清代河工銀定額管理方式失效這一問題上,除了關注官員貪污腐敗這一因素,還從河工銀定額制度本身以及氣候、水文環境變化導致的黃河維護經費上漲、河務中河工勞動力商品化、外敵入侵導致的白銀貶值等角度進行了深入探討,與前人研究相比有所推進,具有較高的創新水平。
全書共六章,第一章回顧了明代中后期的黃河管理方式,闡明了順治時期河工制度處于初創時期,并指出順治時期的河工制度對明代河務有所繼承與發展。第二章論述了康雍乾時期定額河工銀制度的形成發展過程及其具體運作情況。研究指出,自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后,地丁銀成為清政府財政收入最穩定的來源,康熙時期河工經費開始與地丁銀掛鉤。雍正時期地丁銀已經發展成為河工經費的最主要來源,且撥放數額逐漸穩定,形成了定額河工銀制度。乾隆中后期,物價上漲、險工增多等原因導致定額河工銀制度動搖,河工所需經費飆升導致清政府財政壓力巨大,由于以田畝為基礎征收的地丁銀同時具有不穩定性,清政府更難依靠地丁銀覆蓋河工經費的支出,因此,幫價銀作為一種臨時的河工財政政策在乾隆中期出現,并以籌款生息的方式穩定下來。第三章從道光朝水文環境突變導致的治黃難度陡增、清代治黃高度依賴白銀、商品化程度加深以及定額河工銀制度本身的制定缺陷等方面分析道光時期定額河工銀制度運作失敗的原因及其對清政府財政產生的壓力。第四章研究了1843年“中牟大工”這一單次大規模河務工作的產生背景、施工過程及影響,對學界認識具體河務工程背后的機制、開展的過程及其組織關系具有一定的參考作用。第五章涉及咸豐時期的河工用銀情況,著重對咸豐朝采取“銀鈔搭放”這一臨時財政手段的背景、運作情況及影響進行了闡述。紙質貨幣官票和寶鈔在河工經費中的應用是咸豐朝河政區別于清朝其他時期的一個鮮明特點,從河鈔切入,探究咸豐時期清政府應對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對財政體系的沖擊所采取的對策,揭示咸豐朝河政衰落的特點,對于推進清代治黃及其實際效果研究有重要作用。第六章主要介紹同治光緒年間的河工用銀情況,對晚清河政在地化提出了見解。
具體來說,該書具有以下幾個特點與貢獻:
第一,史料豐富,內容翔實。該書參考了大量一手資料,對于清代順治至宣統年間的黃河河工建養情況及河工銀制度運作情況,主要引用了當時的河務官員的奏折來分析解讀,通過河務官員奏折中涉及的清政府每年具體的河工財政撥款數目及使用情況,分析清代定額河工銀制度的運作情況,做到了言出可考、有理有據。在黃患形成的問題上,該書參考了水利史方面的資料,著重從氣候、水文等環境要素的突變情況,尤其是環境變化的突發性、變化幅度的角度進行了研究。值得注意的是,該書參考了大量有關清代不同時期黃河水文方面的具體數據,包括志樁尺寸記錄和雨分寸記錄,有些數據為首次使用,具有創新性和典型性。此外,該書還參考了大量經濟史、財政史方面關于黃河的專著,在前人的論著上作了合理的分析借鑒,并對前人研究中的不足予以修正,做到了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第二,敢于突破,引入了新的研究視角。以往對黃河的研究大多將注意力放到黃河水患以及河道改變頻率的統計與分析上,對黃河河工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河道官員腐敗問題上。在具體工程運作過程的問題上,缺乏物料采集、河工來源及組織形式、經費籌措等細節的完整性、連續性論述,本書以“中牟大工”這一清代黃河水利史上的重大工程為切入點,對以上問題進行了翔實的論述,為研究清代具體水利工程提供了范式。
第三,將傳統史學研究方法與現代技術相融合。傳統的史學研究方法大多通過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整理論述,本書在研究黃河河工銀制度時采用了“數字人文”的方法。“數字人文”是將現代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深入應用于傳統人文研究的新型跨學科研究領域,能幫助研究者在海量復雜的文本中發掘新的知識、模式和趨勢,從而揭示歷史事件及其發展規律。清代河工財務檔案材料復雜煩瑣,傳統的史學研究方法往往取其中的“精粹”進行研究論證,不可避免地帶有主觀性,而基于大規模數據的量化研究更加客觀,基于古籍數據庫對一些歷史事件和現象進行檢索分析,可以完成傳統史學研究方法不能完成的工作,并啟發新的研究思路。如本書通過檢索統計《河道錢糧》類檔案中清朝各時段的“高頻詞”和與“銀兩”這一中心詞具有關聯性的關聯詞的比率來反映清代各個時期與銀兩的緊密程度,借此分析白銀在河務中的地位變化,并得到乾隆之后河務與白銀的關聯度更緊密、依賴性更高的結論。如果使用傳統的研究方法,工作量巨大,而大膽引入“數字人文”并設計合理的研究方案,就可能得到意料之外的研究結果,使一些歷史趨勢更加明晰。
本書內容翔實豐富,也有許多創新之處,但仍有深入拓展的空間。比如,在認識清代河務中財政與治河兩者之間的關系對后世水利事業有何重要影響這一問題上,該書的論述略顯簡略,仍有可以深入討論的空間。
綜上所述,本書對清代黃河河工銀制度進行了細致深入的研究,系統地闡述了清代河工銀制度的運作機制,結合大量一手資料,展現了清代定額河工銀制度的產生、發展與衰落,為學界認識清代河工銀問題開辟了新的道路。無論是從財政史、經濟史,還是從制度史、水利史上看,本書都能為相關領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借鑒和參考。本書采用“數字人文”的研究方法,既豐富了“數字人文”研究的實例,也為相關領域的研究者提供了可參考的范例,在卷帙浩繁的歷史文獻中檢索出了新的規律,具有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