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熙 杜毓斌
英國于1950年1月6日承認新中國,是最早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大國。中英兩國于1972年3月13日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①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官網:《中國同英國的關系》,https://www.mfa.gov.cn/web/gjhdq_676201/gj_ 676203/oz_678770/1206_679906/sbgx_679910/。在過去的50多年間,中英雙方在經貿、金融、能源、科技、旅游、衛生、教育等領域涌現出的“破冰者”,成為促進兩國關系發展、加深人民友誼的重要橋梁。2022年1月,習近平主席在致英國48家集團俱樂部“破冰者”2022新春慶祝活動的賀電中指出,“上世紀50年代,以杰克·佩里先生為代表的英國企業家開啟‘破冰之旅’,打破了西方對華貿易的堅冰”,“回首過去,我們不會忘記為中英關系發展作出歷史貢獻的老一輩友人。展望未來,希望兩國有識之士和工商界代表秉持‘破冰精神’,不斷拓展互利合作,賦予中英友好新的時代內涵,更好造福兩國和兩國人民”①《習近平向英國48家集團俱樂部“破冰者”2022新春慶祝活動致賀電》,《人民日報》2022年1月27日。。2022年3月,在中英建交50周年之際,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發起主辦的媒體活動—“50年·新啟航:尋找新時代的破冰者”大型融媒體互動節目正式啟動,至2023年1月底,活動正式收官,前后歷時近一年。其中,系列融媒體短視頻《破冰者》作為活動的重頭戲,共分四季,每季推出五集,先后講述了20位為中英關系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破冰者”的故事,共同回顧中英建交50年來相向而行、行而不輟的風雨歷程,挖掘“破冰精神”新的時代內涵。
從敘事結構而言,《破冰者》立足中英關系歷史和國際視野,通過微觀與宏觀相結合、歷史與現實相映照的手法,以第一人稱自述的方式講述了兩國人民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交往故事,進而以小見大、鑒往知來,多維度立體化呈現家國變遷,雙向、理性地構建對“國相交、民相親”的認知。從傳播方式來看,《破冰者》充分利用了短視頻在場景化、片段化、融合性、互動性等方面的傳播優勢,契合當下受眾需求,收到了良好傳播效果。截至2023年初,節目共觸達海外觀眾超過2億人次,②數據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歐洲總站監測數據。是一個講述中外交往故事、創新國際傳播方式的生動案例。
《破冰者》中的人物都是中英交流交往的親歷者、見證者、參與者,既有華人華僑,也有英國人,亦不乏中英跨國家庭,或是在華工作生活,或是在英國學習奮斗,又或是常年來往于兩國之間。他們來自經濟貿易、科技文化、社會慈善、體育藝術等多個領域,兼具代表性和時代性。
《破冰者》的敘事圍繞個體展開,大量運用人物講述,降低了拍攝者主觀介入的程度。講述人面對鏡頭娓娓道來,拉近了人物與受眾的距離。在敘事視角上,《破冰者》立足于引發共鳴,注重體現兩國人員交流、文化交融和經濟互惠,通過重點講述、巧妙布局,實現了主題鮮明、層次分明、意蘊清晰的敘事效果。
《破冰者》的人物故事既回望歷史也著眼未來—個體家族的歷史傳承、不同年齡群體富有時代特點的實踐,投射出的是承續、發揚、創新。第一季中的5位中英交往“破冰者”跨越了老中青三代,既有德高望重的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獲得者、英國48家集團俱樂部主席斯蒂芬·佩里(Stephen Perry),也有活躍于民間的新一代“網紅”、年僅19歲即聞名美食圈的英國美食博主“小馬”(Max Burns)等,他們都是“破冰者”內涵的生動詮釋者。片中,英國創業家、投資人西蒙·霍沃思(Simon Haworth)來自一個與中國延續了六代商業往來的家族,在過去,他的高祖父把絲綢從中國帶到英國,現在,他把新技術從英國帶到中國。“過去”和“現在”聯結的是跨越一個半世紀的中英交往。世紀的滄桑濃縮在短短幾分鐘視頻中,使受眾感受到中英交往的源遠流長。對歷史細節的多角度呈現,喚起受眾的情感記憶和理念共識。
《破冰者》充分運用微敘事強化故事主題,凸顯“國相交、民相親”的主題。這種手法有效避免了短視頻產品自身容易存在的切片化、去語境化的弊端,實現從“切片”到“產品”的進階。①何天平、宋航:《以產品化思維推動媒體融合創新—基于主流媒體短視頻傳播的考察》,《中國記者》2022年第8期。以積極支持中國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馬丁·哥頓(Martin Gordon)為例,其作為銀行家和轉做慈善家的兩段經歷都與中國密切相關。馬丁·哥頓的外祖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就來到中國,曾在東北地區從事醫療工作,這使馬丁的慈善行為傳遞出家族傳承的意味;馬術運動員華天(Alex Hua Tian)的父母分別來自中國和英國,英國悠久的馬術運動傳統構成了華天學習馬術的動因,而他選擇代表中國參加奧運會。片中的人物無論是老一代,還是年輕一代,人生、家庭都與中英關系發展密切相關,由他們講述家族歷史、個人經歷,不回避當前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并提出對中英關系發展的期許,富有感染力和說服力,使中外受眾感到貼切而真實。
《破冰者》的故事背景和立意宏大深遠,講述風格平實質樸,鏡頭語言自然生動,將鮮活的個人經歷和奮斗故事拼接成跨越歷史時空的生動畫卷。每集片頭展現老一代“破冰者”故事片段,繼而講述年輕一代在異國他鄉扎根融入、續寫跨國情緣、開展公益慈善等故事,引導觀眾進入中英友誼的情感場域,以期直接觸動人心,喚起情感共鳴。
故事的講述者以英國人為主。“傳者的國際化身份標簽有助于拉近與國際目標受眾的心理距離,使他們在心理層面產生‘自己人效應’,減輕對異域文化的心理不適。”①王闖、畢建錄、高陽:《中國非遺題材紀錄片國際傳播策略》,《電視研究》2021年第11期。講述人結合自身經歷直抒胸臆,他們平實的語言、豐富的表情動作拉近了與受眾的距離,在來自不同歷史文化背景的群體圈層中引發反響。例如,有網友觀看“把真實的中國講給世界聽”的大衛·弗格森(David Ferguson)的講述后留言:“世界需要更多像弗格森一樣睿智博學的人”。有網友在觀看杰瑞·格雷夫婦(Jerry GreyAnn Liang)開展慈善活動的視頻后,提出希望通過他們向中國的殘疾人捐款。
《破冰者》把對中英關系的看法和期許,潤物無聲地落到個體經歷和感悟上,既展現了中國快速發展帶來的眾多機遇,也反映了英國社會廣闊的發展空間以及微觀個體在大歷史背景下多姿多彩的際遇。
《破冰者》讓中英兩國受眾更加深入認識了歷史和現狀。一方面,使英國人能夠進一步認識中國。例如,從事慈善事業的杰瑞·格雷以一個西方人的視角見證了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脫貧攻堅取得的成就,從而提出“了解當下的中國,要親自到那里走走看看”的建議。另一方面,促使中國觀眾進一步感受國家變化。比如英國漢學家吳芳思(Frances Wood)回憶起當年住在北京飯店,半夜醒來看到農民趕著羊群從長安街上走過。西蒙·霍沃思博士談道,祖母的日記中曾經記下了1963年在武漢開了2個小時車卻只看到 4 輛車等經歷。這些對歷史的記憶與現今的景象形成強烈的反差,更讓觀眾感受到中國的巨大變化。出生于北京的城市規劃設計師楊威(Wei Yang)將英國田園城市理念與中國傳統山水人文思想有機結合,通過講述參與東倫敦科技城、北京中關村“硅谷”西區改造更新項目的故事,讓受眾感受到文化交融、智慧共享帶來的發展新動力。可以說,《破冰者》既讓西方受眾看到了一個現代的中國,也讓中國受眾深刻感受到了國家發展,同時也讓世界看到了中英友好關系帶來的機遇和收獲。
《破冰者》回顧了中英建交50年來的風雨歷程,挖掘并傳播了“破冰精神”新的時代內涵。“破冰”不僅是破除障礙,還是建設橋梁紐帶,其貢獻和影響是雙向的。系列片英文譯名“BRIDGE BUILDERS”即體現了“破冰者亦是架橋者”的內涵。從片中的主人公來看,漢學家吳芳思是第一批訪問中國的英國青年代表團成員,回國后長期向英國介紹中國文化;國際傳播專家大衛·弗格森在華生活工作并參與《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等重要文獻著作的譯介;英國青年音樂家肖恩·吉布森(Shaun Gibson)認為,“把東西方音樂結合起來,產生了不同尋常的效果”;等等。
每一集《破冰者》的中文標題都直接取自人物的感悟和觀點,角度雖然各異,主題卻高度集中。例如,英中了解協會前主席孫如意(Zoe Reed)認為,“不同的文化之間需要互相傾聽與尊重”;醉心于中國文化、參與《中國共產黨簡史》翻譯工作的譯者蒲華杰(James Trapp)呼吁“用交流消弭偏見和誤解”;運動員華天結合馬術比賽的經歷說道,“騎士精神所倡導的尊重、責任感和同理心,也應該是人類共同的價值觀”;曾為中國和蘇格蘭合作作出突出貢獻的大衛·瓦倫丁(Dave Valentine)認為,“互相尊重是中國和蘇格蘭友好合作的相處之道”;來自英國利物浦市的中餐藝術大師大衛·克里奇利(Dave J. Critchley)說,“我夢想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中餐老外神廚”;中國時裝設計師王海震(Haizhen Wang)認為,“中英時尚界的交流融合,有助于加深兩國的文化互通”。這些感悟和心愿道出了許多人的價值理念和真誠期許,融匯成對“破冰精神”新的時代內涵的思考,彰顯了中英交往的豐厚成果和民心基礎。
大屏與小屏共同發力。通過大小屏互動融合進行傳播,是多屏時代一個重要傳播方式。在“50年·新啟航:尋找新時代的破冰者”媒體活動啟動伊始,《破冰者》就通過發布先導片等形式,在多個平臺和渠道推廣,實現了電視媒體和網絡移動端共同發力。在傳播過程中,各季、各集互相引流,動態產生熱搜詞條、新聞熱點,各季、各集、各屏端之間形成了中介化傳播的效果。中介化傳播指的是通過某種媒介類型的具體傳播行為,既能夠影響訊息又對傳者與受眾之間的關系產生影響。①[丹]施蒂格·夏瓦著:《文化與社會的媒介化》,劉君等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22—23頁。片中有幾位人物是知名博主,如拍攝中國故事的司徒建國(Stuart Wiggin)、城市攝影師布萊爾·蘇格曼(Blair Sugarman)、美食博主“小馬”等,在網絡空間擁有較多的話題和較高的熱度,客觀上為《破冰者》在更多圈層群體和更大范圍內的傳播分享創造了條件。
短時長與大容量結合。在《破冰者》短視頻傳播的同時,相關互動新媒體專頁、高端訪問、播客以及微紀錄片等多種形式同時上線。從媒介形態看,短視頻兼具文字、聲音、靜態圖片、動態特效等多模態話語,并將直播的即時、互動、分享的社交屬性嵌入,實現多重媒介語言的整合,其以碎片化的方式被生產、傳播,最終匯聚成龐大的視頻語言文本庫。①李淼:《數字“新視界”:移動短視頻的社交化生產與融媒傳播》,《中國編輯》2019年第3期。《破冰者》推出的視頻短則幾十秒,長則六七分鐘;制作形態涵蓋方版和豎版短視頻、長版高清紀錄片;將生動講述與鏡頭語言結合,適時呈現城市風貌、自然風光、社會生活等場景,在有限的時長里貫通歷史、現實與未來。在短視頻占據優勢的網絡視頻生態中,采取分季分集這種短小獨立又豐富連貫的敘事單元模式,既滿足了網絡時代受眾對信息的碎片化接收需求,也兼顧了大情境長視頻、大容量長敘事所能達到的效果。
在音頻播客平臺,每集故事達到半小時,更多細節的加入使故事更為立體生動。如在關于英國紀錄片大師邁克爾·伍德(Michael Wood)的播客作品中,插入了許多伍德和他拍攝的關于中國詩人杜甫的故事,并多次配以杜甫詩歌的英文版,提升了故事表現力。而在互動新媒體專頁中,則把更多人物故事細節、中國文化背景知識等提供給受眾,增加了故事的厚度。如從事中英經貿文化交流的企業家、作家祈立天(Tim Clissold)翻譯了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新制布裘》,在他的互動頁面中,通過其翻譯中國古詩的心得,闡述了“中國古詩與當今時代存在有機聯系”的觀點。
明確融合傳播定位。《破冰者》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GTN、央視頻、央視新聞客戶端以及海外各合作媒體平臺同步推出,發揮了主流媒體傳播渠道多樣化、傳播手段矩陣化的優勢。短視頻融聲音、畫面、文字為一體的特點,便于不同媒體的刊載、轉發、播放,使受眾能夠更直接、快速地接收信息、傳遞情感。一些廣播、報紙等傳統媒體進行了相關報道,并利用所屬融媒體平臺轉發,相關內容還登上微博、微信熱搜榜,實現了傳統媒體平臺與社交媒體等新媒體平臺的融合傳播。
實現多傳播渠道同頻聯動。除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相關播出平臺,國內多個主流新聞網站和抖音、小紅書、嗶哩嗶哩等社交媒體,以及多個中英話題類媒體公眾號也紛紛轉發《破冰者》相關短視頻和報道。中英有關機構也參與節目傳播,中國駐英國大使館以及多地總領館、中國駐倫敦旅游辦事處等中方機構和一些英國機構持續通過其公眾號轉發推送。多渠道聯動共振和多賬號交叉覆蓋,突破了電視播出檔期的時間限制,方便了觀眾觀看和推薦分享,帶動了點擊量、轉發量、點贊量、評論量的增長。
傳播效果呈現“墻內墻外同時香”。相關節目多次登陸英國主流電視臺,啟動儀式在英國普羅派樂衛視播出,每期紀錄片還在英國天空衛視Ayozat頻道黃金時間播出。《破冰者》還登陸了Twitter、Facebook、YouTube、DailyMotion、TikTok、Apple TV、Andriod TV、Roku、Amazon Fire TV等海外主流新媒體平臺,受到海外網友歡迎,流量超過2億次。
結合線下活動提升傳播效果。2023年1月25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歐洲總站舉辦大型線下活動“與破冰者對話”,這是“50年·新啟航:尋找新時代的破冰者”系列媒體活動的收官之作,參與《破冰者》系列短視頻錄制的“破冰者”們以及中英各界人士參加了活動。CGTN Europe社交賬號進行全程融媒體直播,對短視頻中呈現的故事進行了進一步挖掘,充分實現節目價值。通過線下對話分享活動,讓中英友好故事走進社會各界,沉浸式探尋“破冰精神”的時代內涵,實現了短視頻的內容與內在精神的二次傳播。
精心設計播發時間節點以豐富主題內涵。《破冰者》的發布時間和嘉賓選擇均為精心設計,與新聞事件同頻共振。如舉辦“50年·新啟航:尋找新時代的破冰者”媒體活動啟動儀式的日期為中英建交紀念日的3月13日,受邀嘉賓包括英國前商務大臣文斯·凱布爾(Vince Cable)、英中了解協會主席邁克爾·伍德(Michael Wood)等。第一季推出時間為春季,第一集的主人公為承續父輩“破冰者”精神的英國48家集團俱樂部主席斯蒂芬·佩里。而第三季推出時,正值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期間,5個人物既講述了鮮活的“破冰”故事,又暢談了他們如何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所涉議題包括“中國夢”“人類命運共同體”“精準扶貧”等。而舉辦收官儀式的2023年1月25日,正是習近平主席向英國48家集團俱樂部“破冰者”2022新春慶祝活動致賀電一周年之際,起到了紀念和呼應的作用。據統計,“50年·新啟航:尋找新時代的破冰者”媒體活動啟動儀式和收官儀式被《英國媒體觀察》、《歐洲時報》、歐元區新聞網、美聯社、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美國廣播公司、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美國福克斯電視臺等近300家英美主流媒體發布,收到了良好的海外傳播效果。
近年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了一系列紀念中外建交歷程的融媒體作品,以多維視角、豐富影像、創新語態和表達來呈現中外交流交往故事。《破冰者》立足歷史、深植人心,講述鮮活的中英人物故事,運用國際化的制作方式,精選人物題材、活用影像文本、巧設敘事結構,突出中英利益交融、文明交匯,弘揚中國文化中“四海一家”的理念,用看得見的案例講述中英人民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故事,向觀眾詮釋了“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的時代意義。與此同時,《破冰者》的傳播過程和效果充分顯示出主流媒體通過與網民的互動以及與其他媒體平臺的聯動,使傳播手段從線性傳播過渡到聯動共振。①王曉丹:《主流媒體短視頻傳播創新研究》,《電視研究》2022年第11期。正是基于上述原因,《破冰者》得到了中英官方和民間的共同好評,成為“一國一策”國際傳播的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