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鋒
2023年是東北振興戰略實施20周年。20年來,在國家政策大力支持下,東北地區充分發揮資源條件好、產業基礎雄厚等優勢,東北振興取得了重大進展,經濟發展逐步企穩,結構調整扎實推進,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安全、能源安全、生態安全、國防安全等“五大安全”中的地位不斷夯實。2023年以來,東北地區經濟發展呈現良好勢頭。2023年前三季度,遼寧、吉林、內蒙古三個省區的經濟增速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內蒙古的經濟增速更是位居全國前列,黑龍江也保持了恢復性增長。基于營商環境、項目建設和投資增速呈現出持續向好態勢,外界對東北的預期正在發生重大變化。
從客觀上看,東北振興目前還處于爬坡過坎的關鍵期。新時代新征程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必須深刻領會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現實路徑,全面把握東北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地位,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東北經濟布局,更好地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服務,融入新發展格局,推動東北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的新路。
新質生產力是新階段中國經濟發展新特點、新趨勢的高度概括。相對于傳統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從發展動力上看,與傳統生產力強調通過資源開發和要素投入推動生產力發展不同,新質生產力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因此,必須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強自立。二是在發展與資源環境的關系上,新質生產力強調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并反復強調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三是在發展格局上,新質生產力強調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審時度勢提出了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一方面要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和可靠性,另一方面要提升國際循環的質量和水平。四是在生產力布局上,新質生產力強調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要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增強其他地區在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邊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的根本目標可以概括為:一是更好履行東北在維護國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二是加快推動東北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的新路。要實現上述目標,關鍵在于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只有堅持創新引領,東北才能真正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只有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東北才能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的“脫鉤”;只有加快融入新發展格局,東北才能更好地承擔起維護國家“五大安全”的重任;只有加快形成合理的區域經濟布局,東北才能進一步提升經濟效率,構建高質量發展動力系統。
東北地區科研人才集聚,科研院所數量、國家級創新平臺數量處于全國前列,機械工程、控制科學、化學、材料科學等學科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具備較高的綜合科技創新水平。同時,東北地區產業基礎扎實,制造業基礎雄厚,鋼鐵、汽車、裝備制造、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精細化工等產業發展水平較高。但近年來,東北地區人才流失現象加劇、產業升級較慢、創新能力與成果產出不匹配、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脫節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東北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東北全面振興,“根基在實體經濟,關鍵在科技創新,方向是產業升級”。
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必須牢牢扭住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以技術創新為引領,推動產品創新、產業創新。首先,必須用先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要方向,加快延伸產業鏈,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繼續鞏固東北在鋼鐵、汽車、裝備制造、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領域的優勢地位。其次,要加快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建設國家級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基地,建設風光火核儲一體化能源基地,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人等相關產業。再次,要加快農業技術創新,在生物育種、精準栽培、智慧農業、植保與疫病防控、農機裝備、綠色發展等農業科技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農業科技整體實力力爭達到國內頂尖、國際一流水平,持續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品質,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最后,要堅持“國際視野、世界眼光”,主動對接國家戰略需求,集聚科技力量,推進“政用產學研”深度融合,推進重大國家創新平臺建設,在重大原始創新、關鍵創新和顛覆性技術研發上作出“東北貢獻”。
持續提升東北的自主創新能力,還必須在政策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上下功夫。一是要加強東北人力資源開發,加大東北振興人才支持力度。完善人才政策,打造國家級人才中心、科技中心和創新高地,支持東北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優化創新創業環境,著力推動人才鏈、產業鏈和創新鏈深度融合。二是要加強東北金融創新。結合東北產業重點發展方向,引導企業加強重點領域資金投放。積極穩妥支持普惠金融、綠色金融發展,提升金融服務科技創新能力,推進科技金融融合發展。鼓勵東北地區互聯網金融加快發展,支持東北地區金融機構利用全國金融要素服務東北發展。三是深入推動國資國企改革,加快提升國有企業競爭力,發揮國有企業實力強、示范效應明顯等優勢,撬動更多資金資源共同推動東北振興。
推動東北地區實現可持續振興,一要避免對資源的過度依賴和過度消耗,推動部分資源枯竭型城市擺脫“資源詛咒”,探索形成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模式;二要減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實現經濟發展與污染物排放的“脫鉤”。
東北地區共有37個資源型城市,其中相當一部分已經成為資源枯竭型城市。東北可持續振興,首先是這些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推動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對煤炭等礦藏類城市,應在提升資源集約利用水平、提高資源型產品價值的基礎上,著力培育接續型產業,在推動產業多元化發展的同時,努力建設新型能源資源基地。對林業林區型城市,應著重推動森林面積和林木蓄積量穩步增長,生態環境加快改善,林下產業穩步發展。
污染防治是綠色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在重點城市和重點區域,加快礦山修復、加強污染物治理,消除城市黑臭水體,確保生態環境質量逐步改善,空氣、水體、土壤等環境指標符合相關法規要求,加快建設生態宜居城市。嚴控污染物排放,嚴控高能耗、高污染項目落地,加快重污染企業關停并轉,對污染物排放超標的項目和企業實行“一票否決”。切實推進“雙碳”目標,加快制定和完善“碳達峰”行動方案,完善碳排放核算制度,積極參與全國性碳交易市場,加快探索能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積極培育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發展綠色低碳經濟上的作用。
構建綠色低碳經濟體系,還必須鼓勵發展生態經濟、冰雪經濟、海洋經濟。發揮生態優勢,在積極推動產業生態化的同時,加快推動生態產業化。充分挖掘森林、草原、濕地、海洋等景觀資源,打造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景區景點。發揮冰雪資源和氣候資源優勢,積極發展高品質冬季旅游,探索建設“候鳥式”夏季棲息地旅游度假模式。發揮林業文化、農業文化、工業文化以及民族文化融合優勢,打造獨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符號,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
通過考察改革開放以來東北經濟發展歷程,尤其是東北振興戰略實施以來的歷程可以發現,對外開放是東北發展的最大短板。2002—2022年,黑吉遼三省的外貿進出口總額占全國的比重從4.8%降至2.9%,這一比重遠低于黑吉遼三省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2022年,黑吉遼三省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8%);同期,黑吉遼三省占全國實際利用外資的比重從11.5%急劇下降至0.6%。對外開放水平長期偏低,導致東北在競爭環境營造、國際市場開拓、資本和技術引進等方面遇到一系列困難。
2023年以來,由于地緣政治格局急劇變化,東北對外開放迎來新的戰略機遇。2023年上半年,黑龍江、吉林和遼寧實際利用外資分別同比增長85.2%、23.83%和13%。同時,黑龍江、吉林外貿實現了兩位數增長,遼寧外貿也實現了正增長。華晨寶馬第六代動力電池項目、一汽新能源汽車項目、沙特阿美參與投資的盤錦精細化工項目等重大項目落地,對東北經濟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和示范效應。
要推動東北經濟形勢持續向好,加快東北全面振興,就必須更好地融入新發展格局,必須要提升對外開放的水平和層次。一是要充分發揮重大開放平臺作用。高水平建設遼寧、黑龍江兩個自貿試驗區,以及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范區、中德(沈陽)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繼續辦好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中國國際裝備制造業博覽會、中國國際數字和軟件服務交易會、跨國采購洽談會等各類會展活動。二是要充分發揮東北亞開放前沿優勢,推動沿邊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邊境經濟合作區高質量發展。東北與俄羅斯、朝鮮、蒙古國接壤,與日本、韓國相鄰,與周邊國家區位相近、人文相同、產業結構互補,擁有眾多港口以及鐵路、公路、航空口岸,應積極推動貨運班列、海洋班列保持常態化運行,并在汽車及零部件、新能源、數字經濟、現代農業、文化旅游等方面加強合作,實現更高水平的優勢互補和合作共贏。
更好地融入新發展格局,還必須堅持對內合作和對外開放“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推動高水平區域合作,東北必須超越糧食基地、能源基地等傳統定位,在投資興業、產業協作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一是要加快對標對表,全面學習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先進經驗,營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氛圍,在發展理念、營商環境等方面迎頭趕上,推動資本和人才加快向東北流動。二是要充分發揮東北能源資源豐富、產業基礎好、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勞動力素質高等優勢,科學編制產業發展規劃,積極開展跨區域產業協作,有序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
按照經濟規律,加快在東北形成合理的區域經濟布局,帶動整體經濟效率提升,既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然要求,又是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必然要求。其基本要求是:推動人口和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發展優勢區域的綜合承載力和要素配置能力,增強其他區域在保障糧食安全、能源安全、國防安全、生態安全等方面的功能。
加快將沈陽培育為國家中心城市。對作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全國重要工業基地和東北地區重要的科創中心的沈陽,應以沖刺萬億城市為契機,將其培育為國家中心城市,這對高質量推進東北振興具有重要意義。一是打造東北創新中心。沈陽是東北地區經濟規模最大、產業發展水平最高的城市,2022年沈陽的地區生產總值達7695.8億元,占黑吉遼三省的13.3%。沈陽在東北地區區位適中,具備東北創新中心建設所需的經濟規模支撐、產業技術支撐和人才支撐。截至2022年底,沈陽各級各類科技創新平臺有1421家,其中沈陽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已經正式上線,并作為東北唯一節點成功接入全國算力網絡,國家機器人技術創新中心已經獲得批準籌建,工業母機創新中心、先進陶瓷材料創新中心已經具備一定區域影響力。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的提速,將為沈陽國家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二是打造東北消費中心。消費需求不振和消費需求外溢是東北經濟面臨的一大困境。2002—2022年,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這一指標上,黑吉遼三省占全國的比重從15.9%下降到4.2%。沈陽通過增強區域消費資源集聚、優化城市消費環境、激發城市商貿活力等措施,提升消費總量和消費品位,加快建設消費友好型城市、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將有助于提振東北消費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掙錢在東北、消費在北京”的現象。
加快培育發展哈長城市群和遼中南城市群。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哈長城市群和遼中南城市群處于國家重點發展城市群的第三梯隊,屬于“培養發展”類城市群,與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優化提升”類城市群和山東半島、粵閩浙沿海和中原等“發展壯大類”城市群還存在一定差距。加快培育發展遼中南城市群和哈長城市群,主要應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加快提升中心城市綜合實力。遼中南城市群的兩個龍頭城市大連和沈陽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為8430.9億元和7695.8億元,大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比全國平均水平高30%,沈陽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與全國平均水平大致相當,具備一定輻射帶動能力。哈長城市群內,兩個龍頭城市哈爾濱和長春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為5490.1億元和6744.6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帶動和輻射能力十分有限。總體上,東北兩大城市群的綜合承載力和要素配置能力,受龍頭城市綜合實力和發展水平制約還十分明顯。二是要積極培育城市群內的中小城市。合理的城鎮體系是城市群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數量眾多、各具特色、實力強勁的中小城市是城市群提升承載力的重要支點。但在東北兩大城市群內,中小城市發展嚴重滯后,尚缺乏“千億縣(市)”。在遼中南城市群,瓦房店、莊河和海城三個縣級市地區生產總值超過500億元;在哈長城市群,實力最強的五常市,地區生產總值剛剛超過300億元。只有加快培育中小城市,才能吸引東北人口和產業向兩大城市群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