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雁昕
中國民生銀行是新中國首家主要由非公有制企業入股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是作為中國銀行業改革試驗田而發起設立的。民生銀行從動議到創建,適逢民營經濟由星星之火發展為燎原之勢,是中國金融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產物,是中國金融業發展趨于多元的重要標志。
改革開放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初,民營經濟初具規模,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有益補充。與此同時,民營企業擴大規模、開拓市場面臨資金不足的發展瓶頸,獲得銀行信貸支持有相當大的難度。當時國內銀行業除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已經遍布全國外,其他如交通銀行、中信實業銀行、華夏銀行、中國光大銀行以及一些區域性銀行,分支機構主要設置在東部沿海主要城市,其他地區幾乎只有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分支行,這與中國經濟發展的趨勢是不相符的。一方面,非公有制經濟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的發展更是日新月異;另一方面,面臨轉軌的國有商業銀行一時還無暇顧及私營經濟領域。缺乏金融支持,許多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民營企業難以形成規模經濟,同時導致一些民營企業亂集資、亂拆借,擾亂了金融秩序。由此,創辦一家主要服務于民營工商企業的商業銀行成為當時十分迫切的任務。
提出動議。1993年初,全國政協八屆一次會議召開,在工商聯小組討論中有代表提出,民營企業融資難一直是個大問題,工商聯組織作為聯絡政府與民營企業家的橋梁,應該把民營企業的需求和呼聲反映上去。當年10月,全國工商聯領導人換屆,經叔平當選主席。會上,經叔平聽取民營企業“借貸無門”的問題后,在大會上發言提出可以辦一家銀行,著重幫助民營企業融資。11月下旬,經叔平約了幾位從事過銀行業務的老朋友商議后決定,由他出面提出方案,要求由工商聯牽頭組織一家以民營企業投資為主的股份制商業銀行。12月末,經叔平以個人名義給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中國人民銀行行長的朱镕基寫了一封信,表達了這個想法。信中寫道:“由全國工商聯牽頭,辦一家以民營企業投資為主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因為要把一個大的銀行進行改革以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動作大,從一個小的銀行開始,根據中國的具體情況,如果行,說明這條路可以走;如果不行,一家小銀行影響也不大。”朱镕基對叔平的信作出批示:“請人民銀行予以考慮,是否可以試一家。”此后,全國工商聯到各有關部門做了大量的“說服解釋”工作,重點闡釋“為什么要以民營企業投資為主”“為什么不能讓國家做大股東”。
籌措準備。1994年1月12日,全國工商聯在北京召開籌組會議,成立“謀辦組”,會議決定首期集資300萬元啟動資金,資金到位后,籌備工作順利展開,并積極與中國人民銀行溝通,推動盡快獲得批復進入籌備階段。1995年2月6日,籌備中的民營銀行由經叔平拍板命名為“中國民生銀行”,這一命名體現了民營特色。5月6日,國務院批復中國人民銀行,同意設立一家民營商業銀行。6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文,批復同意全國工商聯牽頭組建一家民營商業銀行,并要求這家銀行的參股資金必須是企業自有資金,不能用借款和貸款充當資本金。中國民生銀行籌備組隨即成立,經叔平任籌備組組長。8月1日,籌備組以發起人的方式募集股本,59家單位作為發起人,最終共募集資本金13.8億元,其中85%的股本來源于民營企業。
正式成立。1995年12月3日,中國民生銀行發起人暨首屆股東大會召開。會議投票通過由經叔平擔任第一屆董事會董事長,童贈銀、劉永好任副董事長;陳景新擔任首席監事。由童贈銀任中國民生銀行行長,董文標、魏盛鴻、謝秋涵、周少華任副行長。童贈銀此前曾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中國證監會副主席等職。1996年1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正式批準中國民生銀行開業并頒發金融許可證。1月12日,中國民生銀行在人民大會堂宣告成立,至此,國內第一家主要由民營企業投資組建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創建起來了。該行成立時的59個股東,幾乎全是全國工商聯的成員,而且都是非國有企業。該行可以從事國內及國際業務。2月7日,作為第一家嚴格按照《公司法》和《商業銀行法》組建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中國民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登記成立。到1996年底,中國民生銀行的股東迅速增加到2000個,總資產超過80億元。
開拓發展。中國民生銀行創建后,走過了一段不斷突破發展的道路。1996年6月12日,中國民生銀行經營外匯業務許可證由國家外匯管理局核準頒發。1997年1月10日,中國民生銀行與普華國際會計公司在北京簽訂委托審計協議書,聘請普華國際會計公司為中國民生銀行進行1996年度會計報表審計。中國民生銀行成為中國第一家聘請國際知名會計公司審計年度財務報表的銀行。8月21日,由中國民生銀行牽頭組團,中國光大銀行、華夏銀行參加,總規模為2920萬元的湖南省移動通信擴容項目銀團貸款簽字儀式在長沙舉行,這是由中國民生銀行作為牽頭行的首筆銀團貸款。1999年1月18日,中國民生銀行首張借記卡在上海發行,首發式發卡量達4.9萬張。
上市掛牌。1999年,中國民生銀行開啟了上市發展之路。8月,民生銀行召開董事會,討論上市問題。當時有兩種不同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應該分步到位,先定向募集資金,再進入資本市場;另一種意見認為應當抓住時機,直接上市。會議排除了先定向募集資金再進入資本市場的選項,決定直接上市。會后,中國民生銀行成立上市工作領導小組,正式運作上市有關事項。2000年12月19日,在成立將近5周年之際,中國民生銀行A股股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共發行新股3.5億股,每股11.8元,扣除發行費用后,共籌集資金40.88億元。此后,中國民生銀行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
中國民生銀行的創建,邁開了新中國民營資本進軍銀行業的第一步。中國民生銀行突破了銀行業的國有壟斷和對民營資本的限制,為中國銀行業發展探尋了一條新的路徑。相對于國有商業銀行能獲得行政支持并且占有大量市場份額的情況而言,中國民生銀行是“在夾縫中求生存”。針對這一問題,第一任民生銀行行長童贈銀說:“他打他的,我打我的。如果他也這么打,我也這么打,怎么也打不贏。因此我也搞全方位服務,但重點放在民營企業、三資企業、高科技企業和有規模的鄉鎮企業。”這一定位符合中國民生銀行創建的初衷,在當時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具有充分的實現可能性和發展必然性。當時,民營企業、三資企業、高科技企業和有規模的鄉鎮企業在增長速度上比國有企業要快,而這些企業獲得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比較困難,中央銀行每年給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規模,新型民營企業基本上沾不上邊,因此,中國民生銀行重點給那些新型民營企業解決融資問題,從而開辟了一條新的渠道,并引導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切實促進了民營經濟發展。
中國民生銀行明晰了產權關系,建立了先進的治理體制。這是中國民生銀行在中國金融發展史上的重要創舉。有別于國有銀行和其他商業銀行,中國民生銀行在成立之初股權結構分散,實行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了高效透明的公司治理結構,從而避免了“內部人控制”和“一股獨大”的情形。中國民生銀行是全國工商聯牽頭創建的,但與全國工商聯的關系是明晰的,不是全國工商聯的“附屬銀行”。當時,除了董事長經叔平和首席監事陳景新在全國工商聯任職,童贈銀擔任全國工商聯黨組成員外,中國民生銀行的其他人在全國工商聯都沒有職務。行長掌握中國民生銀行的內部人事權,對董事會負責,不必像當時國內有些商業銀行需要報上級主管單位黨委批準。按照《公司法》和《商業銀行法》的有關規定,中國民生銀行制定了《公司章程》及相應的配套管理制度,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嚴格分開的原則。股東大會是銀行的最高權力機構,董事會是股東大會的執行機構,董事會一年開兩次,重大決策都要報告,重大問題須經董事會充分討論;董事長為法人代表,行長接受董事會和董事長領導,主持銀行日常工作;監事會獨立于董事會,對銀行情況進行監督管理,監事會一年召開兩次;行長、副行長由董事會任命;普遍施行聘任制。這一組織架構職責分工明確,中國民生銀行剛成立時有59個股東,19個董事會成員,7個監事會成員,絕大多數從股東中產生,第一屆董事會上還聘請了外部董事,確保權力有效制衡、管理人員各司其職。在被問及董事會怎么對經營者實行監管時,首任行長童贈銀說:“19個董事開會,有時爭起來很厲害,最后做決定是每人簽字。我們關系也比較明確,董事會是決策機構,董事會閉幕期間,董事長有決定權。”總體來看,先進的治理體制奠定了中國民生銀行健康持續高速發展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