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乃森 張 龍 李思梅
順應鄉村產業振興大勢、融入鄉村振興大局,不僅是商業銀行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具體體現,也是其自身轉型發展的重大機遇。本文以湖州市安吉縣魯家村、寧波市奉化區滕頭村、西安市長安唐村三個典型案例為樣本,分析了目前我國以龍頭企業為主體的集體經濟模式、以田園綜合體為主體的農戶模式、以旅游開發為主體的資源稟賦模式等三類鄉村產業振興模式的運營特點,提出商業銀行支持鄉村產業振興的三種路徑,以期為商業銀行更好地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提供思路。
根據樣本典型性與重要性原則,基于地理位置、領導形式、產業組織模式、利益分配方式等方面的差異,筆者在全國數十個鄉村產業振興樣本中,選取具有重要性與代表性的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魯家村、寧波市奉化區滕頭村、西安市長安唐村3個村莊作為研究對象,并對以上鄉村產業振興典型區域進行實地調研與走訪。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遞鋪鎮東北部的魯家村,堅持以市場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的原則,走市場化道路,推出“公司+村集體+家庭農場”的田園綜合體模式,啟動全國首個家庭農場集聚區和示范區建設。產業布局方面,設置以花卉、中草藥等不同主題的18個特色農場,并引入社會資本進行運營,共同成立魯家兩山學院、安吉鄉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安吉鄉土旅游服務有限公司①三家公司均由魯家村集體占股49%,旅游公司占股51%。,形成研學、投資、運營產業鏈;利益分配方面,以村集體、旅游公司、家庭農場三方利益分配為主,村民從村集體中享受分紅(村民另外還有在企業中就業的收入、土地流轉的租金收入)。以魯家村盈元農場為例,可見魯家村家庭農場模式之一斑。
產業模式:品牌化三產融合。盈元農場以白茶種植為主打產業,現有白茶300畝(帶動周邊150戶茶農,種植面積約1080畝),堅持走品牌化戰略,打造“盈農園”品牌,探索“無公害清潔化生產技術+茶園小氣候+全域生態化”的立體化生態模式,生產工藝上加強科技投入,與浙江省內科技企業合作,利用物聯網技術全天候采集茶園數據,實現“生產有記錄、流向可追蹤、信息可查詢、質量可追溯”,未來將利用虛擬現實(VR)技術,實現顧客跟蹤白茶(從茶葉種植到茶杯)生產經營的全過程。在產業鏈延伸方面,盈元家庭農場在發展第一產業的同時,重視挖掘白茶文化的附加值,實施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模式,實現從白茶生產加工延伸到白茶衍生品研發,再到以安吉白茶為主題的民宿以及研學培訓為一體的多產業融合發展。
融資模式:探索農業“標準地”抵押貸款。受各區域建設用地指標數量少以及農業產業回報率低的影響,農業產業項目很難拿到建設用地指標。湖州市安吉縣憑借其農業自然稟賦優勢,仿照工業“標準地”模式,推動農業“標準地”改革,通過盤活現有土地資源,探索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即農業“標準地”②農業標準地是指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完成必要的區域評估基礎上,按照一定標準建設,并設置主體標準、產業標準、投入產出標準、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等控制性指標,實現農用地資源優化配置、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提高。)出讓模式。2020年,盈元家庭農場從魯家村拿到693平方米農業“標準地”的38年使用權,成為全國首宗農業“標準地”掛牌出讓落地項目,出讓價格低于同區域商服用地價格,大大減輕了企業的成本壓力。
農業項目面臨的自然風險較高,抵押物產權不明晰等影響金融機構主動服務農業產業項目融資的主動性。創新農業“標準地”以解決農業土地流轉的同時,安吉縣試點農業“標準地”使用權和農業生產設施產權抵押貸款,盈元家庭農場成為全國農業“標準地”融資貸款首家落地單位,首筆20萬元貸款用于其農業項目發展。
滕頭村隸屬于浙江省奉化區蕭王廟街道,區域面積約2平方公里,現有村民340多戶近900人,外來人口為16000余人,該村年產值超百億元,戶均收入達7萬元。
產業模式:“生態+產業”并進。滕頭村以高效農業為基礎、村辦工業為主體、第三產業為新增長點③滕頭村已有七大支柱產業,分別是服裝產業、園林苗圃產業、新材料、通信公司、高科技產業、旅游產業以及村民自主創業的產業。,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其中,農業以當代科學技術為依托,創造出一批科技領先、優質高效、出口創匯的立體農業產業主體;工業企業形成以服裝業為支柱,電子信息、竹木工藝、出口紙箱、不銹鋼等行業協調發展的格局;第三產業以旅游、園林綠化、房地產為核心,成為滕頭經濟新的增長點。從傳統工業到三產融合壯大,再反哺農業,構建了綠色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發展全鏈條。
運營模式:村集體帶頭的多村區域聯合發展。滕頭村實施以村集體為主導,多村聯合發展的模式,區域內經濟發展、規劃建設、公共服務、黨的建設等各項事業聯動推進。滕頭村下屬企業50多家,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村集體占股51%以上,另外49%的股權由管理團隊和社會投資者擁有。滕頭村對規模較大、效益較好的骨干企業,進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改造;對小型微利企業進行兼并、租賃;對農業開發公司、旅游業相關的公司,實行集體所有、企業化經營。滕頭村施行職工持股計劃,對優秀職工允許其出資參股;本村村民除享受養老、醫療等方面的保險保障,還可按月領取福利金④每人每月領1500元福利金,退休村民不低于4000元。,做到了村民全面覆蓋、重點人群有保障。
長安唐村坐落在終南山腳下,項目核心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王曲街道南堡寨村,總項目涉及20多個行政村,項目總規劃面積約38平方公里。
產業模式:以文化為基底的三產融合發展。南堡寨自然資源豐富,是一處典型的關中農耕古村落,村莊舊址位于三十多米高的臺塬之上,但是因基礎設施匱乏,生產生活極為不便,整村搬遷至塬下,原村落被廢棄。通過實施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修復、農業產業升級、一二三產融合等系統工程,南堡寨整合了區域內以農業旅游、歷史文化為核心的生態人文旅游資源。一是深挖當地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⑤項目區域內人文歷史資源豐厚,農耕文明悠久。是漢、唐御宿川、樊川所在地,是唐代賢達名士的詩酒田園之地、中華禮樂文化的發祥地和中國儒釋道文化的交融之地;也是人民作家柳青曾生活和工作14年,是《創業史》原型故事的發生地。,針對文旅產業開展保護文物古跡、傳統村落、農業遺存、文化遺跡、傳承和復興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等工作;二是利用當地豐富的農業資源,搭建稻漁種養生態循環項目,延長農業產業鏈,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輻射帶動附近兩個村500畝稻田的訂單農業,年產值達300萬元。通過以上兩項舉措,南堡寨打造出集農業、人文和休閑旅游、健康養生、商務會議等多項功能于一體的生態人文旅游項目。
運營模式:“農戶+村級合作社+公司”合作模式。依賴南堡寨村豐富的自然資源與深厚的文化底蘊,當地政府引入陜西省內企業(天朗控股集團),搭建“地方政府(實施者)—村集體(受益者)—企業(參與者)”三元共建平臺,以企業為開發主體,按照市場化方式開展策劃規劃、投資融資、招商引資、基礎建設、生態治理等系列項目。在產權方面,以農村集體產權等制度改革為基礎,通過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⑥在推動資源變資產方面,重點探索將集體所有的資源要素和閑置的房屋、設備等作為入股資產,通過股份合作的形式進行開發經營,增加集體和農民收入。在推動資金變股金方面,在不改變資金使用性質及用途的前提下,把各級財政投入到農村的發展扶持類資金作為村集體的股金,集中投入到經營主體形成股權,按股份比例分享收益,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形成農民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在推動農民變股東方面,鼓勵采取閑置土地入股、閑散資產入股、勞務入股等多種方式,使農民獲得租金、掙到薪金、分到股金,使發展成果惠及廣大農民,確保農民增收有保障、可持續。改革,構建起“農戶+村級合作社+公司”的合作模式,實現了村集體資源與工商資本的緊密融合,壯大了集體經濟組織,使村民獲得了“固定流轉收益+一定比例的分紅+合資公司務工+宅基地房產租賃”等多重收益。
以龍頭企業為主體的集體經濟模式。
村集體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以龍頭企業為主體的能人帶動模式是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范本之一。能人一般是具有突出能力、擁有優勢資源或者特殊才能的人;龍頭企業一般以農業產業或者工業企業發展為基礎,企業規模和效益較好,內生增長動力強,輻射區域廣,在當地形成示范效應。利益分配方面,村民為村集體企業股東,并享受養老、醫療保障和其他分紅福利待遇;以村龍頭企業為主體的村集體經濟模式,大多位于中東部經濟較發達地區的環市中心區域,地理位置、交通便利性較好。
以田園綜合體為主體的農戶模式。“田園綜合體”是一個融合文化、生態、基層治理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重要載體,是培育和轉換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推動現有農莊、農場、合作社、農業特色小鎮、農業產業園以及農旅產業等轉型升級的新路徑。在組織形式上,田園綜合體模式由村集體、開發商和農戶三方參與,村集體牽頭負責整村農業產業規劃,布局功能片區,進行招商引資;開發商作為田園綜合體的開發主體,利用其資金技術、市場營銷優勢,整合農戶資源,開發運營田園綜合體項目;農戶是田園綜合體的核心,也是主要參與者與受益者,利用其自有土地資源進行當地特色農業生產。在產業布局上,田園綜合體以鄉村地理和環境為空間基礎,以農戶或者合作社為主要載體,以規模經營特色農業為核心產業,通過“三產”深度融合實現鄉村發展,是新型農村綜合體,有別于農業示范區和現代農業產業園,田園綜合體更加強調農業資源在二產、三產上的拓展延伸,從而實現產業升級發展。在利益分配上,村集體從開發商獲得土地流轉收入及項目加盟費用,村民參與田園綜合體有分紅和勞動收入。從地理位置上看,田園綜合體主要分布在都市近郊或者偏遠地區;在融資模式上,各地正在探索田園綜合體開發商的貸款融資途徑,比如以“標準地”為基礎的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有效解決了開發商的資金問題,促進了田園綜合體模式的發展。
以旅游開發為主體的資源稟賦模式。主要是以地方政府—開發商—村集體為參與主體,深入挖掘當地自然資源、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形成一批具有影響力的文旅品牌,以自然資源硬實力、傳統文化軟實力拉動村級集體經濟增長。在組織形式上,由地方政府牽頭招商,參與方實現利益共享;在產業布局上,主要是以鄉村自然風光以及人文歷史資源為基礎開發旅游項目;在利益分配上,村集體從開發商獲得土地流轉收入,村民從村集體收益中享受分紅,同時通過參與企業勞動、出租房屋獲取收入;從地理位置上看,主要分布在自然資源豐富的遠市郊區域、人文歷史資源豐富的區域。
商業銀行應制定區域策略。對于以龍頭企業為主體的集體經濟模式,重點關注環市中心近郊區域全國鄉村振興示范縣、示范鄉鎮、示范村所屬的集體企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對于以田園綜合體為主體的農戶模式,重點關注各地遠離市中心的農業特色種植區域、養殖區域、國家級田園綜合體示范項目,關注當地鄉村振興項目申報情況以及落地支持政策;對于以旅游開發為主體的資源稟賦模式,重點關注各地自然資源、傳統歷史文化資源、紅色旅游景點景區周邊區域等重點區域與旅游項目,形成鄉村旅游項目庫。
針對以龍頭企業為主體的集體經濟模式,商業銀行應加快角色轉換。要從單一的資金提供者向村集體企業的戰略合作者轉變,主動嵌入村集體經濟產業鏈,加強銀政企合作,形成“地方政府+村集體+商業銀行”的戰略合作平臺。一是綜合運用中長期貸款、并購融資、融資租賃、股權投資等融資工具,為村集體企業提供全方位融資服務,一企一策支持企業豐富產品種類、提升產品品質、培育知名品牌,增強市場供應能力以及國際影響力;二是對于產業涉及范圍較廣的村集體企業,重點支持打造全產業鏈,特別是全國性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可以發揮產品創新能力以及供應鏈金融服務的優勢,將村集體企業振興的效益惠及鄉村;三是根據村集體企業組織特點,在對公業務基礎上,拓展存貸款、個人理財、養老金融等方面的零售金融服務,形成綜合金融服務鏈條。
針對以田園綜合體為主體的農戶模式,商業銀行應從單一的資金提供者向解決方案的提供者轉變。要嵌入田園綜合體項目產業鏈,形成“村集體+開發商+商業銀行+農戶”的產業振興合作平臺。一是加強銀政聯合,主動對接農業特色產業地區的政府機構,共同商討建設特色農業田園綜合體項目庫,開展差異化綜合金融服務;二是充分挖掘商業銀行客戶群體數據,聯合具有田園綜合體開發資質的企業與當地政府合作,形成機構內垂直化業務發展模式;三是解決田園綜合體不同參與主體的授信問題,針對農戶授信可以聚焦當地農產品特點、特色行業形成專案產品,使涉農、普惠型涉農貸款具有專用額度、專屬產品、專項授權、專享利率、專屬優惠。針對田園綜合體開發商授信,除傳統授信途徑外,可以積極配合當地政府共同推進農業“標準地”使用權、在建工程、建筑物抵押貸款,暢通當地農村資產抵押質押融資鏈條,力爭成為當地農業“標準地”授信銀行,擴大客群規模。
針對以旅游開發為主體的資源稟賦模式,商業銀行應從單一的資金提供者向資金組織者轉變。要形成“地方政府+村集體+開發商+商業銀行”鄉村文旅合作平臺。一是創新橫向、縱向業務開展方式,既可以分行為主,根據當地自然文化資源特色,聯合地方政府與企業聯動,形成橫向鄉村文旅產業開發模式;也可以總行為主,挖掘現有文旅開發企業,統籌協調全行鄉村文旅板塊業務,各分行根據現有文旅開發企業與當地政府展開合作,深挖各地鄉村文旅資源,形成縱向鄉村文旅產業開發模式。二是在文旅開發企業融資模式上,可以協同地方政府提供融資擔保服務,為鄉村文旅產業經營主體提供債券承銷、股權融資、并購重組、資產托管等各類資本市場服務。三是從對公到零售加固業務鏈條,在對公項目合作基礎上,深挖商戶個人金融需求,從融資信貸到個人理財,提供綜合金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