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高山 陳建宏 王佳鋒 陳麗娜
信用村(誠信村)建設是指銀行通過采集農戶信息、建立信用檔案,全面掌握農村農戶家庭生產經營、信用狀況、償債能力等情況,構建農村農戶信息大數據庫,建設農村信用體系,進而對農村相關經營主體進行金融支持,助力農業農村發展。
2007年,中央一號文提出“探索建立農資流通企業信用檔案制度”;2009年,中國人民銀行下發《關于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的指導意見》(銀發〔2009〕129號),標志著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開始推進。信用村建設最早從江蘇、浙江開始,目前已經在全國各地鋪開,以國有大型銀行和農村金融機構為主力軍。
通過多年的努力,我國信用村建設及產品創新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例如,截至2022年末,郵儲銀行在全國已評定信用村38.35萬個,評定信用戶超千萬戶,針對46萬個行政村開展農村金融服務畫像,全面改善“對農村發展情況不了解”的狀況。2023年上半年,江西省聯社已對4061個行政村開展了整村授信。江蘇海門農商銀行整村授信覆蓋行政村225個、鄉鎮數量12個、覆蓋率達100%,其中,整村授信10.6萬戶,授信金額132.87億元,用信戶數9716戶,余額56.92億元。
當前,上海市信用村建設的推進以農業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郵儲銀行等大行及上海農商銀行為主,相較于全國其他以農業為主的地區,整體上較為滯后。
整體看來,國有大行在上海市信用村推進中呈現出四大特點:一是注重一鎮多村整體推進;二是注重在區鎮層面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圍繞黨建共建、普惠金融、民生服務、特色小鎮、村級經濟、智慧政務、品牌強農、健康鄉村等領域開展合作交流;三是注重以信用村建設為契機,助力當地產業發展,例如,通過“金融+文旅”合作模式,支持“花卉+民宿”產業發展等;四是注重提供非金融服務,參與鄉村治理,例如,建設銀行創建“裕農通流動醫院”和“鄉村微診所”,推動優質醫療資源觸達鄉村。
浦東新區惠南鎮海沈村。2021年3月,農業銀行上海市分行在浦東新區掛牌首個信用村——惠南鎮海沈村。以信用村掛牌為契機,惠南鎮政府與農業銀行南匯支行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截至2021年3月,農業銀行已為浦東新區104個行政村的1257戶農戶完成了信息建檔,其中1142戶農戶生成了貸款額度,通過“惠農e貸”產品實現貸款投放75戶,合計金額為2124.9萬元。此外,農業銀行還通過開立惠農卡、辦理農戶普惠金融等舉措,形式多樣地提供覆蓋面更加廣泛的配套金融支持。
崇明區建設鎮虹橋村。崇明區建設鎮虹橋村于2021年獲評農行信用村。農業銀行積極探索“金融+文旅”合作模式,圍繞該鎮經濟發展和產業特色,傾斜金融資源支持“花卉+民宿”產業發展,并以“金融助宿”為切入點,定期參與建設鎮民宿協會例會,為民宿業主制定專項金融服務方案,與虹橋村內“顧伯伯民宿群”和“應天”抱團民宿達成合作協議。
青浦區華新鎮新木橋村。2023年6月,工商銀行在青浦區華新鎮新木橋村舉辦青浦區首批“整村授信”集中簽約儀式,與青浦區10個行政村共同簽署普惠金融合作協議。該行配合“整村授信”推出了鄉村振興創新服務體系——以基礎金融、村務、撮合、服務點、屬地化涉農場景等一攬子“金融+泛金融”服務,全方位滿足“三農”客戶生產生活需求,加快實現鄉村金融服務高質量發展。
崇明區港西鎮。2023年6月,工商銀行與崇明區港西鎮政府正式簽署《整鎮授信合作協議》,為港西鎮轄內全部12個行政村提供共計8.72億元授信支持。自2022年起,工商銀行上海崇明支行便與港西鎮開展黨建共建,在市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北雙村,設立首家普惠金融服務點,延伸金融服務觸角。工商銀行上海崇明支行按照“無縫對接、一戶不落”的工作要求,不斷加強金融服務適農化改造,提升信貸資金的可得性。
崇明區中興鎮。2023年2月,建設銀行上海分行參與建設的崇明區中興鎮“信用鎮”揭牌。該行為中興鎮2551戶農戶建立了信用檔案,其中2545戶獲評農村信用戶,占比為99.8%。中興鎮講信用的農戶無需抵押、無需擔保,就能以較低的貸款利率獲得信用貸款;同時,面向中興鎮轄內企業,建設銀行上海分行為涉農小微主體發放貸款超過2600萬元,為鄉村振興增添了新動能。
青浦區朱家角鎮。2022年8月,朱家角鎮政府與建設銀行上海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支行簽訂了《鄉村振興整鎮合作協議》。根據合作協議,圍繞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努力構建雙方合作發展的新平臺、新機制。朱家角鎮政府、建行上海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支行聯合知名互聯網醫療平臺“微醫”,創建“裕農通流動醫院”和“鄉村微診所”,推動優質醫療資源觸達鄉村。
上海農商銀行從2021年開展信用村建設工作,截至2023年6月末,已完成79個村、3個鎮評定工作,服務村民超958戶,并實現簽約行政村近110個。2023年7月,上海農商銀行在青浦區金澤鎮舉行了信用鎮授牌儀式,目前在青浦區完成評定18個信用村、1個信用鎮,為金澤鎮村民建檔戶數超過1萬戶。
在制度建設上,上海農商銀行印發了《“信用村”評定管理辦法》,出臺了《“誠信鎮”試點方案》及《“整村授信”專項活動營銷指南2.0》。在推進模式上,探索了四種推進模式:銀行信用村(鎮)評定管理模式、以助推農村美麗家園建設為特色的信用村服務模式、以助力農業特色品牌發展為核心的信用村服務模式及以創新支持農業經營主體為特色的信用村服務模式。
在特色亮點上,打造了誠信鎮和“一村一策”。在金山區廊下鎮,落地上海農商銀行首個“誠信鎮”建設試點。通過搭建銀行與村委會、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的合作紐帶機制,針對廊下鎮蘑菇、番茄、生菜等農業產業集群,制定集群授信方案,對金山現代農業產業園所在的金山區廊下鎮開展整村授信工作,轄內信用村覆蓋率達100%。結合上海市農村重點工作,打造“一村一策”推進方針。以農民居住工作相對集中為切入,將嘉定區安亭鎮星明村評為信用村,批量解決村民裝修資金缺口,滿足村民安居需求,并依托敬老卡、社保卡、工會卡等,持續服務一大批不同年齡階層的客群。
在推進主體方面,各方的參與度和積極性有待提升。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助力鄉村振興,離不開地方政府、人民銀行、金融機構、農戶等各環節的緊密配合、持續推進。實際推進中,政府主導作用沒能充分發揮。有些區鎮的相關部門在發布《整村授信實施辦法》之后,未持續跟進并考核此項工作,造成高開低走的局面。
在信息采集方面,信息資源共享機制有待完善。農戶的信用信息分散在公安、市場監管、財政、社保、不動產登記、農業、林業、農機、法院等諸多部門。各部門對數據共享的認識不一致,向人民銀行搭建的共享平臺報送批量數據的意愿不強。由于涉及部門眾多,接口程序開發和調試也面臨很大困難。在對村落進行逐戶調查采集信息時面臨工作量巨大、效率低下等問題,人工建檔不精準的問題日益凸顯。
在科技支撐方面,數字化技術水平有待提升。在調查農戶貸款需求、宣傳普惠金融政策、掌握農戶經營狀況以及授信農戶資金使用情況時,主要依靠的還是人海戰術,不僅增加了信息采集的難度,還會因為農戶的隨便應付心理而導致采集到的信息缺乏真實可靠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整村授信”做深做細。
在評價體系方面,未充分體現“三農”特性。一是“整村授信”信用評價體系的科學性有待加強,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有待進一步完善。二是在額度測算中對農業生產特性考慮不足。農業生產受外在環境影響較大,收益的變化會導致農戶在資金需求以及耕種收入方面存在波動。三是農業并不是農戶家庭的唯一收入。當前,農戶普遍積極開拓其他副業來增加家庭收入。四是對于模糊產權缺乏相應的設計導致額度測算不準確。在農村經常會出現小產權乃至產權不明晰的資產,很多農戶以事實占有的方式進行使用。
在信用使用方面,存在重復授信及用信不足的情況。信用村由各家銀行各自推進,存在重復建設,部分農村存在過度授信的情況。此外,農村的老齡化及空心化情況比較嚴重,中老年人一般對于貸款持謹慎態度,部分中老年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限制了用信。在用信方面,普遍存在用信不足的情況。
在業務模式上,整村金融綜合服務仍有欠缺之處。當前信用村建設以“整村授信”模式為主,較為關注銀行的金融服務層面,圍繞農村三資管理、鄉村治理、農業產業發展、農村醫療健康等方面的綜合服務仍有所欠缺,服務方式以線下模式為主,通過線上模式解決農業農村發展中的難點、痛點則相對欠缺。
信用村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基礎工程,符合國家戰略、監管要求、市場需求和農商銀行戰略定位。
加強服務創新,將“整村授信”升格為“整村金融”。以信用村為載體,在“整村授信”基礎上,構建農業數字化綜合服務平臺,提供“整村金融”服務。在整村信用評價上,建立“農戶家庭資產負債表融資模式”,構建以本地村民、鄉村新市民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中心的反映農業農村特點的整村信用科學評價體系。在整村服務創新方面,圍繞農村集體資產的資源管理、資產交易、鎮村多銀行財資管理、合同管理、產權制度管理、抵押管理、審批管理、支付審批,以及鄉村管理駕駛艙、線上網格管理、合作社管理、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等方面推出數字化綜合服務。在整村產業振興方面,采取“一村一品”助村策略,通過“一村一特”打造專屬農業產業優勢,推動組建一批集要素整合、混合經營、全產業鏈發展于一體的產業聯盟。構建網格化地理標志新平臺,盤活鄉村集體資產資源,擴大對各類涉農主體的金融服務覆蓋面。
注重多方協作,提高信用村推進速度。進一步加強和各方的溝通協作,推動建立各級政府、“村兩委”、人民銀行及商業銀行協力推進的工作機制,形成“市—區—鎮—村”四級自上而下的工作體系,建立整村金融村民基礎信息采集系統,加強同公安、市場監管、財政、社保、不動產登記、農業、林業、農機、法院等多部門的合作,關注村民道德信息以及綠色發展的相關信息,加強對相關信息的分析處理,提高信用建檔效率,提高信用村建設的質效。
加強樣板建設,總結經驗復制推廣。
選擇相關信用村作為“整村金融”樣板示范村,對示范村推行整村金融“985”實施方案(村民享受基礎金融服務占比90%,開卡/折占比80%,活躍客戶占比50%),打通農村金融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后續總結經驗分步推進“整村金融”服務工作。
加強黨建共建,賦能鄉村社會治理。打造“黨建+金融”銀村合作模式,協同“村兩委”,助力鄉風文明建設和農村基層治理,將法治意識、道德觀念、金融知識傳遞到田間地頭。將社會治理網格與金融服務網格結合起來,針對鄉村治理中的難點和痛點問題,以信用村建設為切入點,充分調動各方資源,提出解決方案,積極融入鄉村治理生態之中,進一步打響普惠金融賦能社會治理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