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珊
歲末年初,往往是各家銀行大力吸收存款、發放貸款的好時機。往年這個時候,各家銀行會推出各種存款和貸款優惠活動來擴大自己的AUM。但由于當下存款掛牌利率的降低,這個歲末年初與以往大有不同。本刊從多家銀行了解到,隨著12月22日第三輪存款掛牌利率的下調,3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已經降低到了2.6%“,在周一上午10點前還是2.8%”,某城商行的客戶經理回復以儲戶身份走訪的本刊人員表示。
數據顯示,經過2023年6月、9月兩次降低存款掛牌利率之后,銀行存款增速正在降低。
“短期存款降得少,長期存款降得多也是為了引導企業和住戶增加投資和消費,托底經濟意味濃厚。”東吳證券非銀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胡翔對本刊表示。
“沒有五年期的產品”“,大額存單沒有額度了”,“三年期利率2.6%”......本周,本刊走訪了幾家銀行,柜臺人員都表示定存產品和大額存單在減少。還有一家銀行柜臺人員表示,五年期定存的利率僅為2.35%,甚至低于3年期的2.6%。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一周前,銀行在2023年年內第三次下調存款掛牌利率。2023年12月22日,工行、農行、中行等國有銀行宣布下調存款利率,2023年12月25日,股份制銀行、城商行等銀行開始跟進,下調存款利率。在這之前,2023年6月、9月也下調過存款掛牌利率。
一位城商行的工作人員告訴本刊,“周一10點以前三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還是2.8%,10點以后就調整為2.6%了。”

數據來源:Wind,廣發證券發展研究中心
在長期定存和大額存單大幅減少的情況下,本刊走訪發現,不少銀行的理財顧問紛紛推起了保險產品,其中既有分紅產品,也有鎖定率的長期保險產品。
胡翔指出,“不少保險產品3.0%定價利率仍存在較強吸引力,低利率環境下,保險保本優勢依舊突出。定期存款利率調整后,對年金、增額終身壽險等儲蓄型業務提振力度較大。”同時,若后續LPR持續調降(尤其是5年期LPR),或將打開2024年一年期以上人身險產品預定利率進一步下調的可能性。
不過,保險的功能首要是保障功能,而非理財功能。之前就有因為監管,投連險被下架的情況。
“存款掛牌利率下調有望進一步緩解存款定期化趨勢,引導居民超儲流向投資端,同時也可減少因存款利率偏高導致的‘資金空轉’現象。”廣發證券發展研究中心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倪軍表示。
隨著股市、樓市等財富效應的降低,以及對于經濟的預期,居民為了穩妥的高收益,定期存款增速十分明顯。
中銀研究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國有六大行的存款規模達134.15萬億元,同比增長近13%,并且存款定期化趨勢依然明顯。
銀河證券的數據也顯示出同樣的趨勢,該機構表示,2023年前三季度,多家銀行零售AMU保持穩步擴張,部分銀行AMU增速超過10%,主要受益于定期存款的高速增長。
利率相對更高的定期存款較快速度的增加,在一定程度加大存款成本壓力,導致息差承壓。
廣發證券研究了老十六家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浦發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光大銀行,興業銀行,中信銀行,廣東發展銀行,華夏銀行,招商銀行,北京銀行,交通銀行,江蘇銀行,民生銀行,上海銀行)的定期存款數字,結果顯示,歷史上貸款收益率和存款成本率基本呈現同向波動趨勢,即當貸款收益率存在下行壓力時,存款端也會同步調整,以此緩解息差壓力。但2019年至今,這一趨勢出現背離,在貸款收益率承壓的情況下,存款成本率反而有所上行。廣發證券認為,這與近年來存款期限不斷拉長有關。從期限結構來看,老十六家上市銀行存款剩余期限數據顯示,2019年至今1年至5年期存款占比出現明顯上升,2023年6月末達到22.89%,較2018年提升10.48pct,達到2010年以來最高位。與之對應,2022年即期償還存款(即活期存款)占比僅為43.99%,已降至2010年以來最低。
最近,隨著存款利率的下調,存款余額增速出現了下降。不計入2023年12月的本輪存款利率下調的影響,銀河證券的數據顯示,截至11月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284.18萬億元,同比增長10.2%,增速低于10月末。11月單月,新增存款2.53萬億元,同比少增4273億元;其中,新增居民部門存款9089億元,同比少增1.34萬億元。相反,新增非銀存款1.57萬億元,同比多增9020億元,銀行證券將本次解讀為“或受到居民部門存款持續回流理財”。
該機構表示,隨著居民存款定期化程度的逐步緩解和理財市場的回暖,部分資金回流,利好財富管理業務。
同時,也有觀點將存款利率下調的動作解讀為,為了2024年降息做準備,同時為進一步支持經濟做準備。倪軍表示,若2024年年初房地產市場仍未明顯回暖,5年期LPR或許仍有下調空間。
胡翔則更明確提出降低存款利率對經濟的支持作用,他表示:“本次非對稱降息,監管意圖將促進住戶部門的存款向消費和投資領域轉移。同時從定期存款下調幅度來看,短期存款降得少,長期存款降得多也是為了引導企業和住戶增加投資和消費,托底經濟意味濃厚。”
2023年1-11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累計同比增長4.3%,較前10月進一步上升;固定資產投資額累計同比增長2.9%,保持平穩;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同比增長7.2%,優于前10月水平;10月單月出口同比增速0.5%,由負轉正;PMI錄得49.4%,維持在榮枯線以下。
銀行是百業之母,與經濟密切相關。2023年前三季度,42家上市銀行合計實現營業收入4.33萬億元,同比下降3.93%;歸母凈利潤1.64萬億元,同比增長2.62%,增速收窄;平均年化ROE為11.94%。

數據來源:五大行財報、國海證券研究所
不過,倪軍對于2024年銀行業仍相對樂觀,他對本刊表示,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鞏固并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基調定性下,2024年經濟增長目標大概率不會低于2023年,只要經濟增長目標不低,實際的財政貨幣地產信用政策均將配合,北京、上海地產放松力度也顯示出“房住不炒”退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通稿的含義。
“只是臨近年底,2023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基本能圓滿達標,所以銀行、政策部門、地方政府主動加力意愿有限。一旦跨過元旦,我們可能會看到各類政策開始為2024年增長發力,有望扭轉當前市場政策和經濟預期狀態,觀察窗口期在2023年12月底和2024年初。”他表示,當前市場反映的是過度悲觀的預期,隨著流動性季節性寬裕,2023年12月下旬是布局開門紅行情的窗口期,高股息邏輯將在2024年上半年重啟。
(本文提及個股僅做分析,不做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