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曼 萬翔鸞
(湖北中醫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65)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 年12 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2018 年9 月全國教育大會、2019 年3 月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深刻闡明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對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予以全方位謀劃。2020 年6 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簡稱“ 《綱要》”),指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同時,《綱要》也指出高校人才培養應該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1],強調課堂教學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因此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是當前各高校各專業面臨的重大任務。商務英語作為英語和商務交叉而生的新興專業,肩負著為國家培養高素質國際商務人才的重任,是課程思政的重要陣地。本文將探索如何應用產出導向法構建商務英語專業課程思政模式,為商務英語專業發展提供助力。
2020 年教育部印發《商務英語專業本科教學指南》,在培養目標中明確提出了素養、知識和能力要求,把中國情懷與國際視野、跨文化能力、商務溝通能力等放在了人才培養的戰略位置。[2]這些無疑是與課程思政內涵相契合的??梢哉f,課程思政建設能夠很好地助推商務英語人才培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三全育人”這一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后,課程思政成為學界熱門研究主題。但語言類課程,尤其是商務英語的課程思政研究起步相對較晚。截至2023 年,在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CJFD)內,以“商務英語+課程思政”為主題進行搜索,發現相關文獻不足200篇,且多為普刊論文。相較之下,以“英語專業+課程思政”為主題進行搜索,得到相關文獻570 余篇。由此可以看出,“商務英語課程思政研究”的廣度與深度亟待擴展。相關論文發表年份最早為2017 年,發表數量最多的為2022 年,共計84 篇。另外,在搜索得到的相關論文中,從研究對象來看,其中54 篇探討的是中高職院校中的商務英語教學,其余皆為本科高校教師對商務英語專業課程思政的探索。從研究主題來看,其中81 篇從專業整體角度探討了課程思政視角下的商務英語專業教學改革;105 篇從局部著手,以具體課程為切入點,探究了課程思政與商務英語課程的融合路徑;8 篇著眼于二者結合下的核心能力培養;另有3 篇探討專業課程思政師資隊伍建設和商務英語專業教材體系建設。盡管超過一半的文章都以具體的商務英語課程為切入點,來探索課程思政路徑,但其中不少是泛泛而談,并未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內涵或系統構建具體教學模式。僅有15 篇文章采用相應理論框架展開了分析,但所采用的理論框架多基于社會心理學理論,而不是教學理論。因此,商務英語課程思政研究力度亟待加大。
“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簡稱POA)是由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與教育研究中心團隊創建的本土教學理論體系。建立之初,POA理論體系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包含“學習中心說”“學用一體說”和“全人教育說”的教學理念,強調縮短學用時間差,克服“學用分離”弊端,全方位培養學生。第二部分為由“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和“選擇性學習”構成的教學假設,為教學流程的組織提供了依據。第三部分將教學流程劃分為“驅動”“促成”和“評價”三個環節,為POA 教學實踐指明了方向,也確立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中介作用。[3]經過10 余年的發展,POA 理論體系逐漸成熟,其發展大致經歷了5 個階段,目前處于第5 階段再修訂期,出現了幾個重要的變化,教學理念部分增加了“文化交流說”,并用“關鍵能力說”替代了“全人教育說”。[4]這些教育理念無疑與課程思政不謀而合。文化交流說旨在培養學生尊重包容文化的態度和促進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鑒的能力。黨中央文件提出了4 種關鍵能力: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瓣P鍵能力說”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外語教育的6 種能力: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辨能力、文化能力、創新能力和合作能力。[5]這既是對前者的提煉和發展,也說明POA 與課程思政內涵相契合,二者結合有可為之。
與此同時,學者們還在積極探索POA 各環節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文秋芳和孫曙光深入研究了驅動環節的場景設計,明確驅動場景必須包含話題、目的、身份和場合四個要素。[6]邱琳[7-9]和陳浩、文秋芳[10]探索了“產出導向法”促成環節設計,解讀了如何基于精準性、漸進性和多樣性的標準來設計有效的促成環節。孫曙光[11-13]基于課堂教學,探索了師生合作評價體系在實踐中的應用及效果,明確了其實施原則。目前,POA 在大學英語、專門用途英語、英語專業和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比較廣泛。張文娟[14-15]將POA 應用于大學英語課堂實踐,檢驗了POA 對教學效果的影響;王亞沁[16]構建了POA 指導下的大學英語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并在課堂上檢驗了其成效。POA 還被應用于口譯[17]、學術英語寫作[18]和對外漢語口語[19]等課程的教學實踐中。累累成果展示了產出導向法在教學實踐中的有效應用,但其在商務英語專業教學中的應用仍不充分。此外,學者們也開始嘗試將POA 應用于課程思政。王穎[20]和劉曲、朱曉梅[21]分別以POA 為基礎構建了英語專業寫作教學課程思政體系和設計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流程;朱苑苑[22]則驗證了POA 指導下的大學英語課程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效果。這些研究都證明了POA對課程思政的設計和實施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因此本文將在POA 指導下探索商務英語專業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
研究嘗試將POA 理論體系應用于商務英語專業課程教學,并在此基礎上構建相應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為了更好地解讀這一教學模式,下面將以《高級商務英語》(彭青龍主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教材中的第一單元《全球化》(Globalization)為例,呈現基于此模式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流程。
1. 教學目標需精準全面
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首要任務是精準設定教學目標。[23]教學目標作為教學實踐的頂層設計,直接決定著教學內容的選取、教學流程的組織和教學評價的標準。POA 理論體系秉持“學習中心說”的教學理念,認為課堂上應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精準設定教學目標是精準達成學習目標的前提。這源自對培養方案的深刻理解,對教學對象的全面分析和對教材內容的深度挖掘。此外,教學目標應該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從育人、知識和能力達到多維互動。例如,“高級商務英語”課程教學對象為商務英語專業三年級學生。他們具備了一定的語言知識和商務知識基礎,渴望深入學習商業文化和理論,提升自己的商務實踐能力。因此教師從以下三方面設置第一單元的教學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識別全球化的定義、成因和好處,和記憶相關的英語詞匯和表達;能力目標——基于語言分析企業網站的文化適應和闡釋經濟全球化與文化適應之間的關系;育人目標——提升跨文化意識和文化自信。能力目標以知識目標為基礎,做到語言與商務雙管齊下;育人目標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與知識能力目標有機銜接,互動協同。
2. 教學目標需顯隱融合
“文化交流說”指出外語教學旨在培養尊重包容文化,推動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鑒的國際傳播人才。POA 的另一教學理念“關鍵能力說”,明確提出需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辨能力、文化能力、創新能力和合作能力。這些都應該在教學目標中有所體現。培養語言能力、思辨能力、商務實踐能力和文化溝通能力為顯,提升文化敏感度、跨文化意識、創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為隱,需做到顯隱融合。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潤物細無聲地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融入學生語言知識獲取和語言能力提升的認知發展過程中,做到“言思協同”“言思合一”。
1. 教學內容需準確適當
POA 駁斥“課文中心論”,反對對課文不加選擇地全面精講,提出“選擇學習假設”,指出教師應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選擇服務于產出的教學材料,進行重點講解,提高教學效率。教師以POA 理論為指導,以產出目標為中心,以服務產出為基準,主導材料使用過程,基于材料內容、學生水平和認知過程來選取、加工和轉換教學材料。[24]教師可以通過選擇、調序、修改和增減的方式來充分使用教學材料。因此教師應該準確選擇和組織教學內容,確保教學內容服務于學生產出,并根據學生的產出表現和反饋來及時調整教學內容。例如,第一單元的產出目標是編輯和翻譯某一跨國企業的中文網站。教材課文以上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崛起為切入點,講述了全球化發展的三個不同階段和重大影響。教師選擇使用課文來幫助學生理解全球化的定義、成因和影響。為了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教師可補充星巴克咖啡的案例,重點對比分析星巴克的中英文網站,為學生后期完成產出任務提供“腳手架”。
2.教學模塊需關聯融合
相較于英語專業課程,商務英語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增加了商務知識和能力教學模塊。因此,如何組織語言模塊、商務模塊和育人模塊的教學內容,也成為商務英語課程教學的重中之重。教師選取教學內容時,應做到以文本材料為語言載體和理論表征,供學生學習語言表達和商務理論;以商務案例為實踐手段,供學生運用商務語言提升商務實踐能力。在此基礎上,充分挖掘教學材料的思政素材,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文化交流能力和商務職業素養,做到三大模塊關聯融合。例如,教師對比分析星巴克中英文網站時,可重點突出星巴克為適應中國文化所做出的嘗試和改變,提升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文化敏感度。
POA 體系中教學流程由若干循環鏈組成,每個循環鏈都由“驅動—促成—評價”三個環節組成。本文根據商務英語課程特點,對POA 的教學流程稍作改動,得到以下教學流程模型。每單元設置總產出目標,并將其分解為若干個子產出目標,對應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育人目標。在完成子產出目標的過程中,學生可按圖索驥完成最終的總產出目標,做到教學環節連貫流暢,教學任務層層遞進(見圖1)。
圖1 “商務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流程圖
1. 驅動環節
驅動環節首先設置真實的交際場景,讓學生自行嘗試完成產出任務。在此過程中,學生會發現自身知識和能力的不足,進而產生學習的內驅動力。交際場景的設置直接決定驅動環節的成功與否。教學過程中設置的交際場景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真實可信,讓學生能夠輕松代入其中。此外,教師應基于教學目標設計對學生認知能力具有挑戰性的產出任務,利用商業案例設置交際場景,要求學生在課前學習微課視頻的基礎上嘗試完成產出任務,以此驅動學生學習。例如,在第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將學生身份設置為剛進入某咖啡品牌公司的職場新人,需完成翻譯公司中文官網的任務。學生在嘗試產出的過程中,會認識到自身商務術語知識和翻譯策略技巧等方面的不足,從而產生學習動力。
2. 促成環節
促成環節的主要任務是有針對性地向學生輸入完成產出任務所需的知識、技能和價值觀。POA 理論體系中本環節應完成內容、知識和話語結構的輸入。基于商務英語課程的學科特點和教學模塊,本之對其稍做改動,將促成環節劃分為語言促成、商務知識和實踐能力促成以及思政育人促成。教師根據學生初次產出的完成情況,有針對性地組織促成環節。語言促成從課本的教學材料入手,著重講解相關的英語詞匯表達和結構;商務知識和實踐能力促成借助補充的商務案例,引導學生進行案例分析,在實踐中學習商務理論知識,鍛煉商務實踐能力;思政育人促成源于對課堂教學材料的深度挖掘,教師深刻分析教學材料中的思政元素,完成價值塑造。例如,在第一單元的促成環節中,教師補充了某咖啡品牌公司的案例,對比分析了該公司的英文網站,重點講解了網頁翻譯中采用的文化適應策略,引導學生辯證思考文化適應與文化全球化的關系,以提升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文化自信。
3. 評價環節
POA 的教學假設之一就是“以評為學”,可見評價是教學流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第一,教師評價學生初次產出,指出學生的共性問題。第二,教師推薦優秀的學生產出,分析成熟的商業案例,完成知識、技能和價值觀的輸入。隨后,學生在教師監督下完成再次產出,按照教師所給標準完成自評和互評,實現以評促學,以評為學。例如,第一單元中的總產出任務為完成某品牌中文官網的翻譯。學生在課前嘗試完成產出任務,課上教師首先點評學生產出,指出問題,并選擇同屬咖啡行業的另一咖啡品牌作為案例分析的對象?;诎咐治觯瑢W生理解記憶官方網站的翻譯標準,改進自己的翻譯產出,并有針對性地開展自評和互評。
1. 評價形式需多元
通過評價學生產出樣本,以發現和解決樣本中的典型問題為評價主線,利用問題驅動學生參與和思考。評價形式上,從學生自評、互評再到師生合作評價,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在必要時給予幫助,提供隱性到顯性的遞進式支架。評價手段上,為了更好地對思政育人成效進行評價,將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相結合:一是要求學生撰寫學習反思,通過學生自身反思情況進行評價;二是對課堂討論進行錄音轉碼,將錄音文本輸入語料庫分析思政關鍵詞出現的頻次,來量化評價學生是否有將教師講述的文化思想價值觀內化于心。
2. 評價內容要整合
評價內容從學生使用的詞語到句子,語言使用到翻譯技巧,再到傳達的思想文化,從檢驗顯性教學目標到隱性教學目標層層遞進。評價內容不再局限于語言能力的單一評價。通過課堂上對教材課文和商業案例的深入挖掘,啟發學生思考語言形式所蘊含的思想性、內容性、價值觀等,也將這些納入課堂評價體系,做到同時評價“語言”與“思想”。以教學目標為導向開展教學評價,將思政目標與語言知識目標和商務能力目標融為一體,實現以評促學。
POA 作為我國本土教學理論體系,對課程思政教學有著極強的指導意義。本文嘗試將POA 與商務英語專業課程思政結合,基于專業特色和課型特征組織教學流程,構建可供推廣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流程和教學評價四方面,對商務英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進行了梳理。本文雖對POA 應用于商務英語課程思政教學進行了初步探索,但尚未開展實證研究,本教學模式的效果仍有待驗證,需要在后續研究中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