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磊 張陽陽
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院NICU(河南平頂山 467000)
識別早產兒的發育軌跡對于早期干預至關重要,新生兒腦電圖提供了對大腦活動和成熟度的可靠評估,振幅整合腦電圖(amplitude 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m,aEEG)作為一種相對年輕且新興的腦功能監測方法,使用常規腦電圖的前瞻性研究已經確定了足月新生兒在不同程度的高膽紅素血癥下不同的EEG模式異常過程。嚴重腦損傷可能引發長時間的神經退行性變,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是一項很好的候選評估指標。NSE是糖酵解烯醇化酶的各向異性酶,對神經元具有高度特異性,主要在神經元和神經內分泌細胞中產生,在腦損傷后的腦脊液和血液中可檢測到。NSE可以定量測量腦損傷,可用于腦卒中急性期、腦靜脈血栓形成、心搏驟停后缺氧性腦損傷和創傷性腦損傷的預后評估。此外,NSE也被證明是進行性神經元變性疾病的潛在生物標志物。本研究旨在探究血清NSE、aEEG動態變化對早期預測窒息新生兒腦損傷的臨床意義,現報道如下。
研究納入2022年3月—2023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90例窒息新生兒,按窒息程度分組:輕度窒息30例為A組,重度窒息30例為B組,無窒息的30例足月兒為C組:A組平均胎齡(38.53±1.10)周,體質量(3.01±0.63)kg,男19例、女11例,自然分娩21例、剖宮產9例;B組平均胎齡(39.01±1.24)周,體質量(3.04±0.71)kg,男18例、女12例,自然分娩19例,剖宮產11例;C組平均胎齡(39.32±1.73)周,體質量(3.05±0.68)kg,男17例、女13例,自然分娩20例、10例剖宮產。本次研究得到了本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在研究之前從參與者處獲得了簽署的知情同意書。本次診斷以我國制定的新生兒窒息診斷、分度標準作為依據,納入標準包括:胎齡范圍在37~41周內,出生體質量在2.5~4.0 kg范圍內。排除標準包括:其他引起的Apgar評分下降病因,例如中樞神經系統先天畸形、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疾病、神經肌肉疾病、胎兒水腫、胎兒失血性休克、產婦在產程中大量應用麻醉鎮痛劑以及硫酸鎂造成的胎兒被動藥物中毒,無法完成aEEG監測,其他原因造成額腦損傷,例如低血糖、中樞神經系統病變、遺傳代謝紊亂、電解質嚴重異常等,家庭資料不全,先天性心臟病或先天性疾病,凝血功能或免疫功能異常,遺傳病史。
1.2.1 aEEG監測 儀器監測主要是選擇aEEG,監測時間分別為出生后6 h、3 d、7 d,監測之前對新生兒頭皮進行清潔、消毒,開始連接電極、頭皮,接通電源之后進行參數設置、校正保障儀器的正常應用。檢查無誤后,于雙頂骨處放置監測電極,參數設置為75 mm,之后于雙頂骨中央處額中放置參考電極,監測開始。首次監測為新生兒出生后6 h,按照監測表現進行間隔時間的調整,每次監測時間3 h,評估、判定腦損傷程度。
1.2.2 血清NSE監測 在出生后24 h、3 d、7 d采集新生兒血清檢測NSE主要是,在無菌狀態下完成2 mL靜脈血液的抽取,將其置于帶促凝膠無菌真空管內。應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NSE含量的測定,血清NSE正常參考值小于16.3 μg/L。
血清NSE主要記錄出生后的24 h、3 d、7 d,aEEG主要記錄出生后6 h、3 d、7 d,了解血清NSE及aEEG變化。其中aEEG波形分析。背景活動中,結果分為3種。即為正常、輕度異常以及重度異常。正常指連續正常電壓;輕度異常即為不連續電壓;重度異常指連續低電壓、電靜電以及爆發抑制。睡眠覺醒周期(sleep wake cycle,SWC)主要為下邊界平滑的周期性變化,成熟腦電圖周期低于20 min,呈規律正弦波變化,寬帶、窄帶分別為睡眠期、清醒期。無SWC指aEEG背景活動并未出現正弦樣改變;不成熟SWC指下邊界出現周期樣改變但并不完全;成熟SWC指出現明顯正弦樣改變,周期持續時間超過20 min。癲癇樣驚厥活動(seizure activity,SA)主要分為單次發作、反復發作、癲癇持續狀態,其中單次發作即為單個發生的癇性放電;反復發作即為30 min內癇性發作次數超過2次;癲癇持續狀態指連續出現癇樣放電,持續時間超過30 min。
B組血清NSE在出生后的24 h、3 d、7 d高于A組、C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出生后的24 h、3 d、7 d后患兒血清NSE水平呈現出單峰分泌趨勢,在出生后24 h h內達到高峰,之后呈現下降趨勢。出生后的24 h、3 d、7 d不同時間段重度窒息新生兒NSE均高于輕度窒息、無窒息新生兒。出生后第7天,A組、C組新生兒的NSE水平基本與正常參考值上限基本接近。見表1。
表1 3組不同時間段NSE水平分析 (n=30,±s,μg/L)
表1 3組不同時間段NSE水平分析 (n=30,±s,μg/L)
組別出生后24 h出生后3 d出生后7 dFP A 組40.16±10.3327.54±7.0618.60±6.480.3690.720 B 組59.23±12.0443.24±12.8625.13±7.912.2390.062 C 組19.21±5.8419.16±5.4016.45±5.02 F 127.3648.3559.692 P<0.001<0.001<0.001
出生后6 h、3 d、7 d,aEEG背景活動異常程度、窒息程度相關,呈背景活動異常程度因窒息程度增加而加重,r值為0.611、0.699、0.813,見表2。出生7 d后,A組、B組背景活動異常例數分別為2例、6例。
表2 背景活動分析 (n=30,例)
出生后6 h、3 d、7 d,SWC和窒息程度緊密相關。SWC成熟程度和窒息程度相關,窒息程度越重,SWC越不成熟。r值為0.619、0.858、0.851,見表3。出生7 d后,A組、B組無SWC例數分別為3例、7例。
表3 SWC分析 (n=30,例)
出生后6 h、3 d、7 d,SA發生率和窒息程度緊密相關。SA發生率和窒息程度相關,窒息程度越重,SA發生概率越高。r值分別為0.428、0.735、0.843。出生7 d后,B組有SA發生例數多于A組和C組。見表4:
表4 SA分析 (n=30,例)
新生兒窒息是全球三大死亡原因之一,新生兒窒息的基本病理生理學是缺氧,缺氧進而導致多種并發癥,如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胃腸系統和腎臟系統損傷,嚴重會導致新生兒早期死亡。缺氧缺血性腦病是指新生兒在嚴重缺氧缺血性損傷后出現的異常神經狀態。損傷可能發生在出生前、產時或出生后。然而,傳統的MRI序列通常在缺血損傷后的最初幾個小時內是正常的。因此,開發和應用對腦缺血的早期變化敏感的神經成像技術是可取的。aEEG主要工作原理如下:aEEG是一種簡單的單通道腦電圖,可以監測、放大和濾波雙頂電極信號的頻率,形成腦電活動在一段時間內的變化規律,以壓縮積分幅度的形式顯示大腦中神經損傷的程度。aEEG具有以下優點:簡單、易于識別、不易受藥物影響、床邊、持續監測等。它對腦損傷和診斷具有很高的預測價值。作為一種監測大腦功能的方法,EEG操作簡單且無損傷,原始EEG可以同步顯示,而不會受到低電壓的影響,這可以更直觀地反映大腦活動的背景變化[7]。此外,監測結果簡單易行,更適用于有高危因素新生兒的臥床監護[8]。此外,aEEG具有安全性和臨床可行性,幾乎沒有發生不良事件,這進一步表明aEEG有很高的監測安全性。研究表明,aEEG可用于ABE的早期診斷,高膽紅素血癥腦損傷的發生與aEEG的異常程度呈正相關。aEEG在診斷兒童早期腦損傷方面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和敏感性[9],對神經損傷的高危兒童進行aEEG監測,當中樞神經系統發生明顯損傷時,就會出現aEEG異常,尤其是在嚴重損傷的兒童中,aEEG具有特定的異常圖。aEEG廣泛用于患有缺氧缺血性腦卒中和先天性代謝錯誤的嬰兒,監測癲癇和預測早產兒的腦損傷和神經系統結果,用于指示早產兒的泌尿系統成熟水平。然而,對aEEG與黃疸嬰兒相關的知識仍然有限,并且主要集中在aEEG的一個單一參數上。在目前的臨床中,aEEG有3個單獨的成分變量,包括振幅、SWC和腦電圖發作,已經證明了異常aEEG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預測和預后評估有一定價值。盡管aEEG記錄與大腦皮層活動相關,但紋狀體接收來自大腦皮層不同區域的投射,并將連接發送到特定的基底神經節核,而基底神經節核又通過丘腦投射回大腦皮層的同一部分,這被廣泛認為是皮質基底神經節-丘腦回路。回路中的神經元電活動實現同步,皮層回路在信息處理中產生EEG的高頻成分,作為對大腦功能的反應。
NSE可在血液和腦脊液中測量,在評估神經元損傷、腦損傷和炎癥方面可能是一種有價值的生物標志物。NSE是一種細胞質酶,在糖酵解途徑中發揮作用。NSE與不同的臨床條件、缺血、缺氧、代謝性疾病、炎癥和神經退行性疾病有關。血清和腦脊液中NSE水平升得越高意味著神經元損傷越嚴重。此外,神經炎癥中的NSE紊亂是由重新激活的小膠質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介導的。因此,血清中的NSE水平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可靠的生物標志物,對不同疾病條件下的神經元損傷和(或)神經炎癥具有診斷和預后潛力。本研究顯示,將窒息程度作為分組標準,對比了三組不同時間段的aEEG監測動態變化,主要時間段為出生后6 h、3 d、7 d,重度窒息新生兒的血清NSE在出生后的24 h、3 d、7 d明顯高于輕度窒息、無窒息新生兒。本次顯示:出生后6 h、3 d、7 d,aEEG背景活動異常程度與窒息程度相關,背景活動異常程度隨窒息程度增加而加重,r值分別為0.611、0.699、0.813,aEEG變化對于臨床預測窒息早期腦損傷具有參考價值,但臨床意義并不顯著。馬小風等[10]經aEEG聯合血清NSE、超敏C反應蛋白對早產兒腦損傷進行早期評估,認為腦損傷組早產兒aEEG異常程度高于非腦損傷組早產兒,腦損傷組早產兒血清NSE、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均高于非腦損傷組早產兒(P<0.05)。其中血清NSE水平:AUC=0.798,95%CI:0.721~0.874,P<0.05;血清hs-CRP水平:AUC=0.783,95%CI:0.709~0.857,P<0.05。aEEG聯合血清NSE、hs-CRP水平預測早產兒腦損傷的效能為:AUC=0.866,95%CI:0.808~0.923,P<0.05。本次研究與馬小風等的研究結果相近,均認為aEEG監測結果、血清NSE對早產兒腦損傷的預測具有一定的價值。綜上所述,血清NSE在出生24 h水平異常升高,則證實新生兒窒息后腦損傷的概率增高。aEEG改變可預測窒息新生兒早期腦損傷,但不能成為臨床診斷的標準,需要綜合判斷新生兒是否出現腦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