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瑩
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腎病科(河南南陽 473000)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提升,其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肥胖患者數量也有明顯增加[1]。目前我院糖尿病發病率大幅提升,其中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占比更高。T2DM患者發病后無法完全治愈,需要終身用藥抑制病情進展,但病程延長則會增加患者并發癥風險,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則是T2DM患者最常見的微血管并發癥之一,有研究發現T2DM患者發生CKD的危險因素較多,例如性別、年齡、高血壓、高血脂以及肥胖等[2]。目前肥胖已經成為全世界范圍內對人類健康有嚴重危害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一方面肥胖會導致患者CKD病情加重,另一方面也是引起CKD的一項獨立危險因素[3],肥胖及超重患者的CKD發生率相比體質量正常的人群更高,已證實肥胖成為CKD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選擇2019年3月—2021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552例T2DM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究T2DM患者CKD發生的危險因素以及其與肥胖之間的相關性,現報告如下。
選擇2019年3月—2021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552例T2DM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血糖檢查確診為T2DM,且對于研究知情并自愿參與。已經排除數據不全者;妊娠期患者;1型糖尿病患者;原發性腎病、其他因素引起的繼發性腎病、肝昏迷患者;惡性腫瘤患者;急性腎衰竭或心力衰竭患者;免疫功能異常患者;酮癥酸中毒患者。
收集所有患者的性別、年齡、糖尿病病程、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收縮壓、舒張壓、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PG)、糖化血紅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及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尿酸、估算腎小球濾過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尿白蛋白/肌酐比(urinary albumin to creatinine ratio,UACR)、總膽紅素(total bilirubin,TBIL)、白蛋白及血紅蛋白等指標進行單因素回歸分析比較;對于未合并CKD的T2DM患者進行為期1年的隨訪,統計其CKD的發生率,并針對隨訪群體的一般資料及實驗室指標進行單因素回歸分析,了解T2DM患者CKD的發生與肥胖之間的關系。
(1)CKD的診斷標準:UACR達到30 mg/g及以上,eGFR在60 mL/[min·(1.73 m2)]-1以內[2]。
(2)肥胖的標準為BMI達到28 kg/m2及以上,超重的標準為BMI在24 ~28 kg/m2之間[3]。
采用SPSS 26.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M(Q1,Q3)表示,組間比較樣本采用非參數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和百分比率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法對T2DM患者發生CKD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意義。
根據是否發生CKD進行分組,其中合并CKD患者136例、未合并CKD患者416例,T2DM合并CKD和未合并CKD患者的組間數據比較結果表明,組間年齡、病程、肝功能指標、血脂指標中的LDL-C、HDL-C、腎功能指標中的尿酸、eGFR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組間性別、BMI、血壓、白蛋白、血紅蛋白、TBIL、血脂指標中的TC及TG、血糖及腎功能指標中UACR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T2DM合并CKD和未合并CKD患者的一般資料與實驗室指標的單因素分析比較 ±s
表1 T2DM合并CKD和未合并CKD患者的一般資料與實驗室指標的單因素分析比較 ±s
指標合并CKD(n=136) 未合并CKD(n=416)χ2/tP一般資料性別(男/女)/例68/68267/1498.6410.003年齡/歲55.62±3.4855.71±4.360.2450.403糖尿病病程/年3.32±1.453.38±1.520.4140.340 BMI/(kg/m2)27.43±3.8825.25±3.655.771<0.001血壓指標舒張壓/mmHg83.57±3.2477.63±3.3118.461<0.001收縮壓/mmHg142.36±4.58131.55±3.7424.941<0.001實驗室指標血紅蛋白/(g/L)138.54±11.36143.58±15.244.105<0.001白蛋白/(g/L)42.35±2.4441.08±2.465.259<0.001 TBIL/(μmol/L)11.02±1.4513.65±1.5817.953<0.001肝功能ALT/(U/L)22.51±2.3622.54±2.420.1280.449 AST/(U/L)20.12±0.3720.15±0.410.7990.213血脂指標TG/(mmol/L)1.59±0.331.41±0.215.978<0.001 TC/(mmol/L)4.72±0.654.33±0.436.545<0.001
續表
表1 T2DM合并CKD和未合并CKD患者的一般資料與實驗室指標的單因素分析比較 ±s
指標合并CKD(n=136) 未合并CKD(n=416)χ2/tP血脂指標LDL-C/(mmol/L)2.57±0.882.56±0.840.1160.454 HDL-C/(mmol/L)1.08±0.241.09±0.260.4130.340血糖指標FPG/(mmol/L)9.41±1.488.23±1.238.398<0.001 HbAlc/%8.97±1.478.33±1.214.594<0.001腎功能指標尿酸/(μmol/L)319.55±12.36319.72±13.120.1370.446 eGFR/[mL/min·1.73 m2]148.75±22.14148.82±22.260.0320.487 UACR/(mg/g)54.26±3.259.42±1.62154.737<0.001
416例未合并CKD的T2DM患者1年隨訪結果顯示,隨訪期間發生CKD患者123例,未發生CKD患者293例,組間性別構成、年齡、BMI、舒張壓、血紅蛋白、ALT、白蛋白、TBIL、TC、LDL-C、HDL-C、尿酸、HbAlc及eGFR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而組間病程、收縮壓、AST、TG、FPG及UACR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隨訪群體T2DM合并CKD和未合并CKD患者的一般資料與實驗室指標的單因素分析比較 ±s
表2 隨訪群體T2DM合并CKD和未合并CKD患者的一般資料與實驗室指標的單因素分析比較 ±s
指標合并CKD(n=123)未合并CKD(n=293)χ2/ tP一般資料性別(男/女)/例63/60197/960.8010.371年齡/歲55.41±2.7855.62±3.750.6310.264糖尿病病程/年4.52±0.683.55±0.433.850<0.001 BMI/(kg/m2)25.68±2.4725.71±2.520.1120.455血壓指標舒張壓/mmHg81.12±3.6581.11±4.120.0250.490收縮壓/mmHg139.56±4.54131.72±4.2316.396<0.001實驗室指標血紅蛋白/(g/L)140.25±10.36140.15±10.280.0900.464白蛋白/(g/L)43.06±2.2743.03±2.230.1240.451 TBIL/(μmol/L)13.88±1.4613.85±1.520.1890.425肝功能ALT/(U/L)22.58±1.3722.55±1.410.2020.420 AST/(U/L)22.16±1.3620.08±1.2714.512<0.001血脂指標TG/(mmol/L)1.71±0.251.66±0.211.9480.026 TC/(mmol/L)4.52±1.124.55±1.130.2490.402 LDL-C/(mmol/L)2.33±0.652.34±0.680.1410.444 HDL-C/(mmol/L)1.03±0.141.05±0.121.3850.084血糖指標FPG/(mmol/L)8.96±2.418.25±2.332.7690.003 HbAlc/%8.53±1.378.46±1.440.4680.320腎功能指標尿酸/(μmol/L)333.52±26.48333.46±25.940.0210.492 eGFR/[mL/min·1.73 m2]152.36±12.47152.48±12.550.0890.464 UACR/(mg/g)12.32±1.458.25±1.3326.761<0.001
在賦值方面,因變量設置為是否發生CKD,若發生CKD賦值為1,若未發生CKD賦值為2;在因素篩選方面,表2的單因素分析結果中顯示組間病程、收縮壓、AST、TG、FPG及UACR存在明顯差異性(P<0.05),故對上述指標進行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T2DM患者發生CKD的危險因素包括肥胖,收縮壓、TG及FPG等指標含量增加(P<0.05)。見表3。
表3 T2DM患者發生CKD影響因素的Logistic 回歸分析
分析發現,T2DM患者的BMI與CKD的發生有一定關系(χ2=0.187,P<0.001,相關系數0.187,95%置信區間下限與上限分別為0.105和0.266),當患者的BMI在28~31 kg/m2之間時,其CKD的發生率明顯增加(χ2=196.345,P<0.001)。見表4。
表4 T2DM患者肥胖和發生CKD的關系 [n(%)]
T2DM在臨床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患者并發癥十分常見,其中CKD是T2DM的主要并發癥。近年來,由于T2DM發病率的逐年上升,使得T2DM合并CKD患者數量的不斷增加[4-5]。T2DM患者的機體長時間處在血糖較高的狀態,可對微血管造成嚴重的損傷,從而引起CKD,嚴重損害患者的健康,甚至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6]。此外在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下,人們的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均有較大的轉變,故肥胖率逐漸上升,而肥胖也可引起T2DM、骨骼肌肉病變、CKD、腫瘤疾病及心血管病變等[7-8]。已有很多研究對T2MD和CKD、肥胖和T2DM、T2DM和CKD的內容和關系進行了相關分析,T2DM與肥胖均是引起CKD的影響因素,但T2DM患者中有關CKD和肥胖間的關系研究并不多,有研究發現長時間血糖控制欠佳、尿白蛋白排泄率上升、高膽固醇血癥等均為T2DM發生CKD的影響因素,肥胖引起的CKD和T2DM合并的CKD有相似的病理生理機制,例如細胞炎性因子水平上升、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被激活等,但肥胖和T2DM間的相互作用和機制尚未完全明確,需要進一步研究CKD進展期間肥胖是否獨立于T2DM存在或依賴其存在,抑或二者之間有相互影響[9]。
中度和重度肥胖與CKD風險進展的認知能力下降的相互作用可以通過生物學和行為途徑來解釋。肥胖、認知能力下降和CKD風險進展之間存在幾種常見的關聯機制,包括炎癥、代謝紊亂和內皮功能障礙[10-12]。肥胖也可直接影響腎臟,脂肪組織的內分泌活動可產生瘦素、內臟脂肪素、抵抗素等脂肪因子,促進炎癥微環境的形成,這也與認知能力下降和CKD風險進展有關[13]。中年肥胖的發病率顯著增加,與此同時,包括心血管疾病和II型糖尿病在內的代謝紊亂的患病率也在上升。大量研究表明,肥胖和代謝紊亂都與認知能力較差、認知能力下降和癡呆有關[14-15]。此外,CKD進展風險患者的肥胖和認知能力下降都與代謝紊亂有關。Yun等[16]報道肥胖導致CKD進展的風險增加可能與代謝異常有關。代謝紊亂也與發生認知障礙的高風險相關。這種關聯可以被其他因素調節,如氧化應激、遺傳因素、促炎過程、生活方式、年齡和教育,這些因素也被認為有助于CKD風險進展。此外,肥胖與大血管和微血管內皮功能障礙有關。微血管內皮功能障礙也被臨床認為是一個重要危險因素[17],它可能是CKD進展風險增加的一個機制。本研究中,T2DM患者CKD的發生影響因素較多,肥胖屬于一項重要的危險因素,當T2DM患者的BMI達到28~31 kg/m2之間則CKD發生風險則有明顯提升,因此對于T2DM患者需要盡早開展體質量干預,以免其BMI不斷增加從而引起CKD,加重患者病情,對其預后造成負面影響。此外血脂、血糖、血壓異常等也是引起T2DM患者發生CKD的高危影響因素,故需要針對T2DM患者進行代謝指標的動態監測和綜合性控制,從而降低CKD發生率[18]。但此次研究存在樣本量較少等局限性,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增加更多病例樣本,以保證數據的準確性。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BMI可能不是一個理想的肥胖指標,因為高BMI并不能區分骨量或肌肉量相對較高的患者是否真正肥胖,而其他指標如腰臀比或腰圍被認為是更好的肥胖指標。在臨床實踐中,BMI更容易測量,因此它仍然是確定肥胖的主要指標;因此,本研究結果具有直接的臨床相關性。其次,本研究結果來自我院受試者,因此它們可能無法推廣到更寬泛的人群。本文調查觀察到的潛在生化和生物生理機制。其他臨床血清標志物,如已知的炎癥標志物和尿毒癥毒素是否與中度和重度肥胖患者的CKD風險進展有關,還需要進一步展開研究。
綜上所述,T2DM患者發生CKD與患者肥胖有一定相關性,故需要盡早對患者開展體質量和代謝指標的綜合性干預,以預防CKD的發生,避免病情加重而影響患者的健康及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