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基于文獻研究和教學實踐,建構基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讀后續寫教學模式。本教學實踐研究,從讀后續寫的內涵出發,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以英語學習活動觀為指導,以產出導向法的獨特視角,采取“寫-評-促-寫-評”的教學模式,引領學生在新的讀后續寫教學模式中培育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提高英語學習效率和質量,發展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實現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
關鍵詞: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英語學習活動觀;產出導向法;教學模式;高中讀后續寫
作者簡介:謝妹,湛江市東方實驗學校。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了普通高中英語課程的具體目標是培養和發展學生在接受高中英語教育后應具備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等學科核心素養。因此,在高中讀后續寫教學中,教師要立足于人才培養要求以及課程具體目標,明確學科核心素養與讀后續寫教學之間的理論關系,從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出發構建切實可行的教學模式,合理地設計教學活動,打造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高效課堂。
一、基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英語讀后續寫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
(一)英語學習活動觀
英語學習活動觀是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英語學習活動的三個層次指向學生發展的不同目標:學習理解類活動旨在引導學生獲得新知,應用實踐類活動旨在把知識轉化為能力,遷移創新類活動旨在將能力轉化為素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合理構建三個層次的學習活動,形成循序漸進的教學梯度,引導學生開展由易至難的學習活動,實現從低階思維到高階思維的培養,促成從知識到能力、從能力到素養的轉化。
(二)產出導向法
1.產出導向法的概念。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簡稱POA,通過語言技能與知識、思維能力與思維品質以及文化知識這三方面來詮釋外語教學,該理論體系由三部分組成:教學理念、教學假設和教學流程。
POA的教學理念包括學習中心說、學用一體說和關鍵能力說,其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目標相吻合。POA的教學假設包括輸出驅動、輸入促成、選擇性學習和以評為學,為POA的教學流程提供理論支撐。POA的教學流程涵蓋三個階段:驅動、促成、評價。(見圖1所示)
2.產出導向法對讀后續寫的教學啟示。在教學實踐過程中,POA的教學流程是以產出目標為導向,即先讓學生進行讀后續寫輸出嘗試,在學生發現問題后,再進行續寫教學內容的輸入,幫助學生完成輸出,最后結合評價,鞏固學習效果。在該教學流程中,產出既是起點,也是終點,同時也是過程。
驅動。作為POA教學流程的第一環節,驅動環節主要是通過產出,讓學生看到自身的不足,給學生施以驅動力,激發學生學習欲望,讓學生在促成環節順利完成產出。同時,通過驅動,學生會針對自身在續寫方面的問題進行總結與反思,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促成。POA的促成環節旨在促成知識的掌握和關鍵能力的形成。教師在設計促成活動時要體現英語學習活動的三個層次: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層層遞進地引導學生開展從理解語篇,深入語篇到超越語篇的學習活動,促成學生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養成。
評價。評價環節的作用是檢測、反饋、激勵與導向,目的是以評為學,以評促寫。評價之前,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引入評價標準,幫助學生掌握續寫方向。評價過程中,要充分引入并發揮不同評價方式的優勢,使每個學生都能從自我評價和同伴互評,以及師生共評或教師評價中得到啟發,促使續寫內容變得更加完善豐富,寫作技巧得到提升。
(三)協同效應
協同效應指語言的輸入與輸出趨于一致,以達到理解溝通的目的。根據讀后續寫的評價標準(即邏輯的融洽性、內容的豐富性、語言的準確性與語篇的連貫性),續寫部分應在內容、情感、邏輯與語言方面與給出文本保持動態協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從引發“讀與寫”的協同效應出發為學生提供寫作指導,引導學生充分梳理原文,尋找協同點,從主題協同、語言協同、內容協同、邏輯協同、結構協同、情境協同、情感協同等多個維度促成有效的續寫輸出,實現以讀促寫,讀寫聯動,提升學生的讀后續寫能力。
二、基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讀后續寫教學模式與實踐
基于POA,“寫-評-促-寫-評”的教學模式包括三個教學環節:驅動,促成和評價。第一環節為驅動,由“寫”與“評”構成,課前通過設計導學案來引導學生自學完成文章大意的理解后,首次嘗試完成續寫作業。課堂上師生共同評價和挖掘作業中的問題,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激發學生學習欲望;第二環節為促成,由“促”與“寫”構成,針對學生在驅動環節表現出來的問題,合理構建三個層次的英語學習活動,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梳理文章,通過強化協同來逐一解決問題,使學生能夠運用新學的知識與技能,并且能夠在第二次的續寫中遷移創新,以達到促成有效輸出的目的;第三環節為評價,課后給予學生相關評價標準,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或者同伴互評,學生有了充分的反饋信息輸入,最后潤色及完善讀后續寫。(見表1所示)
下面以2018年6月浙江省高考英語讀后續寫試題“A vacation like never before”為例對“寫-評-促-寫-評”的教學模式進行展示和分析。
(一)教學分析
1.教材。本文為記敘文,以第一人稱視角敘述了與父親體驗農場生活過程中騎馬歷險的故事。故事主題語境為人與自我,聚焦“我”和父親在森林迷路后如何尋路返回、如何脫險,傳遞了“克服困難,解決問題”這一價值觀念,對高中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有很好的導向作用,同時能夠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學情。本次授課對象是G省某普通高中的高二學生,具備一定的英語閱讀能力,能夠獲取故事文本中的基本要素,但只能做到獲取淺層次信息,難以自主完成解讀文本結構、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和寫作語言風格等深層次的閱讀理解,容易忽視文本隱藏的鋪墊信息,線索意識欠缺,續寫的故事要與文本達到內容和語言上的協同仍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二)教學目標
1.語言能力。
(1)能夠閱讀文本故事,提取和概括關鍵信息,理解故事內容及隱含的主題意義;
(2)能夠理解并在續寫中運用動作、語言、心理描寫以及環境描等寫作微技能來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呈現主題。
2.文化意識。樹立遇事冷靜,沉著思考,理智應對,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正確觀念。
3.思維品質。
(1)在理解語篇表層信息的基礎上,能夠對語篇的整體結構框架、情節發展邏輯線索以及語言風格進行更深層地挖掘,實現從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的發展;
(2)能夠基于原文人物形象以及故事發展邏輯線索,續寫可能的情節,提升思維的邏輯性和創造性;
(3)通過自評與互評,提升思維的批判性。
4.學習能力。
(1)能夠利用表格和思維導圖梳理信息,推導結論;
(2)通過小組合作和同伴互評互助,強化相互學習意識,提高合作學習能力;
(3)通過評價和反思,能夠發現自己在理解和寫作方面存在的問題,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較強的學習動機。
(三)教學過程
1.課前——寫。
活動1:自學完成對文本的基本理解。(學習理解類活動)
【設計說明】學生借助詞典等工具書自行解決文本里的詞匯問題,在能夠完全讀懂文本的基礎上,借助導學案,完成對文本基本信息的梳理。該環節旨在培養學生獲取與梳理信息的能力,理清文本大意。
【核心素養提升點】語言能力(提取、概括信息);學習能力(認知策略:借助工具或網絡,通過多渠道地選擇和獲取英語學習資源來進行自主學習,識記詞義)
活動2:嘗試完成續寫任務。
【設計說明】學生完成續寫后上交,教師進行批改并且收集整理學生寫作中存在的問題。
2.課中——評、促、寫。
(1)評。活動1:展示習作,引導學生分析以及發現問題與不足。(學習理解類活動)
【設計說明】該環節旨在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在續寫中的問題和不足,激發學習動力。
【核心素養提升點】思維品質(分析與判斷);學習能力(元認知策略:評價和反思寫作內容,警覺自己在理解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學習態度:對英語學習有積極的態度和較強的學習動機)
(2)促。活動2:構建故事發展脈絡的思維導圖,得出首尾呼應的結構要點。(學習理解類活動)
【設計說明】學生從語篇結構的宏觀角度出發,整體把握故事發展脈絡(開端、進展、高潮、結局),歸納得出與文本開端相呼應的續寫結局,實現續寫與文本在結構上達成協同。
【核心素養提升點】語言能力(概括信息,理解語篇);思維品質(對語篇的整體結構框架進行更深層的挖掘);學習能力(認知策略:整理文章脈絡思維導圖,整合文本結構推斷故事結局)
活動3:找出相關事件或心理活動描寫來分析、判斷和歸納人物性格特征,完成表格填寫。(學習理解類活動)
【設計說明】續寫故事情節的發展很大程度上由人物性格所推動,因此對原文人物性格進行剖析是續寫情節與原文協同的前提條件。該環節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從文中推斷出“我”好奇心強和熱愛探索與冒險的性格特征,以及推斷出父親善于騎馬、能確保“我”的安全、可靠的性格特征。該環節旨在為接下來的活動4(合理地構思情節發展,促成情節協同)做好邏輯鋪墊和知識準備。
【核心素養提升點】語言能力(理解文本語言,概括信息);思維品質(通過分析與推斷,提煉出文中體現的人物性格特征);學習能力(認知策略:基于信息推導出合理的結論)
活動4:以小組為單位,分組討論老師給出的問題,根據文中線索合理地推斷故事情節發展,而后概括文本主題語境: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學習理解類活動、應用實踐類活動)
Q1: How did I or the horse react to the rabbit?
Q2: How did my dad react to the my situation?
Q3: How did we get lost?
Q4: When we got lost, what was our feeling?
Q5: What difficulties did we meet?
Q6: How did we overcome our difficulties and find our way back?
【設計說明】該環節可細分為3步。第一步,學生討論后回答Q1-Q3,展開對續寫第一段的情節發展推測,并在教師的引導下回到文本找到相關的線索提示作為推測依據(學習理解類活動),為下一步應用實踐類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第二步,學生討論和思考Q4-Q6,展開對續寫第二段的情節發展推測,并能夠獨立回到文本找到相關的線索提示作為推測依據(應用實踐類活動);第三步,對續寫兩個段落的情節發展有了清晰的思路后,教師引導學生從主題語境的宏觀角度去總結概括續寫部分的情節主線:從遇到問題到尋求解決方法(應用實踐類活動)。該環節旨在引導學生根據文本線索合理地構思情節發展,為續寫搭建情節支架,促成續寫故事的發展與原文情節協同,并且從文本主題語境的角度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核心素養提升點】語言能力(內化與整合);文化意識(樹立正確觀念:遇事冷靜,理智應對,克服困難,解決問題);思維品質(分析與邏輯推理;歸納與建構);學習能力(合作與探究)
活動5:以小組為單位,學生合作完成關于文本語言特點的思維導圖。活動要求:學生分析教師摘自文本的四句話,判斷其分別是關于什么方面的描寫(動作、語言、心理以及環境),并且在原文找出其他運用了同類型描寫手段的句子,完成思維導圖。(學習理解類活動)
【設計說明】關注原文寫作語言特色,包括人物的動作、語言、心理描寫以及環境描寫,旨在搭建語言支架,促成續寫的語言與原文語言風格協同。
【核心素養提升點】語言能力(分類與賞析,感受語言魅力);思維品質(歸納與建構,挖掘文本語言風格);學習能力(認知策略:利用思維導圖整理文章語言特點;合作與探究)
活動6:以小組為單位,分成四組,分別討論在本文續寫中如何圍繞人物角色進行具體動作描寫,簡短對話描寫,心理活動描寫以及環境描寫,每組各負責一個維度,并分享討論結果。(應用實踐類活動)
【設計說明】通過參與應用實踐類活動,建立起文本語言和意義之間的關聯;通過分組合作,有助于學生在合作中有效學習運用語言。
【核心素養提升點】語言能力(恰當運用動作、對話、心理和環境描寫的語言表達方式);思維品質(創造性思維);學習能力(認知策略:模仿原文寫作手法;通過小組討論,強化相互學習意識,培養合作精神,提高合作學習能力)
(3)寫。活動7:二次創作,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完成續寫任務。(遷移創新類活動)
【設計說明】把學習到的可遷移技能創新性地運用到寫作中,完成產出任務。
【核心素養提升點】語言能力(靈活應用語言知識和技能來表達意思);思維品質(創造性思維)
3.課后——評。
活動:給予相關評價標準(見表2),學生對產出的習作進行自我評價或同伴互評,并針對評價結果對習作繼續加以修改和潤色后,上交最終的產出成果由教師批改。
【設計說明】教師提供評價工具,有效地幫助學生監控自己的寫作行為,旨在讓學生反思、加工和潤色習作。
【核心素養提升點】思維品質(批判與創新);學習能力(元認知策略:評價和反思寫作內容,警覺自己在續寫方面存在的問題;同伴互評的過程提升合作學習的能力)
三、注意問題
(一)文本材料的選擇
選擇讀后續寫教學所用的文本材料時應注意以下兩點:第一,要貼近學生生活,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文本材料的難度要符合學情,兼顧提高學生的現有水平。總體而言,文本材料選擇應讓學生能夠理解文本大意,但是對于文本的語言風格、作者的情感暗線和主題語境的升華等,還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深度學習。
(二)協同維度的選擇
根據POA的選擇性學習假設,在促成環節的教學內容選擇上,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文本材料的特點以及學生的語言知識水平,從主題協同、語言協同、內容協同、邏輯協同、結構協同、情境協同、情感協同等維度中選擇不多于三個作為促成目標,教學活動的設計圍繞所選的協同維度來展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促成活動的構建
在促成環節,教師應注意構建有層次性的促成學習活動,各促成活動之間要有梯度,體現英語學習活動觀原則,從學習理解到應用實踐再到遷移創新,引導學生開展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學習活動,并且要遵循學習活動之間的關聯性,從理解語篇,深入語篇到超越語篇,遞進性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以及探究學習活動,體現學習從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的發展。
(四)評價以及評價標準
讀后續寫教學中,教師應升級傳統教師單一評價模式,增加學生自我評價與同伴互評。評價標準要表述清楚且易懂,易于學生對照檢查,與教學目標和所學輸入相關聯。教師也應強調學生將評價注意力放在寫作思路上,從文章的整體性、協同性、連貫性以及意思表述上進行分析,做到客觀評價。
基金項目:本文系湛江市中小學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一般課題“基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讀后續寫教學模式建構與實踐”(課題編號:2021ZJYB072)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張強.英語讀后續寫教學的五個著力點[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18(Z1):90-93.
[3]文秋芳.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4):547-558,640.
[4]Pickering M J, Garrod S. Toward a mechanistic psychology of dialogue[J].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2004(2):169-190.
[5]牟金江,顧芳園,羅曉杰.高中英語讀寫整合教學設計·讀后續寫[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1.
[6]沈巧妮.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高中英語名著讀后續寫探究與實踐:以The Gift of the Magi為例[J].英語教師,2021(10):8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