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捷(廣東省中山市古鎮高級中學,中山 528400)
臨近開學,中山市某高中高三學生梁某乘坐父親駕駛的轎車返回家鄉,途中發生車禍,經搶救無效于當晚不幸去世。得知該消息后,該生的幾位同伴(張某、邱某、蔡某、郭某)出現了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為上的應激反應。
美國心理學家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在1969年出版的《論死亡與瀕臨死亡》一書中提到了“哀傷的五個階段”[1]:
(1)否認事實:“不可能會是他”,在熟悉的地方尋找逝者的身影,覺得逝者并沒有離去,保留著他們的遺物和位置,假裝他們還在,無法接受和意識到他們已經逝去。
(2)憤怒:“為什么是他”,指責逝者不顧生者就這樣離去,將內心悲痛的感受投射到外部世界,想要找個對象為整件事情負責,如抱怨命運不公。
(3)討價還價:時而承認和接納事實,時而拒絕事實,想要與逝者做交易,祈禱逝者回來,在二者之間搖擺不定。
(4)消沉:明白逝者已逝的事實無法改變,但心理上還難以接受,陷入強烈的無助,痛苦和沮喪,感覺完全沒有希望。
(5)接納事實:接受失落,明白逝者的離開并不是他的錯,開始尋找失落帶給自己的痛苦和相對積極的影響,尋找安慰和療愈,實現自我成長。
這五個階段并不是循序漸進的,可能不會很順利地從一個階段向另一個階段過渡,可能會相互交叉,但是總體上,個體面對死亡會經歷這五個階段。
降低梁某同伴對哀傷事件的應激反應,協助同學們表達和體驗哀傷,逐步完成哀傷歷程,從事件中獲得自我成長,恢復心理平衡和動力。
梁某的同伴們不同程度地處于“哀傷五階段”中的前三個階段,本次團體輔導的重點是要幫助同學們盡快地進入接納事實的階段。
干預時間距離觸發事件發生的時間較短,學生情緒波動較大,在輔導過程中如何及時把控學生的情緒反應,通過輔導將學生的情緒帶回正常的軌道,是本次輔導最大的難點。
1.人員準備:由學校心理教師張老師作為本次哀傷團體心理輔導的團體領導者,團體成員為與逝者梁某關系親近的朋友,分別是張某、邱某、蔡某、郭某。
2.目標準備:制定具體、明確、可操作的目標。降低梁某同伴對哀傷事件的創傷反應,協助同學們表達和體驗哀傷,逐步完成哀傷歷程,從事件中獲得自我成長。
3.技術準備:安心團體干預技術(又稱ABC 心理舒壓模式),包括開宗明義、還原現場、壓力反應、機會教育、行動計劃和重新出發六大環節[2]。
4.材料準備:冥想音樂、焚爐、信紙、筆、逝者遺物。
5.場地準備:
密閉空間,保證輔導的保密性和絕對安全,給予學生安全的、可信任的空間。墻壁、窗簾須為明亮的暖色系,如淡黃色或粉紅色,保證室內環境溫暖。
場地需保證足夠的活動空間,相對安靜,與其他場所保持一定的距離。室內需要有可拼裝的活動桌椅,保障輔導的活動空間。要有較好的通風排氣系統和通道。
需配置多媒體設備。
梁某車禍發生后的第三天下午,活動時間60分鐘。
根據個別訪談的結果,四位同學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一系列生理、心理、行為方面的反應。
(1)生理方面的反應有:胸部強烈的壓迫感、窒息感、心跳加劇、心悸、肌肉無力、難以出聲、出汗。
(2)心理方面的反應有:震驚、悲痛、孤獨、焦慮、疲憊、麻木。
(3)行為方面的反應有:失眠多夢、進食障礙、心不在焉、坐立不安、哭泣。
根據班主任和同班其他同學的反映,梁某平時與人和善,樂于助人,與周圍同學的關系都很好。因此,身邊的四位同學(特別是與梁某同宿舍的室友),出現了比較激烈的哀傷反應,如當看到與去世的梁某有關的事物時,出現嚴重、持續和無法控制的情緒;偶爾會自言自語;珍藏和隨身攜帶梁某的遺物,無法控制地抽泣等。四位同學的狀態符合創傷后應激反應(PTSR)的癥狀[3]。
師:各位同學,我是你們的心理老師。今天大家一起聚在這里,是為了8 月28 日梁同學發生的意外事件。如你們所知,梁同學在這次事故中不幸喪生。聽到這個消息,老師們感到非常震驚和悲痛,同時對此事件和在場各位同學的情況高度關注。老師們知道,這個意外同樣帶給你們很大的震撼,所以今天,我們大家一起在這一安全的空間中,聊一聊這個事件帶給你的影響,并且提供一個彼此支持的環境。
師:今天輔導的主題是“我們總會再見”。在今天的輔導中,請各位同學自主發言,不要有壓力,老師會對談話的內容絕對保密。大家有任何的感受和需求都可以表達出來,只要需要,老師和同學都會幫助你。
師:接下來請到場的各位同學做自我介紹,介紹一下你是誰,以及你和逝者的關系。
張某:我叫張某,我和梁同學雖然現在不是一個班級,但是分班前我們是很好的朋友,她是我進入學校認識的第一個人。
邱某:我叫邱某,我和梁同學是從小學到現在的好朋友,認識了很多年。
蔡某:我叫蔡某,我和梁同學是同班同學,我們是學同一種樂器的,所以我們的關系很好。
郭某:我叫郭某,我和梁同學是室友,我還是她的同桌,我們相處得很好。
師:聽完大家的發言,我感受到大家和梁同學的關系很親近,她在大家的心中肯定非常重要的。今天再次來還原你聽到噩耗的這個現場,我們共同回顧一下這個事件。
師:現在,找一個你最舒服的姿勢,閉上你的眼睛,慢慢地吸氣、吐氣,調整你的呼吸。時間回到你剛聽到意外消息的那一刻,你聽到了什么?當時你正在做什么呢?
師:現在慢慢睜開眼睛。老師想請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在得知消息時的狀況。
張某:當時我正在家里練琴。我感覺眼皮一直在跳。邱某告訴我,阿梁(梁同學)“走了”。我當時整個人都傻掉了。
邱某:我也是聽其他人說的,當時我在玩手機,突然對話框里的消息嚇了我一跳,我一直不相信這個梁某是我認識的阿梁。
蔡某:我當時和郭某在一起,我們提前回了學校。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們還去找班主任求證了,沒想到是真的。
(幾位同學開始啜泣)
師:老師非常理解你們的感受。這樣的事誰都很難接受。
師:現在再給大家一點時間,回到聽到噩耗的那一刻,感覺一下你當時的心情,是震驚、害怕、悲傷,還是有其他的感覺?那時候的你,腦中想到的是什么? 你的身體有什么不一樣的反應?是心跳加快、呼吸急促、還是喘不過氣?
師:細細地去體會它,并且接納它,這些反應都是正常的。在面臨這樣重大的事故任何人都會有些反應,雖然每個人的反應不盡相同,但這都是正常的,請你不用擔心或害怕。
邱某:當時我四處求證,不敢相信這是真的。覺得特別難受。心里像是有塊大石頭壓得我喘不過氣。
張某:我哭了,我們幾個都哭得很厲害。我從來沒經歷過這樣的事。
蔡某:我當時人都蒙了。她明明昨天還在我這里笑著跟我展示她新買的笛子。
郭某:我最難受的時候是晚上。她住在我的下鋪,每次看到她的東西(遺物),我就感覺難受得無法呼吸。閉上眼睛就想到我下鋪已經沒人了(開始流淚)。
師:這種沉痛的心理體驗持續了多久呢?
張某、蔡某:現在已經好多了,雖然想起來還是會很難受,不過平時學業忙的時候就會好一點。
郭某、邱某:還是很難受,特別是晚上(流淚)。
師:其實,在碰到這樣的突發事件時,同學們提到的情緒都是正常的。通過剛才的分享,將這些情緒和感受外化出來,你是否有感到心理壓力有所減輕?
張某、蔡某:有一些減輕。
師:就如你們提到的,大家感到難過、感到悲傷、感到生氣憤怒,或者其他的情緒,這些反應都是自然的、正常的,因為我們確實正經歷一段難過的時間。
除了以上的情緒反應之外,你可能還會有失眠、做噩夢、身體不舒服、胸悶等癥狀;你可能會想象出事場景那可怕的一幕;你可能會忍不住地想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或是容易覺得心情不好、想哭,覺得上天不公,為什么把她帶離你們的身邊。
我們會發現有些反應是大家共有的,有些只有你有。在這一段時間當中,上面提到的所有反應,都是正常的。這些反應統稱為創傷后應激反應(PTSR)。
師:通過這個環節大家可能發現這個事件對你的影響比你想象的要大,即便已經過去了好幾天還是無法擺脫。我想問問兩位同學(張某,蔡某),我感覺你們恢復得比較快的。可以說說你是怎么做的嗎?是否你之前也有過類似的經驗呢?你是如何讓自己舒服一點的呢?
張某:我可能是因為曾經經歷過這些事吧,今年上半年的時候,我爺爺剛剛因為癌癥去世。一開始我也十分消沉,因為我是爺爺帶大的。后來我在特別難受的時候就會和我的朋友們傾訴,我的朋友們也都會安慰我。現在我想到這個事情也會很難受,但是我知道過得好才是我爺爺最想看到的。
蔡某:我也是這么想的。我一直告訴自己,我要把阿梁的那份也好好地活下去。
(一旁的郭某和邱某已經開始泣不成聲)
師:謝謝你們。郭同學和邱同學即使現在還很難過,但是我相信有大家的陪伴和開導,一定會好起來的。老師想告訴大家的是,走出哀傷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強求自己立刻恢復起來。因為人對悲傷的情緒總是有一個慢慢調整的過程,可能是幾天,也可能是幾個月,老師希望各位同學都能夠尋找到自己的力量:首先,要多保重自己的身體,注意均衡的飲食和休息、運動;其次,要尋找你的同伴力量——找個可以信任的人聊一聊,有任何事情都不要悶在心里,尤其當心里特別難過時,向對方傾訴,獲取對方的能量支持; 最后,要學會自我監控情緒,如果有過于激烈或痛苦的情緒感受,要將情況告訴父母或老師。
師:(發放信紙)現在請同學們回想一下:過去與梁同學有否未完成的事:來不及對她好、來不及道歉、答應她的事情還未做到等,如果有現在就把握機會對她說吧。請大家用紙筆寫下你想對她說的話。雖然老師不認識她,但是老師相信她一定是個討人喜歡的姑娘,老師也會像大家一樣,寫下對天堂的她的祝福。
(四位同學都邊寫邊流淚)
師:梁同學離去了,但是她和你們的關系沒有消失。你們覺得,她會希望你怎么繼續走下去?怎么面對這學期以及后面的人生?
蔡某:她一定希望我練好笛子,把她的那份也學下去。我們之前約定好要考同一個大學,我會好好學,今年藝考努力發揮,帶著她的夢想一起去我們夢想中的大學。
郭某:我平時不愛吃晚飯,她一定希望我好好吃飯、好好睡覺。
張某:我和她的學習成績都比較好,她平時樂于助人,會幫助其他同學解題,我會好好學習,也會把她的助人精神延續下去。
邱某:我總是丟三落四的,有一次我忘記佩戴校卡了,她幫我戴上了卻把自己的忘了。她肯定希望我不要再冒冒失失的,要我學會穩重。
師:相信在另一個世界的她也很關心大家的情況,她一定會關注著大家的。
師:處理完這些未盡事宜,接下來我們要與梁同學正式地告別了,我們請回老師們(班主任、音樂專業課教師),共同舉行這個儀式。請同學們將梁同學的遺物(以梁同學的笛子為代表),交接給我們的老師進行處理。此外,將我們剛剛寫好的信件焚燒給她,她一定會收到大家的話的。
(進行儀式)
師:我們的告別儀式到此結束。老師一直相信,去世的人都去到了另一個世界,他們會活得很精彩,也希望大家在我們的世界活得精彩。許多許多年后,我們也會去到那個世界和他們團聚,我們總會再見。到那時,記得和梁同學說一聲:好久不見。
本次輔導首先通過開宗明義環節對事件進行概括,幫助學生明晰事件發生的經過和結局;其次,通過還原現場、壓力反應和機會教育環節,使學生的感受得到了外化,減輕了內心的困擾,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情感宣泄,并在彼此之間提供情感支持;通過行動計劃和重新出發環節,學生從事件中得到了成長,理解了社會支持系統的重要性。通過信件書寫,完成了和逝者之間的未盡事宜。通過告別儀式,和事件告別,理解了自己的生活仍舊會繼續。根據班主任和同班同學的反饋,本次哀傷團體心理輔導效果較為顯著,危機干預目標基本達成,參與輔導的四位同學在輔導之后情緒逐漸穩定。因此,本次輔導對于類似的哀傷事件的危機干預具有一定的啟發,據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哀傷心理輔導的領導者需要專業人士來承擔,必須具有豐富的個體咨詢和團體輔導經驗,熟練運用心理輔導相關技術,及時覺察到團體成員的情緒和行為變化并及時作出回應和調整。此外,哀傷心理輔導的領導者還必須具有強大的自我情緒調控能力,當哀傷事件被觸發時,避免過分卷入自己的哀傷經歷,出現同感創傷[4]。
同伴的意外離世,對于朝夕相處、親密無間的同學是巨大的痛苦,但更是一次生命教育。在哀傷情緒反應的處理過程中,在充分的表達中,團體成員能夠深刻體會到同伴支持的作用。同時,在回顧哀傷事件的過程中,發掘哀傷事件對于現實生活的啟發,認識到不要用悲傷和恐懼來記住逝者,而要用美好的回憶和承諾記住他們[5]。
梁某的離世屬于意外事件,同伴們來不及與她告別,留存著內心深處關于梁某的未盡事宜。格式塔學派認為,人的心理意識活動都是先驗的“完形”,即“具有內在規律的完整的歷程”[6],因此追悼會具有對于情感的未完結的結束作用。本次輔導在告別儀式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學生提供了情感宣泄的機會,從內心接受和意識到這種離別的真實性,從而實現真正的情感道別。
哀傷心理輔導方案的設計需要根據團體成員的狀態變化靈活調整。本團體輔導案例在這方面略有不足。本次輔導的團體成員是根據個別訪談和班主任反饋,篩選出的受創傷事件影響較大的四位同學,并共同組成一個小規模的團體。但由于每個人受到創傷事件影響的程度不同以及自我調節能力不同,在團體輔導的現場每個人都表現出了不同的狀態,例如本次輔導中的郭某和邱某顯然比張某和蔡某在這次創傷事件中受到的沖擊更大。但在具體方案的制定中,筆者預判四人都是處于強烈的痛苦中,并以此為基礎展開方案,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筆者發現本方案的部分環節反而激發了情緒狀態稍好的張某和蔡某更多的痛苦體驗,本已幾近消退的悲傷情緒再次被觸發。因此,在類似事件發生時,需要制定多個程度不同的方案,或者根據現場團體成員的表現對部分環節靈活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