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 娜(浙江省寧波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寧波 315211)
生態系統發展觀也稱生態系統理論,是指發展心理學應當在自然的環境下和具體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探討個體心理發展問題的一種研究取向[1]。該理論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Bronfenbrenner)于1979 年提出,是關于兒童青少年發展的一種理論,他認為在理解個體行為和發展時,必須對個體所處的整個生態環境加以考察,強調多維度、多層面以及個體所處情境的復雜性[2]。鑒于生態系統理論的系統性,以及重視個體與環境的交互性的特點,生態系統發展理論為疫情后時代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論基礎。
調研顯示,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呈上升趨勢。特別是疫情以來,受長期“宅家”、網上教學、學業壓力、親子沖突等影響,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加劇,意外事件高發。受疫情因素影響,中小學生嚴重心理危機人數上升。后疫情時代,如何進一步預防學生心理危機成為當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難點與重點。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重在教育,但部分學校以學科教學任務緊為由,在實際教育教學中,有時難以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排入課表。部分學校對心理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義務教育學段學校專職心理教師嚴重不足,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危機篩查鑒別的專業能力亟待加強。此外在已經聘用了專職心理教師,建設了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硬件設施的情況下,部分學校的心理健康教師未能專崗專用,給其安排了其他學科教學任務和行政事務。還有些學校的心理輔導室使用頻次低,使用時間短,達不到“非寄宿制學校每天不少于2 小時、寄宿制學校每天不少于4 小時”的要求。
目前,校園心理輔導規范性、實戰性不強,面對高危學生,心理教師的輔導、干預能力仍舊有限?,F有的專業力量難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日常心理服務需求。危機事件發生后,缺乏快速反應的校園心理危機干預團隊。同時,在部分學校,心理教師一個人“孤軍奮戰”,較難得到校內同行的指導,課程教研、案例研討、專業督導活動相對較少。現有的指令性培訓不能滿足心理教師專業成長的需求,心理學專業成長的培訓費用昂貴,心理教師的專業發展瓶頸問題突出。
青少年心理診療公共資源嚴重不足,專科醫院一號難求,一床難求,造成學生轉介不及時、不暢通。心理咨詢收費較高,部分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需要長期、系統咨詢,一般家庭難以承受。各類社會心理咨詢機構人員構成復雜、收費不一,效果難以保證。當前社會上專業的心理診療機構數量少,無法滿足急速增長的需求。同時,醫教協作機制不夠健全,校內心理教師沒有得到醫療機構規范技術的指導,對心理危機識別精準度、干預有效性有待提升。醫教信息沒有實現共享,明確可操作的學生復學機制尚未建立,休學就醫的學生家長總是迫切希望學生早日重返校園,學校承受巨大壓力。
面對孩子的心理問題,較多家長諱疾忌醫,不理解、不配合,對心理疾病存在認知偏差,不愿就醫;或者因家中無人照看、擔心影響學業等原因,部分家長抵觸停課治療,拒絕簽訂《安全責任協議書》。學校往往在實際問題處理中處于弱勢方,在責任分配中負擔過重。
除生理缺陷外,學生后天的心理健康問題,其根本在教育生態,源頭在家庭教育。家長缺乏正確的育兒知識,受社會教育生態影響,內心過于焦慮,盲目攀比施壓,方法簡單粗暴,造成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睡眠時間和體育活動時間不足,加重了學生心理負擔。綜合往年情況看,大部分心理極端事件是由親子矛盾引發的沖動性行為,并且往往并未發生在學校日常關注的,心理預警的學生中,而且大多發生在校外,單純依靠學校防控難度很大。
在這樣的背景下,教育工作者需要堅持系統性思維,深入思考學生心理健康及學校心理健康工作:到底哪些因素對學生心理健康造成了影響?我們要培養學生怎樣的心理素養?家庭和學校在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中各自的作用和職責是什么?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可以為維護學生心理健康做些什么?
生態系統發展觀從生態學的視角研究兒童的發展,探究生態系統中各種生態環境對人對行為和發展的具體作用,以及人與各種生態環境的交互作用。布朗芬布倫納把兒童所處的系統分為四層:
第一個層面是微觀系統。這個環境是指兒童生活的直接環境,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學校、同伴,甚至居住的小區。兒童和這些人與環境的因素直接相互作用,共同影響著兒童的發展。
第二個層面是中間系統。指微觀系統中各個因素之間的聯系或相互關系。比如,父母和老師的溝通情況如何,父母是否了解孩子的人際交往,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方式如何影響孩子的人際關系等。
第三個層面是外層系統。是指兒童生活的社會環境,包括父母的工作單位、當地的教育主管部門、各類社會組織等。它不是直接環境,卻會影響孩子在直接環境里的經歷。如這些機構制定的政策、規章制度等,無疑會對兒童的發展產生影響。
第四個層面是宏系統,指的是上述三個系統中的文化、亞文化和社會環境,它規定如何對待兒童、教給兒童什么以及兒童應該努力的目標。
個體心理發展源自其環境關系的結構和功能變化,學生的心理健康根本上取決于環境系統的健康。如果從生態系統發展觀的角度來審視當前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們會發現,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關注點主要側重學生個體,忽視整體環境系統的影響與功能。具體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1.在工作內容上,更關注個體心理健康狀況,忽略個體心理健康發展機制,工作效果缺乏動態的評價和系統的督導。
2.在工作途徑上,以調整個體的認知、改變個體行為模式為主,較少發揮家庭、同伴關系等系統因素的作用。
3.在工作目標上,聚焦個體發展,忽略家庭關系、校園環境等整體環境系統的改變。
正是因為這些問題,所以哪怕我們認為這些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不斷加強,工作規范在不斷提升,學生心理篩查也做了,心理活動課也上了,心理輔導室也開了,心理專題活動也開展了,可是學生的心理問題卻依舊沒有緩解。
要切實提升學生心理健康素養,心理健康工作要實現兩個轉變,以構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立體多維的生態系統模式。第一,工作內容上,要從關注個體到關注系統。第二,工作理念上,要從個體觀到整體觀的轉變。也就是要改變傳統的只關注、干預個體本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向,倡導學校綜合利用社會各類資源,為學生心理健康服務的新模式,要通過整體化、層次化的方式來研究學生心理問題,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提出,要始終堅持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向性、始終堅持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體性、始終堅持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性、始終堅持心理健康教育的協同性。
對照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向性和全體性這兩方面目前基本達成,而融合性與協同性將是下階段工作的主要方向,是寧波市構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立體多維的生態系統模式的核心。因此,寧波市旨在建設高質量的區域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打造多維并進、互補互動、綜合融通的學校心理健康服務大格局。下文以寧波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經驗為例作具體闡述。
根據生態系統理論,可以從完善微系統、整合中系統、強化外系統、協調宏系統這四個方面來推進區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對于中小學生而言,對其影響最大的微系統主要包含家庭微觀系統、教師微觀系統和同伴微觀系統。
1.家庭微觀系統
家庭對學生成長的影響重大,而要改變家長的教養方式、提升家庭教育素養,是一件艱巨的工作[4]。在改善家庭微觀系統時,應聚焦三個方面:一是引導家長轉變教育理念。從以關注智能發展、學業發展為主到更加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人格發展。二是營造和諧家庭氛圍。良好的親子關系、和諧的家庭氛圍本身就是學生強大的心理支持系統,因此,要協助家長學習良好的親子溝通方式,營造良好的家庭人際互動模式。三是引導家長以身示范。家長自身的身心狀態、行為、情緒表現等都會對學生的發展產生無形影響,因此,我們需要引導家長從關注自身的改變入手,為孩子做出正確的示范。
市域層面,寧波市重點從以下三方面推進家庭教育指導,促進家庭微觀系統功能的完善。一是豐富家庭教育指導的資源,通過各種資源的開發推廣、通過借助線上線下各種平臺,讓家長們可以便捷獲得各種指導資源。加快推進市、縣、校三級數字家長學校,將心理健康課程納入家庭教育必修課程。二是拓寬指導途徑,依托南京師范大學寧波家庭教育研究院,開展家庭教育精品課程庫建設,積極探索小團體輔導、家長沙龍等形式,聚焦共性問題,也通過一對一指導解決個性化問題。三是深化家庭教育指導效果,持續推進“寧波教育大講堂”“班主任茶座”等家庭教育品牌項目。
2.教師微觀系統
教師心理資本的提升是中小學生心理資本提升的重要保障,只有所有教師都以自身的積極心理資本影響中小學生,才能給中小學生提前穿上“心理防彈衣”[4]。教師是成長、發展中的個體,要積極組織全體教師學習教育教學前沿理念和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教師有了積極心理體驗,才能感染他的學生,引導學生們健康成長[5]。
市域層面,寧波市重點從以下三方面推進教師微觀系統功能的完善。一是打造積極的師資團隊。加大隊伍的成長激勵機制,主要目標是三類教師能明確各自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發揮各自的教育功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微系統支持。二是促進五育融合。貫穿“五育融合、立德育心”,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教育教學的活動中,樹立教師五育融合的理念。三是推動積極體驗課堂。課程是教師影響學生最直接的方式。各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學生的積極心理體驗,幫助學生體驗到積極的人際關系,體驗到內在的成長動機。
3.同伴微觀系統
除了家長、教師之外,對中小學生而言,影響最大的微系統就是同伴關系,從小學高段開始,一直持續到大學階段,同伴關系是個體成長中最為重要的關系,這個階段中,良好的同伴關系會促進青少年認知、情緒,以及人格等方面的發展。
同伴微觀系統的功能需要我們通過多種途徑去發揮。
一是建立同伴良好關系。增強學生的社會支持系統,發揮防御和支持功能。良好的同伴關系是學生社會支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增強學生的抗挫力、復原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班集體建設中,需要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同伴互動關系,杜絕各種形式的校園欺凌。二是促進朋輩心理互助。開展朋輩心理輔導知識培訓,引導學生借助專業知識和自身經歷,為身邊的同伴提供心理援助,解決一些學生發展中常見的心理困惑與問題,發揮學生心理互助功能。三是實現信息動態反饋。在班級里設立心理委員,建立班級心理動態反饋機制,以及時發現問題,發揮心理危機預警功能。
中系統指兩個及兩個以上微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系與影響,對學生而言,主要是應有效整合學校與家庭之間的關系。
第一,建立微系統之間的有效聯系。暢通家校溝通渠道,建立雙向互動機制。在當前的家校聯系中,還存在著溝通時間、內容等較為局限的問題,其中教師占主動、主導地位,家長處于被動配合地位。因此,我們需要在家校溝通渠道上做出更多探索,從而使兩個微系統之間建立有效聯結。
第二,確保微系統間的目標一致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父母的言傳身教、引導鼓勵可以有力地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家庭與學校應向學生傳遞共同的價值觀,在學生培養目標、培養方式上,家校之間達成一致。
外系統是學生并不直接參與或接觸,卻會對其發展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系統。區域層面,我們主要圍繞強化政策保障和推進醫教協同兩方面開展工作。
在內部政策保障上,我們在經費、制度以及平臺三方面做了較大的努力。經費保障上,市級財政給予充分的經費保障,確保心理健康工作的落地見效。制度保障上,發布《關于加強寧波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施意見》《新時代中小學生成長指導實施意見》等文件,健全立體化育人支持體系,構建常態化組織保障體系。在平臺保障上,成立”寧波市中小學生成長指導中心”,發揮管理與指導、培訓與研究、輻射與服務功能,鼓勵有條件的區縣推進區縣級指導中心的建設,形成三級網絡體系,進一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
對外,我們也積極推進多方協同。尤其是與衛生系統合作,如成立“寧波市學生心理診療與研究中心”,以提升心理危機識別精準度、干預有效性、轉介順暢度,開設診療綠色通道,建立篩查復核機制、危機干預機制、信息共享機制等。同時,全市專職心理教師已經分批開展跟崗實習培訓,每位教師在醫院要參加為期一周的實習培訓,這一跟崗模式能有效提升心理教師在學生心理危機的識別與干預方面的能力。
宏系統指整個社會中的組織機構、社會文化、價值觀、意識形態等。當前我們處于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在疫情影響下,又有很多的不穩定因素,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宏系統中的社會文化、意識形態等會對我們的學生產生很多影響。國家層面已經出臺了相關系列文件,需要認真領會文件精神、落實文件要求,充分發揮這些規章制度對學生心理發展的促進作用,比如《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等。
在宏系統這個層面,學校還可以做以下兩方面工作。
一是過濾文化。學校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單元,如何過濾社會文化中對學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對部分,減少不良社會文化對學生心理健康的侵蝕。二是創設文化。構建適合學生心理發展的“校園宏系統”,探索積極的校園文化,形成具有安全與秩序、接納與支持、鼓勵自主與合作、公平與公正的校園環境[6]。
心理健康和積極心理品質是學生健康發展的基石。學生的心理健康關系到每一個家庭的幸福,也關乎每一個孩子的終身發展。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學校不一定能起決定作用,但學??梢园l揮重要作用。學校的積極心理環境可以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
創建良好的學校積極心理環境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促進學生心理健康不能僅僅依靠心理教師,也不能僅僅依靠德育活動,心理健康教育應貫穿于校園文化建設、課程教學、師生關系等多個領域,心理健康教育應滲透在每一位教師的教育教學中,滲透在學校的每一項活動中,每一個角落里。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關系到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們的歷史使命和責任。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創新思維、綜合實施,開展全面、全員、全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多維立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