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鳳珍(江蘇省新海高級中學,連云港 222006)
近年來,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日益凸顯,心理問題呈現出了低齡化趨勢。面對這一形勢,家長只重成績而忽視心理健康教育的觀念必須發生轉變。臺灣心理學家張春興指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根源于家庭,形成于社會,表現于學校。可以說,在促進孩子心理健康成長方面,父母負有無可替代的責任,想要守護孩子的心理健康,更需要足夠的愛與智慧。
父母在日常陪伴中,可以通過一些細節去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評估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作為心理教師,筆者常會建議父母依據三對關系的狀態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做初步判斷:孩子與他自己的關系、孩子與他人的關系、孩子與社會環境的關系。第一對關系是孩子與他自己的關系,這反映了孩子對自己接納的程度,接納不是全盤欣賞,也不是一味否定。家長可以多與孩子交流探討,聽聽孩子是如何評價他自己的,這樣才能讓自己和孩子都知道他哪些方面做得不錯,哪些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提升。第二對關系是孩子與其他人的關系,這反映了孩子社會支持系統的豐富性。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的交友狀態,并在必要時給孩子傳授融入朋友圈的經驗。第三對關系是孩子與社會環境的關系,這反映了孩子對未知是否抱有好奇心,對未來是否抱有期待。從整體看,當這三對關系中的任何一對關系出現問題時,父母就需要警惕起來,因為三對關系產生的問題可能會誘發更加復雜的心理問題。
此外,父母還可以從“知、情、意、行”四個方面去覺察孩子的變化。第一,了解孩子是否對人與事物有過多的消極看法,是否時常覺得生命與生活是沒有意義的;第二,觀察孩子的情緒是否出現持續低落、暴躁、焦慮等負面狀態;第三,留意孩子的行為是否出現坐立不安、回避、習慣改變等表現;第四,關注孩子是否出現食欲不振、易疲倦、睡眠困難等身體癥狀。同時,我們要注意區別正常的情緒變化和異常的情緒變化,一般情況下,孩子的情緒問題如果是由現實環境因素的改變引起的,都是正常的情緒變化,千萬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異常的標簽。
父母對孩子表示愛的方式千差萬別。在學生心理輔導工作中,筆者看到眾多子女和父母間互動的方式后,常會思索:父母的愛孩子們接收到了嗎?父母的愛對孩子的成長起到促進作用了嗎?如何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全心全意的愛,并且將這種愛轉化為未來生活和學習的動力需要智慧?
許多孩子并不否認父母對自己的愛,但也毫不掩飾地訴說著這些愛里面夾雜著父母對孩子的不理解、不尊重與不接納。所以,我們可以先聽聽孩子如何訴說,再想想自己如何改進。
來自孩子的聲音之一:“我知道父母關心我,但他們很難理解我。”這樣的聲音是在提醒父母要學會適度共情,換位思考。在看見孩子此刻的情緒和表現后,能夠精準描述、表示理解。
來自孩子的聲音之二:“我贊同他的觀點,但我討厭他說話的姿態。”這樣的聲音是在提醒我們學會尊重,多用“我、我們”,少用“你、你們”,尤其可以把握非暴力溝通的核心要素:先觀察是什么,再傾聽為什么,問問孩子要什么,最后一起找找能做什么。
來自孩子的聲音之三:“我不敢把我的問題跟他說,他會受不了。”這樣的聲音是在提醒我們要懂得接納。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都是孩子心理世界的一部分,每一種情緒都在訴說著孩子的需求。接納孩子的情緒、需求和現狀,才能讓孩子敢于對父母吐露心聲,敢于向父母求助。
與此同時,我們還要清楚孩子的成長規律,重視關系的療愈功能。尤其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他們雖然和成年人一樣能夠感知情緒、情感,但沒有成年人控制情緒和行為的能力,很難像成年人一樣做出理性的決策。所以,父母不必與孩子“較真兒”“爭輸贏”。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要注意把握兩個原則——不越界、不嘮叨。不越界凸顯了彼此的獨立性,孩子和父母之間有清晰的界限,孩子有孩子的任務,父母有父母的職責,大家都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嘮叨凸顯了溝通的有效性。這也對家庭關系的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關系具有潛移默化的引導和支持功能,家庭中良好的夫妻關系、和諧的親子關系和友愛的兄弟姐妹關系都在無形中給孩子注入了心理能量。
家庭最初是因愛而生,父母與子女之間建立起的愛的聯結是給孩子最有力的支持。在愛的聯結中,雙方都想要和對方在一起,距離近的時候更加理解彼此,距離遠的時候也會被彼此間的美好回憶包圍。在這樣的關系中,家長和孩子會鼓勵彼此去做真實的自己。與愛的聯結相反的是建立在恐懼中的聯結,這種聯結回避負面的情緒或痛苦,雙方不想離得太近,又害怕離得太遠,因為總有一方要在關系的博弈中占據上風,越遠越不好讓一方操縱另一方,所以在恐懼的聯結中,常常會出現欺騙和偽裝。試想,為什么會有部分孩子在自己陷入困境的時不愿把自己的真實狀態呈現給父母,是不是家庭中缺乏愛的情感根基,反而出現了一些阻礙孩子表達的因素呢?
心理學中的“破窗效應”強調了環境對人的暗示作用:一幢房子如果有窗戶破了而沒有人去修補,不久之后,其他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試想,我們都希望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學習習慣,那么,溫馨整潔的環境無疑是有力的催化劑。在溫馨的家庭環境中,孩子的情緒狀態也會無形中得到優化,同時還能體會到強烈的歸屬感和安全感,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非常有助益。
無論是父母還是子女,我們都應該清楚,緩解焦慮的最主要策略就是時間管理,當我們的時間安排進入到有序的狀態,我們的焦慮情緒就會慢慢平復。如果家庭中能夠建立起有序的時間安排,那就意味著家庭中的每個角色都非常清楚自己到什么時間該做什么事,不需要過多地提醒。比如,晚飯過后,爸爸去洗碗、媽媽去拖地洗衣服、大寶二寶要給寵物喂食,十幾分鐘過后,大家就要回到各自位置上了,該寫作業的寫作業,該寫材料的寫材料。聚在一起的時候暢所欲言,分開后各自忙碌,這種有秩序的氛圍能增加孩子內心的確定感,做事情的時候也更容易專注。
愛孩子,是本能,如何愛,是技能,每一位父母都需要不斷學習與修煉。我們的孩子尚未成熟,成長任務繁重,而孩子心靈的飽滿程度、家庭氛圍、父母的應對方式決定了孩子遭遇困擾時恢復的速度、程度以及復發的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