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閆姿伊(河南省濟源市濟水一中,濟源 459000)
小方(化名),男,初一年級,性格開朗,與同學關系良好。小方身處重組家庭,3 歲時父母離婚,4 歲開始與親生父親和繼母生活,但繼母比較強勢,經常指責他,而爸爸因為工作關系經常不回家,故自述家庭氛圍不好。在一次心理課后,他主動找到我,說有一些心里話想找人傾訴。
走進輔導室后,小方低下頭,收起了往日的笑容,緊皺眉頭,面色陰沉。在我的鼓勵下,小方放下了戒備心,向我袒露心聲。
原來,小方是“為情所困”,他喜歡上了后桌女生,為此吃不好、睡不香,感覺這個女生一直在關注自己,對自己有不好的評價,因此產生了很大的情緒困擾,且已經影響到正常的作息和學習,所以才來尋求心理老師的幫助。
生物學因素:小方正處在青春期,各項功能日趨成熟,這個時期的青少年會有一種強烈的“成人感”,渴望與成人擁有一樣的權利,對世界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想去嘗試之前沒有做過的事情。
心理因素:青春期的小方自我意識增強,開始思考自身的優點、缺點等,認為其他人都在關注自己,有自我中心傾向,出現了“假想觀眾”,即好像自己在舞臺中央,而其他人都在看自己,自己也受到別人的表揚和批評,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害怕對方對自己有不好的評價。
情緒因素:小方對異性產生了欣賞、愛慕的傾向,但內心矛盾:一方面想和喜歡的女生多交流,展示自我;另一方面又極力掩飾這種情感,隱藏自己。
學校因素:在班級中,害怕別人看透自己的心思,也害怕抑制不住自己內心的情感,影響學習,并由此產生自責情緒。
家庭因素:生活在重組家庭中,與繼母關系緊張,得不到長輩的認可,自我效能感低。
評估:小方的飲食和作息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起因是具體事件,有自知力,有主動求助行為,受不良情緒困擾兩周左右,未影響其他社會功能,初步判斷為人際關系中因異性交往問題導致的嚴重心理問題。
1. 鼓勵小方敞開心扉,減少情緒困擾,覺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增強自我感知能力。
2.幫助小方走出“假想觀眾”想象,減少對自己和他人的過分關注,區分自我和他人的關注焦點,減少心理壓力。
3.幫助小方認識到對異性產生好感是正常的,肯定其自身對于美好品質的向往,挖掘自身的積極因素,減少自我批評;同時幫助小方掌握與異性交往的方法,在與異性交往時能夠落落大方,把握好分寸。
采用人本主義療法,以平等、尊重的態度對待小方,鼓勵小方多傾訴,不使用評價性詞語,以此幫助小方緩解焦慮壓抑的情緒,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
在輔導過程中,我運用傾聽、提問、釋義、情感反應等心理咨詢技術聆聽小方內心的困惑和想法,讓小方打開心扉,并肯定小方身上體現的積極因素。
以下是輔導過程中的具體過程節選。
小方:老師,我好像喜歡上了我們班一個女生。她坐在我后面,我總想看她,有時候回頭看表都會不自覺看她,還老想著她。
師:你的思緒總會被她所吸引,總是想她。
小方:(思考片刻)對,有時候一節課就這樣過去了,回過神來我已經跟不上老師講的內容了,我也不知道該怎么辦。
師:我們會對喜歡的人產生好感,這是很正常的,但看起來你對喜歡上別人這件事并不開心?
小方:是??!我現在很苦惱,不愿意去想她了,但又控制不住,每天都很糾結還影響到了學習。
師:看到美好的人和物,每個人都會心生向往,你覺得你對這個女生的情感是什么?
小方:喜歡和欣賞吧!
師:能具體說說嗎?她身上有什么特點吸引了你?
小方:她學習好,長得漂亮,我們是一個組的,我學習成績不好,但是她經常鼓勵我,我很喜歡!
師:看來她身上有很多優點,她對你的鼓勵也給了你很大力量。
小方:對!
師:你希望自己身上也有這些優點嗎?
小方:當然了!這些優點人人都喜歡。
師:是的,人人都喜歡的優點,你也喜歡,那你覺得這正常嗎?
小方:嗯……我覺得這是正常的……我們班也有一些同學有自己喜歡的人……
師:是啊,喜歡的人身上會有吸引我們的優秀品質,每個人都有權利喜歡別人。
經過首次輔導,小方心情好了很多,我們預約了下次的輔導時間。
第一次輔導后,小方接納了自己的情緒,不會那么排斥和焦慮,飲食和睡眠有所改善,但自述仍舊總是忍不住想對方,覺得她總是在關注自己。
我判斷小方存在“假想觀眾”的問題,青春期的學生自我意識增強,常常會覺得周圍人是“假想觀眾”,過分關注自己,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因而產生焦慮煩躁的情緒,影響學習和生活。
我運用認知療法中情緒ABC 技術,幫助小方認識到自己存在不合理信念,并與不合理信念做辯論,重建合理認知,區分自己關注的焦點和他人關注的焦點,去除“假想觀眾”想象。
師:能說說你現在具體會想她的什么事嗎?
小方:我比較在意她的看法,我會想她是不是對我有意見,她是怎么評價我的。別的女生我就不會想這么多。有時候她跟她的同桌說話,我都害怕她在說我不好的地方。我想換位置,但班主任不同意。
師:你不希望給對方留下不好的印象,害怕對方對你有負面評價,所以你非常關注她的言行。
小方:是的,課堂上、睡覺前、放學路上,我經常會想她是不是對我有什么意見?我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
師:我們都比較在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特別是在喜歡的人面前。剛剛你提到了一些例子,我們試著用課堂上講過的情緒ABC 來分析一下。
情緒ABC 理論認為事件A(activating event)經過信念B(belief) 產生情緒和行為后果C(consequence)。其中,C 的直接原因是B 而不是A,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不是由于某一事件直接引發的,而是由于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所產生的錯誤信念所直接引起。我帶著小方一起用情緒ABC技術與不合理信念做辯論。
師:當她和同桌說話時,你的想法是什么?
小方:我在想她是不是正議論我,評價我,說我不好的地方。
師:很好。當你這么想的時候,你感受到了什么樣的情緒?
小方:我有點擔心、焦慮,害怕她對我有不好的印象。
師:為你的情緒值打個分吧!0 代表一點都不擔心,10 代表非常擔心,你會給自己的情緒打幾分?
小方:嗯……8 分吧!
我列出了他的情緒ABC 分析:
事件A:她和同桌說話 。
信念B:對方在評價自己,而且是負面評價。
情緒C:焦慮、擔憂。
師:我們再來思考一下,她跟同桌說話,一定是在議論你嗎?
小方:不一定,但我就是擔心她說我壞話……
師:我們試著角色互換一下,假如你是這個女生,你會很在意前排同學的一舉一動嗎?
小方:可能會關注,但不會時刻都在意吧。
師:那在這種情況下,你和同桌的談話內容會是什么呢?
小方:可能是講題……談論老師……或者其他有意思的事。
師:另一方面講,你會時時刻刻談論你的前桌嗎?
小方:應該不會,我一般跟同桌也是什么都聊。
師:是的,你不會一直盯著前桌,不會一直談論他,那你覺得那個女生會一直盯著你,談論你嗎?
小方若有所思地搖了搖頭。
小方:我明白了老師,我不會一直關注別人,她也一樣不會一直關注我。
師:非常好,看來你已經把自己從別人的目光下移開了。
小方:嗯,我現在覺得好點了,沒那么擔心了。
師:那為你現在的情緒值打個分吧!0 代表一點都不擔心,10 代表非常擔心,你會打幾分呢?
小方:4 分吧!
師:看來想法的轉變起了作用!那我們再重新整理一下:
事件A:她和同桌說話
信念B:她在談論別的事情,不會一直關注我
情緒C:平和
此次輔導較為有效地解決了小方的不合理信念,小方自述感覺放松了許多。
在心理課上,我特別關注了小方的狀態,雖然他也曾舉手發言,但我能看到他總是在出神。下課后,我主動找到小方,跟他約時間進行輔導。
再一次見到小方,他主動開口說:“老師,我好多了,我感覺確實就是你上課跟我們講的那個‘假想觀眾’在作怪,我現在不會一直想她的評價了,輕松了很多。”我對他的改變作出了肯定,但小方似乎還有什么困惑。
師:雖然不再覺得她說你壞話了,你還會經常想她嗎?
小方:會,但沒有那么多了。
師:具體想些什么呢?
小方:她是組長,我每次加分,被表揚,她都會鼓勵我,我被批評的時候,她也會安慰我……
師:她的鼓勵和安慰給了你很大的支持。
小方:老師,你知道嗎?我在家從來沒有得到過這些……
說著,小方忍不住開始哭泣,我給他遞了紙巾,鼓勵他將內心的委屈和不滿傾訴出來,這次,小方把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展現了出來。原來,這一切都來自于他的家庭。
小方所在的家庭是重組家庭。他3 歲時父母就離婚了,小方跟著父親生活,離婚后父親很快再婚,小方也有了一個同父異母的妹妹。后媽對小方很嚴厲,經常責備小方,會因一點小錯誤對小方口出惡言,雖然繼母也在照顧小方的學習和生活,但她霸道的風格讓小方難以接受。他也渴望得到繼母的認可和表揚,他也想和繼母處好關系,但對方總是兇巴巴的,讓小方望而卻步。小方想和爸爸傾訴,但爸爸因為工作原因經常不在家,小方沒有手機,心里話總是憋在心里。
小方說,他不喜歡在家,更喜歡在學校,因為同學們不會一直訓自己,對自己很友好。由此,小方對同組女生的喜歡,有很大原因應當也是因為得不到家庭的認可,而把這種需求投射到了這個女生身上。
我采用完形療法中的“傾訴宣泄式”空椅子技術,讓小方通過對空椅子的傾訴、宣泄,發散郁積在內心的負性情緒,幫助小方意識到了自己內心的渴望和需求。
我擺好三張椅子,把寫好他的名字、繼母名字、父親名字的紙放在三張椅子上。并告訴小方,繼母和父親就坐在對面,請他回憶父母說話和行為的習慣等,以此引導小方集中注意力,營造真實的氣氛,讓小方感到父母真實地坐在她面前。
在輪到繼母和父親說話時,我提醒小方要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用第一人稱說話,盡量模仿對方的神情、語氣、說話習慣。只有這樣,小方的體驗才能夠深入,獲得的領悟也會比較深刻。
師:請你閉上雙眼,做幾次深呼吸,想象父母就坐在你的對面,注意他們的表情、衣著、動作,然后請睜開雙眼。我知道,你肯定有很多話想跟他們說,把你想說的都說出來吧。
小方:(面向繼母)你能不能不要總是指責我,我也很難受,我其實挺想跟你搞好關系的,但每次我一回家,看到的都是你冷冰冰的臉,我寫作業的時候你還總看著我,一刻都不放松(小方開始哭泣……)。我自己能弄好,你能不能別管我這么多?。奁nD片刻)還有,你和爸爸吵架是你們自己的事,關我什么事?為什么總說我……你心情不好的時候就總是說我,看我不順眼也說我……(哭泣,深呼吸平復心情)。
師:還有其他想說的嗎?你做得很好,你剛剛對繼母說了很多心里話,她也聽到了你說的話?,F在,請你坐在繼母這把椅子上,閉上雙眼,想清楚她的樣子,神態、動作,嘗試感受到她的內心,你現在就是她。那么,剛剛小方對你說的話,你聽到了嗎?你有什么想對小方說的?
小方(繼母):沒想到你會這么說,原來你這么痛苦,我在家確實對你比較嚴苛,家里的爭吵聲也確實太多了,有我很大的原因,是我不對,我不應該把壞情緒撒到你身上……但你知道我督促你,我的心是好的,我想讓你有出息,看著你寫作業也是想讓你成績進步,我也想了解你、關心你,但又怕你煩我……
師:還有其他想說的嗎?很好,你對小方做出了回應,聽到了他的話。小方,請你回到自己椅子上,在你們對話的過程中,爸爸也在聽,你有什么想對爸爸說的嗎?請你看看爸爸這把椅子,閉上雙眼,想象清楚父親的表情、衣著,你內心一定有很多話也想對父親說,把它們說出來吧!
小方:(面向爸爸)你每次回家都凌晨四五點了,周末也不在家,我基本都見不到你,你還是我爸爸嗎?別人的爸爸都和孩子出去玩,或者起碼有個手機能跟爸爸打個電話,我連跟你說話的機會都沒有,我想讓你早點回來,我想讓你帶我去打籃球,我想你能多關心我,我想跟你分享我在學校的事情……
師:還有其他想說的嗎?好,你剛剛對爸爸說了很多心里話,爸爸也聽到了你說的話?,F在,坐到爸爸的椅子上來,閉上雙眼,想象你現在就是爸爸。你剛剛聽到小方對你說的話,你有什么想對他說的?
小方(父親):唉,孩子啊……爸爸對不起你,讓你受委屈了!我總是把心思放在工作上,忽略了對你的關心。你已經長大了,爸爸應該陪伴你成長,不應該只想著掙錢,是我忽視了你的感受。我和媽媽吵架不是因為你,你不用自責,是我們兩個自己的問題。
師:還有其他想說的嗎?好,現在回到自己的椅子上。爸爸媽媽都聽到了你的想法,他們對你說的話你聽到了嗎?好,閉上眼睛,回想他們兩個對你說的話,你還有什么想跟他們說的?
小方(自己):爸爸媽媽,我之前一直都喜歡在學校待著,害怕回家,因為學校有同學的支持和鼓勵,他們不會一直指責我。但是我仍舊渴望溫馨的家庭氛圍,我想讓你們多關心我,多鼓勵我,少一點責難和爭吵。
師:好,你現在感覺怎么樣?
小方:把自己想說的都說了出來,心情好多了,挺痛快的。
師:你之前和爸爸媽媽說過這些話嗎?
小方:我沒有勇氣說……
師:今天你說得非常好,爸爸媽媽的回應你覺得怎么樣?
小方:他們的回應很好。
師:那你愿意試試跟父母溝通一下嗎?
小方:低頭不語。
師:如果說話太困難的話,可以嘗試其他方式——比如寫下來,好嗎?
小方:我可以寫下來。
我拿出紙和筆給小方,小方思考了片刻,把想說的話都寫了下來。之后我問他,需要我出面和父母溝通一下嗎?他說:“我先自己試一下,我自己的家人,我有信心?!睂懲旰?,小方小心翼翼地把紙疊好放在口袋里,輕輕對我說了聲:“謝謝你幫我,老師。”在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孩子成長路上的重要性。
在下一周的心理課上,我發現小方狀態很好,聽課認真,發言積極。下課后,我了解了他最近的情況小方露出了笑容說:“老師,我已經好了,我跟我爸媽說了,他們也聽了,我媽昨天還表揚我了,周末還帶我出去玩了!我感覺挺好的。我對那個女生也沒有那么關注了,現在已經不會總是想她了。”聽了小方的反饋,我很欣慰,也感到自身工作的價值。
1.挖掘學生身上的積極因素
心理學家馬斯洛說,人有歸屬感和安全的需要,青春期的小方不敢直面自己的情感,覺得自己了犯錯,并因此產生了不良情緒,影響到了學習生活。我運用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挖掘小方身上的積極心理品質,與他輔導得出欣賞他人優點是因為自己身上有上進心;在意別人眼光的是因為我們有自尊心,等等,以此調動小方的積極情緒,肯定自我,提升自我價值感。
2.探索表象背后的心理需求
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家庭的培養,經過兩次輔導,小方才袒露內心深處與家人的心結,由此可見學生所表現出來的情緒或行為問題,很可能就跟家庭有較大的關系。小方是因為在家中經常受到指責,所以才喜歡同組女生對自己的鼓勵,并自我解釋為對該女生產生了喜愛之情。因此與學生交流時,要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挖掘表象背后的渴望和需求。
3.學生心理發展離不開家長的支持
家庭的支持對孩子成長十分重要,家長的一句話、一個動作,在自己看來沒什么,但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特別是生活不順心時,家長在憤怒情緒下很容易對孩子輸出“破壞性語言”,比如:“你怎么什么事都做不好?”“腦子怎么這么笨?”“現在考不好,以后只能上技校,你一輩子就完了!”這些嚴苛的話語會在不知不覺中滲入到孩子的自我評價里,甚至導致孩子自我否定與自我貶低,形成自卑心理,產生抑郁或焦慮情緒,逃避困難等。
家長對孩子的心理支持是孩子成長路上的重要力量,指責解決不了問題,安慰和鼓勵才能培養孩子自信的品質。面對困難,傾聽孩子的想法,積極溝通,給予鼓勵,才能和孩子一起戰勝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