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佳,王倩倩,張國霞,郭慧東
(泰山護理職業學院,山東 泰安 271000)
隨著高職生數量的增多,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社會對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持續增加,因此要增強職業技術教育的適應性,突出職業技術教育類型特色,大力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1]。高職生的就業質量關系到高職院校的辦學水平,要提高就業率歸根到底還是要提高學生自身學習能力。自我導向學習(self-directed learning,SDL) 是指學習者在無外力支持的情況下,能夠自主能動地判斷學習過程中的需求、制定合理的學習目標、尋求有利的學習資源、使用適當的方法學習并對學習效果做出評價的過程[2]。自我導向學習突破傳統被動式學習模式,更注重學習者的主動性和獨立性,更能提升學習者解決問題的能力。擇業效能感(career decision making self-efficacy,CDMSE)是個人在完成職業選擇等相關任務時所需能力的自我感覺與認識,對于大學生而言,選擇一份合適的工作至關重要,學生個體面對選擇時的主觀評估及信心就是擇業效能感[3],其高低能夠影響個體擇業的方向。未來取向是個體對未來的認知偏好和意志行動傾向[4]。林曉瓊[5]對高職護生的調查顯示,高職護生自我導向學習能力處于中等水平。有研究發現擇業效能感在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擇業焦慮之間起中介作用[6],但國內未見擇業效能與未來取向和自我導向學習能力之間關系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假設自我導向學習能力對未來取向的影響可能是通過擇業效能起作用的,擇業效能在未來取向和自我導向學習能力之間起鏈式中介作用,并對高職護生進行調查。因為這一時期護生即將開始臨床實習,調查三者之間的相關關系,可以為提高護生擇業效能感和就業率提供理論依據。
采用方便抽樣法,于2021 年10 月至2022 年1 月選取泰安市某高職院校大二護生643 人作為研究對象,所有研究對象均填寫知情同意書,且本研究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納入標準:(1)參加全國夏季或春季高考錄取的全日制在校護理專業學生;(2)在校大二年級學生。排除標準:(1)不愿參與調查者;(2)非護理專業學生;(3)非在校大二學生。
1.2.1 護生一般情況表 由調查者自行設計,包括班級、性別、年齡、戶籍、民族、是否為獨生子女、是否喜歡護理專業、是否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等。
1.2.2 自我導向學習能力量表 采用護理學生自我導向學習能力量表[7],包含學習動機、計劃與實施、自我管理、人際溝通4 個維度20 個條目。采取Likert 5 級計分法,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別記1~5 分,總分20~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導向學習能力越強。該量表Cronbach's α 系數為0.905。
1.2.3 大學生擇業效能感量表 該量表包括職業自我評價、獲取職業信息、職業目標篩選、未來職業規劃和解決問題能力5個維度25 個條目[8]。采用Likert 5 級計分法,總分25~125 分,得分越高表示擇業效能感越強。該量表Cronbach's α 系數為0.890,具有較好的信效度。
1.2.4 未來取向量表 使用劉霞等[9]編制的青少年未來取向量表,包含未來認知、未來情感和未來意志行動3 個維度31 個條目。采用Likert 5 級計分法,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別計1~5 分,得分越高表明未來取向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該量表Cronbach's α 系數為0.865,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
利用問卷星進行調查,調查前使用統一指導語進行指導,解釋調查目的和注意事項,避免使用暗示性語言。所有調查對象均獨立匿名填寫,當場核對問卷并收回。共發放問卷645 份,剔除回答不全、多選等無效問卷,收回有效問卷643 份,有效率為99.69%。
利用SPSS 23.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和t 檢驗,兩兩之間的相關關系采用Pearson 相關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根據Pearson 相關分析結果,利用SPSS process 3.3 宏程序對自我導向學習能力、未來取向和擇業效能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統計分析。
本次共調查643 人,其中男生58 人,女生585 人;年齡18~22 歲,平均(20.64±4.52)歲;戶籍為城鎮374 人,農村269 人;少數民族34 人,漢族609 人;獨生子女248 人,非獨生子女395人;喜歡護理專業426 人,不喜歡217 人;課前預習261 人,不預習382 人;課后復習283 人,不復習360 人。
高職護生自我導向學習能力量表、擇業效能感量表、未來取向量表得分見表1,Pearson 相關性分析顯示三者之間兩兩呈正相關關系(P<0.01,見表2)。將未來取向作為自變量,擇業效能作為中介變量,自我導向學習能力作為因變量,放入Process中的相關對話框,進行Bootstrap 法檢驗。擇業效能作為中介條件所產生間接效應的Bootstrap 95%置信區間為[0.031,0.052],不包括0 值,說明擇業效能在未來取向和學習投入的中介作用顯著,中介效應模型成立(見表3),間接效應占總效應的39.66%,具體中介作用模型見圖1。
圖1 自我導向學習與未來取向的鏈式中介模型Figure 1 Chain mediation model of self-directed learning and future orientation
表1 高職護生自我導向學習能力、擇業效能感、未來取向量表得分情況Table 1 Score of Self-directed Learning Ability,Career Selection Efficacy,and Future Orientation Scales for higher vocational nursing students
表3 擇業效能在高職護生自我導向學習能力和未來取向之間的中介效應Table 3 Mesomeric effect of career selection efficiency between selfdirected learning ability and future orient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nursing students
高職護生自我導向學習能力量表總均分為(3.54±0.67)分,處于中等水平,低于高職助產專業學生的平均水平[10]。其中計劃與實施、自我管理維度得分較低。計劃與實施是指學生能夠根據自身情況獨立設定恰當的學習目標,利用相關學習資源,采用適合自身特點的學習方法,成功實現學習目標的能力[11];自我管理是指學生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調節與控制的能力[12]。大學生應嚴格約束自己,做到主動有計劃的學習,不僅能學、想學,還要會學、堅持學,只有具備自主學習能力,才有可能實現終身學習。當大學生自我導向學習能力強時,在學習中會表現得更為積極主動,學習效果也會更好[13];反之,學習中只會被動接受則效果不佳。本研究中高職護生自主學習能力處于中等水平[14],說明其自我導向學習能力還有提升空間。提示高職護理教育者應創新教學方法,提高護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避免灌輸式教學,以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翻轉課堂等多種教學形式激發護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引導護生堅持開展有效的自我導向學習。
未來取向是指個體對未來的規劃、設計和思考,具有較高未來取向水平的人善于未雨綢繆,容易抓住轉瞬即逝的機會從而獲得成功。本調查中高職護生未來取向量表總均分為(3.26±0.57)分,高于中職生[15]。分析原因,中職生平均年齡低于高職生,經歷的升學、就業和生活方面的問題較少,所以在選擇未來發展道路時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一個擁有健全人格的人,往往能夠以辯證的態度對待周圍的一切人和事,包括對待過去、現在和未來,對待順境和逆境,是一個積極進取者。可見擁有健全人格者能樹立現實而高尚的目標,表現出非常高的未來取向水平。提高未來取向水平,可能是提高專業認同較低的護生的學習投入程度的有效途徑。未來取向水平高的個體,職業決策自我效能也相應較高,對未來職業選擇更有信心,學習投入程度也會提高[16]。
高職護生存在職業規劃迷茫、擇業意向不明確的問題[17],擇業效能感能夠有效展示個人的擇業觀念[18]。本調查中,高職護生擇業效能感量表總均分為(3.13±0.62)分,處于中等偏上水平,總體而言相對較好,與周健[19]的研究結果相似。隨著醫療改革的推進,社會對護理人員的要求越來越高[20],用人單位也相應提高了人員招聘的學歷門檻,高職護生與本科生、研究生相比,在就業競爭中無疑處于劣勢。高職生的就業質量不僅關系著自身的生存與生活、就業穩定程度,也影響著整個家庭的幸福,同時關系著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為此,高職院校要增強護生的擇業效能感,以促進就業質量的提升,可從以下幾方面做出調整:(1)合理設置職業相關課程,讓護生充分利用學習時間去了解所學專業的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職業目標,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并解決問題能力。(2)多渠道宣傳,培養護生獲取職業相關信息的能力,加強與企業、醫院的定向溝通和交流,增加護生的職業選擇權利,增強擇業效能感。(3)加強心理輔導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通過宣傳勞模等榜樣的先進事跡,引導護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順利渡過擇業階段。
本研究顯示,高職護生自我導向學習能力與擇業效能呈正相關關系,即自我導向學習能力可直接影響護生的擇業效能感,與程秋泓等[21]的研究結果一致。同時,自我導向學習能力與未來取向、未來取向與擇業效能也呈正相關關系。研究顯示,大學生在職業選擇階段,由于無法達到預期就業目標、過度追求完美、擇業失敗,會產生焦慮情緒[22]。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是當下社會關注的熱點,個體一旦產生不良情緒,對身心發展非常不利。建議高職院校重視護生就業引導,及時察覺其在擇業和就業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身心健康問題,及時應對,幫助護生順利渡過艱難時期。自我導向學習能力凸顯了學習的自主性和自覺性,有利于培養個體終身發展必備的學習能力和立足社會的生存能力,有利于可持續學習能力的形成[23]。具有較高自我導向學習能力的高職護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強,學習目標明確,掌握了高效的學習方法,學習成績突出,相應地擇業效能感較強;而擇業效能感較強的護生也能夠表現出較高的未來取向水平,形成良性循環,從而產生更大的協同效應。
路徑分析結果顯示,加入擇業效能后,高職護生自我導向學習能力對未來取向的影響仍顯著,說明自我導向學習能力可以通過擇業效能間接影響高職護生的未來取向,即擇業效能是自我導向學習能力與未來取向的中介變量,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30.45%。鑒于此,護理教育者要密切關注高職在校護生的擇業效能感,通過心理、社會等多方面的干預,提高護生擇業能力,最終實現高質量就業。面對現代化社會的發展,為了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建議高職護生提高自我導向學習能力,在校期間努力學習專業知識與技能,做好職業生涯規劃,課余時間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充分利用醫院實習實踐的機會體驗求職的困難,體會社會人際關系的復雜性,從而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認清自身優劣勢,學會揚長避短,提高綜合素質,為未來職業選擇做好準備,實現自身價值。
高職護生自我導向學習能力、擇業效能和未來取向兩兩呈正相關關系,擇業效能在自我導向學習能力與未來取向之間起中介作用。高職護理教育者應順應時代發展浪潮,積極推動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不斷提高護生的自我導向學習能力,增加職業選擇的機會。同時,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提高高職護生擇業效能感和就業率,實現校企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