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曉云,田 彥,許 燕
(首都醫科大學燕京醫學院,北京 101300)
老年護理學是以老年人為研究對象,研究衰老過程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疾病護理與預防保健的學科,也是研究、診斷和處理老年人對自身現存和潛在的健康問題的科學[1]。我國老齡化速度日益加快,高齡、失能、慢性病老年人數量持續增加,需要更多樣、復雜、長期和專業的護理服務,而我國老年護理人力資源匱乏且綜合素質和專業素養均有待提升[2]。促進健康老齡化是當前中國政府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重要頂層戰略舉措[3]。有研究[4]顯示,護理專業學生從事老年護理意愿較低。大多數學生對養老護理工作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對尊老愛老的職業認同感不強,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積極性[5]。課程思政是在教學過程中將專業課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引導學生實現人文知識的內化和道德情操的升華,從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社會責任和道德規范等[6]。2020 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提出,要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讓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要承擔育人責任,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因此,本研究結合當前形勢開展老年護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旨在提升老年護理人才質量,滿足社會需求。
選取某校護理本科專業4 個班級116 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各2 個班。對照組共65 名,其中男生12 名,女生53 名,年齡20~23 歲,平均年齡(21.30±0.50)歲;實驗組共51 名,其中男生5 名,女生46 名,年齡20~23 歲,平均年齡(21.27±0.78)歲。兩組在性別、年齡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前期的培養方案相同,該課程的授課教師和教材相同,老年護理學總課時27 學時,其中理論21 學時,實踐6 學時。
2.1.1 組建教學團隊,開展課程思政培訓 專業課教師是實施課程思政的主體,是課堂教學的第一責任人[7]。以往護理專業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過程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現象[8]。因此,在課題實施之前,組建團隊參加課程思政相關培訓及研討等活動,提高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知,強化思政意識,提升思政能力。
2.1.2 凝練育人目標,設計課程思政實施方案 立德樹人是課程思政的根本任務。因此,本課程在原有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基礎上增加了德育目標,融入德育元素,將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老年護理學課程的德育目標包括:(1)融入職業道德教育,增強學生對老年護理的專業認同感。(2)培養“以人為本”的理念,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敬老、愛老、護老的傳統美德。(3)融入人文關懷教育,提高學生的共情能力。
2.1.3 挖掘思政元素,優化課程思政教學內容 課程思政建設的基礎在“課程”,重點在“思政”[9]。梳理老年護理學課程知識點,挖掘思政元素,積累思政素材,將教學內容與愛國主義教育、職業素養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實施嵌入式德育。突出培育學生的職業認同感、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意識,引導其樹立“責任、義務、奉獻、擔當”的精神信念,助力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10]。
2.1.4 建設教學資源,創新課程思政教學方式 根據老年護理學領域的熱點事件、發展趨勢及前景等,結合臨床情景案例,積極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在講授專業知識的過程中,根據思政目標適時引入思政素材,形成老年護理學課程思政教育的資源庫。通過啟發式、情景模擬、案例討論以及觀摩視頻等方式促使學生思考,將思政教育潤物細無聲地融入老年護理學教學中,具體見表1。
表1 老年護理學課程思政教學實施Table 1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 Political education in geriatric nursing course
按照課前預習、課堂理論教學、實踐環節進行病例討論、課后練習與復習、考試等常規教學。
2.3.1 兩組老年護理學課程成績比較 比較兩組課程平時成績、理論考試成績以及課程總評成績。
2.3.2 共情能力評價 采用杰弗遜共情量表-護生專用版(the Jefferson Scale of Physician Empathy for Nursing Students,JSPENS)[11]評價學生的共情能力。2010 年,邱志軍[12]對JSPE-NS 量表進行翻譯,包括觀點采擇、情感護理和換位思考3 個維度20 個條目。采用Likert 7 點計分,分值范圍為20~140 分,得分越高,說明被測對象的共情能力越強。
2.3.3 從事老年護理意愿評價 自設問卷調查兩組對老年人的喜愛程度、對老年問題的關注情況以及從事老年護理意愿等。
研究人員經標準化培訓后,分別在課程開始前1 周和結束后1 周,采用線上問卷方法完成學生共情能力以及從事老年護理意愿問卷的調查,學生根據自己的真實情況獨立完成。問卷有效回收率為100%。考試結束后對兩組考核成績進行比較。運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計量資料用均數和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 檢驗,檢驗水準α=0.05。
表2 兩組老年護理學課程成績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geriatric nursing course(±s,score)
表2 兩組老年護理學課程成績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geriatric nursing course(±s,score)
組別 平時成績97.99±4.75 99.44±0.35 2.431 0.000 n 試卷成績課程總成績對照組實驗組65 51 t P 82.25±8.79 84.41±6.70 1.506 0.118 88.55±5.82 90.41±4.09 2.022 0.033
表3 兩組共情量表得分比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empathy scal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
組別 觀點采擇51.75±8.02 55.02±6.55 2.413 0.138 n 換位思考總分對照組實驗組65 51 t P情感護理40.69±6.92 43.06±5.68 2.023 0.050 11.46±2.05 11.59±1.86 0.349 0.028 103.91±16.01 109.67±12.73 2.159 0.033
表4 兩組從事老年護理意愿調查結果[n(%)]Table 4 The survey results on the willingness to work in geriatric nursing in the two groups[n(%)]
課程思政理念的終極價值在于以德為先、育人為本、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強調所有教師都要承擔育人職責,所有課程都要發揮育人功能[13]。課程思政教學對于教師意味著要更新教學理念和角色,從“專業課程的承擔者”轉變為“課程育人實施者”[14]。經過教學團隊系統、深入的學習,促進專業知識與德育的有機結合,提高教學實施能力和組織能力,促使教師持之以恒地深入鉆研課程思政[15],提高思政育人能力。
由表2 可知,實驗組老年護理學課程平時成績及總成績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這是因為在課程思政教學中融入了傳統經典文化、學科發展、臨床情景以及生活事件、大事件、熱點話題等思政素材,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使得學生在平時學習生活中更加關注老年問題,注意老年知識的積累和思考,從而自覺深入學習老年知識,增強學習效果。
共情能力是個人能以他人為中心,識別和接納他人的觀點,并能夠親身體驗他人情緒的一種心理過程,是醫護人員在面對患者時,能全面洞悉患者各方面狀況的一種態度[16]。表3 顯示,實驗組共情能力總分高于對照組(P<0.05),表4 顯示,實驗組對老年人的喜愛程度、與老年人的關系密切程度、對老年問題的關注程度以及從事老年護理工作的意愿均高于對照組。這主要是因為本課程教學全程融入思政教育,通過思政素材的學習,增強了學生的感性體驗,喚起了情感共鳴,激發了學生對老年人的同理心,讓學生切身體會到了護理職業的價值感和使命感,從而穩定了專業思想,改善了學生對老年人的情感態度[17]。
目前國內關于護理課程思政評價方法的研究尚少。本研究中老年護理學課程的評價仍采取常規的考核方式,缺乏評價課程思政效果的專業性評價工具,較難判定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