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宇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中的講話指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要更好地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立德樹人,以理論自信挺起中國人精神的主心骨,增強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和底氣”[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熟練掌握理論的重要方式,推動大學生堅定理論自信就要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創新其形式,給大學生營造愉快的學習氛圍,激發大學生的學習熱情,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實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以此堅定理論自信。
新時代思想理論成果不斷完善,同時要求大學生進一步提升理論自信。馬克思主義是進步和開放的,不斷吸收經驗教訓和優秀理論成果。隨著中國國情和人民需要的不斷變化,大學生需要不斷學習理論知識,堅定理論自信以推動社會主義平穩迅速的發展。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進行社會建設的思想源泉,為新時代理論體系的構建打下了堅實基礎。因此,中國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正是因為我們堅定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并不斷將其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堅定我們的理想信念,不斷為之奮斗。所以大學生應該增進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充分認識到理論知識的魅力,樹立理論自信的觀念并堅定理論自信。
理論自信作為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直接影響大學生價值觀和理想信念的樹立。所以,大學生必須堅定理論自信。理論自信使大學生有希望、有信心、有毅力地學習先進的理論知識,不斷豐富頭腦,并將理論合乎實際地運用,從而加深對理論的理解,使大學生擔負起時代重任,樹立高遠理想并為之努力拼搏。隨著思政課的廣泛傳播,思想理論滲透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學生深入了解了馬克思主義和前沿時政理論,提升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本領,樹立了正確的思想觀點,滿足了大學生的求知欲望,增強大學生理論自信。
新時代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媒體逐漸發展起來。新媒體以豐富多樣的資訊、快速便捷的實時報道以及個性化定制等特點逐步滿足了大學生的不同需要,大學生的校園生活因新媒體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這是網絡帶給大學生的美好生活。然而,新媒體也帶來了一些弊端。新媒體的內容大多以娛樂性質為主,其中一些內容中更是滲透了不科學的理論知識和不正確的意識形態,因此,大學生應該對政治理論進行系統的學習,堅定理論自信,時刻堅持正確價值取向的引領,學習新媒體中積極的言行,同時自覺辨別不良文化,對不良文化進行教育引導,使大學生遠離不良文化的影響。
在國際環境下,各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聯系日益密切,越來越多的國家成為共同體。在新媒體技術下,大量外來文化充斥著大學生的生活,使大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資本主義文化和價值觀,使大學生價值觀的確立面臨著巨大的考驗,各種不良的思維方式使得大學生難以建立理論自信。所以,大學生要積極學習中華文化,建立適合自己的價值觀,強化理論基礎,不被外來文化所迷惑,堅定不移地樹立理論自信。在復雜的國際形勢中提高辯識能力,堅持以正確理論成果為指導,加強大學生理論自信。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系統性闡述馬克思主義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學習窗口,充分引導了大學生向國家主流意識所靠攏。首先,所有大學生都應該接受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洗禮,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用簡單明了的言語解釋理論知識,使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繼續深化對理論的了解程度。其次,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并非與其他專業課程割裂存在,它能夠結構化地挖掘其他專業課程中潛藏的思想教育價值,是對大學生進行國家主流意識的引領,使大學生樹立理論自信。最后,思政理論課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不再局限于課堂之中,發揮網絡及時性及內容形式多樣性等特點,使大學生擁有更加豐富的教育資源并能時時處處地接受思想政治理論的熏陶,更加準確和科學地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正確性,增強理論自信心。
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是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從基本認知到不斷深化的一個重要環節。一方面,課內實踐活動是對校園生活、社會熱點事件和生活細小環節等開展的活動,通過這些課內實踐活動的開展,使大學生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同時,將理論知識與實時發生的事件、重大政治舉措結合起來,提高大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興趣,將馬克思主義精神講好、讀懂和讀透。另一方面,大學生在加強理論自信的同時,還需要進行大量的課外實踐。校外實踐活動是大學生走出校園領悟社會的良好機遇,在校外實踐活動中,通過對國家基本情況、社會狀況和人民基本生活的了解,大學生可以深入體會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中國風格的社會價值觀的凝聚作用以及中國魅力的社會主義理論的準確性和合理性,使大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結成的理論成果,從而使大學生能夠真正學習、理解和運用理論知識,加強理論自信。
第一,優化教學內容,增加教學的針對性。在教學內容上,必須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其他課程之間建立起系統的聯系。在社會主義主旋律下設立各門課程的目標和重點,形成系統和諧的教學理論體系,使各門課程間相互依存,充分了解理論知識的脈絡體系。同時,馬克思主義的學說并非一成不變,它具有時代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不斷地從大學生的實際生活需要中汲取經驗,整合發展為適應新時代和新需要的教學內容,所以大學生可以用理論武裝思想,加強自己理論的信心。
第二,優化教學方法,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首先,明晰本課程的主要目的是樹立大學生的社會核心價值觀,解決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其次,以問題為導向整合課程中的知識點并進行細化,將存在的問題與大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進行理論探究,將理論深度、高度與生活厚度結合起來,培養大學生的理性思維。最后,以問題和案例為引導,以情景模擬、思維導圖等進行具體感知,通過適當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積極大膽參與,達到愿意學習的效果。
第三,優化教學話語,增強課堂教學的感染力。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主要教學媒介是語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對中國共產黨人歷史經驗教訓和道路抉擇的高度概括和理論改進,具有抽象和復雜的特點,也是大學生強化理論自信的重要形式。因此,要想提高大學生對政治理論課的積極性,就必須轉變教學話語,從大學生喜愛的角度出發,以生活為導向,以平等對話的方式教學,來增進大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和接受,進一步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一,重視實踐活動的重要地位。理論自信不僅是指大學生學習政治理論知識,而且是指大學生從理論上支撐實踐,用科學的眼光審視現實問題,運用理論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中國古代中的“知行合一”觀點就是將理論與行動結合起來,當代的知行合一不僅要在心里明白理論,而且在外部還要做到行動一致,使大學生與理論知識建立情感,并在實踐中檢驗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提高大學生應用理論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2]。
第二,構建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平臺。一方面,在課堂實踐中圍繞一些時事熱點問題和事件以小組討論或者情境再現等方式對問題進行理論分析,用生動形象、鮮活的方式幫助大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在社會實踐中,主要通過對國情、社會條件和人民條件的考察,對理論進行宣傳的形式,提高大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提高理論實踐水平,給大學生提供更加寬廣的視野,更好地應用理論知識。
思想政治教育課是一門基礎理論課,在學習主體上是廣泛面向全校全專業的。同時,思政課的內容、教學方法和師資力量等是不甚相同的,所以課程評價方式具有重要作用。多種課程評估機制允許不同的評價主體,增加學習主體的互動,讓大學生互相了解答題情況及完善方法,讓大學生進行自覺學習。同時,貫徹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使考核成績評定不是一槌定音,增加大學生參與課堂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加大學生的參與感,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使大學生都參與到課程中來,推動思政課的發展,加強大學生理論自信的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