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仁豪 楊陳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特別就科教興國戰略作了思想深邃、高瞻遠矚的部署:“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弘揚尊師重教社會風尚。”伴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加速發展,發達的網絡技術和免費互聯網教育將線下教學焦點從教育方式轉移到教育者素養本身。近些年,教師言論和行為失范事件屢見不鮮,造成的嚴重后果引發社會公眾對教師職業群體深思,也引起國家和政府層面對教師職業道德建設高度重視。教師職業特征決定了教師承擔“教書育人、構建價值觀和塑造時代新人”的重任,師德規范作為教師職業道德底線應該在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中發揮“緊箍咒”作用。
“師德師風”中的“師德”一般理解為教師道德或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在工作生活中形成的道德品質,體現著社會一般層面對教師職業的道德要求。具體來講,師德師風是教師的道德修養在職業作風、道德境界和教育教學活動中展現出來的思想和風采。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是新時代下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法寶和重大舉措[1]。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培育時代新人,推動“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落實落地是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的要求。“立德樹人”可以作兩個方面的解釋:一是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的育人方式;二是只有“先立自德而后樹他人”的要求標準。無論采取哪種解釋,都反映出高尚道德品質是德行素養發展的基礎,也是“立德樹人”教育目標和教師職業道德的最大追求。近幾年,某民族自治州主要圍繞排查和整改在師德師風和校園安全領域發現的突出問題,以師德師風問題作為綜合整治對象重點內容,相繼出臺師德師風“十條禁令”、五大要求等。通過專項整治,達成全面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全面整治師德師風和校園安全突出問題的目標,推動立德樹人理念落地生根[2]。
師德既規定了教師施教育人、行事作為的基本準則,也指向教師為人處世的大格局與高境界。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是實現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前提,在教育實踐中,教師既要傳授學科文化知識,又要作思想德行表率,并接受全社會的檢查監督。據統計,2003—2021年間,普通高等學校專任教師從73萬人增長到187萬人,增長率約60%;普通高中專任教師從107萬人增長到203萬人,增長率約47%;普通小學專任教師從570萬人增長到660萬人,增長率約14%。近20年間,我國各級各類學校實現了從“無人教”到“教多人”再到“教好人”的高質量跨越。但是,急速增長的教師群體為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提出更高要求,在國家倡導教育強國戰略和發展高質量教育的政策規劃下,仍有部分教育工作者喪失道德底線,違背教育初衷,存在師德違規情形:①在教育教學活動和日常網絡生活中詆毀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發表不當言論;②以侮辱歧視、暴力毆打等方式變相體罰或對學生實施猥褻、性騷擾、性侵害等;③不潔身自好,參加吸毒、賭博、嫖娼、斗毆等違法活動;④不服從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安排,對教育教學極度不負責任;⑤在課題申報、學術科研中編造虛假信息,抄襲、剽竊他人學術成果。這些情形反映出在制定師德師風規范方面存在“立法欠完善”“震懾力不足”問題,折射出不良教師“違規成本低”的現象[3]。
“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是民族的希望。”古往今來,不管時代如何變遷,教師的選拔都有著及其嚴苛的標準。《荀子·禮論》有云:“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則無安人。”可見為人師者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和教化力量。因此,構建師德師風建設長效化機制,保持教師隊伍純潔,規范失德失范懲戒措施,保證懲戒執行成為了師德師魂構筑的必然要求和解決教師職業素質良莠不齊的重要方法。
教育部及七部門的意見要求:“充分發揮典型引領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把一線優秀教師請進課堂,用真人真事詮釋師德內涵。”一方面,地方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大對名優教師的宣傳和扶持力度。成立名優教師委員會,大力推薦和發展名優教師工作室,加大對工作室政策、資源性傾斜,發揮名優教師對新教師“傳幫帶”作用;設立專門的基金獎勵賬戶,對師德師風表現好、教學能力優、科研素養強的教師進行社會層面表彰鼓勵;完善教師職業職稱評價體系,實行師德師風評價一票否決制,減少職稱評定中對學歷、獎項等限制性要求。另一方面,深刻理解師德師風建設深層次內涵,加強對教師教育的組織培訓。有計劃地開展師德師風建設年度培訓,聘請德才兼備、恪盡職守的名優教師授課,切實提升教師思想道德、作風建設、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促使教師思想上重視師德師風建設,實踐中秉持嚴謹治學態度,業務上強化教書育人責任。讓師德規范成為教師職業普遍認同和自覺踐行的行業標準,從而內化為不可逾越的嚴格底線[4]。
2022年我國教職工總人數為41817099人,作為世界人口大國,師德師風長效機制的推進不能僅依賴千年文明傳承的倫理道德規制,還必須借助法治國家建設的法律手段。目前,各級各類學校師德師風建設成果顯著,教師的理論水準、道德操守、思想境界都有很大提高。但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頂層設計和制度保障在立法層面還比較欠缺,現行《教師法》和近幾年出臺的相關行政法規沒有規定教職工違反師德師風應承擔的具體法律后果,我國《刑法》對教職工違反師德類型的犯罪行為僅有個別條文規定適用“從業禁止規定”,尚無具體的加重處罰情節或從重處罰情節,因而體現出師德師風違規成本低、懲戒力度不夠,部分法治意識淡薄、思想覺悟低下的教職工仍會為了一己私利鋌而走險。因此,師德師風建設長效化機制走向縱深發展應在保障教師合法權益的同時將師德規范轉化為法律制度,明確違法違規處罰緣由、公開處罰結果、接受社會監督。一方面,立法職能部門應詳細制定教師職業違反師德師風的上位法處罰依據。廓清并劃定違法與犯罪的處罰界線,專門制定或解釋利用職業便利進行犯罪所應承擔的具體法律后果、加重情節、從輕或從重處罰適用標準,強化懲罰威懾力度;另一方面,暢通學校、家庭、社會層面師德師風違法違紀舉報渠道,嚴格實行師德師風評價一票否決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繼續加大管轄區域內師德師風違規行為查處力度,以雷霆之手段,壯士扼腕之決心肅清害群之馬。同時協助各級各類學校建立健全師德師風考評機制,將教師資格準入審查、日常教育教學管理考核、師生綜合互評作為師德師風建設機制的關鍵環節加以考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