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盼
數字化背景下大學生科學就業觀是指在數字技術支撐下,大學生的就業觀符合自身全面發展的要求,有利于促進社會發展的就業觀。科學就業觀的培育不僅需要大學生自身承擔自我教育責任,也需要其他多元主體共同發力,協助教育,使得大學生就業觀不斷優化[1]。數字化背景下大學生科學就業觀培育路徑主要分為大學生發揮自我培育作用,家庭營造良性培育環境,高校增加就業理念引導,改善社會就業培育氛圍。
勞動門檻降低,數字技能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2],大學生自我教育是其就業觀優化的內在動力。首先,大學生要通過多種數字媒介,接收正面積極的就業信息。數字化背景下,網絡就業詐騙不斷,部分大學生為了高薪工作,遭遇詐騙,甚至損失慘重。因此,大學生自身要努力學習知識,積極參加線上宣傳講座等反詐騙活動,提升辨別是非黑白能力。避免電信詐騙、網絡詐騙等,樹立科學的就業觀念。還有部分大學生為了規避失業的風險,依賴社會關系進入“體制內”“國企”“央企”,認為這些工性質穩定,不用像其他職業那樣不太穩定,工作辛苦。然而,這些認知都是片面的,是不可取的。數字化背景下任何職業都要與時俱進,都要不斷更新就業理念與技能。因此,大學生要革新這種就業認知。培育自身推理分析能力、開拓創新能力以及信息處理能力等。其次,要客觀認識自己。不要好高騖遠,不要想著一步登天,一畢業就能拿到高薪工資。而要努力積累工作經驗,增強自身就業本領,為自己長遠的職業發展鑄就堅實的基礎。也不要妄自菲薄,不要被懦弱的心態控制,不要懷疑自己無法勝任一些比較新的工作,例如形象設計類、測評類、電子商務類等工作。要增強自信,敢于克服困難。最后,大學生還要根據市場及用人單位需求,擺正就業心態,適時調整就業意愿。不要一昧地依賴家長,依賴社會關系找到滿意的工作。要積極主動地就業,要形成動態、多元、靈活的就業思想,避免“啃老”“不就業”等問題發生。
首先,家長以身立教,培養子女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念。家長要以優秀傳統文化為引導,培育勤儉節約的精神。不要引導子女在就業時過分看重“錢途”,而要擺正對于金錢的態度。使得子女明白就業不僅為了得到工資,更是為了實現自身價值,只有把就業當作實現人生價值的途徑,才是對自己負責,才能夠讓自身獲得久遠的職業發展。否則,可能陷入一直換工作的錯誤循環之中。其次,家長要養成子女獨立判斷、自力更生的就業觀念。數字化時代下大多大學生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子女十分“溺愛”,不愿意讓他們受苦受累,甚至對于子女的就業也親力親為。也就是說,家長寧愿苦了自己,也要幫助子女就業。他們尋找各種社會關系,就為了子女有一份看上去體面、穩定的工作。然而,家長的這種做法不利于子女的獨立成長,也會影響他們今后的職業生涯規劃與發展。因此,家長需要摒棄這種行為。此外,家長希望子女畢業后留在自己身邊,給子女灌輸就業要選擇離家近的工作觀念,因此,這種就業理念在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然而,離家近的職業并不一定是適合子女的工作,也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家長要轉變教育理念。子女已經成年,子女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有自己的就業想法,家長盡量避免過多干預子女的就業意愿。最后,家長要更新教育方法。時代不斷變化,教育方法也應該與時俱進。墨守成規,一味地“命令式”說教,讓子女言聽計從,是不利于子女創新精神培養的,可能會適得其反。也是不符合數字化背景下市場所需要的創新性就業要求的。
首先,數字化背景下,就業市場產生了一系列新的崗位,例如金融分析師、數據安全維護員、區塊鏈培訓員等。因為這些職業誕生的時間較短,沒有較多的就業參考,大學生往往對這些陌生的職業望而卻步。因此,高校要成立專門的就業小組,科學敏銳地獲取就業信息,捕捉就業市場需求,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便利的服務。其次,更新高校思政教師教育理念。高校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創新就業觀培育方法[3],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大學生要敢擔當、肯吃苦。黨中央大力推進鄉村振興,而鄉村振興需要注入新鮮的血液,需要年輕的大學生就業群體。思政教師作為大學生就業觀培育的主要力量,應積極鼓勵大學生畢業后助力鄉村振興[4]。促使大學生發揮自身學習能力較高的優勢,充分利用自身掌握的先進的數字技術,轉變鄉村發展模式,促進鄉村產業優化升級。最后,強化與數字經濟相關的職業培訓活動。職業培訓有助于畢業生更好地、更順利地走向工作崗位。但是,部分高校的職業培訓活動較為落后,有的僅僅停留在形式主義階段,職業培訓的內容不能與時俱進。各高校可以共享培訓的資源,充分發揮АR、VR,人機交互,5G等技術在新型職業培訓中的作用。職業的培訓有助于大學生消除對新型職業的陌生感、恐懼感,促使大學生勇敢、自信、順利地走向工作崗位。因此,高校應該不斷更新職業培訓的內容。
社會的就業氛圍也影響著大學生的就業觀念。首先,堅持數字“市場價值導向”[5],在數字化背景下,市場中增添了大量新的產業。企業應利用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促進新型崗位發展,增加新業態。依法合規雇傭就業者,緩解大學生就業焦慮,避免其就業抑郁等狀況發生[6]。另外,企業可以跟高校合作辦學,與大學生提前簽訂勞動合約,在校期間就可以重點培養企業自身所需的數字人才。這樣一方面有利于企業人才儲備,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大學生順利就業。其次,數字媒體不要過于炒作部分高薪職業,比如網紅、游戲主播、明星職業等。過分炒作可能導致大學生就業信息獲取片面化,網紅、游戲主播、明星等高薪工作也有可能使得大學生產生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想。相反,數字媒體應該宣傳積極正面的職業選擇,幫助大學生立長志。最后,政府要發揮其經濟職能,提高智能化、網絡化、數字化的服務水平[7]。不斷監測就業形勢,提供動態的、科學的就業服務體系指導。完善新型勞動保障體系,不斷拓展數字人才隊伍規模,積極引導大學生建構新型就業觀念,激發他們到國家、社會需要的崗位發揮自身的才干。此外,還應完善與數字化相關的法律法規,讓大學生敢于就業,放心就業。例如,簽訂一份勞動合約之后,遇到新的合適的工作,可以賠付合理的違約金解約,不用承擔過高的違約金。這樣也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就業[8]。
數字化不可逆地發展,產業數字化加速推進,勞動力就業市場迎來新的變革,要解決大學生科學就業觀面臨的問題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僅要發揮大學生自我培育的作用,也需要家庭、高校、企業以及政府等多元主體協同教育。利用智能化、網絡化、數字化的各種資源,不斷拓展數字人才隊伍規模。積極引導大學生建構科學的就業觀念,促進大學生創建美好的生活[9]。數字化背景下大學生科學就業觀培育能夠促進數字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因此,多元主體對大學生就業觀的培育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