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的學校和教育機構普遍遵循傳統的面授教學方法,在線學習以往僅被視為輔助手段,或學生在課余時間發展自我的途徑,所以一直未得到重視和認可。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社交媒體尤其是一些在線視頻平臺成為一種逆勢而興的產業。技術的迅速演進使遠程教育成為現實,一些學校和機構盡管最初試圖保持傳統的教學方法,但當下也不得不考慮使用在線學習的可能性。數字媒體在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依托社交媒體的在線學習得到高速發展,這種新的學習形式被證明具有可行性。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可以隨時隨地以任何方式學習,并與教師或其他同學互動。在線學習具有比較突出的靈活性、易用性、易接入性、強互動性,能夠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和途徑,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術表現。然而,在線上教育發展過程中,教學資源質量差、缺乏技術支持、學生信息獲取能力參差不齊等相關問題也逐漸顯現。
文章基于社交媒體的線上教育相比傳統面授課堂的獨特優勢,分析當前線上學習所面臨的潛在挑戰,并闡述應對挑戰的短期與長期建議,以支持科技與教學相結合的現代教育發展,擴展教育手段與方式,促進終身學習,建設高效率、高信息素質和技術友好的未來。
關鍵詞:線上學習;遠程教育;在線教育;社交媒體;技術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24-0142-03
在線學習是使用連接到互聯網的計算機,并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來提高教育質量的遠程教育方法[1]。它被定義為一種通過電子工具和互聯網訪問的同步或異步環境下的教學與學習體驗[2]。同步學習意味著學生能夠從任何地點即時觀看課堂內容,實現教育者和學習者之間的實時互動,而異步學習包括學生在不同時間重播講座視頻以及在課堂外不同時間與教師或同學互動。在線學習是教學與學習過程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的工具。它可以用于支持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面授教學方法,也有能力獨立運行[3]。
本文分析數字技術和社交媒體在教育中的可能性和重要性,并以嗶哩嗶哩彈幕網為例,總結在線學習所面臨的優勢和挑戰,并得出相應的啟示和建議。
嗶哩嗶哩彈幕網是一個視頻分享網站,其因豐富的用戶創作內容和再創作、完善的主題分區和獨特的互動文化,成為18~35歲年輕人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區和視頻平臺[4]。
嗶哩嗶哩彈幕網于2009年創建,最初是一個以動漫、漫畫和游戲為主題的亞文化視頻網站。之后,嗶哩嗶哩開始從專注于動漫和游戲的主題擴展到更廣泛的受眾群體,演變成一個綜合視頻網站[5]。嗶哩嗶哩支持用戶上傳各種類型的視頻,包括動漫、生活、音樂、科技、知識、電影、時尚等內容[6],已成為我國主要的視頻平臺之一,廣受好評和歡迎的電影、紀錄片和綜藝節目也能在該平臺播放[7]。社交媒體平臺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建立學習社區、分享學習經驗、討論學術概念并創造共享學習空間的機會。
在線學習是學術和專業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師、學生以及教育機構不斷合作,探索和創造一個更有吸引力和有效的線上學習環境,基于社交平臺的在線教育的優勢得到體現。
(一)靈活性
在線學習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的靈活性是其成為部分教育問題解決方案的主要原因。在面臨突發事件時,封閉的場所和不安全的出行可能帶來很多困難,而在線學習能夠確保學生安全接受教育,也能為教師提供更安全的教學環境。
作為社交媒體的在線學習平臺的學習內容可以不受地點限制接受訪問。這類線上平臺允許使用者在任何時候都能獲取教育信息和內容,與面授課程相比,線上課程不需要教師和學生同時在線,學生可以自行選擇時間觀看[8]。這種靈活的在線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對學習表現出更積極的態度[9]。對教師而言,社交媒體平臺的靈活性還表現在易于管理,以及瀏覽量統計、及時共享文件和屏幕、反饋提示等功能上。
嗶哩嗶哩彈幕網的信息形式以視頻為主,可以在線觀看和下載保存,保證了同步學習和特殊情況下離線學習的能力。視頻還可以直接分享到其他平臺,增加了內容傳播的廣度與頻次,促進了學習社區的形成。其支持以圖片、文字等形式發布內容,豐富了學習模式,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教師的教學需求。
(二)自主學習
在線學習在時間和地點上具有靈活性,使教學由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逐漸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式。在線學習可以賦予學生選擇的權利,培養和發展一種自我導向的學習方式。學生可以自行選擇上課的時間、地點和方式,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并獲得專業的學習資源。多種在線工具的可用性使教師能定制獨特的教學方式,以滿足學習者個性化的需求。
嗶哩嗶哩彈幕網的內容創作模式使內容是基于用戶的,每個用戶既可以是傳播者,也可以是受眾,能夠激發用戶對內容的自主需求,并選擇觀看內容以滿足自己的需求。當現有資源不足時,這種需求可以推動傳播者生產新的內容,使受眾成為新的傳播者。基于傳統的使用與滿足理論,傳播者和接收者之間存在明確的界限,但在互聯網時代,傳播者也可以成為接收者,加工和傳播自己接收到的信息,這模糊了兩個群體之間的邊界,使每個人都有機會參與其中。
(三)多形式的互動
高效的在線學習平臺使學習者能夠與教育者、其他學習者互動?;拥淖饔迷谟谕ㄟ^反饋和評論來吸引學生,使他們能夠有效地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10]。主流社交媒體是高效的互動工具,與專注于從事教育的在線學習平臺相比,具有高度的互動性、易用性和實用性[11]。學生可以提供即時反饋、提出問題,并參與富有趣味性的學習活動。這些平臺允許教師和學生在網上交流,共享課程內容,促進學生與教師、其他同學互動,使他們積極參與到在線學習中,建立包容性的在線社區,相互支持,加強學術合作,創造互動式的學習環境。
在互動方面,除了社交媒體平臺常見的功能,如評論、私信、群組外,嗶哩嗶哩獨特的彈幕互動功能也有助于強化互動效果和拓寬內容的范圍。彈幕是出現在視頻上的實時評論,其創造了一種虛擬的共時性關系,營造出多人互動的氛圍。在線學習過程中,互動有助于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用戶可以直接在彈幕中討論相關內容或提出問題,教育者可以實時閱讀和回復。良好的彈幕互動環境可以提升用戶的黏性和積極性,促使更多人對各種主題的在線學習產生興趣并積極參與。除了彈幕互動外,嗶哩嗶哩還增加了“一起看”功能,允許同一虛擬房間的用戶同步觀看相同的視頻并實時互動,這為團隊活動和在線討論提供了機會。
學界對在線學習的研究已持續多年,通過嚴格的課程設計和規劃,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在發展過程中,各種障礙和挑戰也在教學實踐中顯現出來。
(一)內容質量不高
盡管社交媒體平臺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但課程內容仍然是學生參與的主要因素。在線教育的引入發展需要長期研究和大量的資源投入,但當前的在線學習通常使用學?;蚪處熥远ǖ慕虒W材料,這導致教學無法統一進度與質量,許多教育機構沒有能力將所有教材和課程轉化為合適的在線資源,只能使用線下課程內容。
利用社交媒體平臺開展在線教育也面臨著內容質量不高的問題。社交媒體平臺與專業學習平臺不同,準入標準較低,傳播標準通用。這些視頻平臺上的視頻類別、主題和內容更加多樣化,質量參差不齊。盡管平臺上存在大量主流媒體、教育機構和專家,但非專業人員仍可發布相關內容。在網站上搜索關鍵詞,可供檢索的信息多樣且復雜,需要教師的指導,也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獨立判斷能力。因此,對在線學習內容進行監督審查至關重要。
(二)缺乏支持
教育機構、教育工作者都面臨缺乏在線教學經驗、準備不足或缺乏技術團隊的挑戰。教育機構為學生提供的資源不足導致教育成效不足,一些學生面臨互聯網接入不暢、缺乏現代技術設備、無法訪問在線內容等問題[12],這影響著學生參與在線學習的能力,阻礙著學生的學習進程。
一些教師不愿意采用在線教學模式,部分原因在于他們不了解如何應用新媒體技術。沿用傳統教育方法的教師往往缺乏在線教學能力,對他們來說,克服技術問題,如下載、安裝和上傳等,是一個挑戰。教師要能夠獨立管理包括數字文本、圖形、圖像、視頻、聲音在內的數字學習資源,整合教學內容,并創造互動的數字學習環境[13]。這些數字資源和技術對教育工作者獨立開發在線學習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技能具有積極影響。大多數沒有在線教學經驗或未經過在線教學培訓的教師無法確保在線教學的整體質量,難以提供有效的在線教育[14]。
(三)缺乏注意力
在社交媒體平臺開展在線教育時,個體的注意力難以集中也是一個重要問題。與面授課堂環境相比,在線學習缺乏有效的監督[15]。由于教育機構和教育者的監督能力有限,學生很容易被網頁上其他有趣的內容或視頻分散注意力[16],在學習過程中觀看與課程內容無關的內容。社交媒體的多樣性和娛樂性也會導致學生認為這些平臺上的課程是非正式的,這使他們難以集中于課程學習中。同時,在一些地區,在線學習并未得到廣泛認可,這也讓一些學生對在線學習和自主學習持懷疑態度,從而影響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
此外,并非所有學生都能從在線學習中獲益,一些學生稱沒有充分準備好應對在線學習所帶來的教育模式轉變,學生的在線學習能力和信息都不足,很難開展有效的學習和實踐,一些學生因無法專注于學習而感到焦慮和沮喪。
在線教育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評估,以確保可持續性。教育部門應關注教學資源的內容與質量,統一編寫教材,增強在線學習的公信力。教育平臺應不斷改進,提升綜合功能,充分利用專業資源。社交媒體平臺在教學內容方面應加強改進,并接受監督,鼓勵來自各個職業領域的更多專家學者廣泛參與,提供專業支持,分享學習經驗。
教育部門和相關機構應提供培訓機會,培養教師的在線教學能力,更新課程和教學方法,建立教學模型,支持形成在線教育系統設計的專業知識。教育部門還應制定與在線教育相關的政策,以確保教育的公平性和包容性。長遠來看,教育部門應推廣相關課程與服務,幫助學生利用技術開展學習的能力,提高信息素質,增強在信息時代的競爭力。
在線教育能夠確保教學的可訪問性、連貫性和質量,展示出巨大的發展潛力。作為應對危機的全面在線教育傳達了一個重要信息,即社交媒體作為正式學術工具的可能性值得深入研究。教育界應進一步分析和思考,促進教育機構、教育部門以及教師之間應加強合作,開展可持續、高效、包容和技術友好的教育。
參考文獻:
[1] 杜塔·安庫蘭.數字社交媒體對印度高等教育的影響:COVID-19危機期間在線學習的替代方法[J].國際科學與研究,2020,10(5):604-611.
[2] 達萬·希萬吉.在線學習:COVID-19危機時期的靈丹妙藥[J].教育技術系統,2020,49(1):5-22.
[3] 米哈烏·巴切克,米哈琳娜·扎岡奇克·巴澤克,莫妮卡·施普林格,等.學生對COVID-19期間在線學習的看法:對波蘭醫科學生的調查研究[J].醫學,2021(7):e24821.
[4] 康鈺,王寒.嗶哩嗶哩免費商業模式探究:以知識板塊為例[J].視聽,2021(5):148-150.
[5] 龐琛澤.時政知識類網絡視頻的傳播背景與內容邏輯:以B站“觀察者網”為例[J].新聞傳播,2021(8):24-26.
[6] 江雯,雷曈.基于碎片學習資料收集的微信公眾平臺構建研究:以抖音、嗶哩嗶哩為主[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20,32(19):76-78.
[7] 李沛涵.年輕人愛上B站搞學習:新“使用與滿足”[J].新聞傳播,2020(1):33-34.
[8] 伊拉萬·埃迪,艾哈邁迪,普里揚戈諾·阿古斯,等.開發YouTube教育頻道:疫情期間的虛擬學習解決方案[J].國際先進科技,2020,29(4):2469-2478.
[9] 穆赫塔爾·卡迪雅,凱納特·賈維德,馬赫維什·阿羅吉,等. COVID-19期間在線學習的優勢、局限和建議[J].巴基斯坦醫學雜志,2020,36(COVID19-S4):S27.
[10] 施奈德·薩曼莎,瑪莎·勞林·康斯爾. COVID-19時代的遠程教育[J].皮膚病學研究檔案,2021(5):389-390.
[11] 索拜赫·阿布埃爾納斯爾,艾哈邁德·哈桑寧,艾哈邁德·阿布埃爾納斯爾.高等教育對COVID-19的回應:發展中國家利用社交媒體維持正規學術交流[J].可持續發展,2020,12(16):6520.
[12] 阿德南·穆罕默德,凱納特·安瓦爾. COVID-19中的在線學習:學生的視角[J].在線提交,2020,2(1):45-51.
[13] 阿古斯里亞迪.在COVID-19時代利用Zoom和Youtube應用程序進行視頻會議學習管理的技術指導[C]//物理學報:會議系列,1783:012119.
[14] 朱旭東,劉靜. Covid-19期間和后續教育:即時反應和長期愿景[J].后數字科學與教育,2020(2):695-699.
[15] 托馬斯·趙.運用自我決定理論(SDT)解釋COVID-19期間學生參與在線學習的情況[J].教育技術研究雜志,2022,54(S1):S14-S30.
[16] 鮑偉. COVID-19與高等教育中的在線教學:北京大學案例研究[J].人類行為與新興技術,2020,2(2):113-115.
作者簡介 周琦,研究方向:在線教育、線上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