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偉
2023年8月8日晚,成都露天音樂公園。悠揚的樂聲響起,東方蜀派古琴與西方小提琴和鳴《高山流水》與《友誼地久天長》,一個個關于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的難忘時刻再現于屏幕之上,重溫了成都與大運會的美好記憶,銘記了中國與世界的深情相擁。
“成都成就夢想”——在12天的時間里,來自113個國家和地區的6500多名運動員展現青春力量,綻放青春光彩,以飽滿的熱情和極佳的狀態,譜寫了青春、團結、友誼的新篇章。
本次盛會是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第三次來到中國大陸,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得以跟隨大運會的中國足跡,從北京到哈爾濱、深圳,再到成都,由點到線、由線及面,在滄桑巨變和輝煌成就中見識中國、領略中國、讀懂中國。這場屬于全世界青年的嘉年華注定非同凡響,足以載入史冊。
作為一名工作30多年的新聞工作者,筆者見證了中國大學生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親歷了中國大學生體育在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的崛起,見證了中國大學生體育在國際大學生體育發展中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過程。成都大運會不僅是年輕人實現青春夢想的地方,更是世界大學體育的新起點。
2001年,在新西蘭采集北京大運會火種
22年前,中國人民懷揣舉辦奧運會的夢想,迎來了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個世界級綜合性賽事——第2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就在大運會開幕前一個多月,北京還獲得了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權。可以說,北京大運會是為北京舉辦2008年夏季奧運會而進行的一次全方位的檢驗,是對北京承辦超大型賽事的一次實戰演練。事實證明,北京不僅有能力且成功地舉辦了1990年亞運會,也同樣有能力舉辦好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更加超乎想象地辦好了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并將此屆奧運會辦成了無與倫比的盛會,受到世界各國和地區參賽人員和國際奧委會的高度贊揚。
為彰顯北京第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火炬接力的特色,大運會組委會決定在21世紀第一縷曙光照到的大學——位于新西蘭北帕默斯頓市的梅西大學采集火種,并成立了以時任教育部副部長呂福源為團長的第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海外火炬火種采集團。火種采集團隊一行53人,在2001年1月1日凌晨來到梅西大學采集北京大運會圣火。筆者有幸忝列其中,這也是筆者第一次到境外采訪,以此開啟了作為記者的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和冬季運動會采訪之旅。北京第2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海外火炬火種采集團隊中,有北京大學的劉偉、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鄧磊、中央民族大學的阿依努等一批當時尚在求學的學子,大家經過短時間的接觸結下了深厚的友情。
北京第2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是筆者第一次參與報道世界大型綜合性賽事,當時還沒能成為中國大學生體育代表團的一員,從2005年教育部接手組團參加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后,筆者幸運地成了中國大學生體育代表團的隨團記者。
通過北京大運會的報道,深刻感受到了北京日新月異的變化和舉辦一場大型賽事給北京人民帶來的好處——城市面貌大大改善,道路交通飛速發展,場館設施不斷完善,最重要的是,所有這些都為北京成功舉辦2008年奧運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北京大運會是中國第一次承辦的世界性綜合運動會,時任國際大體聯主席基里安高度評價:“本屆大運會是國際大體聯歷史上最成功的一屆,高質量的體育場館和一流的食宿確保了高水平的競賽,濃郁的文化氣氛給每一位參賽者提供了獨一無二的體驗。北京大運會把國際大學體育運動提升到了一個全新高度。”
2011年,深圳大運會打通連接世界的通道
2005年,作為《中國教育報》記者,筆者參與了在土耳其伊茲密爾舉行的第23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采訪報道。本屆大運會是教育部第一次組團參賽,賽會充分展現了我國多年開展體教結合的優勢——清華大學學生胡凱在男子100米比賽中大放異彩,以10秒30的成績勇奪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百米金牌,成為我國第一位在世界性綜合運動會上奪金的百米運動員。
2005年在土耳其伊茲密爾舉辦的第23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對于中國的體教結合之路來說,毫無疑問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大大增強了我國學校體育體教結合的信心。
時隔一年多,2007年1月7日,經過激烈角逐,中國深圳在意大利都靈擊敗眾多競爭對手,獲得了2011年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舉辦權。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2011年8月12日至8月23日在中國深圳舉辦,記者再次成為中國大學生體育代表團的一員。除了食宿在大運村,還以代表團媒體聯絡員的身份參加了中國大學生體育代表團的入場儀式,感到無比自豪和驕傲。
對于在深圳12天的青春和友誼之旅,各國代表團給予了高度肯定和褒獎。印度代表團團長塞恩表示:“印度派出了由70多人組成的代表團,共收獲2金牌1銅牌,獎牌總數名列第38,這個成績都是在我們預料之外的。我們的運動員能在這里獲得了這么優秀的成績,這是個完美的結局。”
芬蘭代表團雖然比賽成績并不理想,但該團團長朱卡卻說:“與各國運動員的交流勝于成績。我們的隊員來到這個城市都非常享受這里的一切,運動員們都想跟各國大學生成為朋友。”
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的舉辦,給深圳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促進了軌道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等有形“工程”的發展,更帶來了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國際化進程加速等方方面面的“軟變化”,深圳可謂獲得了盆滿缽滿的“大運財富”。乘著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東風,深圳持續向海內外集中展示了改革開放的窗口形象,彰顯了充滿創新活力的城市魅力和開放包容的國際化城市形象,在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這個互動的舞臺上找到了進一步前進的動力。
2023年,世界大運會的成都時刻
2019年,意大利那不勒斯當地時間7月14日晚,第30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閉幕式在圣保羅體育場舉行,時任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會主席奧列格·馬迪欽將國際大體聯會旗移交給下一屆大運會主辦城市——中國成都,時任成都市委副書記、市長,第31屆世界大運會成都籌備工作委員會主任羅強接過會旗。自此,世界大運會正式進入“成都時間”,記者在現場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
2023年7月28日晚,在成都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開幕式上,筆者再一次作為中國大學生體育代表團成員,參加了開幕式入場儀式。當東道主中國大學生體育代表團最后一個進入賽會場地時,全場響起長時間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我們蹦著、跳著,揮舞手里的五星紅旗。那一刻,由衷地感到驕傲和自豪,讓曾經當過專業運動員的筆者,以另一種方式實現了代表國家參加國際大賽的夢想。
在成都大運會期間,不僅是筆者,幾乎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成都人民“當好東道主,熱情迎嘉賓”的真誠和熱情,就像沸騰的成都火鍋一樣。“平時我潛入水中的時候是聽不到聲音的,但這次在大運會賽場我卻真真切切聽到了觀眾的助威聲。”游泳運動員李冰潔說。
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為世界打開一扇了解成都的大門。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員、教練員、官員以及隨團人員,在本次盛會上都收獲了獨特的體驗,不僅是體育競賽,還有文化生活、城市發展、教育科研活動以及成都的美食,都讓來自全世界參加成都大運會的人們為之驚嘆。
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會夏季大運會主任趙晶表示,大運會期間,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會與各代表團進行了交流,得到的反饋是百分之百的肯定,“這不僅僅是對組委會工作人員的肯定,也是對大運會的肯定,更是對成都的肯定。”
8月8日,成都大運會的大幕緩緩落下,中國大學生體育代表團以絕對的優勢領跑獎牌榜,成都也以優異的成績向全世界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來自世界各國和地區的大學生選手滿載中國人民的深情厚誼,啟程返回各自的家鄉。大運會閉幕式上,國際大體聯代理主席雷諾·艾德的那句“成都,我們愛你!成都,謝謝你!”久久回響在蓉城上空。
正如教育部學生體育協會聯合秘書處秘書長劉立新所說:“從北京到哈爾濱、深圳再到成都,20多年來,我們始終秉承‘開放、合作、發展、創新’的理念,緊跟國際體育運動發展趨勢,積極對接全球學生體育賽事發展體系,為推動國際學生體育運動發展注入了中國力量、貢獻了中國智慧、提出了中國方案。”
中國舉辦世界大運會,將國際大學體育運動推上新高度
2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教育部的精心指導下,我國大學生體育運動,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蓬勃開展。筆者見證了近20多年來在世界大學生體育運動會上的“中國奇跡”。
2001年,中國在北京成功舉辦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這是我國首次舉辦世界綜合性運動會。這次運動會不僅為中國申辦2008年奧運會做好鋪墊并營造聲勢,更憑借精彩的表現、精心的組織、周到的服務,讓世界看到了一屆最大規模、最高水平、最具影響力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
如果說舉辦北京大運會是一個轉折的話,那么,先后成功舉辦2009年哈爾濱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和2011年深圳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則是我國大學生體育綜合實力的最好證明。
“每一次在國內舉辦世界大運會,都是中國學校體育的一個巨大轉折點。”教育部學生體協聯合秘書處相關負責人說,“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代表著青年和未來,號稱‘大學奧運會’,北京、哈爾濱、深圳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舉辦權后,認真組織、精心準備、大力投入,成功舉辦了一屆又一屆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給中國學校體育留下了豐富的遺產,這也讓國際大體聯高層倍感欣慰,為中國政府和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的所作所為豎起了大拇指。”
我國大學生體育運動的蓬勃發展,也使得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的國際地位明顯提高,在國際組織中的話語權進一步增強。一個顯著的標志是,教育部原副部長章新勝2003年首輪便高票當選國際大體聯副主席,這也是中國人首次當選該組織的核心職務。
20多年來,中國參與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程度越來越高,分量越來越重,話語權越來越大,這充分展示出我國在黨中央正確方針的指引下,綜合國力、國際地位大幅提升。而北京、哈爾濱、深圳和成都成功舉辦世界大運會,也反映出中國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以及中國數千萬中國大學生嶄新的精神風貌。
2013年,在俄羅斯喀山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期間,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被國際大體聯評為“全球最佳大體協”,這也是國際大體聯自1949年成立以來第一次頒發這樣的大獎。
“從20年前的盲從和跟跑、10年前的并跑,到今天在國際組織中具有較大影響力和話語權的國際規則制定者與國際組織發展領跑者,中國大、中體協實現了‘三級跳’。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我國在國際學校體育界已經具有了強大的領導力,中國大學生體協的國際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育部學生體協聯合秘書處相關負責人說。
通過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教體結合一條龍培養體育人才,一直是我國高水平運動隊的目標和方向,經過多年努力,大批的大學生運動員從學校涌現。2005年,教育部首次組團參加世界大運會,清華大學學生胡凱便以優異成績獲得2005年第24屆土耳其世界大運會男子100米跑冠軍。2011年,深圳世界大運會上,我國更以金牌和獎牌總數第一的成績傲視群雄。良好的運動成績加上大國實力以及賽事的成功舉辦,這些都為中國大學體育贏得了更多加分。
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相關人表示:“今后我們要創設更多的機會,讓更多的普通大學生走出中國、走向世界,讓他們在學習中成長,在交流中成長,享受體育給他們帶來的樂趣,就像國際大體聯口號所說,讓‘今日明星’成為‘明日領袖’。”
大學體育是架起世界各國大學生之間友誼的橋梁,是增進不同宗教、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青年之間互信和理解的最佳途徑。近年來,我國參與了中美、中英、中法、中德、中俄、中東歐等6大人文交流機制活動,通過青年學生間的友誼賽、文化體驗、座談研討、高峰論壇、外教講學、境內外留學和培訓等形式,開展多項體育和藝術系列活動。
2019年新冠疫情前,我國每年會派出60余個團組參加國際學生體育賽事、會議及交流活動。2015年,我們發起將每年9月20日定為國際大學體育日的倡議,并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我國在國際學生體育領域中的話語權不斷增強,影響力不斷提升,為國際學生體育事業發展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們將以成都大運會為契機,深入總結經驗、完善運行機制、進一步加強國際交流,舉辦好國際大體聯足球世界杯、國際中體聯足球世界杯等國際賽事,積極開展多邊雙邊學生體育交流活動,促進全球青少年學生體育交流互鑒,為國際學生體育運動發展作出新貢獻、提供新動力、譜寫新篇章。”教育部學生體協聯合秘書處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