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燕





筆者所在學校是一所農村小學,在校生238名。基于學校現狀,學校提出了“強健體魄、陽光心態、開放交流”的三大陽光體育鍛煉目標,牢固樹立了“終身體育”的新課程理念,將育體與育人融合,體育大課間活動在10min必選項目練習的基礎上,開展了“菜單式”實踐研究。
一、體育大課間活動的“菜單式”組織結構
“菜單式”體育大課間活動即學校集中推出各種鍛煉內容、方式,供學生自主選擇進行鍛煉。
學校本著“關注每一名學生,扎實每一樣活動,重視每一項成效”的要求,提供“菜單”并組織學生自主選擇內容,內容選擇遵循以下原則:一是,自愿性原則,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和興趣愛好,自愿選擇活動項目,首選最喜歡的項目,練習一段時間,達到預期效果后,可以再次優選其他項目。每月月底學校組織重新根據“菜單”選擇,可以重復選擇之前的內容,也可更換項目。每月選好內容后,學生流動,指導教師與運動場地、器材均固定不變。二是,興趣性原則,學校提供有趣、多樣化的運動項目,與學生的興趣愛好相結合,學生根據興趣選擇運動項目,充分發揮個人特長,練就運動強項。三是,互補性原則,學生選項時,盡量做到優勢互補,如肥胖學生多選擇有氧運動項目,體質較弱的學生多選擇技巧類項目,體質較強的學生多選擇競技類運動,相互補充,提高活動效果。
學校的體育大課間活動在每天上午第二節課后進行,每次運動時間為25min(必選項目10min與自選項目15min)。其中,自選項目由學校確定“菜單”,由學生自主選擇確定內容,注重學生運動興趣的培養。“菜單”中的自選項目包括三大類:一是普通學生的趣味健身;二是減脂隊的有氧鍛煉;三是精英隊的梯度訓練和競技練習(表1)。普通學生的趣味健身分低段和中高段進行。低段學生主要參與趣味游戲,指導教師寓教于樂,設計情境,依托自制教具激發學生參與興趣,組織游戲活動,如炸碉堡(投擲)、青蛙跳(跳躍)等。中高段學生以體能類和技巧類為主,體能類針對學生愛挑戰、不服輸的特性,開展“50m折返跑挑戰賽”“擲壘球爭霸賽”“跳遠大比拼”等比賽;技巧類包括少年拳、武術操、仰臥起坐、前后滾翻等項目。減脂隊有氧鍛煉的成員主要是來自各個年級體重超標的學生,運動項目包括慢跑、開合跳、交叉跳、爬樓梯、仰臥起坐等。精英隊的梯度訓練和競技練習的成員主要是有籃球和足球特長的學生,包括基礎隊員和參賽隊員兩部分,基礎隊員為新入隊的小隊員,以傳球、腳步、腰部力量的基本功訓練為主,參賽隊員主要是參加區級聯賽的隊員,以現場比賽競技為主。以上三大類活動同時進行,全體學生自主選擇項目,參與度達到100%。
體育大課間活動的“菜單式”實施,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讓志同道合的學生能一起“玩”,在“玩”中掌握運動技能,取長補短,合作互動,享受體育樂趣,增強身體素質。
二、體育大課間活動的“菜單式”組織實施
學期伊始,學校就開始擬定體育大課間活動分層訓練配檔(見表2),落實“三定”。
一是定人員,包括定教師和定學生。其中,指導教師由學校教導處組織教師結合個人的特長確定。提前一周定學生。學生根據“菜單”項目選擇原則自愿報名選定鍛煉項目。學生自主選項后,學校組織試運行,如果出現學生聚集或部分項目參與學生少的現象則當場協商微調,力求各項目人員相對均衡,指導教師能關注到每一名學生,保證活動效果。
二是定場地,科學劃分校園內運動場地,將其充分利用:足球場和籃球場供精英隊使用;跑道分為兩部分,東側直道是低年級趣味游戲區域,操場彎道及西側直道用于中高年級的技巧與競技類練習;中間甬路是減脂隊的運動場域。提前公示場域劃分圖(圖1),保證學生分流后能快速找到鍛煉場地。
三是定流程,統籌設置體育鍛煉時段。學生以班級為單位帶到固定場地后,在完成10min必選項目的練習后,聽音樂指揮,1min內分流到各自自選項目的鍛煉場地,由指導教師組織鍛煉。技巧類的自選項目要先做準備活動,確保鍛煉安全,其他自選項目每天都要先進行團隊協作練習,再對每一名學生的鍛煉情況進行跟進指導,最后做放松運動,每天要進行一次項目練習小結,每月進行項目測評。
活動前落實“三定”,有效做到人員搭配合理、活動空間充足、指導有序高效,全面喚醒學生的運動激情,讓每名學生都得到關注,為高效訓練打好了基礎。
三、體育大課間活動的評價
1.評價方法
學校從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進行評價。教師層面,主要從出勤情況和指導水平進行評價,教導處每天詳細記錄教師出勤情況,每月請假2次以下(含2次)為優秀,2次以上為良好。指導水平采取問卷調查和數據對比的方式進行評價。每月對各個項目組的學生進行全員問卷,主要調查教師指導是否認真,自己是否喜歡這個項目。測評結果達到90%以上滿意度的指導教師為優秀,90%以下的為良好。
學生主要從參與度及練習效果兩個方面進行評價,設優秀、良好、一般3個等次。參與度方面,參與度100%為一等,只要有1次請假不參加即為二等(生病除外);練習效果方面,學校每月組織單項過關,一般是每月最后一個星期五的大課間集中進行測試,90分以上為一等,90分以下為二等。每月出滿勤且成績達到90分以上的為優秀,參與度二等、成績90分以上的為良好,其余的為一般。結果記入學生成長檔案,對于成績一般的學生,項目指導教師負責跟蹤評價,采取“兵教兵,兵練兵”的方式,當周周末之前如果完成項目達標,小助教負責上報,兩人均能得到“共練獎章”。如果積夠10個獎章,可以到誠信超市領取運動類獎品。
2.評價體系
建立月考核、季匯總、學期末評優的評價體系。每月對學生的訓練情況進行測評,結果記入學生成長檔案;每季度項目負責教師要對前幾個月的訓練情況進行數據匯總,評出等次(合格、良好、優秀),完善一生一案,結果納入學生體質綜合測評;每學期結束,學校根據學生檔案中的各項鍛煉成績(必選+自選項目),集中評選頒發“運動達人”獎章,學生獲獎人數通常占比20%。體育任課教師還要結合數據分析,明晰學生體質狀況,對成效不理想者,家校溝通,協同跟促,合力提升。鍛煉效果明顯的學生,學校制作宣傳海報,張貼在教學樓走廊,并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廣泛宣傳,給全校學生樹立榜樣。
體育大課間活動的“菜單式”組織與實施,構建了“卷入式”參與、“項目式”組織、“交互式”拓展的體育鍛煉模式,打開了“人人有特長,個個愿參與,樣樣有實效”的良好局面。助力學生達成“五有”:臉上有笑,身上有汗,場上有伴,時上有恒,最終有效。學校先后兩次代表文登區參加威海市視力和體質健康檢測,均取得優異成績;在區籃球比賽、運動會、足球比賽中,分獲一、二、三名;全校有80%的學生身高體重比均達到合格標準,89%的學生體能檢測取得滿分的好成績,肥胖率較去年同一時期降低了20%,近視率下降了13%。育體與育人悄然融合,喚起了學生的運動共情,激發了同伴的合作擔當,形成了閉合的教育回路,學生沉浸于大課間運動中,享受快樂,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