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師范大學/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沙土鎮南宋莊小學 王慧珈
教師在以核心素養為基礎的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基于教材內容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結構,并對單元知識進行重點提煉,挖掘出有意義的教學內容及情境素材;同時,對單元學習內容、活動與目標予以確定,制訂相關評價計劃,增強核心素養培養的具體性。但是,據調查得知,目前小學語文教師尚未認識到大單元教學的價值,依然采取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效果一般。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小學語文教師應基于新課程標準和學生情況,積極構建大單元格局,引導學生逐漸形成核心素養。
單元教學是以一個單元中的文本內容為整體,對單篇相一致的內容進行提煉,歸納出單元主題,再基于主題思想開展相對應的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大單元教學中,“大”為核心,其不只是體現于教學內容方面,更體現于教學結構。首先,大單元教學并不是單純的單元教學,還包含了課外延伸、文本整體等方面的教學。簡而言之,其不只是要聯系單元中的文本內容,還需注重各單元間、課內外資源的聯系。其次,大單元教學不只是關注課內教學,還需發揮課外指導的作用,把課堂教學逐漸滲透到生活實踐中,對各種教育資源進行整合,積極迎合學生實際所需,有效增強學生綜合素養。
1.自主性
素質教育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大單元教學可激發學生探索欲望及合作意識,引導學生在語文知識掌握的過程中逐漸提高發現、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切身感受語文的魅力,從而真正愛上這一學科。
2.連貫性
縱觀整個教材,雖然各單元中編排的文章看起來毫無關聯,然而細致研讀后會發現它們的關系十分密切,主題思想、表達方式等方面較為相似。對此,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應考慮銜接,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同時,教師應對各單元之間、同一單元不同文章的內在關系進行剖析,精準把握大單元教學連貫性的特征。
1.提高語文學習效率
語文的世界十分絢麗,然而對小學生而言,應先對基礎性語文知識進行牢固掌握。教師應清晰、詳細地安排教學內容,并開展高效教學。大單元教學能引導學生準確識別所學內容,以此為基礎輕松突破重難點,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提高其學科核心素養。
2.明確學習目標
對語文學習而言,明確學習目標是第一步。以核心素養為基礎的大單元教學,學生可清晰、直觀地理解學習目標,且基于這一目標掌握相關基礎知識,為提高核心素養奠定扎實的基礎。
語文大單元教學是以群文閱讀為核心的整體性教學方式,不同于群文閱讀,其更加注重單元主題,構建更加有機緊密的教學層次,且能有效指導學生。所以,大單元教學前,教師應積極研讀與分析相關課文內容,對單元主題進行精準提煉,且以大單元為基礎組織開展教學活動。主題提煉時,教師應關注思想內涵、能力技巧這兩方面,不僅要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文本類型及特征,還應真切地感受文本所蘊含的人文內涵,逐漸形成一個更廣闊、更全面的單元主題。例如,小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中,《大自然的聲音》《讀不完的大書》《父親、樹林和鳥》等屬于寫景抒情的文章,其主旨在于傳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對此,大單元教學時,教師可把單元主題確定為“人與自然”,通過逐步分析與理解課文內容,在人與自然主題的引導下,誘發學生積極思考文章中作者所描寫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妙感受,從而深入理解文本內容。同時,通過剖析這一類主題的文本,學生在以后閱讀同類文本時,對相似的思想與情感,其感受能力更加強烈,從而有助于提高其語文核心素養。
構建單元主題后,教師基于此精心構建相對應的教學體系,通過探索單元主題,結合文本內容對文章中所表現的語言技巧及審美情趣進行深入剖析,從而確定單元目標。教師在設計單元目標時,應積極分析單元宏觀思想與微觀語言,確保單元目標更加真實,經過深入研究具體文學技巧來切身感受思想與情感,以思想情感來品味文字構建的高超,構建互相支撐的目標體系,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進行多角度培育,引導學生真切體會語文的魅力。例如,小學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中三篇文章都是童話故事,“想象中的文學世界”是本單元主題。基于課程標準及教學規劃,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細致分析與思考,確定不同層次的單元教學目標:①認真閱讀課文及課外補充奇幻童話故事,對天馬行空的想象世界進行真切感受,體驗到閱讀的樂趣;②把童話故事中的故事情境同現實經驗相聯系,深入探尋故事背后的文章內核;③大膽發揮想象力,創作一個趣味十足的奇幻故事,將教師提到的文字技巧運用其中。這三個目標不斷地提升,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各目標之間互相呼應與關聯,以此來實現培養核心素養的目標。
在大單元教學中運用情境創設方式,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并使得生活能與教學密切銜接。小學語文教師應準確把握理論知識同實踐活動之間的聯系,將學生熟悉的生活內容融入多姿多彩的學習活動中,密切銜接教學和生活;與此同時,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情境,有效激活學生思維,促使其核心素養的提高。例如,小學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一篇文章提到了母愛,一篇文章描寫了父愛,一篇文章提到了母親與父親表達愛的不同方式,“父母之愛”是本單元的主題。這些文章所描寫的父母形象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父母形象相差無幾,極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課文中所描寫的父母特質編排單元劇,以《“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一課文為劇本原本,鼓勵學生精彩演繹劇本角色,呈現出父母之愛的差異,也能彰顯出父母對孩子美好的期盼。學生通過構建與演繹情境,真切感悟了文章所描寫的人物形象,透徹地理解了文章想要表達的情感與思想,且在構想劇本時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審美能力。
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學目標是著重點,教學過程中一味地關注“教”,普遍采取“講授—傾聽”或“一問一答”的教學方式,學生被動吸收知識,且滯留于淺層學習。大單元教學活動立足于學科核心素養,精心創設大情境,完成大任務,“學”是重點。在大單元教學中,情境是支架,任務是助推器。情境設計與真實學習緊密聯系,面向深度學習實施任務驅動。例如,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基于單元核心知識及大概念,巧妙地導入了“辯論會”這一情境任務。辯論會這一方式,要求學生以事例對觀點進行闡述,但是因情境較為復雜,需學生對本單元語文要素信息進行創造性應用。這一設計可把本單元語文要素同人文主題完美結合,雙線從平行狀態轉變為融合趨勢。大單元任務為“召開班級辯論會”,基于解決問題的邏輯,可將其細分為三個不同的子任務,從而形成了任務鏈:了解辯論,選擇辯題——學習方法,準備素材——唇槍舌劍,開展辯論,具體見圖1。

圖1 任務驅動的大單元教學流程
參照圖1,基于單元學習主題,從上到下總共設計了三層:第一層要求基于辯論會的流程進行任務設計,這是一種外顯的問題解決思路;第二層是內容線索,基于語文要素“用事例說明觀點”,設計與組織“閱讀、小練筆、口語交際”等實踐類任務;第三層則包含了以上兩條線索。基于核心語文要素,漸漸從初步感知、學習理解遷移到運用方面。這一分層設計,可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認知與知識。
大單元教學不再局限于教學內容上,還可從其他學科、課外等方面尋求同教學內容相關的知識點,引導學生開展綜合性學習拓寬視野。在語文課堂中融入其他學科知識,可豐富與充實語文教學內容,延伸學習空間,拓展學生思維。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特征,教師應注重語文學科功能的發揮,加強同其他學科相聯系。例如,同思想品德學科相聯系。在《小英雄雨來》《狼牙山五壯士》《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課文學習中,教學目標及重點確定為“了解和學習人物的高尚品質”。當學生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后,教師深化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大膽發表自己對英雄人物的感想,并對英雄人物的思想品格進行總結,如此不僅可強化學生語言能力,而且能提高思想道德品質與審美能力,深刻理解人物“品德美”。再如,同音樂學科相結合。在古詩教學中,教師巧妙利用音樂創設意境,引導學生有情感地吟誦詩歌,不僅可真切地感受詩歌所蘊含的情感,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韻律感。例如,在《錢塘湖春行》教學時,教師標注出古詩的韻腳,引導學生切身感受該古詩的韻律感,并播放舒緩的音樂,引導學生有情感地吟誦。大單元教學時,教師應基于語文教學內容,巧妙地聯系其他學科內容,不得生搬硬套。
綜上所述,以核心素養為核心的大單元教學設計是踐行立德樹人、深化改革課程、開展素質教育的必然選擇,也是強化核心素養的關鍵。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地加快了教學設計改革步伐,要求教學設計應以一個單元的設計為主,而不再是針對一個知識點或一個課時的設計,同時大單元教學設計還需進行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