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穎萱 孫紹勇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現代化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內容議題設置愈發豐富多樣、傳播過程的技術手段更加鮮活高效。現代化信息技術將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提供更優質的場景體驗、更高效的互動連接、更精準的智能評價。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升級傳播方式、拓寬傳播空間,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力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信息技術 高校 思政教育傳播 深度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當前,信息技術正在日益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徑。“互聯網+智慧思政”即將跨越新臺階,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力提供新動能。西北工業大學借助智能化信息技術建設了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新平臺,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實現了精準化變革,促使教育效果更加入腦入心。
技術的變革塑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新格局。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議題設置與生活息息相關,議題類型和內容愈加豐富多樣,教育信息傳播載體和形式更加廣泛多樣。
1.教育傳播內容的議題設置愈發豐富多樣。技術革命的發展推動了大眾傳播生態格局的解構與重構,以“兩微一端”為中心的網絡互動愈發頻繁,自媒體、短視頻的興起更是將話語傳播的主動權下沉到普通網民當中,越來越多的用戶參與到網絡議題的設置和輿情制造的過程中。大眾傳媒的發展在彰顯技術賦能和傳播權力下沉的優勢時,也影響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內容議程設置。隨著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內容的議題設置朝著多元化發展,通過新型信息技術運用這些信息來為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賦能也顯得尤為必要。
2.傳播過程的技術手段更加鮮活高效。無論是傳統媒體時代,還是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本身都要借助媒介向受眾傳播相應信息。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虛擬現實”“人工智能”“高清接入”進校園、進課堂、進宿舍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新型方式,技術支撐的優化和升級,教學課堂的可視化、數字化、全息化水平得以提升,打破了傳統的教育傳播格局。用信息技術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整合多樣教育資源、優化智慧教育過程,進一步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目標,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傳播學相結合的應有之義和現實要求。
信息技術賦能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力提升既充分又必要。以5G技術、大數據、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為主要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控制、界面、介質等各方面的優勢十分明顯,具體體現在傳播速率、傳播空間、效果反饋等諸多方面的應用升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信息技術可以覆蓋“教學、考試、評價、校園和區域管理環節”,高校借助先進通信技術,以沉浸式的教育體驗、遠程傳播的良性互動、智能分析的場景優化,貫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過程,可以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形式更豐富、傳播領域更寬闊、傳播效果更明顯、傳播力度更強大。
1.沉浸體驗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場景互動。思想政治教育歷來重視理論講授,然而這種教育傳播的方式也容易形成“填鴨式”的強灌輸和“打夯式”硬灌輸,教育實效比較有限。隨著教育實踐的現代化,具有超強交互性和超真實體驗性的新型傳播技術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睞。高校力圖以新媒體技術為動力來優化教學環境、創新教育形式,最大程度地讓主流意識形態在教育過程中激發受教育者的情感認知和文化認同。新一代信息技術具有超強的速度優勢和低延遲特點,能夠融合VR/AR/MR這類對網絡速度和容量有著高要求的技術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應用場景。全息課堂可以讓學生沉浸在全數據、超智能的學習空間;VR教育實訓室可以實現虛擬場景與教育現實的高效互動,讓傳統的二維教育空間升級到三維甚至多維的狀態。以西北工業大學的“思創空間”思政學習平臺為例,學生可以在VR虛擬校園中搜尋大國重器、開展“四史”知識競答,還可以通過回答思政問題捕獲“吉祥物”,這種寓教于樂的教育傳播的方式,非常契合作為“Z世代”的大學生們的學習習慣,有效激發大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讓教育內容實現有效傳播。可見,信息技術助力下的沉浸式體驗增強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場景互動,讓思政課堂不再那么單一,而是變得更加立體。
2.遠程互動拓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渠道。遠程互動作為智慧教育的典型形態,在突破傳播時空、提高傳播速度和擴大傳播范圍等方面具有極強的作用力。過去的教育傳播效果更多地依賴于人與人的面對面傳播。在智媒時代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更要充分發揮“物”作為公共信息傳播媒介的重要作用。隨著Web3.0時代的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物”可以被技術賦能,進而承擔起傳播思想觀念、政治觀點、法律規范、道德取向的職責,學校可以運用高延續、寬范圍的存儲數據來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深度加持,學校可以在最大程度地拓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傳播空間,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動課堂的升級,實現雙向音頻互動升級;充分利用微課、MOOC等多種創新學習模式,創新互聯網在線學習手段;將全景視頻引入課堂教學過程中,增強學生的互動參與感。信息技術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能夠讓優質教育資源下沉,讓信息獲取更加全面,讓教育傳播空間更加廣闊,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差異化教育內容需求,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得到進一步提升。
3.智能分析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實效。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是在互動交往過程中完成的,即教育者釋放文化信號,受教育者讀取信息的同時將良好的思想觀念引入頭腦并外化為自己的行為實踐。有規律的課堂鑒別和分析,能夠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的優化和升級,讓教育內容更加完善,教育效果更加突出,教育傳播更加深遠。智能媒介技術是實現這一教育目標的關鍵。教育者可以將智能媒介技術的反饋數據作為參考依據,進而調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內容和手段,讓教育影響更好地擴展到每一個學生。以西北工業大學的“思政教育情感反饋系統”為例,其利用生物傳導技術,通過繪制和分析學生在聽取思政課程過程中的專注度、融入度的數據波動曲線,去監測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情緒反應和情感狀態等,讓思政課教師能夠及時高效地獲得學生的教學反饋,從而為進行教學反思、優化教學設計、提升教學精準性提供依據,進而增強教育實效。
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能夠引起媒介傳播手段和話語格局的深刻變化,對重構“人—物”和“物—物”的新互動格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擴大主流意識形態在高校范圍內的傳播影響力、提高其傳播親和力、彰顯高校立德樹人的教育使命擔當,需要緊抓思想發展規律、從整體的傳播生態環境入手、結合教育傳播的優化規律,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力得到顯著提升。
1.創新傳播方式,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轉型。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的互動建立在以課堂為核心的社會全要素集合轉動的擬態環境中,不僅要有物質支撐,還需要思想交流,更需要先進載體,方能打破傳統的、靜態的、單一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轉型和發展。新技術助力下的思想傳播趨向于高速率、低時延的發展狀態,深刻改變了信息傳播格局,豐富了學生受教育的社會文化環境;不僅搭建起人與物的智能傳播橋梁,更能夠實現深層次的物與物之間的有效信息傳遞,還搭建起更加寬廣生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場景。隨著技術的發展,“虛擬現實+教育”“人工智能+教育”“遠程互動+教育”將進一步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優化的必然路徑。高校學生作為網絡世界的“原住民”,他們對于新科技的感知和接受尤其突出,對于充滿“科技感”和“現代感”的新型教育技術和手段更加期盼。VR/AR/MR技術能夠讓學生的教育真實感與體驗感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物聯網技術升級智能設備能夠更精準地捕捉教育對象的生理和心理特點;“5G+全息課堂”能夠將教育內容以3D形式展現在教育課堂中,讓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更加深入人心。當前,各大高校積極響應國家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策略,不斷推動教育傳播模式的創新發展,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力營造了積極的氛圍。
2.拓展傳播空間,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矩陣。新技術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勢必要完成新的變革,才能滿足學生作為網絡伴生者的思想和行為需求。隨著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各大媒體平臺不斷更新產品、拓展內容、探索空間,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載體愈發先進,基于移動設備、傳感器、大數據等應用技術的發展革新,主體參與網絡互動的真實感和在場感也越發明顯,學生參與思想文化交流的需求和頻次也得到相應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把握好當前的媒介融合趨勢,進一步利用好新技術的場景營造、沉浸賦能、高效傳播等優勢,調動有利因素,打造以通信技術為核心、以智慧互聯為依托、以虛擬技術為輔助的,更高速率和更低時延的信息交互系統;結合傳統媒體的信息傳輸優勢,發揮新舊媒體的協同作用,打造符合新時代信息發展要求和滿足教育目標實現的信息交互系統;讓高校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網上互聯的信息系統中,參與教育實踐活動,從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力的實效。
作者楊穎萱系西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孫紹勇系西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文系陜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重點項目“陜西省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一體化建設研究”(項目編號:SGH22Z005)、西北工業大學高等教育研究基金項目“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質量提升研究”(項目編號:GJJJW20240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5G發展和經濟社會影響白皮書(2022年)[EB/OL].(2023-03-16)[2023-11-11]. http://www.caict. ac.cn/kxyj/qwfb/bps/202301/P020230316604298102966.pdf.
【編輯:楊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