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丑
語文在初中階段扮演著重要角色,該學科兼具理論性和人文性,在教育中的地位不斷上升。因此,教師要想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人文情感,必須注重對細節因素的應用,借助新課標課程改革的背景,遵照初中語文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和教學標準,從學生角度出發將情感因素融入初中語文教學中,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情感教育。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需要以全新的教學方法、教學結構和教學目標為依據,旨在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人格品質,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
1 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在課程大改革的背景下,要強化情感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將情感教育與語文教學緊密結合,既是當前初中語文教學的必然要求,又是當前新課程改革的必要舉措,因此教師應當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將新課改作為起點,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
1.1 情感教育內涵
學生在課堂中接受的情感教育由教學內容決定,因此教師應當根據教學內容強化情感教育,拓展教學范圍,使學生在課堂中收獲應有的情感感悟,以便使學生能夠利用在課堂中獲得的情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同時,情感教育還由學生的學習態度決定,與學生的學習動機產生密切的聯系。因此,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當給予學生充分的鼓勵,通過與學生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推動情感教育。因為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教師取得學生的信任,使教師向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變得更為便利,同時也能使學生有勇氣、有能力克服和解決生活學習中的困難。總之,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應當注重課堂內容與情感教育相結合,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都得到改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2 情感教育原則
教師在進行情感教育的過程中,應當嚴格遵循情感教育原則,基于對學生心理發展和情感發展的特點,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和真實情緒,以便正確地處理學生的情感需要和情感問題,使學生重新體會情感。
(1)寓教于樂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如果一個個體處于快樂、興奮的情感狀態中,則能夠真實地發揮操作水平。換言之,快樂和興奮是個體進行智力活動的關鍵,其能夠為個體營造參與智力活動的情緒背景。因此,教師在進行情感教育的過程中,最為關鍵的是令學生感受到快樂和興奮,使學生在這種狀態下接受情感教育。教師應當在初中語文課堂上肯定學生的優點和閃光點,滿足學生的自我需求,提升學生對于情感教育的接受度,以免學生處于對立情緒中,對情感教育產生抵觸。
(2)以情施教
以情施教指的是教師在進行思想教育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積極情感的引導,達到以情施教的目的,得到情感教育的成果。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要事先控制自己的情緒,使自己處于快樂積極的狀態中,時刻在飽滿振奮情緒的指導下進行情感教育,以便提升情感教育的說服性。同時,教師要以高尚的品格和積極的情緒影響學生,善于利用自身的情感體驗對學生進行引導,達到聲情并茂、以情促教的效果。
(3)情感交融
教師在情感教育的過程中,要遵照情感交融的原則,以自己積極的態度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反應,為學生營造情感交融氛圍,促進學生的情感積累,達到情感交融的目的。在情感交融原則的指導下,教師實施情感教育能夠使學生感受到滿足,震撼學生的心理,確保情感教育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4)激發原則
心理學認為,思維是由人們的認識引起的,不具備認識的需要就不會引起積極的思維。而認識則需要依靠學習過程出現的新問題,在學生遇到不熟悉又不能解決的事物時,就會產生探知欲,進而積極地去思考,這就是所謂的激發原則。因此,教師在進行情感教育的過程中,要善于將抽象枯燥的情感理論轉化為誘人的且學生易接受的問題,引發學生去思考,以便學生在這種積極的思維中能夠感受學習的樂趣,感受情感教育的魅力。
1.3 情感教育必要性
所謂情感就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身期待所表現出的一種情感體驗,而隨著情感教育與現代教育思想的結合,越來越能顯示情感教育的價值,發揮情感教育的作用,為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助力。
(1)幫助學生建立世界觀
新課標提出,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對學生進行積極正面的評價。由此可知,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是新課標的必然要求,也是學生平等地參與教育活動,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必然途徑。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必須重視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課程中實施語文教育的策略,以便使學生投入情感教育中去,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同時,教師在進行情感教育的過程中,可以以自身的親身感受作為切入點,借助多樣化的信息資源,向學生傳授人生經驗,為學生塑造世界觀提供借鑒。
(2)有助于建立師生關系
教師在語文課程中滲透情感教育不僅能夠使得教師把控情感走向,還有助于教師營造優質的課堂氛圍,促使學生能夠在和諧的課堂氛圍中調節學生的情感變化,及時與學生溝通,在無形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形成良性的師生關系。教師在授課前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情感經歷和個人身心情況,基于學生不同的學習情況、發展情況制訂個性化的教學方案,以便在學生遇到問題時能夠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第一時間解決學生的問題。另外,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遵循新課改的要求,在課堂實施情感教育的過程中,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使學生成為課堂主人,基于學生青春期叛逆和自尊心強的特點,緊抓學生的情感教育,為學生制訂特殊的情感紓解方法,促使情感教育與學生的實際成長方向達成一致,滿足學生的情感發展需要。
(3)推動教學內容現代化
在2022版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初中語文教育應當體現核心素養、文化自信、語言運用以及思維能力培養的教學目標。同時,還應當體現初中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基礎性和綜合性,探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而語文作為一種基礎性學科,要想完成新課標中的教學目標,必須將情感教育與基礎教育課程相結合,在提升初中語文教學質量的同時,激發學生對學習語文課程的情感。
(4)激發學生積極性
初中生處于青少年時期,該時期正是情感萌芽的關鍵時期,對情感和外界事物具有極強的好奇心,但同時學生也會存在一定厭世情緒,希望或渴望獲得外界的認可,滿足自我的需求。該階段也是學生的敏感時期,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極為重視對學生的情感引導,注重情感教育的運用,以便使學生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困惑,緩解學生對外界事物的抵觸情緒,激發學生對于學習、生活的積極性,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5)增強學生的自我認知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逐漸深入、核心素養培養地位的提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越來越重視學生思維能力、審美創新能力的培養。而在初中階段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如果將教學重點放在課程內容的教學上,忽視學生情感發育的需要,則極有可能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抵觸情緒,對自身產生懷疑,對待任何事物都缺乏探索精神。為此,教師在進行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必須重在進行情感引導,教會學生從不同的視角看待事物,不斷拓展學生的自我認知范圍,令學生獲得自我判斷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師要將情感調節法帶入課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2 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因素
基于對初中語文課程教學的分析可知,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尤為必要,其中對情感教育因素的研究最為關鍵,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基于對細節要素的解讀,根據語文教學的實際目標,對學生進行情感引導。
2.1 教師因素
雖然在新課標中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要圍繞學生開展教學活動,但是就語文課程實踐來看,教師仍舊要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以便時刻關注學生的消極情緒,以情感教育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教師在與學生溝通交流的過程中,構建高效的課堂,保障教學資源優化和配置。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發揮的作用就是教師因素的重要體現,教師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在實踐活動中采用合適的表達方式、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情感引導,以便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以正確積極的態度應對難題,能夠在一個寬松的氛圍中掌握語文學科的核心要求,促進學生個性化成長和發展。對于教師而言,要注重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站在學生的角度解決問題,讓學生具有豐富的情感體驗。
2.2 學生因素
學生是整個教育教學的主體對象,教師要基于學生的個性特點安排教學活動,體現學生的個人價值,培養學生課堂主人翁意識。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能力、態度滲透情感因素。學生在課堂中所表現出的情感主要體現在對學習的興趣、對教師教學的態度以及對語文教材的理解和運用上。只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充足的自由空間,才能令學生獲得情感體驗,提升語文教學質量,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更多的學習動力,豐富學生的個人情感。
2.3 教材因素
教材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和前提,任何教學實踐都需要以教材內容為基礎。初中語文教學中包含的情感因素較為復雜,相較于其他學科,語文學科更加依賴教材因素,因此教師在開展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利用教材因素顯得尤為必要。教師需要深入淺出地分析不同的教材內容,了解教材中的情感色彩,使學生從對教材的學習中了解情感點。尤其是在學生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學生從閱讀文本中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將其應用于生活中,使其成為情感因素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不同的文本能夠表現出不同的中心思想,教師在利用教材的過程中,需要鼓勵學生進行創作和模仿,以便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動力。
2.4 環境因素
教師在進行授課的過程中,要注重對環境的營造,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情感教育中來。教師在進行情感教育的過程中,基于特定的教學目的和風格特征,組織學生參與到課堂教育,以便學生主動獲得情感體驗。同時,教師要為學生獲得情感體驗創造有利的課堂環境,令學生有很多機會可以進行溝通和交流,并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悟,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另外,教師要在學生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后,引導其將情感體驗與個人經歷相結合,從而讓學生獲得全新的情感體驗。
3 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問題
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仍舊存在一定問題,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情感教育的作用,涉及情感教育較少,使學生無法在語文課堂中獲得充足的情感體驗,以至于對初中的情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3.1 忽視情感教育作用
在初中語文教育中,由于受到升學的壓力,語文教學更加重視學生知識與寫作能力的培養,而忽視了從情感上考量學生。從現今教師進行初中語文教學的情況來看,其仍舊將學生獲得知識儲備放在重要位置,情感教學被教師嚴重忽視。其一,該時期的學生情感變化頻繁,教師在教學中并未考慮到這一因素,也缺乏對情感控制的手段。其二,教師缺乏對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清晰的認知,極易將二者混淆,以至于無法正視學生的情感需要。教師在完成教學后,并未給予學生應有的評價,導致其無法糾正學生的偏差。
3.2 情感教育比重較少
現今,初中語文教師更加注重對知識的灌輸,導致學生缺乏表達自身內心感受的機會,無法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以至于學生極易形成一種極端心理,甚至是做出不良行為。教師的情感教育是極為缺失的,其不僅對師生關系造成嚴重的影響,而且還阻礙了學生的個人發展。教師只是在機械地完成教學任務,成為一種教學工具,導致師生關系逐漸疏遠,在這種狀態下,如果教師持續在課堂中不投入情感,就會導致課堂缺乏情感,致使學生無法獲得充足的情感體驗。
3.3 缺乏情感體驗
隨著初中語文教材日益豐富,內容也變得愈加多樣,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只有進行不斷的鉆研,站在學生的角度解讀教材內容才能令學生理解教材想要表達的內容。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對課本內容不感興趣,甚至覺得教材內容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導致學生無法理解文章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致使初中生只能通過網絡世界獲得情感寄托和情感體驗。另外,由于教師缺乏對學生的關心,忽視語文教學中學生的情感體驗,不重視學生思想發展,過度重視學生的語文成績,以至于情感教育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過程中,只是簡單地根據教學大綱進行教學,忽視了對學生情感的關注,過度強調語文學科的工具性。
3.4 教師不重視學生情感發展
就目前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來看,絕大多數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忽視了對學生情感體驗的培養,不重視學生情感思維的形成,尤其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重視學生的情感表達。例如,在進行實際語文教學時,教師依照考試大綱內容安排教學課程,注重向學生傳輸答題技巧和答題方法,而忽視了對學生情感發展的關注。另外,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只看到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而忽視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導致教師要想提升學生的語文成績變得尤為困難。而且在這種背景下,教師還極為重視追求理性教育。
3.5 情感教育存在滯后性
就當前來看,教師要想在語文教學中向學生滲透情感教育,就要注重口語表達和交流,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但是就實際的初中語文教學情況來看,教師過于強調自身的權威性,嚴重影響了情感教育功能的發揮,導致語文課堂愈加枯燥乏味,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另外,由于初中語文教學內容過于陳舊,且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致使教師過度關注語文教材本身所蘊含的情感因素,很少關注與語文教材內容相關聯的政治、歷史、地理等學科情感因素,導致很多情感教育資源無法得到有效利用,嚴重影響了課程的教學效果。而且,由于教師應試教育觀念根深蒂固,為了提升語文學科的升學率,無視初中生情感、心理發展需要,使很多情感教育措施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4 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策略
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教師要重視課堂情景的創設,基于新課標提出的要求和精神對教學進行設計,合理規劃教學內容,以便實現“以人為本”的教學要求,提升課堂情感教育的高效性,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4.1 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能夠更加有效地進行情感教育,使學生處于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增加學生表達自身情感的勇氣,與學生進行真實的交流。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應當努力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加強師生間的交流,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例如,在進行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為學生營造詩歌的創作環境,令學生體會到詩歌創作的意境。在教授《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時,教師要將詩歌的創作背景講給學生聽,向學生介紹在作者聽說朋友被貶后,想要表達的情感。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工具向學生播放相關視頻和音頻,激發學生對于詩歌學習的情感,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以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詩歌中所蘊含的情感。
4.2 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
情感教育具有一定的復雜性,教師在進行情感教育的過程中,應當抓住語文教學的核心要求,引導學生,鼓勵學生,保證學生能夠實現個人的良性成長和發展,使學生在情感認知中對語文學習具有直觀的認識,加深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和理解,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營造情感氛圍。
4.3 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教材文本作為實施情感教育的載體,其匯集諸多名家的優秀作品,其中大部分作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能夠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情感體驗。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要深入挖掘其情感因素,引導學生從多維度、多視角探究作品背后表達的情感,并主動對其中進行分析、歸納、理解,以便培養學生的思想意識和審美意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深厚的感情經歷作為基礎,使文本內容更加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以便令學生體會文本的情感,并透過角色分析文本的思想和情感,獲得更為豐富的情感體驗。
4.4 注重師生課堂互動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的思想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已無法滿足學生成長發育的需要。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一定要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和自身素質,積極面對教學挑戰,探索出適合情感教育的教學模式。尤其是對于那些成績不好的學生,教師要投入更多的愛心和耐心,適當地給予學生鼓勵,以免其產生逆反心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為學生營造和諧輕松的氛圍,使每一名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積極鼓勵學生發表自身見解,提出新觀點,勇于展示自身的優點。例如,教師可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帶領大家一起觀看《少年派》影片,給學生介紹相關的情節,利用其主角對學生進行情感引導,令學生充分表達對影片的看法,以便促使他們樹立自信心,表現自我。
4.5 結合教材內容定位契合點
就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而言,教師應當將教材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詳細分析語文教材中對社會生活抑或是個人發展能夠產生重要影響的教材內容,把握好教學重點,以便提升課堂規劃的合理性。首先,教師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內在價值,將文本作為情感載體進行解讀,使得學生在欣賞文本內容后能夠形成自己的思想結晶。其次,激發學生問題意識,教師要基于實際應用場景,找到教學內容的切入點,基于課程設計標準規劃課程教學模式,以便提升課程教學成果,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最后,重視課程場景設置,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應當找到一個合適的教學氛圍和教學場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并通過各種教學手段建立師生之間的感情紐帶,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學模式,為學生營造寬松和諧的交流空間。
總而言之,初中生正處于關鍵的發展階段,對于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師應當抓住學生這一時期特點,在語文教學中逐漸滲透情感教育,提高教學質量,實現素質教育目標。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要提高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比重,以此對學生進行情感引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社會輸送合格人才。
(作者單位:瑪曲縣教育和科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