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斌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金融詐騙逐漸“年輕化”,校園貸、套路貸等各種詐騙的觸手逐漸伸向年輕人。目前,大學生可支配資金越來越多,市場上適合大學生的投資產品也日益豐富,隨之而來的是各類金融風險事件。基于此,為打破大學生由于缺乏社會經驗因而相對較弱的詐騙辨別能力等反詐困境,本文先圍繞校園貸等亂象探討加強大學生金融風險防范與反詐的必要性,從金融詐騙知識宣傳、選修課程開設、系列講座組織等方面分析,切實提升大學生金融風險防范意識的有效策略,深入探究增強校園金融反詐能力的策略,具體包括普及知識、整合資源、引進正規金融貸款、構建立體反詐體系,營造良好反詐環境,優化大學生金融行為。
1 圍繞校園貸等亂象探討加強大學生金融風險防范與反詐的必要性
1.1 校園貸亂象與危害
金融詐騙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用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公共私有財產,破壞金融管理的秩序行為。近幾年,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消費主義思潮帶來的高消費、攀比消費、追求大品牌與高品質的消費觀沖擊并改變著大學生消費觀念與行為習慣。但大學生群體經濟尚未獨立,父母提供的生活費是其主要經濟來源,一旦正常渠道無法滿足大學生的高消費欲望,在物欲的驅使下,金融風險意識薄弱的在校大學生很容易被網貸平臺誘導透支信用,無視金融詐騙的“巨坑”隨意借貸,在不敢告知朋友與親人卻又無力償還的情況下,債務如滾雪球般越來越大,直至無力償還,最終導致校園裸貸、大學生跳樓等慘劇的發生。以校園貸為例,目前,校園貸引發的亂象與危害可總結為如下方面。
首先,缺乏信用、資格等方面的審核,放貸零門檻。我國自2009年起,銀行在《關于進一步規范信用卡業務的通知》的要求下,不再向在校大學生發行信用卡,但是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陰暗處滋生了網絡貸款平臺,并將觸手伸向潛力巨大的高校信貸市場。在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網貸平臺開發了校園貸等信貸產品。若按照一般信貸產品資質審核來看,大學生群體沒有工作收入,即便有也不夠穩定,并沒有達到貸款要求,但是校園貸將這一環節撤去,僅需上傳個人信息(學生證、身份證、手機號碼等),即可滿足放貸條件。在欲望的驅使下,金融意識薄弱的大學生屢屢中招,面對大筆貸款認為自己可以償還,但對高利息等后果的認知卻不夠充足,進而為無力還貸埋下隱患。其次,圍繞多數大學生對金融知識的缺失,利用信息不對稱非法收取高額利息。我國金融知識普及有限,尤其大學生,除相關專業的學生以外,其余大學生金融素養水平相對較低,在社會經驗較少的情況下,對資產與負債的概念、名義利率與實際利率的區別、個人征信的重要性等一無所知。網貸平臺瞄準這一情況,大肆宣傳名義利率,絕口不提實際利率,大學生輕信,最終深陷債務泥沼。最后,暴力催收,給大學生學習生活帶來巨大壓力。網貸平臺在獲取大學生個人信息后,一旦發現對方逾期未還款,將會一步步升級催收手段,催收路線大概為:短信催收——電話提醒恐嚇——家人、朋友電話騷擾——人身威脅等,導致大學生形成沉重的心理負擔與巨大的精神壓力,最終不堪重負做出不可挽回之舉。
1.2 大學生預防金融詐騙的重要性
大學生作為金融消費者的特殊群體,因投資經驗不足、金融知識欠缺、風險防范意識薄弱等原因,容易陷入不法分子的詐騙陷阱,造成難以預估的損失,使大學生遭受金融詐騙的風險日趨嚴重。
以中山大學為例,2016年五名學生因“來我辦公室一趟”,誤認為是某導師,然后被借錢匯款,最終被騙五萬余元。根據當地反電信詐騙中心介紹,詐騙分子如今的詐騙手段層出不窮,利用學生與導師之間的感情與信任,要求事主協助匯款,進而非法卷走學生錢財。隨著互聯網金融等行業的發展,詐騙手段目前向專業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相較于以往1000~2000元的被騙金額,目前大學生金融詐騙金額急劇上升,幾萬、十幾萬、上百萬不等,這導致大學生金融詐騙手段愈發多樣。以湖北某名大學生為例,為換新手機,用手機在網上申請貸款30000元,滾成700000+元負債。該名大學生通過拆東墻補西墻,不斷找其他小貸公司貸款還債,其最終欠下多家公司共計700000+元的債務,而原始金額僅為30000元。通過大學生網貸被騙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網貸被濫用后危害很大,不合規的貸款平臺給別人貸款時根本不考慮貸款人的還貸能力。
根據種種案例顯示,當前時代背景下金融詐騙形式手段層出不窮,且以高校大學生、初入職場畢業生居多,這是因為大學生思想單純、缺乏社會經驗、結交廣泛,且較為年輕,相對愛慕虛榮、喜好攀比,進而深陷金融詐騙深淵。由此可見,培養大學生金融風險防范意識與能力,提高其金融詐騙識別能力至關重要。
金融詐騙對大學生群體今后的理財習慣、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乃至整個國家未來的經濟運行都有著嚴重危害性。對于大學生預防金融詐騙而言,大學生身處偏好風險的年齡期,尚未經歷較為嚴重的坎坷與挫折,進而在追逐回報時極易忽略伴隨著的風險。通過加強金融詐騙教育,不斷提高大學生金融風險防范意識與能力水平,能夠提前識別風險,即便保持著較強烈的好奇心,也能夠冷靜分析高風險項目及其高收益,正視高風險與高收益并行出現的常見現象,進而科學選擇金融產品,及時識破金融騙局,保護個人信息與錢財。
2 分析提升大學生金融風險防范意識的策略
以大學生為主體的金融詐騙主要利用了大學生較少的金融知識、較低的金融素養、較差的防范意識來進行違法犯罪活動,因此,相較于詐騙形成后的事后問題解決與責任追蹤,加強大學生預防金融詐騙的意識與能力才是減少此類事件形成的關鍵。
2.1 加強知識宣傳,培養金融素養
根據1.2中的案例可知,目前瞄準大學生的金融詐騙防不勝防,不僅如此,還存在一些不法分子通過受害者通訊錄聯系方式,先將受害人的通訊聯系關閉,再以受害人急需錢為借口,要求受害人的親屬向他們的賬戶匯款,抑或是在取款機上做手腳、假幣詐騙、網絡廣告等,所以,要通過金融宣傳豐富大學生金融知識儲備,不斷提高其金融素養,尤其是非金融專業的大學生,使他們能夠頭腦清醒地面對各類金融信息。
新時期下,在開展大學生金融風險防范意識培養提升工作時,高校應加強互聯網金融教育,順應新形勢,滿足學生對新生事物的好奇心理,改變以往談“貸”色變的現象,依托于教育方法與思路的調整,促進學生能夠理智接觸、正確使用金融產品。在具體工作中,通過校內廣播、校園官網等載體,加強對學生的互聯網金融安全教育,豐富在校大學生對金融詐騙與安全風險的了解,促使他們形成較為謹慎的金融產品接觸與使用心理,不沖動做事。以校園廣播為例,為有效培養大學生的金融素養,校園廣播可以典型案例為基礎,填充理論知識,敲響金融安全的警鐘,以此提高大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
2.2 注重保護教育,樹立正確消費觀
大學生作為社會的重要群體組成,是國家之棟梁,所以高校在提升大學生金融風險防范意識時,還應落實保護教育,促進學生正確消費觀念的形成,使他們學會用多種渠道維護自身權益,尋求正確方法及時解決問題,避免“沉沒成本”的出現。具體而言,為有效激發大學生參與金融風險防范的積極主動性,可開展宣教活動,邀請當地金融工作局相關負責人開展現場宣教,以案說法防范陷阱。在宣教活動中,要注重法制內容的講解,避免“妖魔化”校園貸的同時,強化學生對自身錢財的安全保護意識,進而有效降低大學生財物被盜、電話詐騙、網貸詐騙事件的發生概率。改變大學生法律意識薄弱的現狀,完成宣教活動后,高校還可以根據宣教內容引發相關手冊,從而提高大學生在當前時代背景下的自我防范能力,即便遇到金融詐騙,也能夠在第一時間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2.3 開設金融基礎知識選修課程
在引導大學生樹立理性的消費觀時,除知識宣傳、保護教育以外,高校還可以采取規范、嚴謹的課程教育,充分發揮高校育人優勢,充分整合現有教育資源,通過金融基礎知識選修課程的開設,不斷完善大學生基礎的金融知識體系,使其經過系統的知識學習形成較高水平的金融風險防范意識,具有金融騙局識別能力。在實際工作中,高校可積極借鑒國內外先進的金融知識教育經驗,比如美國、英國等金融業較為發達的西方國家,設立專門的校園金融教育推進社團或組織,將金融教育納入高校育人體系,豐富學生獲取金融知識的渠道與方式,降低難度,促進大學生金融風險防范意識的提高。由于金融知識有別于網絡知識,其具有系統性、嚴謹性,為盡可能減少碎片化的金融知識教育,高校可圍繞金融基礎知識,面向各個專業大學生開設基礎選修課程,通過將其加入選修體系,強化大學金融知識教育的系統化、規范化程度,使在校期間大學生的學習力有所保證,所以,通過面向大學生開設健全的、規范的金融基礎知識課程體系,能夠快速促進大學生金融素養的提高。需要注意的是,當高校金融基礎知識選修課程開發、實施成熟后,可根據實際情況將其轉變為公共必修課,課程內容包含金融基礎知識的同時,為吸引更多學生學習,改善金融教學枯燥、復雜的現狀,應結合日常生活案例或常見現象,強化金融基礎知識教育學習的生動性與趣味性,并鍛煉大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保證課程教育效果,強化大學生風險防范意識。
2.4 開展系列“線上+線下”講座
在強化大學生金融風險防范意識時,高校還可以面向學生開展系列講座,幫助大學生更為立體地掌握金融基礎知識,使其逐步形成客觀的投資理財意識與較高水平的金融安全觀念。需要注意的是,在講座方式的選擇上,為提高講座落實率與參與率,高校可結合時代特點,落實“線上+線下”講座模式,更好地滿足學生學習方式與習慣,打破實踐與空間的限制,使講座活動高效展開。
在組織此類講座活動時,高校可邀請金融行業的專業人士或經驗豐富的前輩,通過名師講解,提升高校金融知識系列專題講座含金量。講座內容應以名義利率與實際利率的區別、個人征信的重要性、貨幣的時間價值等為主,為大學生傳達行業一線的知識內容,分享實踐經驗,使大學生有渠道、有方式地了解市場金融領域的最新發展動向。通過專家學者、業內前輩的經驗分享,可實現對高校現有金融選修、必修課程的知識補充,尤其是行業實踐方面,幫助學生了解金融風險和漏洞,使學生從多個角度了解、學習金融風險,進而逐漸形成科學、理智的投資理財意識與金融安全觀念。在組織線上相關講座時,高校可以微信公眾號等作為活動平臺,主要發揮的是對金融教育知識的補充、完善作用,通過“互聯網+”金融知識講座的開展,能夠進一步擴大金融知識的覆蓋面與影響力,利用多媒體技術平臺的即時性、交互性提高金融講座開展的時效性。
無論組織舉辦線上金融講座還是線下金融講座,都應注重文字總結版或短視頻版的推送與發布,尤其在遇到金融領域的社會熱點事件時,高校可邀請經濟學教師剖析社會事件,于線上帶領學生對事件本質、原因、影響等進行深入互動探討,以此引發學生對金融風險、金融詐騙等內容的思考,加深他們的理解,在豐富的社會金融案例下,學生金融風險防范意識將得到有效增強,從而快速地識別遇到的各類金融風險。
2.5 組織金融知識競賽與志愿服務
除課程與講座以外,為調動學生參與到相關活動中,增加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利用機會,高校還可以定期組織金融知識競賽,分院系、分班級地組織開展志愿服務,深化學生對金融專業理論知識理解的同時,實踐自身感悟與知識所得,以此提高大學生的金融素養。
(1)組織開展以金融詐騙為核心的主題班會。高校可選擇合適時間要求各院系、各專業班級組織主題班會,根據實際情況以校園貸、消費主義、消費概念、攀比等為班會主題,共同分析亂象,進而幫助大學生了解到金融風險與詐騙的惡劣影響,從而做到防患于未然,盡可能避免大學生深陷校園貸等金融詐騙泥沼,同時引導學生反思自身的消費觀念與行為,避免不良消費現象的出現。(2)定期舉辦校級金融知識競賽。高校可根據不斷發展的金融行業以及日益增加的金融詐騙手段,定期組織學生開展金融知識競賽。由班級選出代表隊參加初賽,然后選出院系冠軍參與校級決賽;抑或是面向全校學生,劃分年級舉辦個人賽;抑或是開展生動、靈活的金融競賽。比如,要想提高賽事舉辦效率,降低成本,或是競賽場地不夠,可直接通過移動智能端答題,正確率最高者為冠軍,獲得微信紅包等獎勵,調動學生競賽參與積極性的同時,確保金融知識競賽活動的有序展開。(3)開展校園內的志愿服務活動。高校可發動經濟金融類專業學生在校內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待其成熟后逐漸擴展至全國專業,強化金融知識覆蓋,增加學生間的金融交流,同時豐富經濟類學生實踐機會。
3 分析增強校園金融反詐能力的策略
3.1 普及反詐知識,營造反詐宣傳氛圍
為營造濃厚的校園反詐氛圍,減少金融詐騙數量,高校應結合銀行,持續開展學生群體反金融詐騙知識普及活動,根據每次活動效果調整普及方案,強化各項工作的針對性和滲透性。在反詐知識普及時,高校聯合銀行要注重金融反詐專業知識的合理轉化,使其易于理解,更加接地氣和通俗化。或是聯合當地電視臺,開展線上金融反詐知識普及活動。例如浙江某高校,聯合浙江廣電Z視介app、“浙江公安”“杭州公安”“蕭山公安”的視頻號和微博等多個線上渠道開展反詐普及工作,累計觀看人數超百萬,觸達學生人數可觀,同時在園區內營造濃厚的反詐宣傳氛圍,效果良好。
3.2 整合資源,構建多方科學防范體系
為有效增強校園金融反詐能力,院校可以聯合院系、班級、寢室構建多方科學金融詐騙防范體系,整合各方資源,借助健全的防范機制,細化金融反詐層面,以此增強校園金融反詐能力,營造良好校園環境。
具體而言,為有效提高大學生金融風險安全意識,預防金融、電信等詐騙案件的發生,高校可立足于院系領導、導師、班級班長、寢室長構建輻射式校內防詐騙體系,通過層層細化至具體學生個人,實現對金融詐騙的有效預防,強化各項詐騙宣傳活動效果。院系層面,相關領導可參考金融院系教師建議落實頂層設計,要求定期開展金融詐騙調研,以調查問卷或抽查的形式。導師將此項工作布置給班級,由班長實行統一回收問卷并整理后上交給導師,導師再對院系領導加以匯報,實現扁平化校內金融風險管理。寢室長的主要職責是觀察身邊同學是否接觸、陷入金融詐騙,若是發現這一情況則要及時反饋給班長,上報給導師,處理后反饋給院系領導,以此實現從下至上的金融風險與詐騙管理預防。為調動積極性,應落實配套的責任體系,讓高校金融反詐活動深入宿舍、深入人心,進一步筑牢防騙安全屏障,形成全校金融反詐的良好氛圍。
3.3 引進正規金融貸款,滿足金融需求
不可否認的是,大學生金融貸款的出現勢必是因為大學生具有消費需求,存在攀比、追求大品牌等心理的同時,也存在學生家境困難這一現實情況。因此,為滿足大學生出現的金融需求,院校可根據實際情況,優選正規金融貸款引入校園,用良幣驅使劣幣,進而從根本上杜絕“校園貸”等亂象。具體而言,根據艾瑞咨詢的中國大學生消費金融市場研究報告,2011~2022年大學生互聯網消費金融交易規模持續上漲,其中漲幅最為驚人的是2015年,同比增長746.7%,由此可見,大學生金融需求日益高漲。對于發展前景十分廣闊的大學生金融市場,其信貸發展潛力巨大,外加銀行退出校園金融消費信貸市場的現狀,相關政府部門應加大力度普及、完善網上銀行,并對現行的社會征信系統加以完善,最好將銀行重新引入校園,通過正規金融貸款入校園,滿足大學生金融需求,降低校園金融風險,減少校園金融詐騙。
3.4 構建主體多元的立體金融反詐體系
為有效杜絕高校大學生遭受金融詐騙、違法貸款的侵蝕,優化校園金融環境,高校應構建多元主體的立體金融反詐體系,通過多方科學反詐,盡可能避免大學生深陷金融詐騙局,加強院校金融管理保障,促進高校金融健康、長遠發展。在構建該反詐體系時,院校應以銀行的監管機構、公安偵查部門、學生家長以及自身為反詐體系的重要節點。其中,充分發揮銀行監督管理局的作用,根據當前金融亂象幫助學生明確監管主體,聯合高校相關部門與政府部門建立起高效的管理,明確監管機構,制訂相關法律法規。在家庭方面,大多數詐騙分子盯上的就是會給孩子兜底的家長們,作為大學生的“被動投資人”,院校可以將大學生家長作為貸款擔保人或連帶責任人納入“校園貸”借貸關系中,讓家長成為“校園貸”的知情人。家長也要加強與院校的聯系與溝通,協同排查“校園貸”,一旦發現學生產生高額貸款,或是出現貸款亂象,應在第一時間通知學生家長,同時聯系公安偵查部門,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解決不良貸款現象,盡可能降低影響,避免不可挽回后果的發生。其中,由于不少家長對金融行業以及詐騙手段的了解較少,因此,為確保健全主體多元立體金融反詐體系的構建,高校還應定期面向學生家長輸送良好資金管理理念,引導家長根據實際情況、實際需求安排孩子生活費補助。針對大學生家長分布在各地的情況,高校可選用微信公眾號的方式,通過要求學生家長關注院校官方平臺,定期推送相關文章、金融信息與案例,從而提高家長的資金管理意識與金融風險防范能力,與高校一同努力隔絕金融詐騙,杜絕學生接觸違法貸款、巨額貸款、高利貸款等不良貸款。在與公安監管部門的合作方面,高校應選擇距離較近的公安部門,并達成良好的合作關系,借此強化大學院校周圍貸款機構的管理力度,一旦發現大學生違法貸款現象,第一時間與公安機關取得聯系,盡可能避免學生深陷金融詐騙,防止高校學生與其接觸落入陷阱。高校本身也需健全網絡監督機制,做好凈化校園網絡環境的“守門人”。在主體多元、金融反詐立體的科學體系下,高校的金融反詐能力將得到大大提高,有效杜絕高校大學生遭受違法貸款的侵蝕。
綜上所述,新時期下,高校應注重大學生金融風險防范意識的提高以及自身反詐能力的增強。對于前者,可通過開設選修課程、組織講座等方法加強知識教育,后者可通過多方聯合、引入正規金融貸款的方式得到增強,切實實現有關于金融詐騙的防范于心、防詐于行。
(作者單位:江蘇安全技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