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靜
我們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華文明永續傳承的戰略高度,必須抓好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大學語文作為教育的主陣地之一,在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的教育背景下,借助傳統文化載體,抓好傳統文化教育是語文教學變革、教育變革、社會變革的必然選擇。傳統文化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之間有著密切的耦合關系,文化素材的嵌入將使得大學語文教學更富底蘊。反之,大學語文課堂將使得傳統文化教育更為全面與規范。因此借助傳統文化推進大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教育是語文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在闡述傳統文化融入大學語文教育意義的基礎上,圍繞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從小切口入手,展開大學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策略的探討。
語文這一課程的教學定位是讓學生了解語言文字的基本常識,具有良好的口語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使得學生更好地感悟文學,進行人際交往。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能力,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為學生其他課程的學習奠定人文基礎。這是語文學科的天然屬性,更是大學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理想目標。在素質教育推進更為深入的今天,利用傳統文化抓手,借助大學語文課堂陣地,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積淀其語文文化素養具有現實必要性。
1 大學語文課程基本介紹
大學語文作為一門公共基礎課,經歷了深刻的教學變革歷程,從最初注重工具屬性、人文屬性,到兼具審美屬性與現代屬性,逐漸擔負起傳承、發展、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大學語文教材修訂也更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解決傳承什么樣的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傳承等問題。明確了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創新的原理機制,將傳統文化教育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融合起來,讓大學語文人文性、工具性、審美性、現代性并重。在作品的選擇上,也更傾向于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優選古代文學經典作品,突出人文教育主題,體現語文學科的素養培養特色。學生在大學語文課程學習過程中感受優秀傳統文化魅力,把握傳統文化理念和價值觀,理解人道精神、人文情懷、愛國愛鄉之情。與此同時,通過導言學習、延伸材料的閱讀、附錄學習等對中國文學文化常識、傳統文化有補充性的學習,真正有效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語文課程自有的優秀傳統文化創生功能,進一步增強優秀傳統文化在學生群體中的認同感和接受度。大學語文課程從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入手,包括古代思想文化的演進,史學文化的起源、類別,以及古代藝術、科技、民俗禮儀的概述等內容,勾勒了傳統文化發展的歷史輪廓,為學生初步了解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理論支撐。在對基礎概念、歷史脈絡進行了清晰梳理和界定后,教師應引導學生重點對古典文學作品進行經典賞析,讓學生在具體典型的文學作品中感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傳統文化教育既不能紙上談兵,也不能速成。只有融入大學語文課堂,保持旺盛的教育活力,只有融入豐富多彩的語文教育實踐活動中,傳統文化教育才能乘著課程的翅膀代代傳承。
2 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語文教育的意義
首先,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大學語文教學中將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嵌入其中,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力和感染力,營造有溫度、有情感、有知識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深切感受傳統文化的強大魅力,增強語文學習動力,不斷吸納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內涵,提升自身文化素養。
其次,有利于形成高尚的品德。優秀傳統文化是人們行為互動的結晶,來源于人們的生活實際。故而在優秀傳統文化中也必然蘊藏著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和原則。大學語文課堂將優秀傳統文化在課堂上進行宣講和傳播,有利于向學生傳遞高尚的道德品德,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感受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最后,有利于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大學語文教學不僅僅是知識傳播的平臺,更是文化傳播的載體。文化傳播依賴于個人對文化的認可、接受,并將其內化為自身觀念的一部分,從而產出行為選擇和價值判斷。優秀傳統文化通過教學過程傳遞到學生心中,促進文化的繼承。
3 大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融入不足表現
3.1 人們對二者融合現實價值認識不足
當前大學語文教學在專業課程設計、教學實踐和授課知識安排方面更傾向于突出專業的技術性和應用性,以保障本專業學生的考試通過率、就業率。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傳統文化的人文教育價值,語文教育也失去其人文色彩。
3.2 教育與文化融合的深度和廣度不夠
在教師的教學實踐中,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案的設計、教學工具的選擇方面忽略了對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安排和突出,掩蓋了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性和人文性優勢。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未能形成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完整認知體系,停留在碎片化的理解上。
3.3 推動高效融合的人才隊伍力量不足
大學語文教學與優秀傳統文化的高效融合離不開高素質的語文教學人才。大學語文教師缺乏專業性、系統性的傳統文化知識和內容體系,無法駕馭深層次的文化傳播和語文知識教學,在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語文教學的融合中,思想觀念陳舊,教學能力不足。
4 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語文教育的優化策略
4.1 借助傳統節日和校園文化全面宣傳引導
針對當前傳統文化素材與大學語文教育融合度不高的實際。我們應追本溯源,認識到教師、學生乃至社會大眾對二者融合現實價值認知不足的根源性問題。從教育宣傳、理念引導入手,帶動人們對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大學語文教育的沃土中生根發芽。當前大學語文教學更強調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往往以市場、人才需求為教育風向標,無論是課程設計還是教學實踐,都帶有明顯的應用烙印。直接與本專業學生就業率掛鉤,這使得優秀傳統文化失去了與大學語文教育深度融合的契機。為改變這一問題,我們應創設機會,抓住契機,讓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進校園,增強人們對優秀傳統文化植根大學語文教育的認同感。一方面教師可以借助傳統節日教育契機,幫助學生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教師引導學生充分挖掘每一個傳統節日背后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明確其對應的中華兒女集體人格。從實際生活出發,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師引導學生梳理節日的歷史演變情況,解讀節日背后的文化內涵,站在新時期思考節日的社會文化價值。例如針對七夕節,教師可結合秦觀的《鵲橋仙》展開教學,讓學生了解七夕乞巧的習俗,了解其來歷,搜集更多與乞巧有關的民風民俗。然后轉移到《鵲橋仙》詩歌的鑒賞解讀上,激發學生對傳統節日的關注意識,也使得學生在民俗文化調研中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例如針對端午節,可結合日韓等國家與我國在端午文化上的爭議,組織學生探討思考。結合屈原作品的學習,了解端午節的來源、文化意義,讓學生把握屈原的愛國情懷,從而更好地理解端午文化。再如清明節,將節日宣講與介子推的故事、杜甫的《清明》詩歌等聯系起來,讓學生把握清明節祭祀先祖、出游踏青的節日內涵。以此帶動傳統節日文化的復興,使其更好地看待傳統節日與西方節日,自覺承擔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另一方面,要營造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濃厚的校園氛圍。校園文化作為校風學風的具體呈現,于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是促使語文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軌的有效舉措。語文教育無處不在,無聲的校園文化也是語文教育的沃土。在校園文化傳承建設中,突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主題,將大學語文核心素養培養元素融注在景觀設計、校風校訓建設等多個方面,可以讓學生在良好的優秀傳統文化氛圍中涵養文化素養,增強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學校文化建設可充分利用各宣傳媒介,積極為學生搭建優秀傳統文化語文教學、語文學習研討的平臺。開展諸如演講、讀書交流會、語文學習沙龍、國學小講堂、傳統禮儀展示、經典誦讀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讓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有直接的感知,也讓學生語文學習從課堂遷移到課外,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
4.2 借助VR全景技術和短視頻技術增加融合深度
隨著教育信息化變革程度的加深,教育信息化4.0時代已全面到來。其中最顯著的特征是要求教師從專用資源向大資源轉變,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打造高效課堂。教師可借助信息化教學載體,創設生動的語文學習情境,讓傳統文化教育融入課堂中鮮活存在,保證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教學方法,破解了語文教學傳統文化教育僅靠文字解讀、學生無法換位思考、無法體驗主人公內心情感的難題。特別是全景VR技術和短視頻技術,為學生語文學習中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提供了諸多便利。例如720度全景VR技術實現教學評一體化,支持線上線下師生互動交流,做到成果展示與資源共享。學生在學習《岳陽樓記》《黃鶴樓》《登鸛雀樓》等文學作品時,很容易出現概念的混淆。教師可以借助VR全景技術,設置古代文化建筑游覽的VR體驗主線,讓學生透過全新視角,感受文化名樓及其背后的文化故事。繼而直觀生動地了解這些樓閣的歷史意義和存在價值。例如教師在教授陸游作品《釵頭鳳》時,可選擇陸游與唐婉的愛情悲劇,借助VR全景技術打造傷心橋、驚鴻一瞥、釵頭鳳對詩、分別等具體的詩歌場景,學生置身于沈園當中,尋找與詩歌相對應的景點,化身詩人和唐婉,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接著進一步探討詩歌的寫作背景,在特定VR意境中反復誦讀詩歌,身臨其境地感受詩人陸游在特定背景下面對具體的場景時的所思所感。學生還可以借助VR場景想象畫面,努力還原現場,體會詩人當時的肝腸寸斷感。學生學習興趣高,傳統文化自主探索學習能力強,有效達成大學語文課堂教學目標。另一方面,教師應趨利避害,充分利用短視頻在大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互聯網時代,烙印著我們的認知情感、傳承著我們的精神血脈的傳統文化在短視頻中被喚醒,那些曾經沉淀于民間、凝結在博物館中的“文化標本”被激活,帶著我們熟悉的氣韻,以全新的面貌呈現出萬千氣象,煥發出宜古宜今的別樣神采。例如,大學語文教學中綜合性學習《身邊的文化遺產》介紹的文化遺產離學生距離遙遠,教師可以借助短視頻重現文化遺產。如再現揚州盆景,讓揚州盆景展示鮮活生動起來,學生能感受到揚州盆景的歷史文化底蘊,了解其制作方法,明確主要的代表人物,感受作品背后飄逸清秀、古樸典雅的寫意風格,從而獲得美的熏陶。再例如,在古詩詞教學中,可借助短視頻如《長安三萬里》等經典影視作品片段,讓學生走近鮮活的歷史人物,感受豐厚的盛唐文化底蘊。短視頻如同語文教學大海中的一支短槳,能做到語文教學內容特別是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的活化補充,又能開辟傳統文化教育的新路徑,提升大學語文課堂教學實效。在當前背景下,教師應合理利用短視頻材料,讓傳統文化教育根植在語文課堂、語文實踐中,讓傳統文化教育變得直觀、形象、生動,真正深入人心。
4.3 打造優質高校教師隊伍,促進傳統文化教育
大學語文教育中傳統文化的滲透也需要教學實施者——教師做更多積極的努力。緊抓培訓,提升教師隊伍整體文化素養,使其具備傳統文化教育開展的能力,不斷增強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儲備,才能巧妙地進行教學設計,促進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主動關注優秀的傳統文化,指向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應充分理解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理清其構成要素,準確把握優秀傳統文化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內在關系。找準教學實施的邏輯起點,根據教學實施過程,選擇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教師在描述單元或課時教學目標時,不能簡單地對應學習任務,而是應真正明確傳統文化教育所對應的具體的語文實踐活動路徑,把握傳統文化教育背后力求培養起來的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關鍵能力等。另一方面,教師應以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為聚焦點,開展傳統文化有關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借助學習活動、學習任務開展教學。以提問為主轉變為任務驅動,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抓住新課標要求的語文核心素養,設置對應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讓教走向學,在課堂上落實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借助優秀的傳統文化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學生在整個傳統文化探究學習過程中,充分地閱讀理解、思考、梳理、交流、表達,逐步提高語文學習素養和能力。教師更多地扮演腳手架的角色,為學生獨立學習提供幫助支持,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例如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經典作品,進行課后閱讀分享,拓展文化視野。教師要求學生進行互動交流,通過讀書分享會、線上討論等方式表達自己的閱讀心得。教師及時分析評價學生閱讀心得,調動學生思維,讓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有獨到的理解,提升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特別是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讓傳統文化回歸到現代生活。思考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對有價值的傳統文化加以提煉,塑造價值觀,提升價值判斷能力。當學生有了教師的示范引導和啟迪鼓勵后,就能在教師言傳身教的帶領下,踐行優秀傳統文化,主動創新應用、宣傳傳播。
5 傳統文化融入語文素養教育的兩大關注點
5.1 優秀不具有唯一性
我們在抓學生語文素養培養時,力求把優秀的傳統文化素材融入語文教育課程中。而這必然面臨傳統文化素材遴選的問題。對于傳統文化而言,我們要擺脫這樣的認知錯誤,優秀不是傳統文化與生俱來的屬性,優秀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社會價值理念的轉變而被定義的。傳統文化觀念或者作品不是獨立于傳統文化范疇之外的。他們也往往集優劣于一身,我們需要以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選取其中的優秀成分,切忌以二元對立的思維全盤否定或全盤接受。在遴選優秀的傳統文化時,我們可以按照現代社會發展需要、育人標準將其一分為二,分別為優秀和非優秀。針對優秀的文化資源,我們也要認識到其不足之處,在優秀課文的選擇、加工和編排上下功夫。力求挖掘優秀文化底蘊,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切實發揮優秀傳統文化正向引導作用。如果一味地認為已經被判定為優秀的素材無須過濾和提純,無須質疑與探討,那么這樣的優秀傳統文化展示并不全面,學生也無法認識到傳統文化的整體性和復雜性。這也使得原本博大精深、瑰麗璀璨的傳統文化變得干癟單薄、黯然失色。我們要有一種辯證思維,了解優秀所在,減少閱讀禁忌,全方面增強學生傳統文化底蘊。
5.2 拒絕盲目增量
傳統文化進課堂,嵌入語文教育,也切忌盲目采用增量思維。盲目地增加傳統文化的東西,有可能適得其反。語文課程容量有限,持續的增量雖然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優秀傳統文化,但在課程總量不變的情況下,學生理解、感悟傳統文化思想內涵的空間被壓縮。當前不少學校硬性植入與語文課程關聯性不大的傳統文化內容,頻繁地舉辦知識競賽、古詩誦讀等。只會增加學生語文學習負擔,也導致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抵觸心理。因此,我們應將增量作為手段,將提高質量作為目標。圍繞目標展開教學改革,找準語文課程建設與優秀傳統文化融合的最佳切入點,找到操作性強的提質路徑。這樣才能讓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語文教育中,帶動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教師要提高傳統文化作品的教學解讀能力,率先做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工作,更要順應課程改革的趨勢,針對傳統文化作品實施與核心素養教學觀相一致的教學改革,例如主題教學、專題教學、語文綜合實踐性學習等,通過教學方式的變革,引導學生經歷“食筍去籜”的過程,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整體感知,促進學生對其中優秀成分的理解和認同,提高學生獨立自主做出正確判斷的能力。在實踐中,既要通過政策介入,以擴容增量的方式強化語文課程中的傳統文化教育。又要通過課程變革,提高教學質量,帶動和提升整個語文課程實施質量。兩相比較,擴容增量是手段,提高質量是目的;擴容增量是形式,提高質量是內涵。
6 結束語
優秀傳統文化是大學語文素養教育的有效載體和可靠抓手,在文化強國戰略實施的時代背景下,促進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語文教育的深度融合具有迫切性,關系到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也關系到時代新人的培育。信息技術賦能教育的時代背景和教育環境也為傳統文化與大學語文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機遇,拓展了空間。依托信息技術,借助教師示范,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語文教育的融合也將實現質的飛躍。
本文系2021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思政項目“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與大學語文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編號:2021SJB0892。
(作者單位:南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