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巴當智
民族閉環式寄宿制學校的出現,使教育資源的分配方式得到了優化,學生獲得了足夠的學習時間,提高了教育質量。然而,同時也因為全閉環管理方式的存在,給學生的心理健康帶來了一定的消極影響。所以,在目前的形勢下,加強民族寄宿制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提升其學習效率,強化其人格素養,已經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本文針對民族封閉式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了研究,對其成因、主要特點進行了具體的分析,針對寄宿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目的是給當代民族學生的身心發展提供一些參考,希望能對我國提高教育水準這一工作內容有所貢獻。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城市化的速度越來越快,許多父母因為工作繁忙而無暇顧及孩子的生活;與此同時,教育部還對中學布局做了一些調整。正是由于這兩個原因,大量的寄宿制學校在城鎮和邊遠地區出現。相較于普通中學,封閉式寄宿學校在平時的管理上更嚴格一些,與此同時,由于學生沒有時間也沒有機會與外面的世界進行交流,這對學生社交技能的培養帶來了負面的影響,這就導致了許多學生都出現了心理問題,如自卑、焦慮、社交能力弱等等。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并給予正確的指導,就會使他們做出厭學、棄學等更嚴重的行為。所以,研究如何才能及時地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合理的心理輔導,這對當前我國寄宿學校優化改造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1 民族中學生寄宿適應不良的原因分析
1.1 學業適應性方面
學業適應性對每一名學生來說都至關重要,其是指學生在學校中,根據學校環境及學習的需要,為了保持個人和學習環境的平衡而調節自身狀況的過程。寄宿制新生在進入新的學習環境后,其學習適應性問題尤為突出。針對寄宿制中學新生的學習適應性進行研究后發現,其首要特征為課業適應不良這一問題。這與中學教學內容的改變和教師授課方式的差異有關。在中學階段,教育內容在廣度與深度上得到了拓展與提高。比如,在對甘南民族地區的學生進行采訪時,許多學生表示他們在學習方式和策略方面沒有得到充分的掌握,對于剛剛脫離小學化教育的學生而言,中學課程的難度都會讓他們在入學后的學習壓力增大,從而導致他們產生課業不適應這一情況。與此同時,大多數的學生都是異地寄宿,在中學階段,學生很少和他們的家人在一起,所以在中學階段所建立起的同學關系就顯得更加重要了,這是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的重要紐帶。青少年的友誼還會對個人的學業表現造成影響,具備一段健康、向上的友情的學生在學業表現上與無社交的學生有著明顯的不同。這表明,同儕關系在學習上也可能對學生的學習成績有影響。此外,較差的同儕關系還會對中學生的自尊心造成消極的影響。
1.2 人際適應性方面
由于在寄宿制學校往往都是孩子們第一次面臨環境的改變,學生很可能會在情感上感到焦慮,而情感問題又會對學生的人際關系有很大的影響。在學校寄宿的學生,其人際關系不佳的重要原因是缺乏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與此同時,部分地區學生所采取的寄宿方式都是異地寄宿,這又和其他學生的生活方式有了不同。他們一學期只能回一次家,剩下的時間都要待在學校,連周末也不例外。尤其是那些剛剛和父母分開不久的新生,他們從父母身上獲得的家庭教育和情感上的支持比較少,他們缺少父母的教導、親情和關愛。此外,學生剛剛到一個新的學校,對周圍的同學、老師都不熟悉,這種情況下難免會出現一些人際交往上的問題。與非住校學生相比,住校學生更易產生人際交往障礙和情感焦慮。民族學生初入異鄉,在生活方式和語言交流上都會遇到很大的困難,容易產生人際適應性問題。另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也會對他們的課堂活動、積極情緒、同伴關系等產生一定的影響,進而對他們的學校適應性產生一定的影響。和老師關系密切的學生更傾向于將老師視為他們的后盾,這樣的學生更容易從課堂上的各種教學活動中受益,他們也更善于交際,他們對自己的同學都很尊重,也很友好。反之,他們的人際關系將較差。同伴關系在青少年的成長與社會適應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良好的同齡人關系能提升個人的自尊心,給對方以感情上的支持,也給對方一個發泄的空間,也可加強同伴間的相互理解;如果一個人沒有朋友,那么就會出現抑郁、焦慮等情緒,這會使其與他人之間的關系適應能力下降。
1.3 常規生活適應性方面
在對各個寄宿制學校的學生進行采訪時,我們發現新生在初入學時,會遇到睡眠質量差、水土不服等問題,還常常過度擔心自身的財產安全。另外,學生對生活費用的支配性、自律性較低,浪費現象嚴重。由于學生的生活起居均在校園內。因此,校方在對學生的學習及生活習慣的管理上,要求將會更嚴格、更細致。與此同時,家長的養育方式也會影響到孩子的適應性行為,如果家長在教育子女時多以理解為主導,則兒童的適應性行為會得到較好的發展,如果家長對孩子進行懲罰式教育,或者是做出了過分干涉、保護行為,孩子就會產生一些適應不良的情緒。同時,學生覺得學校管理嚴格、不能使用手機等電子通信設備、時間管理過嚴、基本沒有娛樂活動等,這些都是造成他們情緒不佳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見,部分寄宿制校園的教師并沒有正確地引導。
2 閉環式管理下民族寄宿制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解決對策
2.1 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網絡
(1)加強學校心理健康建設
在學校的層次上,應該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足夠的重視,要將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校的一項重要工作。制訂實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計劃,制訂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把全體教師作為執行主體,以“健康導師制度”為切入點,構建校長—德育副校長—政教處—年級部—班主任的建設體系,上級提供想法,中層提供制度,年級負責總體,班級負責執行,一層一層逐步展開,保證各項工作落實到位。
(2)進行有針對性的活動
學校還應積極拓寬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特別要在課堂教學和每一個教育環節中都有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時期和不同階段,都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重點放在適應新環境上;初二年級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應側重于他們的成長和改變,屬于一個過渡時期;初三年級的教學重點是減輕學生中考壓力,培養堅強的心理素質等。應該制訂一份有針對性的“主題班會課的心理健康教育輔導方案”,要求班主任在日常班會中貫徹落實。同時,還可以通過舉辦一些大型活動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學校可以采取“無監考”的制度,這一措施正是激發學生自信心、自立和自我管理能力的一個有力手段。此外,還應該在學校中舉辦一次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主題的道德教育專題討論會,以拓展活動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同時,在日常的團隊活動和社團活動中,也要努力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融入其中。
根據實際情況分析,學校不適宜采取“一對一”的方式來指導學生的心理健康。因為中學生都是很愛面子的,而且在寄宿學校里,消息是很靈通的。如果不能保證一對一交流的保密性,會給學生們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所以,學校可以舉辦一些實踐活動,把學生單獨放在一個集體的環境中,從而排除掉面子觀念的影響,使學生能夠主動地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來,在實踐活動中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例如,可以舉辦一些諸如拉力跳躍、生死時速、智力拼圖之類的戶外運動,在這樣的活動中,可以培養學生的勇氣、毅力、合作精神等方面的素質,當他們的身體素質得到提升,他們的心理素質就會變得更強。這樣就能有效地抵抗內外環境因素的影響,降低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率。在拓展訓練的基礎上,還可以進行其他的實訓,并和學生們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相結合,這種方式可以在活動中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減少他們的學習壓力,從而降低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率。
(3)適時開展主旋律教育
學校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跟上時代步伐,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比如,在學校里要對學生進行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包括對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播,以及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三觀”的培養,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融入中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并將其轉化為一種自覺的信仰。又比如,要適時學習《中小學生守則》,對學生的言行舉止做更具體的規定。
2.2 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1)學校應營造優美、溫馨的食宿環境,并將心理教育貫穿于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寄宿制學校里就讀的低齡學生主要是從合并前的農村小學中走出來的,大部分學生都是藏族兒童。在學校里,他們因與父母過早離別,缺乏親情,在短期內很難適應集體生活。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家長的關心、溝通和安慰,是兒童所不可或缺的,也是家長和兒童之間無法割舍的自然聯系,這也是兒童健康成長的動力。但是,如果過早地切斷了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情感渠道,那么孩子的情感空間就會變成一片空白,從而導致孩子的精神和情感上的嚴重匱乏,容易造成孩子成為個性內向、缺乏責任感、缺乏同情心、以自己為中心的“情緒貧困兒童”。
所以,對于民族寄宿學校來說,第一步就是要創造充滿人情味的校園環境。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校園環境就像是一位“隱形教師”,它對學生的心理發展起著非常大的作用。學校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葉,每棟建筑、每面墻壁、每一個角落,都應該讓人感受到美的享受,讓人在其中受到教育和洗滌。除此之外,寄宿生的大部分空余時間都花在了宿舍樓和食堂里,因此,對宿舍樓和食堂的人文環境進行美化,就應該作為提升學生心理素質的一個重要陣地,自覺地把宿舍區改變得更加家居化、生活化,并且盡可能地迎合一些學生的飲食習慣,讓他們進入學校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一樣,熱愛自己的同學就像熱愛自己的兄弟姊妹一樣,幫助他們克服思鄉之情,培養他們具備自立自強、自尊自愛的精神。
(2)學校應該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成長。民族寄宿制學校的管理非常嚴格,學習生活也非常緊張。會使孩子產生煩躁、情緒化、沉默、孤獨自卑等一系列的不健康心理癥狀。在學校教育中,如果僅僅把注意力集中在對學生的養成教育和升學成績上,而忽略了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這樣,他們的心理矛盾就會變得更加突出,從而對他們的精神造成一種無形的傷害。
所以,我們在進行日常教育的同時,也要注重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寄宿學生與學校和老師打交道最多,創造一個輕松的班級氛圍,班主任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班主任要始終保持積極樂觀、平和的態度,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用愛來管理班級,對每個學生都表示真誠的關懷,以誠懇的態度對待他們;要注意組織各類有趣的活動,給同學們一個互相溝通、展示自我、獲得認同的機會;要多渠道、全方位地保障學生的健康成長。
2.3 引導父母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1)校方應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及心理改變,從而提升其心理品質。要想培養學生的心理健康,我們必須付出巨大的努力,并且有足夠的耐心。在過去的幾年中,寄宿學校時常會出現各種情況,新入學的學生在遠離父母的情況下,對學校的飲食、生活、管理等都會有很大的抵觸。一到晚上,就會有一些孩子因為想家而偷偷哭泣,班主任一問,他們就會說自己肚子疼、頭疼,這種情況下,班主任不得不聯系家長。所以,每一位宿管老師都會想方設法地去了解每一名學生的性格和心理,像家長那樣愛護孩子,防止問題的產生。也有一些學生屬于單親家庭,要想了解他們的家庭情況就比較困難了,因為擔心自己的方法不得當會對學生造成傷害,所以老師要經常去找與他們關系好的同學,了解學生的情況。全校有數百名學生寄宿在學校,在學生歸集之后,教師面臨著安全保障、飲食起居、性格培養等許多方面的問題和職責。因此,學校和老師們就以怎樣將寄宿制中心辦好為核心,持續開展實踐探索,讓家長們放心、社會滿意。
(2)應優化家校教育融合,引起父母對子女心理健康的關注。在進入民族寄宿制學校之后,孩子和父母的溝通將會越來越少,尤其是那些年紀比較輕的孩子,他們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必須和父母分開,到團體中去生活,這對兒童身體和心理發育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就算在寒假和暑假里能和家長碰面,但家長們也僅僅關心一些膚淺的事情,比如子女的飲食、穿衣,以及他們的學業。特別是在民族地區,大部分家長都忽視了對子女進行感情溝通,忽視了聆聽子女的心聲,導致了親子關系日益疏遠。為加強與家長之間的交流,學校應經常舉行公寓式的家長會,邀請家長們到學校進行現場體驗,還可以組織一系列的“家長接待日”活動,讓家長們去感受寄宿式學校的教學和管理方式。學校要及時向家長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并進行各種形式的對話,營造一個寬松的、民主的家庭環境,使他們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從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得到安全感、自尊心。同時也可以教會父母一些科學、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讓孩子們在親子關系中得到成長。
2.4 運用行之有效的方法
寄宿生存在著一些普遍的、明顯的心理問題,但也存在著一些復雜的、隱蔽的心理問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家長和學校都把孩子的心理健康看成是道德品質方面的問題。這就需要在科學的、客觀的基礎上,運用科學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來解決學生的各類心理問題。
(1)聘請專職教師開展心理咨詢
學校應聘請專業的心理輔導老師,讓學生接受輔導。應按年級分設不同的心理輔導員,為個體問題學生提供一個可以傾訴和解決的窗口,并對一些學生的各類心理問題展開交流、啟發和疏導工作。
(2)按年級安排心理健康咨詢課
心理健康教育具備一定程度的目的性和系統性,它對學生的心理發展具有非常積極的正面影響。在民族寄宿制學校,最好是每兩周都安排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課,以解決全寄宿制學生常見的心理適應障礙、人際關系緊張等共性問題。通過學校內部招募,選擇有類似心理問題且對改變有正面需求的同學,進行群體心理輔導。通過心理適應、認知自我專題活動,使學生認識到每個人都是獨特的,要善于發現自己的長處,不要逃避自己發展中的不足,從而提高他們的自信心。與情緒管理相關的專題討論,需要讓學生明白情緒并不是只有好與壞的區別,要學習同時接受積極的情感和消極的情感,學習如何運用情感ABC理論來控制自己的情感。焦慮是中學生普遍存在的一種負面情感體驗,心理學研究發現,適度的焦慮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準備當下需要面對的事情,但如果過于緊張、焦慮,也會影響到學生正常的學習和生活,若是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弱,甚至有可能一蹶不振。專題性學習輔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把激發理性學習動機調整成歸因模式等方面,逐步減少其不理性的觀念,從而改善其焦慮水平;教導學生,在考試時若出現“舌尖現象”,可運用“腹部呼吸”來舒緩;同時還可以使學生學習到,通過唱歌、聽音樂及適當的有氧鍛煉,可以有效地宣泄負面情緒。
(3)建立個體心理健康輔導檔案
心理老師要對全班每一名學生建立相應的心理記錄檔案,加強心理健康工作的針對性,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有效的處理或防止,從而消除每個學生的心理隱患。
(4)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傳播途徑
心理教師應該最大限度地使用網絡新媒體的作用與學生建立聯系,比如利用QQ群、微信等。在網絡上,師生之間可以以不記名的形式進行溝通,不僅方便了師生之間的溝通效率,而且還能保證師生之間的隱私得到尊重。寄宿制學校上下都要有一個統一的觀念,大力搜集、引進與心理健康、課程開設等方面的優秀資源與教育人才,引導學生克服在寄宿制環境下出現的各類不良心理,改善其心理素質,為培養積極、健康的人才做出積極的有益嘗試。
3 結束語
總之,民族封閉式寄宿制學校因其獨特的教育方式,極易引起一系列學生的心理問題。如何有效地處理好學生的心理問題,對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希望經過本文的論述,可以讓教育部有關部門、寄宿制學校管理者以及廣大家長們,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給予足夠的關注,在實際辦學過程中,能夠及時、高效地發現學生的心理變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深入的了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并制訂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在將文化知識輸送給學生的同時,還能對他們的綜合人文素質進行提高,確保他們的身體和心理都得到良好的發展,從而為現代化建設培養并輸送出一大批全面發展的人才。
本文系甘肅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學校安全穩定與應急工作專項課題“疫情防控背景下民族寄宿制學校學生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2】GHBZX317。
(作者單位: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藏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