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燕
摘要:保持企業經營穩定增長,加強營商環境改善,維護經濟秩序良好運行,一直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內部控制管理的建設實施關乎著企業健康發展,而財務內部控制管理在整個內部控制管理建設實施占據核心地位。近年來,隨著《關于進一步提升上市公司財務報告內部控制有效性的通知》等一系列相關文件的發布,揭示著我國企業健全內部控制的緊迫性,亟需加以完善。本文介紹了財務內控控制管理的內涵與意義,分析了其在企業內部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主要缺陷,并提出具體的改善思路,以期更好地開展財務管理工作,更加有效地服務于企業經營管理。
關鍵詞:財務管理;內部控制;風險管理
財務工作直接管理著企業的重要財物資源,往往在內部控制中被賦予了重要位置,只有將資源科學合理地使用分配,才能讓企業得以持續經營。因此,內部控制的規范與有效,關乎企業健康長期地發展。作為內部控制的核心,企業可以基于財務內控進行布局,因點劃線布面,逐步構建公司財務內控控制管理體系,規避經營風險,推動戰略目標循序漸進。
一、財務內部控制管理的內容與方法
(一)財務內部控制管理的內容
財務內部控制管理實踐發展至今,已經通過不斷的經驗教訓總結形成系統性認識:企業需針對各種因素對經營業務活動產生的影響,設定對風險辨認、分析與評估,制定支持控制的程序、機制,有效地實施控制、及時處理,并對整個過程運用嚴格監督策略,對于產生的差、錯、漏,及時調整糾正;再結合使用信息系統技術,確保及時共享、分析、管理企業所需信息,為經營決策提供參考,保證企業經營合法合規,不斷提高經營的效率和實現經營的目標。
(二)財務內部控制管理的主要方法
財務內部控制方法通過重組企業組織架構、崗位職責中落實不相容職務分離等措施,構建系統的內部控制框架。首先,改善與優化控制環境,締造高效、通暢的溝通渠道和友好合作關系。其次,健全財務內部控制機制及有效的風險防范機制,促進穩定并良性有序地發展,杜絕風險的發生,對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作全面防范和控制。然后,完善全面預算執行監督與管理,以量入為出的原則控制成本費用。最后,強化財務信息化應用與建設,系統全面地反映經營業務,歸集以數據、報表、報告的形式將財務信息真實完整、高效快速地反映。以上方法皆可有效地將財務內部控制落地執行。
二、財務內部控制管理在企業經營的功能體現
(一)財務內部控制管理對企業管理的有效性
企業不斷發展的歷程,所遇到內外環境的復雜多變,大多基于財務控制積極應用,才能實現資源在企業中沉淀。企業圍繞制度框架,敷設組織架構維度設置,持續優化的規章制度,科學的分級管理,明晰各崗位的職責與義務,形成有效的企業治理。制度建設鞏固促使運營管理的日漸規范,保障資產安全,形成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降低了企業成本費用,提高了經營效益。規范的財務內控也造就經營決策程序健全,幫助企業在經營中規避諸多風險,在變幻莫測的環境中提升競爭力,保持強大的內生增長力,極大地提高企業內部整體的管理水平。
(二)財務內部控制管理對企業融資的重要性
企業為經營活動所進行的融資,為達到融資目的,內部控制完善的企業在提出融資戰略規劃,充分保證全過程的合法合規,可優化企業資本結構、降低融資的成本,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其次,融資過程可能面臨各種風險,而規范的控制,必然事前實行市場潛在需求的研究,經過項目評審作出公正、客觀的判斷,為融資項目合理化提供重要依據。嚴格的把控與審核,在資料歸集及流程輸出過程,時刻保持嚴密的監管監督,密切關注公司業務產品發展的動向,激發市場的變化趨勢預見性思維。最后,對打開融資局面非常有利甚至搶占先機。
(三)財務內部控制管理對企業投資的指導性
投資活動大多情況下回報周期較長,卻對企業的財務資金消耗和整體戰略規劃有重要影響作用。內部控制規范的企業洞察投資先機,立項前開展充分的市場調研,收集各項的投資機會,編制與企業發展戰略相一致的方案;實施項目分析評審過程,充分驗證論證方案的可行性,不遺漏任何風險點,保證最大限度地防范規避投資風險,確保投資的安全。執行過程,在資金用度的規范及授權審批,科學合理地支付投資資金等,明顯提高企業投資效益和經濟效益。
三、企業經營在財務內部控制管理普遍存在的缺陷
(一)對于財務內控管理認知存在片面性
個別企業認為只有大型企業或上市公司才需要財務內部控制,中小企業管理無須條條框框的約束;也有企業存在著老板是公司負責人便可決定任何事情的意識。其實不然,任何企業都需要搭建財務內部控制,“一人獨大”“一股獨大”均是公司治理的弊端。例如有將財務監管認為僅屬于管理者的權利、是財務部負責的事情,這種淺薄意識使內控的實施舉步維艱。企業應當充分認識并加強財務控制的重要性,不要使制度淪為一紙空文,須對內部控制形成正確理念并深化務實,才能有效發揮其效用。
(二)管理體系的不健全
不重視企業財務內部控制表現為制度的不完善,無序的財務管理牽制著企業管理與治理。缺陷的制度體系表露在部門之間推諉責任、經濟業務運行低效無序:例如部分企業雖然建立起財務管理制度,在整體執行過程中卻因缺乏剛性力度,甚至有章不循的惡劣現象,導致控制失效。此外,很多企業在制定制度不注重科學性與合理性,照搬其他企業的內控管理體系,沒有針對性分析企業實際情況,導致沿用過后不斷出現紕漏且又沒有進一步糾正,規整成新規。企業成長發展從一個小公司到集團型公司,仍保留原有單一的費用成本制度、資金、預算管理類制度,往往缺乏成長性、系統性、全面性。企業發展過程若在制度上脫節,無法把控制度建設上集權管理與分權控制的張弛有度,在財務管理缺乏制衡力和控制力,會成為企業發展的瓶頸與掣肘。
(三)控制的執行力不足
企業基層人員普遍反感控制,認為它影響業務執行的效率,在執行上加以控制就是設置門檻或者額外的審批管理,這樣的認知會導致員工抵觸甚至違背制度措施的落實與執行。實例中財務流程與業務流程對接審批,是對相關審批權限、職責、程序的明確過程;權責關系模糊,流程接口不清晰,容易滋生越權或串通舞弊的行為。再如財務控制不落地實行,僅僅是空乏的文字制度,企業整體的意識薄弱,過程的實施也是走過場,監管不足招致的反倒是人為的風險,日積月累嚴重影響企業的管理效率,發展到負面危機事件的爆發將給企業帶來不可挽救的損失。
(四)管理的方法缺乏創新
傳統的財務控制缺乏應用創新手段、開放思維模式,已無法匹配企業發展變化的需求。第一,傳統的財務控制仍保留在制度控制層面,制度可以達到約束管理的目的,卻忽略制度也需隨時代發展變化而改進。第二,控制如是管理者事事過問的權力控制,權利濫用不僅是背離控制還會造成管理風險的產生。第三,固化于陳舊的思維管理模式,狹隘地看到短期的經濟利益,無法將經營發展戰略長久施行。第四,傳統的財務信息管理模式造成時間人員成本增加,缺少專業的手段發掘改善存在的問題,控制成本失效及處理問題低效,無法在業務發展和財務管理上融合貫通。傳統的財務內部控制還難以跟上經濟發展變革的浪潮,容易波及引發內部摩擦與矛盾,潛伏著遭受市場沖擊的風險。
(五)財務風險控制缺乏有效性
財務風險控制失效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足夠的支持,企業未明確劃分管理層、治理層、各部門對財務風險控制的職責。風險本身不顯而易見的屬性引致內部機構對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管理層的不重視,治理層滋生懶怠,無法形成有序的機制與職能責任。缺乏貫徹落實、合規監督和審查;相關部門怠于承擔職責,致使風險控制的末端治理失效,整體降低組織運行效率,導致各項風險無法得到有效管理。且大多數管理者潛意思中認為風險未達到干預則無需理會,過程也無需嚴格控制。而事態發展都具有關聯性,且風險本身動態變化的屬性,只是重視結果的輸出,忽略過程的控制,必然產生控制偏差,隨失效的因素往后逐步凸顯,因未及時消除分解嚴重影響目標計劃的實現。
四、針對企業財務內部控制管理存在的缺陷的應對策略
(一)樹立正確的企業文化與經營理念
企業在競爭激烈的時代中立于不敗并可持續發展,需重視企業文化的建設。財務內部控制與企業文化建設互為影響,優秀的企業文化為財務內部控制奠定堅實的基礎,有效的財務內部控制能營造良好的企業品牌形象、誠信的服務態度、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優秀的企業文化賦予企業獨特的精神的力量,以無形的力量影響企業員工的行為,員工受企業的制度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積極進取、團隊協助,契合企業制度的“控制”,并不斷創新技能,專注產品技術,不斷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因此,在內控文化體系中,管理者的表率作用,管理的風格影響到每位基層員工,樹立與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的管理理念,培養愛崗敬業、開拓創新的團隊,增強員工對企業的信念感和認同感,凝聚企業的競爭力。縱觀市場上作為行業領域標桿的企業,它們的管理層也是通過持續的內部培訓、高層的動員激勵,將內部控制文化的宣傳貫徹,促進員工上行下效,長年的積累,健全了企業內控的體系、科學的理念,也形成了企業文化的靈魂。
(二)完善財務內部控制管理體系
進行有效的內部控制,合理地構建企業財務內部控制體系是必由之路,內部控制只有在合理制度化之后才能確保其規范性和傳承性。企業應嚴格按照財政部發布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的要求搭建內部控制體系,有效幫助企業建立更為清晰、規范的體系,更為順暢的運營流程。合理設置內部機構,組織健全公司的治理機構,除常有的董事會、監事會,可以據企業實際情況設置內部審計部門、內部控制委員會或設置相關內控專職人員,明確各機構人員的職責權限。按照公司治理中權責關系與經營控制目標的內容進行分層設計,組織協調企業內部不同管理層次;建立授權分管體系,各項職責權限逐層落實到各部門、崗位,日常運行的監督與評價相結合,相互制約、相互協調。培養良好的溝通模式,建立有效的溝通制度,使流程銜接順暢、縱橫融合,形成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保障財務信息的正確與高效的歸集反映。形成財務內部控制在公司整體組織框架中的深入貫徹,有效實現企業內部財務控制,達到加強財務管理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目的。
(三)實施階段性財務內部控制計劃與規劃
企業需要計劃,因為計劃是銜接企業戰略與內部資源的“橋梁”。通過制定資源配置的計劃,面對不同的經營活動,在合適的時間、人員、地點做出決策,在關健節點上起到控制監督作用。利用完善的計劃體系將戰略自上而下分解至各部門、崗位,著力提高集體協調性。將年度的目標劃分為季度、月度,細分的過程也進一步明確每個階段的目標任務,輔助指引達成目標的具體路徑,使實施起來更具可行性,提高執行的效力。
基于目標達成的階段性,與圍繞企業戰略從全局出發的要求,企業通過合理的長遠規劃來激發持續發展的活力。規劃的過程即是通盤的考慮,整合過去現有的信息資源,分析仍舊存在的薄弱環節,及預測未來多變的情況,達成信息資源的規劃。規劃配以計劃過程中不斷檢驗實施成效,減輕和消除變化因素的影響,加強企業財務內部控制應對變化的抗擊能力。
(四)財務內部控制要與時俱進
國家近期頒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財會監督工作的意見》提及到企業要從六個方面進行思路的轉變,充分說明財務內部控制乃政策所趨,時勢所推。內部控制應保持前瞻性思維應對經濟形勢、產業政策、技術進步等因素帶來的變化。
財務內控的與時俱進廣泛體現在應用智能化手段中。首先,目前的數智化處理技術將業財與新興技術有效融合,智能高效處理業務信息,優化管理流程,保證財務信息傳遞及時。企業的中長期戰略規劃,籌備充分并以系統密切跟蹤,對異常情況留存備用方案。對業務風險識別評價,以持續開發發掘信息系統功能,提升完善企業現代化管理的模式,優化財務核算管理與數據的精細、精準管理,防范經營風險。其次,組建培訓不斷提升財務團隊的素質與能力,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各種變化,涉及突出問題和重大風險,預備制定應急預案,以沉穩的姿態化解風險,能夠控制問題和對突發不良事件進行迅速反應、恰當解決。
(五)運用風險防范策略
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企業需將風險放置于重要位置,并提高風險防范意識。管理者、財務人員通過樹立科學的風險防范意識,采用正確的手段防范風險,可以有效規避對企業發展造成的不良影響。建立風險清單,風險預警系統,建立風險清單指企業對業務、戰略、計劃將涉及的風險羅列名目的形式管理,目的是掌握企業經營過程存在的重大風險,并為系統管理奠定基礎。運用智能化技術進行風險識別,權衡風險的影響,確定風險承受度,以備制定解決方案。企業進而應加強對風險識別的能力,開展防范風險宣講或財務風險案例分析培訓,使財務人員了解和掌握企業面臨的各種風險,認識到其中的危險面及波及面,不斷提高財務人員管控風險自覺性,全面提升企業財務風險防范與化解處理能力。
總之,企業需可持續發展應注重財務內部控制,并保持對財務管理與經營模式的優化改良,重視健全內部控制機制,培育人員內控管理能力,增強風險識辨與抗變能力,在經營管理的不斷探索創新,使企業具備市場競爭力和應對環境變化的抗風險能力,實現高質量發展,擴大市場份額,創造企業的經濟效益,實現宏偉的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肖水應.中小企業財務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商業,2021 (15):163-165.
[2]于新花.企業財務風險管理與控制策略[J].會計之友(中旬刊),2009 (02):23-24.
[3]孫新權.加強財務內部控制防范企業經營風險的措施建議[J].全國流通經濟,2022 (14):157-159.
[4]劉丹.基于風險導向下的企業財務內部控制研究[J].全國流通經濟2021 (09):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