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閃閃 李 磊 孫子凱 朱際平
1.宿遷市中醫院,江蘇 宿遷 223800;2.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江蘇 南京 210029
曹世宏教授從事臨床50余載,為吳門醫派曹氏傳人,江蘇省名中西醫結合專家,曾任江蘇省中醫院院長,博學高才。曹世宏教授對肺小結節的臨床辨證論治經驗豐富,筆者有幸跟師門診學習,現將其臨床治療女性肺小結節的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介紹如下。
《素問·評熱病論》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1]《諸病源候論》曰:“諸臟受邪,初未能為積聚,留滯不去,乃成積聚。”[2]曹世宏教授認為肺小結節屬中醫“肺積、積聚”范疇。女性肺小結節,病位首責肺肝,病機總屬氣陰不足、肝郁緩瘀,病程遷延,病勢徐緩,病性虛實夾雜、正虛邪積,正虛為主、內邪不盛。
1.1 肺易感邪、耗氣傷陰,為初始原因 《醫宗己任編》曰:“總緣肺之空竅……受不得一分邪氣耳。”[3]曹世宏教授認為肺司呼吸,開竅于鼻,外合皮毛,又為嬌臟,易感邪毒;邪毒可為外感六淫,亦有煙塵霾毒。女性腠理疏松,肺氣偏弱,邪毒易侵,遷延日久,耗氣傷陰,宣降失司,潤布失常;遷延不愈,痰瘀內生,肺絡受阻,肺為空竅,肺絡細微,迂曲密布,血行易滯,久則肺積。
1.2 肝氣不疏、郁滯緩積,為關鍵環節 朱丹溪《格致余論》指出:“司疏泄者肝也。”[4]曹世宏教授認為女性屬陰,有經帶胎產之殊,以血為本,機體功能皆賴于肝;故其先天之別,決定了女性后天易傷陰血、疏泄失衡,導致“有余則氣滯,不足則血虛”的病機特點。肝血不足,血為氣母,血虛氣衰,推動無力,瘀而成結,肝失條達,氣機失暢,郁而成結,久而化火,上灼肺津,肺失潤降,終損及肺,肺絡壅塞,久而成積。故女性肺小結節從機能失衡,到肺積成形,通常經歷漫長的病程,而肝氣不疏、郁滯緩積,正是其關鍵環節。
《醫宗必讀·積聚》云:“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后邪氣踞。”[5]曹世宏教授認為女性肺小結節辨證總屬正虛邪實證,正虛以氣陰虧虛為著,邪實以肝郁血瘀為主;根據女性體質特點,治以益氣養陰、疏肝化瘀為大法,同時結合病程分期,分配攻補之宜。由于肺小結節病程長,病灶進展緩慢,故初期正虛邪微,治以扶正為主,兼顧疏散;遷延日久可化毒惡變,故進展期以攻消補虛共用。
2.1 益氣養陰、扶正為本 氣陰不足是女性肺小結節發病的內在因素,通過體質分析法觀察肺小結節患者的體質分布特點顯示:偏頗質占79.0%,女性肺小結節患者陰虛質、氣虛質明顯多于男性[6]。臨床表現:陰虛質癥見干咳無痰、鼻燥咽干、盜汗燥熱,舌干紅少苔有裂紋,脈細;氣虛質癥見乏力氣短、頭暈易汗、聲低懶言,舌淡苔薄白,脈弱。所以女性肺小結節治療之本在于益氣養陰;通過扶正養正,以達“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曹世宏教授臨床上常用太子參、南沙參相伍,太子參補肺益氣,南沙參養陰潤肺,兩者組成藥對[7],以解肺臟氣陰易傷之弊,又達氣陰共濟之妙。并常用玉竹、五味子、麥冬等養陰潤肺。黃芪、黨參益氣補肺。偏氣虛者,可予以山藥、黃精、白術等增強補氣之用。偏陰虛者,可予以百合、知母等加強滋陰之效。
2.2 疏肝通絡,治法關鍵 情志不遂,女性居多,肝失疏泄,氣機不暢,氣滯痰凝,久則血瘀。臨床觀察證實女性肺小結節以郁證癥狀居多,其發生與情志因素有關[8]。治療上注重疏肝解郁、行氣通絡,亦可祛補虛藥滋膩之礙。臨床表現:肝郁者癥見胸脅竄痛、躁怒抑郁、目赤口苦,舌紅,脈弦。病久出現痰瘀,癥見:久咳多痰、痰中帶血、胸悶刺痛,舌紫暗,脈澀或滑。
曹世宏教授臨床上常用柴胡、郁金相伍,柴胡能升能散、理氣疏肝,郁金入氣走血,行氣活血,共奏疏肝解郁之效。常用炒白芍平肝斂營;紫蘇梗理氣舒郁。凌霄花行氣祛瘀;枳殼、石菖蒲行氣消積。臨證喜用白蒺藜,善破善行,既宣肺滯,又疏肝瘀。夏枯草獨走厥陰,清肝散結。
2.3 散結化毒,防變之鑰 正氣不足,邪毒侵犯,氣血郁閉,淤聚局部,日久生積,極則化毒,反噬正氣,惡性循環,甚者癌變。治療上以解毒散結、軟堅破癥。臨床表現:胸痛咯血、體瘦膚黑、氣急憋悶,舌暗,脈細澀。
曹世宏教授臨床上常用丹參、莪術相伍[9],莪術性峻善削、善破氣中之血、消積止痛;丹參行血祛滯、消癥除瘕,共奏活血散結之功。白花蛇舌草、仙鶴草解毒散結。煅牡蠣、炙鱉甲軟堅散結。焦山梔、金蕎麥清肺解毒。另據“陽化氣、陰成形”之理,臨證喜用桂枝、川續斷溫通經脈、化瘀散結[10],以助消有形之積。
2.4 藥和緩進,以平為期 曹世宏教授認為肺部小結節,通常病灶微小,癥狀逍遙,總體辨證為正虛緩積,正虛為主,內邪不盛。中醫治療的角度不應只重在影像學上的肺部結節的變化,而是以人為本,從患者女性體質出發,通過整體論治,以達氣血充盈、陰平陽秘的狀態;通過改變肺結節生長的內環境,以期促進肺部結節消散。故治療注重整體、兼顧局部,原則為扶正為主,攻疏為輔。一方面,不可過于攻疏,以防耗傷正氣;一方面,不可只重扶正,不注散結,以免積久難消,積重難返,出現惡變。
治法應循“屢攻屢補、以平為期”之理,不可急于求成,不可一味攻伐,不忘顧護正氣,重視隨證加減,療程需長,方可見效。考慮到服藥常需數月,故應選藥性平和之品,避免為急于散結而選用毒副作用大的藥物。注重平素隨訪,定期復查胸部CT,動態觀察病灶趨勢;如果病灶變大,應及時配合手術治療;如服藥病灶縮小,仍應繼續扶正除邪,防止邪留返積。
王某,女,66歲,2021年3月4日初診。主訴:體檢發現肺小結節1天。現病史:體檢行胸部CT發現左肺上葉上舌段磨玻璃結節及左下肺實性結節,最大徑約7 mm,兩肺見少許索條影(如圖1和圖2所示)。平素時有兩脅肋部脹痛不適,情緒不佳時感胃脹悶,雙下肢行走乏力,時有頭暈,晨起口干口苦,納寐尚可,大便稍干,舌胖,質暗紅,苔薄白,脈弦細。既往有長期吸入二手煙、炒菜油煙史,有“高血壓病、腦梗死”病史。
圖1 肺部CT圖 圖2 肺部CT圖
西醫診斷:左肺小結節。中醫診斷:肺積(氣陰兩虛,肝郁血瘀證)。治法:益氣養陰、疏肝化瘀。處方:太子參20 g,南沙參10 g,麥冬10 g,柴胡6 g,瓜蔞皮8 g,炒白術10 g,五味子6 g,凌霄花15 g,紫丹參15 g,醋莪術6 g,炒白芍10 g,枳殼6 g,郁金10 g,甘草5 g。上方14劑,每日1劑,早晚飯后半小時各服1次,每次200 mL。生活調攝:避免吸入二手煙、油煙,放松心情、調暢情志,飲食清淡、忌食辛辣。
二診:2021年4月6日,患者藥后諸證減輕,然大便仍干難解,腰背酸痛,舌脈同前,予初診方瓜蔞皮換成全瓜蔞15 g,并加用知母10 g、川斷10 g。14劑,服法同前。
三診:2021年5月11日,患者訴近期夜寐欠佳,雙下肢行走時仍覺乏力,予二診方去柴胡、太子參,加黨參15 g、炒酸棗仁15 g、茯苓10 g。14劑,服法同前。
四診:2021年6月17日,患者病情平穩,睡眠、乏力改善,稍覺兩脅不適,繼服三診方,加紫蘇梗10 g。14劑,服法同前。
五診:2021年8月31日,患者諸癥消失,復查胸部CT示原左肺2枚結節未見顯影(如圖3和圖4所示)。
圖3 肺部CT圖 圖4 肺部CT圖
按:患者老年女性,年逾六旬,氣陰不足,加之長期油煙刺激,煙熏氣道,首犯華蓋,嬌臟受損,氣陰耗傷,故現乏力頭暈、口干便干。日久邪毒留聚,加之平素情志不舒,氣機不暢,肝郁瘀滯,形成結節,發為肺積,故癥見脅肋脹痛、情緒不佳時胃脹悶。處方中曹世宏教授用南沙參與太子參相伍為君以益氣養陰。患者肝郁日久,血脈瘀阻,故予四逆散加減以疏肝理氣解郁,配伍丹參、莪術、凌霄花等活血祛瘀、行氣散結之品。方中瓜蔞味甘氣涼,既可潤肺化痰,又可理氣寬胸,瓜蔞子還可通便,為曹世宏教授常用良藥。郁金辛寒,歸心肝膽經,曹世宏教授用之以行氣解郁、活血行瘀,對于情志不暢常有心煩的患者還可起涼血清心之效。甘草解毒,亦調和諸藥。方證合理,藥機契合,故積消癥祛效顯。
肺小結節常在健康體檢時發現,國內大樣本臨床研究發現女性肺小結節檢出率為20.9%,高于男性,且檢出率與年齡正相關[11]。相較于男性,女性肺小結節患者體質以氣虛質、陰虛質、氣郁質為多[6],而郁證的發生與情志有關。上述研究結果印證了曹世宏教授數十年的臨床觀察經驗,即肺小結節女性多見,常因久感邪毒、內傷情志、耗傷氣陰、瘀滯內停、日久成積;基本病機為氣陰不足、肝郁緩瘀。
肺小結節患者常無肺部癥狀,且大多數肺小結節為良性不需西藥治療;除極少數考慮惡性肺癌,其比例僅有0.54%[12]方需手術干預,故西醫治療策略以長期隨訪為主。而曹世宏教授用中醫藥治療取得了明顯效果,確立益氣養陰、疏肝化瘀之大法。同時曹世宏教授認為肺小結節病程長,病灶進展緩慢,故初期正虛邪微,多以良性為主,治以扶正疏調為主,以達到正盛則微邪自消;但本病遷延日久有化毒惡變可能,此時攻消補虛兼施,以期散結祛毒之際又不傷正。總體注重辨證論治、前后參照、隨訪防變、整體調治、以平為期,每獲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