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驗生 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 楊華華 廣州城市理工學院
學校體育是促進在校學生全面發展,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完成人才培養方針的重要措施,在基礎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1]。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2〕53 號),明確要求“教育部門要充分認識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認識體育對民族精神的造就、健全人格的塑造和個人全面發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改革開放40 年以來,廣東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城鄉經濟發展和文化素質差距均逐漸擴大,特別是農村教育較城市教育差距繼續拉大。“高考是指揮棒”,粵北地區很多農村中小學只重視對學生文化課知識的培養。因此,治理粵北地區農村學校體育發展現狀刻不容緩。
以粵北地區農村學校體育為研究對象,以其中32 所農村學校為調查對象。
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走訪訪談法、問卷調查法和數理統計法等。
體育與教育有著內在的、規律性的聯系,體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新時期提出的“體教融合”較之前提出的“體教結合”,在著眼點與側重點方面有明顯的不同。毛振明(2020 年)認為:“新時期提出的‘體教融合’主要目的是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加強學校體育工作,使體育回歸到本質的最初形態;以往提出的‘體教結合’是指體育與德育、智育、美育等的結合,主要是為解決學訓矛盾,為國家培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3]。2020 年9 月21 日,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經國務院同意,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印發了《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該意見明確指出“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指示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充分發揮黨委領導和政府主導作用,深化具有中國特色體教融合發展,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錘煉意志、健全人格,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4]。2020 年9 月23 日,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聯合印發了《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通過查閱知網發現:從體教融合的時代背景、發展歷程、融合路徑等多方面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多達50 多篇。2022 年3 月4 日,廣東省體育局和廣東省教育廳聯合印發的《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正式出臺,為廣東省學校體育教育事業的發展明確了方向,該實施意見明確指出:“以‘健康第一’為根本理念,以問題為導向,以“一體化設計、一體化推進”為基本原則,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加強學校青少年體育訓練、加強各級各類體育運動學校建設、規范發展社會體育組織、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體育發展、加強組織實施等7 項工作任務。”[5]。粵北地區經濟較為落后,城鄉學校體育教育現狀差距巨大,其農村學校應積極響應廣東省出臺的實施意見,首先扭轉以升學率為導向的教育理念,樹立和落實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現實存在的問題為導向,切實做好學校體育工作,同時結合當地條件,努力做好其他6 項工作,全面穩步做好促進粵北地區農村學校青少年的健康發展工作。
2.2.1 學校、家長以及學生本人觀念意識薄弱:只片面追求升學率
青少年的體質健康關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2007 年5 月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就明確強調:“要高度重視青少年體育工作,認真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把增強學生體質作為學校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6]。在新時期提出“體教融合”的大背景下,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不僅是體育工作的重點,更是教育工作的終極目標:將之前為國家培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舉國體制”策略,轉變為國家培養“五育并舉”的“新型舉國體制”策略。[7]。
近年來,由于體育成績不納入高考總分,很多農村學校為追求升學率,提升學校辦學質量,“助”農村學子早日擺脫“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體育課在學校很不受重視。通過對粵北地區32 所農村學校的調查發現:體測工作得不到真正地落實,且有謊報測試數據的現象發生,體測成績納入學生綜合成績測評的僅有11 所學校,占比34.4%。通過調查分析得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粵北地區農村學校體育不受重視,學校方和學生方的體育健康意識觀念薄弱。為了應付教育部門布置的體測工作,體測成績造假現象亂象叢生;二是片面追求升學率,中高考體育分值比例不高,社會和學校不重視體育。而且學生課業負擔過重,休息和鍛煉時間嚴重不足,學生體質出現嚴重下滑,農村學校更是如此。
2.2.2 物質資源欠缺:體育教育資金投入少與學校硬件配置差
教育經費的數量決定學校發展質量,對于學校體育的發展更是至關重要。體育器材和設施的不足與短缺,已嚴重影響到粵北地區農村學校體育的發展。由于粵北農村經濟落后、財政困難,無額外的經費對學校體育器材和體育設施進行維護。體育教學主要以田徑、籃球、足球項目為主,體育課基本上就是“一個哨子一個球”的教學模式。教學方式單一,學生學習單項體育運動技術自驅力不足。按照國家教育部規定,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務必參照《國家學校體育衛生條件試行的基本標準》執行,在被調查的32 所粵北農村學校中,同時擁有200m 以上的田徑場和籃球場的學校有24 所,占比75%,體育場地多是陳舊、破損的,且修繕不及時。此外,在調查的32 所學校中,器材、設施以及場地發展分配不均衡,有32.8%的學校基本能適應大綱必修教材的教學需要,還有67.2%的學校不達標。
2.2.3 體育師資隊伍建設亟需加強
2.2.3.1 體育教師隊伍的結構層次不均衡
通過調研粵北地區32 所農村學校的96 名體育老師,其中專職教師有45 名,占總體的46.9%;兼職代課教師51 人,占總體的53.1%,主要是受教育經費不足的影響,所以有很多外聘兼職老師或其他科目的老師代上體育課;粵北地區農村小學體育教師主要以專科學歷為主,達到95.3%,中學體育教師由專科學歷和本科學歷組成,專科學歷有52.35%,本科學歷有47.65%;職稱方面多以中級、初級為主,高級職稱很少。此外,在年齡方面,30 歲以下的有15 人,占比15.6%,年齡在31 ~50 歲的有41 人,占比42.7%,50 歲以上者有40 人,占比41.7%。以上數據表明目前粵北地區農村學校體育教師中,中老年教師較多,年輕教師少,主要原因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家對體育教育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不回農村發展,城市的發展機遇更多。從以上分析來看,粵北地區農村學校體育教師的職業性質、學歷、職稱、年齡結構等方面均不夠合理。
2.2.3.2 體育教師的待遇低、工作量大,科研能力差
在調查和走訪的32 所學校中發現,粵北地區農村學校體育老師的工資較其他學科較低,主要體現在課時費上,一節課的課時費只是其他學科的80%。體育教師的教學工作量大,每個學校只有6-8 名體育老師(每個學校平均20 個教學行政班)。隨著《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的正式出臺,教育部門對農村學校體育教師的體育教學理論與實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入職學歷門檻、科研水平和教學效果。在粵北地區體育教師的隊伍中,絕大多數人學歷較低,科研基礎較差,經調研發現有80%的人沒有發表過科研論文。再加上受升學率影響,導致體育課不受重視,不能與其他學科教師同等對待,體育學科逐漸淪為邊緣學科。
2.2.4 體育教學大綱執行不到位,課外體育活動內容單一,形式單調
《學校體育工作條例》是我國制定的學校體育工作法律性文件,它指出:“學校體育工作應當面向全體學生,它主要指體育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課余體育訓練和體育競賽。”[8]。在調查的32 所粵北地區農村學校中,發現都開設了體育課,每周2 節。但在執行體育教學大綱方面,執行比例不一,嚴格執行只占到53.1%,由此可見,作為我國學校體育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在農村學校執行難度很大。此外,該32 所學校的課外體育活動主要是課間操,活動內容主要以廣播操為主,形式單一。
2.3.1 樹立和落實“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體教融合”,一個近年來教育界提到較多的名詞,它的終極目標是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使學校體育回歸到本質的最初形態:“健康第一”。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是新時期廣東省學校體育教育工作的第一要務。在調研的過程中發現,粵北地區農村學校還一直存在“唯分數論”的教育理念,隨著廣東省《實施意見》的正式出臺,要及時有效地更新學校、家長和學生的這種觀念,逐漸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比如:結合廣東省文件要求,因地制宜設置適合當地選拔分流學生的合理中考體育分值和考評測評模式。
2.3.2 逐步增加體育教育經費,改善農村學校體育基礎設施
學校體育教育基礎設施直接關系到學校體育的健康發展,但經費保障是前提。粵北地區農村學校經費本來就很緊張,和城市學校差距較大,投入到體育設施上面的經費就更少。在體教融合的大背景下,粵北地區縣教育局要結合剛出臺的《實施意見》統籌安排布置,結合當地各農村學校的實際情況,按照國家制定的場地器材設施配備要求,規范各農村學校體育設備設施建設,使粵北地區農村學校的體育教育發展逐步推進。
2.3.3 加強農村學校體育教師和教練員隊伍建設
粵北地區農村經濟較為落后,愿意到該地區擔任農村體育教師的人很少,壯大和提高這支隊伍的數量、戰斗力已迫在眉睫。經調研,本文認為首先要認真貫徹執行《教師法》和《體育法》,提高粵北地區農村學校體育教師待遇和地位,同時改善工作條件。其次,要提高農村體育教師文化素養,豐富更新教學手段和教學組織形式,主要體現在:敢于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同時還應鉆研教材,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最后教學組織形式要豐富多樣不能固化,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愛上體育課,逐漸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2.3.4 結合農村地方特色開展課外體育活動,健全農村特色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學校是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的主陣地,也是實現體教融合目標的重要場所。結合粵北地區農村地方特色開展有意義的課外體育活動,完善農村地方特色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很有必要。《實施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加強各級各類體育運動學校建設。粵北地區農村學校可以結合當地風俗習慣和特色,開設民間歌舞、打陀螺等地方特色的體育課或課外活動。參照體育課其他項目教學模式建立地方特色的體育課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以此得出學生的體育運動成績。讓粵北地區農村學校體育課不止局限于田徑、體操、球類等運動項目。
粵北地區農村學校體育的治理任重而道遠,主要表現在觀念意識跟不上、物質匱乏、師資短缺以及教學實踐效果較差。經研究分析,主要原因在于粵北地區農村學校體育教育資金短缺,農村學校升學壓力帶來的體育不被重視等等。最后,本文從體教融合的視角出發,認為:樹立和落實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是首因,改善農村學校體育基礎設施是保障,加強農村學校體育教師和教練員隊伍建設是根本,結合農村地方特色開展課外體育活動,健全農村特色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是目標。粵北地區農村學校培育的是邊緣山區人民的希望,利國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