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
摘 ?要 ?中國式現代化視角下的生態文明法治體系構建,是中國式現代化與“五位一體”生態文明建設交融匯合的縱深樣態。中國式現代化視角下的生態文明法治體系構建之本質是中國式法治現代化的生態側面,核心是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生態文明法治體系,目的是從法治規范、法治實施、法治監督、法治保障等維度構建中國式的生態文明法治體系,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在生態文明領域的法治化、制度化、標準化,從而在法治軌道上穩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
關鍵詞 ?中國式現代化;生態文明;法治體系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命題,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1]2023年1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新時代的中國綠色發展》白皮書,全面介紹了新時代中國綠色發展理念和經驗成效,也指出了“綠色發展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2]法治具有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法治的規范性、穩定性、權威性特點對保障中國式現代化的制度性、可持續性、普遍認同性具有深刻影響。中國式現代化視角下的生態文明法治體系的構建,既是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保駕護航,也是一場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的自我革新,通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雙向互動,貫徹生態法治理念體系、健全法治規范體系、深化法治實施體系、細化法治監督體系、強化法治保障體系,回答和解決“發展與生態”張力困境的中國之問、世界之問,全面釋放中國式法治現代化的價值效能,實現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和諧發展。
一、中國式現代化視角下生態文明建設的困局檢視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今后5年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時期”。[3]在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我國既面臨西方現代化經驗教訓中“現代化發展”與“生態保護”固有的張力困境,同時也面臨著基于我國特殊國情的內部困局。
(一)外部困局:現代化發展與生態保護之張力困境
現代化起源于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工業革命,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在“西方中心主義”裹挾下,引致了“現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話語陷阱。西方現代化所遵循的以資本為中心、兩極分化、物質主義膨脹、對外擴張掠奪、人與自然相互割裂的道路,使得世界工業化進程在創造前所未有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觸目驚心的生態破壞,如全球氣候變暖、大氣污染、生物多樣性銳減等,由此衍生出“現代化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張力困境。
恩格斯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在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我們同樣面臨著西方現代化經歷的“保護與發展”的矛盾,面臨著人類活動干預自然界的有形邊界與無形邊界問題。因而,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仍然面臨諸多矛盾和挑戰,在一定程度上依舊存在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增長模式,同建設美麗中國目標以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要求相比,尚存在較大差距。中國式現代化視角下的生態文明建設之內在本質,即要求破除“現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在關注“保護與發展”之統一側面以及自然之于人類的雙重財富價值前提下,重新定位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走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二)內部困局:生態文明建設之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中國式現代化既有現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基于本國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因此,區別于人口體量較小和兩極分化的現代化,我國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還需基于我國特殊國情,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的區域協同及整體發展問題。
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正確處理“五個重大關系”,即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的關系,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的關系,“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系。[4]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出現了“穩中向好”的趨勢。但是,由于環境保護全面發力時間較短、區域和行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環境保護基礎能力建設差異較大等原因,生態文明建設仍面臨突出問題和嚴峻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5]在這個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時期,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難點與重點在于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內部矛盾化解問題。正確處理生態文明建設的“五個重大關系”,是新發展階段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要求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真正實現從量變向質變跨越的關鍵之舉。
二、中國式現代化視角下生態法治建設之作用機理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大會上強調,“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必須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6]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凝聚著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穩定、最可靠的保障。因此,中國式現代化視角下的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才能保證我國在美麗中國建設的關鍵時期,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化和規范化,從而真正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和諧發展目標。
(一)法的規范性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性
規范性是法治最本質的特征,唯有規范化才能實現制度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律是治國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規矩”。[7]規矩即秩序,法律是實現秩序化最有力的手段。法治規范性之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式現代化,遵循著“規范化—秩序化—制度化”的作用邏輯。一方面,法內部本身是一套系統性體系,生態系統是由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法治系統性思維有利于構建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式現代化系統性發展路徑。另一方面,法是社會關系的調節器,法治規范性蘊含著法治調節性,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本質是人類利益與生態利益的博弈與協調,法治的調節作用是保障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過程中相關制度形成和落實的關鍵所在。
(二)法的穩定性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可持續性
法律規范之間存在位階性,法位階越高越具備相對穩定性。近年來,我國進行了一系列立法修法工作,不斷將“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等理念融入環境法治體系之中,其主要目的就在于充分發揮法的穩定性,從而保證生態文明建設各項配套制度的長久實施。當前,我國環境法學界熱議環境法典的編纂與出臺。一方面,為了更突出環境法治領域的系統性整體思維,改善目前環境法治按生態要素立法的多法并存、標準不一。另一方面,將環境法治上升至立法更基本的層面,使環境法典成為“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法治利器,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視角下生態文明建設之長遠可持續發展。
(三)法的權威性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普遍認同性
法治可以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普遍認同性,法的權威性是普遍認同性的最直接來源。法的權威性來源于法的強制性,這是法區別于其他社會規范的最大特殊性。一方面,法之于公民個人的強制性,通過打擊個人環境違法犯罪,實現對自然生態破壞行為的特殊預防和一般預防,從而在法治宣傳教育過程中提升人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另一方面,法之于執法機關的強制性,通過規范和限制公權力行使、落實責任主體,避免生態環境成為利益交換和腐敗的犧牲品,才能真正形成生態環境治理的嚴密格局,以最嚴格的制度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式現代化。
三、中國式現代化視角下的生態文明法治體系的構建路徑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需要生態文明法治的“綠色護航”,同時也為生態文明法治提供了“綠色指向”。構建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適應的中國式生態文明法治體系,是中國式現代化視角下的生態文明建設與中國式法治現代化的雙重使命使然,也是一個艱巨的系統工程,其構建必須嚴格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框架下進行。
(一)堅持貫徹生態文明法治理念體系
法治的核心要求是良法善治,生態文明法治理念的核心要求是生態良法善治。以生態良法善治為核心,生態文明法治理念體系主要包括以下三個維度:一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主體核心。生態文明法治建設是一項以人民為中心的綠色法治事業,人民既是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的實踐主體、動力主體,也是監督主體,人民幸福是衡量生態文明法治體系成效的重要標準,唯有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生態富民,才是生態與發展共贏的綠色現代化。二要堅持生態優先與公平正義的價值引領。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優先理念是對經濟利益與生態利益孰先孰后的理智選擇,是對傳統局部的、短視的經濟優先理念的揚棄和糾偏,生態優先理念著眼于全局的、整體的、長遠的利益,應成為現代環境法治的基本遵循。公平正義是法治的生命線,“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8]正因如此,基于人與自然的共生哲學,生態文明法治體系構建過程才更應體現權利和義務公平、代內和代際公平、區域與國際公平之間的協調,維護和保障環境利益分配正義。三要追求和諧共生與可持續發展的邏輯終點。和諧發展是對生態優先理念的補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狀態是將自然生態價值科學合理地轉化為社會經濟價值,沒有“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發展難以“可持續”,而沒有“發展”的目標動力,人與自然的和諧也只會是“美麗的貧困”,因而生態文明法治體系建設須以和諧發展為核心價值追求,才能在真正意義上推動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
(二)建立健全生態文明法治規范體系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目前,我國已初步建立起涵蓋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各類自然系統的法律法規規章的立法體系及黨內法規體系,同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50多份生態環境保護合作文件,與沿線28個國家發起了“一帶一路”綠色發展伙伴關系倡議。生態文明法治規范體系存在“量足”但“質有缺”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法治規范體系的系統性與協調性不足。一方面,橫向立法采取“基本法—單行法”模式,雖然數量上漸成規模,但內部缺乏結構性整合。所以,當前的立法重心應更關注現有專門性生態環境法律規范的體系性整合,避免出現各規范之間的空白、重疊與沖突。另一方面,縱向上地方環境立法存在立法重復和“抄襲”、創新性不足等形式主義之弊。相比于國家環境立法,地方立法應更加注重“小而靈”而非“大而全”,需在重視地方生態環境特殊性基礎上與上位法進行靈活協同銜接,才能真正發揮地方立法“因地制宜”的價值。
(三)深化落實生態文明法治實施體系
生態環境領域堅持整體保護理念。基于此,生態環境法律規范在實施過程中更應堅持整體思維和系統思維,既要加強行政執法的統籌聯動,也要貫徹司法的合理能動。一方面,打破生態環境治理的“分而治之”的分割式管理,在長江流域協同治理的實踐基礎上,將流域統籌、區域協同的管理格局運用于其他生態要素管理體系上,由行政區行政邁向區域行政、部門行政邁向整體行政,建立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體系。另一方面,發揮司法能動性,就生態環境保護的預防性、恢復性、公益性等特點予以司法回應,強化預防性和恢復性司法,妥善運用環境公益訴訟、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等制度,加強生態環境司法領域“訴”與“非訴”的銜接與協調,形成訴罰銜接、訴調銜接、訴商銜接的生態環境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
(四)細化突出生態文明法治監督體系
公權力不受監督必然導致腐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健全黨統一領導、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這為生態文明法治監督體系構建指明了方向。當前,我國雖然已初步形成自上而下的國家監督和自下而上的社會監督網絡,但與黨中央提出的監督體系目標尚有差距。一方面,各個監督方式之間缺乏溝通與銜接機制,主要包括中央與地方監督的銜接、上下級部門監督銜接、國家監督與社會監督的溝通配合,必須暢通各方位監督的溝通渠道,更加有效地形成法治監督合力。另一方面,責任主體自我監督意識不明顯,應完善考核評價機制和責任追究制度,將生態文明法治實施情況納入領導評價機制,倒逼責任主體對生態文明建設與環境法治建設的高度重視。
(五)完善強化生態文明法治保障體系
與西方“自下而上”的社會演進模式不同,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之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兼具“自上而下”政策驅動和“自下而上”社會驅動的特點。由此,生態文明法治保障體系構建也應遵循該發展邏輯,構建以物質保障為核心,組織保障和人才保障為補充的有力法治保障體系。首先,在物質層面上積極推動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創新成果運用于生態環境執法、司法和監督過程中,充分發揮科技之于智慧法治建設的“翅膀”作用。其次,在組織層面上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將黨的自我革命精神與改革創新精神融入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式法治體系建設全過程,提升各級黨組織的依法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充分踐行黨的領導、依法治國和人民當家作主的有機統一。最后,環境法治作為新興法律領域,具有學科交叉性和部門交叉性特點,因而亟須一支德才兼備、德法兼修的生態環境保護法治“鐵軍”,推動中國自主環境法治知識體系的建構,為實現我國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的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
四、結語
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中國式現代化本質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盡管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呈現“穩中向好”趨勢,但在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仍面臨著人與自然之間矛盾的外部困局以及生態文明協同建設的內部困局。在法治軌道上推進生態文明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構建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的生態文明法治體系,是破解生態文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困局,保持生態文明建設之制度性、可持續性、普遍認同性的重要保障。具體而言,生態文明法治體系需要堅持以生態良法善治為核心,以人民為中心、生態優先與公平正義、和諧共生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為具體內容的法治理念
體系為指引,從橫向和縱向兩個維度健全法治規范體系,從執法聯動與司法能動兩個層面深化法治實施體系,以暢通外部監督機制與加強責任主體自我監督為重要方式細化法治監督體系。同時,遵循生態文明建設之中國式現代化“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并行的發展邏輯,構建以物質保障為核心、組織保障和人才保障為補充的法治保障體系,從而譜寫生態文明建設之中國式現代化新的法治篇章,保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社會的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富裕,以人與自然的良好互動促進人類社會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新時代的中國綠色發展》白皮書(全文)[EB/OL].(2023-01-19),http://ww.sciogov.cn/zfbps/32832/Document/1735706/1735706.htm.
[3][4][5][6]習近平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EB/OL].(2023-07-18),https://www mee gov.cn/ywdt/szyw/202307/t20230718_1036581.shtml.
[7]習近平:治理一個國家,關鍵是要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EB/OL].(2015-01-27),http://cpc.people.com.cn/n/2015/0127/c385476-26456330.html.
[8]中共中央宣傳部,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35.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法學院)
【責任編輯:易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