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佳鈺
我校近年在勞動教育方面以“有機融入、課程引領、實踐體驗、成長評價”為勞動教育工作思路,落實五育并舉,發揮勞動教育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豐富勞動教育內涵,推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一、構建“善勞”課程,讓勞動教育“實”起來
學校整體構建了“善·勞”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即“三大勞動實踐區域”“六大課程群”“2+2”時段勞動月的一體化課程體系。圍繞勞動教材特點與學生不同年齡認知水平,開拓了低年級“日常生活勞動”中的勞作技能課程;中高年級“烹飪與營養”中的傳統美食課程,“農業生產勞動”專題的農歷節氣課程、“傳統工藝制作”的藝術創意課程、“農業生產的趣味養殖課程”“公益勞動與志愿服務”的綠色環保課程和“現代服務業勞動”的職業體驗課程。
二、創設勞動情境,讓勞動教育“美”起來
勞動教育的蓬勃發展,離不開一校一案,因地制宜,優化項目,創新發展思路。首先,我校向外積極吸納、整合教育資源,建立校外勞動教育基地;向內積極突破校園空間局限,讓勞動教育可視、可觸、可學、可展,進而全方位打造了“善耘園”“善耘廊”“班級綠色長廊”三大校內勞育基地?!靶韧鈩趧訉嵺`基地”和“校外社會實踐基地”組成了“實景化”勞動場所——“一園二廊兩基地”。共同為學生創設了開展勞動實踐、體驗勞動快樂的立體勞動教育場所。
三、融合學科資源,讓勞動教育“活”起來
為提升勞動教育的實效性,更好地發揮育人優勢,學校不斷創新勞動教育方式。
1.分年級的專題式學習
學校依據不同年段學生的身心特點,設計不同的學習主題,以滿足不同年齡學生的需求。例如,一年級開設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認知類課程,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再如:“我身邊的工匠”是實踐類課程,為知識儲備更豐富的六年級學生特設的,課程以“工匠精神”為活動主旨,引導同學們在勞動過程中積極尋找“工匠”,觀察記錄工匠的工作狀態,交流采訪,體驗或實踐其中某個工作環節,然后拍攝成短視頻,最后生動地講好“工匠故事”,體現了課程整合性、系列化、審美高的優勢。
2.跨學科的項目式學習
學科融合,優勢加倍。如學校結合三年級下冊科學教材中“生命的周期”單元的內容,開設“養蠶達人”實踐類課程。引領學生親歷養蠶的過程,用繪畫、攝影、日記等方式記錄觀察所得,一課多得,勞育潤心。此外,充分利用語文、科學等學科優勢,布置完成“繪制個性化班牌、計算灌溉水量、學習灌溉裝置原理、演唱勞動歌曲”等特色活動化作業,讓學生在勞動中運用語言、發展思維、提升審美。
3.混齡式的探究性學習
因材施教,讓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通過相互幫助、交流分享提高學習能力,體驗自主學習的快樂。例如,實踐類課程“玉米的栽種”,是針對四至六年級學生特點而設計。該課程要求學生從育苗、移栽、養護、收獲等方面,通過合理分工、互幫互助、合作互補,共同完成探究性任務。如四年級美術課繪畫“美麗的玉米地”;五年級科學課制作“自制簡易滴灌裝置”;六年級數學課繪制“玉米生長速度統計圖”等活動化作業。
四、多元評價制度,讓勞動教育“硬”起來
為切實提高勞動教育的質量,學校探索了凸顯學生主體地位、關注勞動過程體驗、重視勞動技能應用的多維評價方式。
1.凸顯主體,培養勞動意識
勞動教育課程的評價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倡導學生自我評價,以促進學生自我反思。
2.關注過程,深化勞動體驗
勞動教育課程的評價不是結論性評價,而是一種關注勞動全程的過程性評價。如“小苗苗、大探究”項目活動評價,教師設計了評價表,評價指標既包括熟練使用、堅持情況等,還包括觀察、合作、溝通、記錄、動手等能力。
3.總結評價,重視榜樣激勵
學校以“五節一禮”為陣地,8個“主題活動月”為依托,再根據可操作性分解其內涵設立各種獎章融入生活,即行即評,關注學生個體成長的縱向自我對照,在爭章中培育相應的素養,同時學校將生活習慣、學習品質、勞動教育等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與課程學習之中,在規定時間進行評星爭章。
未來,學校還將繼續以“以勞樹德、以勞潤心”為核心,將勞動教育課程不斷體系化、人文化,并在課程實施過程中不斷調整課程內容及實施途徑,使其適應時代的發展和學生日益增長的勞動需求,著力去培養新時代優秀的接班人。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