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志軍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到要“推進綜合學習,積極開展主題化、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同時,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到“語文課程要以學習項目為載體,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而基于“課程”視角的項目式假期作業設計恰好是以綜合性、實踐性為主要特征。其強調將學生所學知識和技能有機地整合在課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和創新能力,完全契合當下課程標準理念對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要求。
一、“做時間的朋友”項目作業的選材緣起
此次項目式假期作業設計實踐源于東莞市嘉榮外國語學校402班柯悅瑩同學一封來信引發的對“時間之問”的思考——“親愛的校長,最近我覺得時間過得飛快,時間一眨眼就從眼前溜走了,這是為什么呢?時間會是會不會偏心?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嗎?如果答案是否定,那為什么同樣的時間,有些人能做很多事情,而有些人只能做很少的事情呢?……我希望學校可以引領我們珍惜時間,高效做事。掌握一些可以合理應用時間的方法,如用列計劃的方法,列好計劃,嚴格要求自己按計劃行事,這樣就可以掌握自己的時間,不讓它溜走了!……”這恰好為學生對“時間管理”這個話題提供了一定的情境創設空間,激發學生由對“時間之問”的探究興趣進一步延伸到對“時間管理”話題的關注與思考。
二、“做時間的朋友”項目式作業的設計構想
(一)課程特色。本項目式作業的設計要符合嘉外課程特色,即:國家課程校本化、選修課程超市化、特色課程十二年鏈式化、活動課程常態化。將“時間之問”與“校本化”“常態化”的活動完美融合——通過活動讓學生和“時間”交朋友,以“時間之問”尋“時間之源”,以“時間之源”探“時間之本”謀“時間之法”。把好“時間”方向盤,掌握未來之門的鑰匙。
(二)課程版塊。課程分語文、數學、英語及綜合版塊。綜合版塊圍繞“認識時間”,主要探究“認識時間”“感受時間”“初步規劃時間”;語文版塊圍繞“賦能時間”,主要探究“時間的再認識”“時間的能量”“讓時間開出最美的花”;數學版塊圍繞“管理時間”,主要探究“記錄時間”“排序時間”“提效時間”;英語版塊圍繞“規劃時間”,主要探究“WHY為什么要規劃時間”“HOW怎么規劃時間”“DO挑戰時間”。
(三)課程定位。“做時間的朋友”項目式作業的設計要符合“三化”課程定位。即:趣味化,即有意思;活動化,即有意義;課程化,即有價值。本項目式作業旨在促使學生對“時間—生命—未來”有一個螺旋上升的認識和感悟,讓學生能夠“以時間為源,以生命為本,以未來為標”,從而能夠更好地珍惜時間、規劃未來、尊重生命。
三、“做時間的朋友”項目式作業的實踐嘗試
(一)摸索“時間之友”。項目式作業進入實施階段,嘉外成立多個項目組,就課程的四大版塊,從七個年級、八大學院層面進行再細分,組織幾十位老師參與,上百次的研討,從研制到修訂。項目式作業研制完成,接下來,進行任務實踐操作,教師指導學生去讀時間的書,唱時間的歌,畫時間的軸,說時間的人,寫時間的文,聊時間的人。學生用一個個文字再現,一張張圖片記錄,一段段影像留痕,一次次經歷沉淀,真正踐行“做時間之友”。
(二)開啟“時間之旅”。6月,制訂打卡清單。各班學生對照《“做時間的朋友”暑假作業》制訂打卡清單,要求學生根據作業任務及個人實際,明確完成時間,屆時完成打卡。7月,組織校外研學。組織小初各班學生進行“探索時間奧秘,勇于挑戰自我”主題研學活動,帶領學生走進鐘表工廠,走進植物園,走進訓練營,感受時間的節律、生命的意義。8月,進行優秀作業征集。學校發出暑假優秀作業征集令,學生通過掃碼上傳優秀作品。9月,安排特色橋梁課……
四、“做時間的朋友”項目作業的初步成效
(一)兩套用書上線。在項目化理念下,教師要深入考量教學內容,并基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回顧、鞏固及拓展需求設計作業任務,將作業轉變成一個個獨立的項目,交由學生自行處理獨立完成項目活動。為此,嘉外在深入開展項目式作業設計活動中,專門組織教師分別編寫《“做時間的朋友”PBL暑假作業教師用書》《“做時間的朋友”PBL暑假作業學生手冊》兩套校本教材用書。
(二)七個年級參與。本次項目式假期作業設計實踐活動由七個年級全體參與。學生參與假期舉辦的優秀征文比賽、時間規劃管理大賽等系列活動,從遞交的優秀作品來看,成效顯著。通過完成項目式假期作業,學生在假期能夠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既鞏固知識,又能達到發展思維、提升核心素養、提高綜合應用能力的目的。接下來,項目式作業設計第二個階段將以“做生命的主人”為主題,我們將實現小初高三個學段學生共同參與。
(三)八大學院發力。嘉外作為課程的配套,設立了八大個性發展學院,分別為文學院、藝術學院、運動學院、科學院、外語學院、傳媒學院、益智學院、勞動學院。為了落實“做時間的朋友”項目式假期作業實踐活動,八大學院積極發力、全程參與,提供強勁有力的學科專業支持。八大學院在力挺項目式作業實踐活動始終,高效落實跨學科教學的同時,也收集整理了大量成功的案例,總結了豐富的活動經驗。
五、基于“課程”視角的項目式作業設計特征
(一)打造鏈式化教育。嘉外作為一所十二年一貫制學校,辦學特色之一就是十二年鏈式課程體系。基于“課程”視角的項目式作業設計同樣體現“鏈式化”特征。活動安排、知識編排遵循學生認知邏輯,知識內容系統不是簡單羅列堆積,而是有理有序有系統規劃的編排布置。
(二)落實跨學科教學。嘉外通過數百門選修課程、周末興趣課程、各類主題嘉年華活動、導師制等措施和機制,充分喚醒、激發每一位學生的天賦;使不同性格稟賦、興趣特長、素質潛力的學生得到充分發展。本次項目式作業設計綜合八大學院、實行強基“3+N”教學模式、多學科融合進行共主題的知識跨界探究活動,也是落實跨學科教學的創新嘗試。
(三)校本常態化教學。項目式作業的常態化發展需要學校和教師的持續改進和專業分享。嘉外會不斷總結經驗,完善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推動校本項目式作業的發展。目前, “課程”視角下的項目式作業設計實踐研究還在積極持續發力階段。無論是教材用書,還是師生間已取得的其他實效成果都需要后續的不斷鞏固和完善,這是一個漫長探索的過程。本次項目式探究實踐是實現校本常態化教學的核心推動力。
責任編輯? 邱? 麗